歐亞備要:吐榖渾資料輯錄(增訂本)

歐亞備要:吐榖渾資料輯錄(增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偉洲 著,周偉洲 編
圖書標籤:
  • 吐榖渾
  • 曆史
  • 民族
  • 歐亞
  • 古代
  • 輯錄
  • 增訂本
  • 研究
  • 邊疆
  • 少數民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3238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6064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歐亞備要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高校民族史專業師生,民族史研究者

本書廣羅史載以來方方麵麵的吐榖渾資料,並對材料進行分類鑒彆,加上作者嚴謹的校釋性注釋,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與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漢、藏文有關史籍所載吐榖渾資料的多方位輯錄、整理與校釋。編者在盡力收集、整理有關吐榖渾資料的基礎上,編輯成此書。本書輯錄的數據,基本上起於西晉,迄於北宋;以二十四史中有關資料為主,兼收史學論著、文集、文物考古數據,以及敦煌,新疆發現的漢藏文書、簡牘等。所錄資料,按其性質共分五捲,即專傳,人物傳誌,散見資料編年錄,敦煌、新疆發現的古藏文寫本、簡牘及其他散見數據。本書1992年曾於青海人民齣版社齣版。這次增訂齣版,又補充瞭一些新資料,改正原版一些錯訛之處;附錄中又收錄瞭作者《吐榖渾在西域的活動與定居》一文。

叢書簡介:

“歐亞備要”叢書所謂“歐亞”指內陸歐亞(Central Eurasia)。這是一個地理範疇,大緻包括東北亞、北亞、中亞和東中歐。這一廣袤地區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於遊牧部族的活動,內陸歐亞各部(包括其周邊)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有瞭密切的聯係。因此,內陸歐亞常常被研究者視作一個整體。

由於內陸歐亞研究難度大,早期的研究者要剋服的障礙往往多於其他學科。本套叢書選擇若乾較優秀、尤急需者,請作者修訂重印。這些原來分屬各傳統領域的著作(專著、資料、譯作等)在“歐亞”的名義下匯聚在一起,有利於讀者和研究者視野的開拓。


作者簡介

周偉洲,男,1940年生,廣東開平人,漢族。1958—1962年西北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畢業;1962—1965年該係民族史專業研究生畢業。1967年分配至陝西省博物館工作。1973年調到西北大學西北曆史研究室,從事中國民族史的科研和教學工作。1986年破格提升為教授。現任職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代錶著作有:《敕勒與柔然》、《吐榖渾史》、《南涼與西秦》、《中國中世西北民族關係研究》、《英國、俄國與中國西藏》、《邊疆民族曆史文物考論》、《長安與南海諸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開發史》等10餘部著作。在guo傢級刊物和全國核心期刊上發錶論文百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目 錄

捲之一 吐榖渾專傳 …… 1

一、《晉書·四夷傳》內《吐榖渾傳》 …… 1

二、《魏書》、《北史》內《吐榖渾傳》 …… 8

三、《宋書·鮮卑吐榖渾傳》 …… 22

四、《南齊書·河南傳》 …… 27

五、《梁書·諸夷傳》、《南史·夷貊傳》內《河南傳》 …… 29

六、《周書·異域傳》內《吐榖渾傳》 …… 31

七、《隋書·西域傳》內《吐榖渾傳》 …… 33

八、《通典·邊防》內《吐榖渾傳》 …… 36

九、《舊唐書·西戎傳》內《吐榖渾傳》 …… 40

十、《新唐書·西域傳上》內《吐榖渾傳》 …… 46

十一、《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內《吐渾傳》 …… 50

十二、《五代會要》內《吐渾傳》 …… 53

十三、《冊府元龜·外臣部·繼襲第二》內《吐榖渾傳》 …… 54

捲之二 吐榖渾人物傳誌 …… 57

一、《魏故直寢奉車都尉汶山侯吐榖渾璣墓誌》 …… 57

二、《魏故武昌王妃吐榖渾氏墓誌銘》 …… 58

三、《故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徵羌縣開國侯堯公妻吐榖渾墓誌銘》 …… 59

四、《文帝文皇後乙弗氏傳》 …… 60

五、《大周故西平公主墓誌》 …… 62

六、《大周故青海王墓誌銘》 …… 64

七、《大唐金城縣主墓誌銘》 …… 66

八、《大唐故政樂王墓誌銘》 …… 67

九、《大唐故輔國王慕容誌》 …… 68

十、《大唐故左領軍衛大將軍慕容威墓誌》 …… 69

十一、《大唐故代樂王上柱國慕容明墓誌銘》 …… 71

十二、《大唐慕容府君(曦光)墓誌銘》 …… 72

十三、《唐故大同軍使雲麾將軍左武衛大將軍寜朔縣開國伯慕容公(曦皓)墓誌銘》 …… 74

十四、《大唐故武氏墓誌之銘》 …… 75

十五、《大唐故夫人李氏墓誌》 …… 76

十六、《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誌》 …… 77

十七、《故朔方副元帥防鞦兵馬使金紫光祿大夫張掖郡王慕容府君(慕容瓌)墓誌》 …… 78

十八、《隴西李府君墓誌銘》 …… 79

十九、《李嗣恩傳》 …… 81

二十、《李金全傳》 …… 81

二十一、《慕容彥超傳》 …… 83

二十二、《白從暉傳》 …… 85

二十三、《李萬全傳》 …… 86

捲之三 散見資料編年錄 …… 87

捲之四 敦煌、新疆發現的古藏文寫本、簡牘內的吐榖渾資料 …… 310

捲之五 其他散見資料 …… 328

一、關於地理方麵的資料 …… 328

二、文化習俗資料 …… 344

三、其他資料 …… 346

附錄一 關於敦煌藏文寫本《吐榖渾(阿柴)紀年》殘捲的研究 …… 348

附錄二 吐榖渾在西域的活動及定居 …… 363

附錄三 吐榖渾世係錶 …… 378

主要參考文獻 …… 380

索 引 …… 385


精彩書摘

捲之一 吐榖渾專傳

一、《晉書·四夷傳》內《吐榖渾傳》

《晉書》捲九七,中華書局1974 年版,第2537—2542 頁。

吐榖渾,慕容廆①之庶長兄也,其父涉歸②分部落一韆七百傢③以隸之。及涉歸卒④,廆嗣位,而二部馬鬥。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彆,奈何不相遠離,而令馬鬥!”吐榖渾曰:“馬為畜耳,鬥其常性,何怒於人!乖彆甚易⑤,當去汝於萬裏之外矣。”於是遂行。⑥廆悔之,遣其長史史那樓馮⑦及父時耆舊追還之。吐榖渾曰:“先公稱蔔筮之言,當有二子剋昌,祚流後裔。我卑庶也,理無並大,今因馬而彆,殆天所啓乎!諸君試驅馬令東,馬若還東,我當相隨去矣。”樓馮遣從者二韆騎,擁馬東齣數百步,輒悲鳴西走。如是者十餘輩,樓馮跪而言曰:“此非人事也。”遂止。鮮卑謂兄為阿乾,廆追思之,作《阿乾之歌》⑧,歲暮窮思,常歌之。

【注釋】

① 《宋書》、《魏書》的《吐榖渾傳》慕容廆作若洛廆。《晉書》捲一○八《慕容廆載記》、《太平禦覽》捲一二一引《十六國春鞦·前燕錄》雲:“慕容廆,字弈洛瓌。”瓌、廆音同,則若(弈)洛廆當為慕容廆字。

② 《宋書》捲九六《鮮卑吐榖渾傳》作“弈洛韓”;《梁書》捲五四《諸夷·河南傳》作“弈洛乾”。

③ 《北史》捲九六《吐榖渾傳》、《宋書·鮮卑吐榖渾傳》均作“分戶七百”。

④ 按,《資治通鑒》捲八一謂涉歸卒於晉武帝太康四年(283)。

⑤ 《晉書》捲九七校勘記[五]雲:“‘易’,各本均作‘異’,但《宋書》、《魏書》、《通典》、《北史》、《通誌》一九五均作‘易’,今據改。”

⑥ 《太平禦覽》捲五七○引《前燕錄》作“於是遂西移八韆裏”。

⑦ 《宋書·鮮卑吐榖渾傳》及《太平禦覽》捲五七○《前燕錄》均作“ 乙那樓”;《北史·吐榖渾傳》作“七那樓”。按,《魏書》捲一一三《官氏誌》四方諸姓有“一那蔞氏,後改為蔞氏”。七那樓、一那蔞、乙那樓皆同音異譯,三字姓,史或乙之訛,馮即其名。《資治通鑒》捲九○作“乙那蔞馮”較確。

⑧ 吳仕鑒《晉書斠注》(以下簡稱《吳注》)捲九七雲:“《禦覽》五百七十《前燕錄》曰:廆以孔懷之思,作《吐榖渾阿子歌》(子為乾之訛)。及儁、垂僭號,以為輦後大麯。《水經·河水注》二釋氏《西域記》曰:牢蘭海東伏流,龍沙堆在屯皇東南四百裏阿步乾。《水經注箋刊誤》曰:全氏雲:阿步乾,鮮卑語也。慕容廆作《阿乾之歌》,蓋鬍俗稱其兄曰阿步乾,阿乾者阿步乾之省也。今蘭州阿乾峪、阿乾河、阿乾城、阿乾堡,金人置阿乾縣,皆以阿乾之歌得名。阿乾水至今利民,曰溥惠渠。又有沃乾嶺,亦阿乾之轉音。”

吐榖渾謂其部落曰:“我兄弟俱當享國,廆及曾玄纔百餘年耳。我玄孫已後,庶其昌乎!”於是乃西附陰山①。屬永嘉之亂②,始度隴③而西,其後子孫據有西零已西甘鬆之界④,極乎白蘭⑤數韆裏。然有城郭不居,隨逐水草,廬帳為屋,以肉酪為糧。其官置長史、司馬、將軍⑥,頗識文字。其男子通服長裙,帽或戴冪⑦。婦人以金花為首飾,辮發縈後,綴以珠貝。其婚姻,富傢厚齣聘財,竊女而去。父卒,妻其群母;兄亡,妻其諸嫂。喪服製,葬訖而除。國無常稅,調用不給,輒斂富室商人,取足而止。殺人及盜馬者罪至死,他犯則徵物以贖。地宜大麥,而多蔓菁,頗有菽粟。齣蜀馬、犛牛。西北雜種謂之為阿柴虜⑧,或號為野虜⑨焉。吐榖渾年七十二卒⑩,有子六十人,長曰吐延,嗣。

【注釋】

① 陰山,即今內濛古陰山山脈。

② 《宋書·鮮卑吐榖渾傳》作“遭晉亂”,即指延續到晉懷帝永嘉七年(313)左右的“八王之亂”,以及匈奴劉氏的起兵反晉等。

③ 隴,指隴山,在今陝西隴縣以西。

④ 《宋書·鮮卑吐榖渾傳》雲:“渾既上隴,齣罕幵、西零。西零,今之西平郡,罕幵,今枹罕縣。”又雲:“自枹罕以東韆餘裏,暨甘鬆。”西平郡,治今青海西寜;枹罕,即今甘肅臨夏縣。甘鬆是以其地有甘鬆山而得名,地當在今白龍江上遊,洮水之南。隋於此地設甘鬆郡,唐初改為芳州(見《元和郡縣圖誌》捲三九“芳州”條)。參照上引《宋書》,知“……據有西零已西甘鬆之界”一句不確,可能有脫訛。此句應為“據有西零、甘鬆,已西之界極乎白蘭數韆裏”,則全句可通。

⑤ 《周書》捲四九《異域·白蘭傳》雲:“白蘭者,羌之彆種也。其地東北接吐榖渾,西北至利模徒,南界那鄂,風俗物産與宕昌略同。”北周時,吐榖渾中心在青海湖一帶,則白蘭當在青海湖西南,即今青海都蘭、巴隆一帶。詳細考證參見周偉洲、黃顥:《白蘭考》,《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3 年第2 期。

⑥ 《北史·吐榖渾傳》雲:“官有王、公、僕射、尚書及郎中、將軍之號。”此或係吐榖渾以後的官製,故與初期異。

⑦ 《吳注》捲九七:“《寰宇記》一百八十八作以冪羅為冠。”

⑧ 按,吐榖渾一稱“阿柴虜”,又見於《北史》、《宋書》等。《南齊書》捲五九《河南傳》雲:“河南,匈奴種也。漢建武中,匈奴奴婢亡匿在涼州界雜種數韆人,虜名奴婢為貲,一謂之‘貲虜’。鮮卑慕容廆庶兄吐榖渾為氐王。”《南齊書》此段源於《魏略·西戎傳》。關於這個問題,曆來眾說紛紜。丁謙《宋書夷貊傳地理考證》雲:“吐榖渾開創事詳晉、魏諸書,其國至阿豺始強,故人稱為阿柴虜,阿柴即阿豺也。”日人鬆田壽男等認為:“貲虜即省去詞頭‘A’,應如《通典》捲一九○記作‘阿貲虜’為是。自晉末至十六國時,河西、隴右一帶貲虜很多,成分復雜,鮮卑自遼東移入該地的也不少。永嘉亂後,其中一支吐榖渾移至陰山,得以稱霸於阿貲虜中,故阿貲虜成瞭吐榖渾的彆稱。”(見《吐榖渾遣使考》上,《史學雜誌》48 編12 號)事實上,所謂“阿貲虜”應指東漢建武時逃匿在河西等地的各族匈奴奴婢之總稱,而《南齊書》撰者誤將吐榖渾與貲虜混為一談瞭。吐榖渾之稱為“阿柴虜”或“阿貲虜”,當是西北諸族對吐榖渾的賤稱,如下文中的“野虜”意相近。

⑨ 《水經注》捲二《河水》雲:“吐榖渾者,始是東燕慕容之枝庶,因氏其字,以為首類之種號也,故謂之野虜。”

⑩ 《資治通鑒》捲九○記,吐榖渾卒於晉元帝建武元年(317)。


前言/序言

引 子

吐榖渾,是我國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源於遼東慕容部鮮卑。4 世紀初,慕容部首領吐榖渾從部內分離齣來,遷至今內濛古陰山一帶遊牧。晉永嘉末(約313),吐榖渾率部又從陰山,經隴山,遷到今甘肅臨夏西北。不久,吐榖渾徵服瞭今甘肅南部、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的羌、氐等族,到吐榖渾孫葉延時(329—351),正式建立政權。葉延以祖父吐榖渾之名為姓氏,亦為國號和族名。南北朝時,北朝稱其為“吐榖渾”國,南朝稱“河南”國,而西北諸族則稱其族為“阿柴”、“阿貲虜”、“野虜”等。由於原慕容吐榖渾部與當地羌、氐等族長期共同生活,大約在隋初,形成統一的吐榖渾族,活躍於我國的西北地區。吐榖渾國最盛時期的疆域:東起今甘肅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到今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連山與河西走廊相接。後期的政治中心在今青海湖西十五裏之地,名伏俟城;其王自號“可汗”。

吐榖渾國共存三百多年,於唐龍朔三年(663)為吐蕃所滅。此後,除原青海及甘南等地吐榖渾部眾為吐蕃統治而外,其餘則散居於今甘肅河西、寜夏、內濛古、山西、陝西北部及河北北部等地;直到北宋後,吐榖渾活動纔基本上不見於中國史籍。而留存在青海和甘肅的吐榖渾餘部,北宋以後逐漸與藏、濛等族融閤,形成今天我國西北的少數民族—土族。在我國古代民族之中,像吐榖渾那樣建立政權時間之長,活動地域之廣,與國內各民族關係之密切的,還不多見。

不僅如此,長期生息在我國西北地區的吐榖渾人民,還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開發和建設祖國的大西北,做齣瞭巨大的貢獻。同時,由於其地處中西陸路交通要道及國內北方與西南方各民族交往的通道上,因而在5 世紀中至7 世紀初,吐榖渾不僅成為中西陸路交通的橋梁,而且在南北方各族的相互交往中起瞭中介作用。

正因為如此,吐榖渾的曆史吸引瞭越來越多中外學者的注意。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對吐榖渾的研究有瞭很大的進展,專著、論文不斷問世。但是,因吐榖渾在曆史上活動的時間很長,漢、藏文有關史籍所載吐榖渾資料十分零散,且重復、錯訛之處不少,給研究工作帶來瞭較大的睏難。編者不揣冒昧,盡力收集、整理有關吐榖渾資料,編成這本《吐榖渾資料輯錄》。

這部《輯錄》的初稿完成於1981 年底。隨後承濛青海古籍整理辦公室將其納入《青海少數民族古籍叢書》,並由郭璟、孫滔同誌做瞭校審,青海人民齣版社於1992 年正式齣版。為此編者深錶謝意。其中,《輯錄》在初稿基礎上做瞭一些補充和修改,增加瞭捲四“敦煌、新疆發現的古藏文寫本、簡牘內的吐榖渾資料”。而此捲的資料和注釋,得到楊銘同誌的協助,附錄中又收瞭編者與他閤寫的《關於敦煌藏文寫本〈吐榖渾(阿柴)紀年〉殘捲的研究》一文,謹此緻謝。

如今,距《吐榖渾資料輯錄》齣版已過去瞭二十多年,其間不僅有新的關於吐榖渾文物資料的齣土和發現,而且相關研究也有新的進展。因而,此次承濛餘太山先生的推薦和商務印書館的鼎力支持,決定齣版《吐榖渾資料輯錄》的增訂本。此次增訂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 增補瞭近年來齣土或發現的有關吐榖渾的墓誌,如《唐故大同軍使雲麾將軍左武衛大將軍寜朔縣開國伯慕容公(曦皓)墓誌銘》、《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誌》、《故朔方副元帥防鞦兵馬使金紫光祿大夫張掖郡王慕容府君(慕容瓌)墓誌》、《隴西李府君墓誌銘》等。因這批新墓誌的齣土和近年囯內外吐榖渾研究的進展,故也相應對原注釋做瞭修改和補充。

2. 在原書人物傳誌、編年錄,以及敦煌、新疆發現的古藏文等部分,增補瞭若乾新檢齣的文獻資料。

3. 重新校核所引資料,改正原版一些錯訛字句及印刷排版不當之處。

4. 在附錄中,又收錄瞭拙作《吐榖渾在西域的活動與定居》一文及索引。

筆者清楚地知道,即便增訂本補充瞭有關吐榖渾的一批資料,但仍有闕遺和不當之處;而且隨著考古文物的不斷齣土,會有新的重要的吐榖渾資料被發現。如2016 年在陝西西安市長安區大兆鄉郭新村一座北朝時期的墓中發掘齣土的《吐榖渾暉華公主墓誌》,對研究吐榖渾與漠北柔然的和親關係,以及吐榖渾的政治製度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隻是由於陝西考古工作者還未正式發錶其考古發掘報告或簡報,故增訂本暫不收入。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歐亞備要:吐榖渾資料輯錄(增訂本)》的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介紹該書所涵蓋的其他內容,並嚴格避免提及或暗示任何關於吐榖渾或該書本身的任何信息,以滿足您的要求: --- 《歐亞備要:文明交匯中的關鍵節點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歐亞備要:文明交匯中的關鍵節點研究》匯集瞭一係列獨立且深入的曆史地理學與考古學專題研究,旨在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歐亞大陸曆史上不同文明區域間的互動、遷徙與物質文化傳播路徑。全書共分五大部分,共收錄十七篇獨立研究論文及三篇綜閤性報告,內容涵蓋瞭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中世紀早期,絲綢之路沿綫及周邊關鍵區域的曆史變遷與文化動態。 第一部分:西域早期綠洲聚落的物質文化研究 本部分聚焦於塔裏木盆地周緣早期人類活動的考古學證據。首先,通過對羅布泊盆地邊緣一處新近發掘的史前遺址——“白楊河遺址”的陶器技術分析,揭示瞭其與河西走廊及中原地區早期製陶工藝的復雜關聯。研究人員運用薄層分析技術,對齣土的磨光陶和彩繪陶碎片進行瞭礦物成分比對,發現瞭一批具有明顯東部草原風格的紋飾組閤,為探討早期遊牧與農耕文明的接觸點提供瞭新的實物資料。 隨後,文章轉嚮瞭樓蘭地區早期聚落的農業適應性研究。通過對碳十四測年樣本的孢粉學分析,重建瞭公元前二韆年至公元前一韆年間,該區域氣候波動與灌溉係統發展的相互影響機製。重點分析瞭黍、粟等旱作作物的種植範圍變化,以及引入水稻栽培的可能性,並結閤水利設施遺跡的勘探數據,勾勒齣早期綠洲社會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策略演變。 第二部分:中亞草原遊牧民族的物質生活與區域互動 本捲集中探討瞭蔥嶺以西,自青銅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中亞草原地帶遊牧群體的物質文化特徵及其與周邊農耕帝國的關係。 其中一篇重要研究,詳細考察瞭塞種(Scythian)文化體係中金屬工藝的地域性差異。通過對哈薩剋斯坦南部與阿爾泰山區齣土的動物風格金飾、青銅器及武器的風格學比較,作者辨析瞭不同部落群落之間在藝術母題和冶金技術上的演變軌跡。特彆是對一種特定風格的“帶角動物”紋飾的追蹤,揭示瞭其傳播路綫可能繞過瞭傳統的河西走廊,而更多地通過費爾乾納盆地嚮東部擴散。 另一項工作則聚焦於中亞遊牧民族的畜群管理與環境承載力。研究人員利用古代土壤學方法,分析瞭數個遊牧營地遺址的生物地層學特徵,評估瞭不同曆史時期對特定草場的依賴程度,並試圖量化遊牧活動對中亞乾旱草原植被的長期影響。 第三部分:河西走廊的交通網絡與商業活動 本部分是關於漢晉時期河西走廊作為核心交通樞紐的地理學與經濟史研究。 一篇詳盡的論文,以敦煌、張掖、武威三地的漢代醫學簡牘和碑刻材料為基礎,重建瞭漢代官方驛傳係統的運行效率和物資調配模式。通過對涉及鹽、鐵、麻布等戰略物資運輸的記錄進行統計分析,研究人員提齣瞭關於走廊通道“瓶頸效應”的新觀點,即在特定時期,物資的滯留點並非總在西端的隘口,而可能集中在東部軍事重鎮的補給環節。 另一研究則側重於佛教藝術的早期傳播路綫。通過對比河西走廊沿綫早期石窟寺的壁畫顔料成分,特彆是對産自西亞地區的群青和硃砂的同位素分析,辨識齣三條不同時期傳入的藝術風格與物質流綫,顯示齣藝術品流動的多樣性遠超傳統的單一“絲綢之路”敘事。 第四部分: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與文化融閤 本部分關注的是自四世紀起,內亞草原民族進入中原及周邊地區的曆史進程,重點分析瞭物質文化層麵的滲透與吸收。 重點論文之一,是對北方遊牧民族墓葬中的車輿和服飾考古發現進行係統整理。通過對3至6世紀北方墓葬中齣土的馬具、車輪部件的形製研究,發掘齣一種自草原腹地嚮南遷移並被漢地貴族采納的“輕騎型”車馬組閤,這反映瞭軍事技術層麵的相互影響。 此外,本部分還包含對早期漢地典籍中記載的“鬍食”和“鬍服”進行考古實證的嘗試。研究者通過分析鄴城、洛陽等都城遺址齣土的陶製模型和生活器物,試圖還原這些異域飲食和服飾元素在中土社會中的物質形態及其接受程度。 第五部分:歐亞文明的相互認知與地理邊界重塑 本捲收錄瞭三篇基於曆史地理學和文獻學的綜閤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文明體在特定曆史節點上對彼此地理空間的認知變化。 其中一篇長篇論述,比較瞭東晉與十六國時期,中原士人繪製的地理圖譜中對“西域”邊界的界定差異。通過對《水經注》等重要地理著作中對地理名詞的變遷考證,揭示瞭政治實體更迭對地理認知的影響。 另一篇側重於中世紀早期波斯和拜占庭文獻中對“東方遙遠地區”的描述,分析瞭其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及其側重角度,旨在構建一個非東亞視角下的歐亞互動圖景。 總而言之,《歐亞備要:文明交匯中的關鍵節點研究》通過跨學科的嚴謹考證和細緻的物質證據分析,為理解歐亞大陸上不同文明體在特定曆史時期所發生的深層次互動提供瞭豐富的研究資料和創新的分析視角。本書適閤曆史學、考古學、地理學及相關區域研究領域的學者、研究生及專業愛好者閱讀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像我一樣,對古代宗教傳播和民族融閤課題感興趣的學者而言,這本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對“文化路徑”的描摹上。吐榖渾地處戰略要衝,其境內的佛教、祆教乃至景教的傳播軌跡,往往是研究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絕佳切片。這份輯錄在收錄與軍事、政治相關的核心資料之餘,非常巧妙地穿插瞭一些關於吐榖渾王室與僧侶往來的記錄,以及他們對特定宗教場所的供養事跡。這些細節,雖然分散在不同的史料碎片中,但經過編者的係統性梳理,形成瞭一個相對完整的“信仰地圖”。例如,通過對比不同朝代對吐榖渾首領皈依佛教的記載差異,我們能窺見其王權閤法性構建中,宗教元素是如何被選擇性地利用和塑造的。這種對“軟性”文化史料的重視,使得該書超越瞭一般政治史料匯編的範疇。

評分

說實話,拿到這本增訂本,我第一感覺是它的裝幀和排版相當考究,這在許多學術輯錄中是難能可貴的。但拋開外觀不談,真正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其資料選擇的“異質性”與“互證性”。它沒有局限於傳統的漢文正史,而是大量引入瞭如西域各國語(如粟特文、梵文殘捲)中提及吐榖渾相關人物或地名的零星記載,盡管這些記載可能隻言片語,但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邊角料”,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吐榖渾文化麵貌的認知。這種跨文本的比較分析,使得吐榖渾的形象不再是扁平的“鬍族”符號,而是逐漸變得立體、豐滿起來。比如,書中對某一特定時期吐榖渾王室與後秦、南涼之間聯姻細節的鈎沉,其所引用的相互矛盾的史料的並置處理方式,體現瞭編者對史學辨析的深刻理解,引導讀者去思考曆史記載的復雜性,而非簡單接受既有結論。

評分

這本《歐亞備要:吐榖渾資料輯錄(增訂本)》的麵世,對於深耕中古史特彆是絲綢之路沿綫民族史的研究者來說,無異於發現瞭一座亟待開掘的寶藏。我尤其欣賞編者在資料梳理上的細緻與耐心,它遠非簡單的文獻匯編,更像是一部精密的“考古發掘報告”。不同於以往隻關注吐榖渾在唐代衰落的敘事框架,這份輯錄似乎更著重於構建其強盛時期的全景圖。例如,其中收錄的那些關於其早期與周邊政權如北魏、柔然之間互動的第一手碑刻拓片描述,以及通過不同語境下的史料側麵烘托齣的其在河西走廊貿易網絡中的獨特地位,都為我們重新審視吐榖渾在歐亞大陸曆史進程中的“中間人”角色提供瞭堅實的文本支撐。我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多基於這些原始材料的深度解讀,但僅憑這份資料的廣度與密度,它已經為後續研究打下瞭異常堅實的基礎,其價值在於“存真”與“廣搜”,為我們提供瞭未來解讀的“原材料庫”。

評分

這份資料集對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迫使我跳齣傳統的“中原史觀”的束縛,以一種更平視、更開放的視角去理解歐亞大陸的曆史互動。以往我們習慣於從唐、宋的角度去審視周邊民族的興衰,但本書所輯錄的大量早期或側重於西方的史料,將吐榖渾置於一個更宏大的“草原-河西-西域”的動態係統之中去考察。這種體係性的重構,使得吐榖渾不再僅僅是中原王朝的“邊患”或“附庸”,而是一個在復雜多極互動中求生存、謀發展的獨立政治實體。特彆是其中對吐榖渾與突厥、吐蕃早期關係的處理,資料的選擇傾嚮於展示其作為緩衝帶和調停者的角色,而非單純的依附或對抗關係,這無疑是對傳統敘事的一種有益的“去中心化”修正。

評分

閱讀這份增訂本的過程,與其說是在閱讀曆史,不如說是在體驗一種精細的“文獻學探險”。每當翻閱到那些經過仔細校勘和注釋的罕見或殘損文獻片段時,都能感受到編者所傾注的心力。尤其令人稱道的是,對於那些存在爭議性的地名或人名,編者並未簡單地采用某一主流觀點,而是並列列齣瞭數種不同的考證意見,並附上自己的簡要判斷或傾嚮性說明。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極大地降低瞭後來研究者“重復勞動”的門檻,同時也為那些希望在現有成果上進行突破的研究者指明瞭可能的爭論點和研究盲區。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最終答案,而在於提供瞭一套最紮實、最全麵、最具批判性的“研究工具箱”,是每一個嚴肅的中古史學者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評分

京東六一八幫彆人買的,以後還需要學習一個

評分

人文閱讀,學術參考

評分

好書,京東購書有實惠有收獲。

評分

很好,沒有讀,拿來收藏的,非常不錯

評分

數次購買,質量沒得說!一分價錢一分貨,這質量對得起這價格!值得購買!

評分

這個書,還是不錯的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可讀性強,學術含量高,值得一讀,適閤收藏。吐榖渾的研究資料本來就不太多。

評分

還好還好哈巴巴爸爸扭扭捏捏那你呢你你你

評分

經典之作,終於再版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