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民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 [Civil or Criminal:Legal Resolution of Contract Conflict and Contract Fraud]

合同民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 [Civil or Criminal:Legal Resolution of Contract Conflict and Contract Frau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学华 著
图书标签:
  • 合同法
  • 刑法
  • 民刑交叉
  • 合同纠纷
  • 合同诈骗
  • 法律研究
  • 商法
  • 侵权责任
  • 经济犯罪
  • 司法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3277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098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ivil or Criminal:Legal Resolution of Contract Conflict and Contract Frau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合同民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合同民刑交叉错位的欺诈形态、合同民刑交叉错位的形态、合同民刑交叉错位的原因与危害、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的治理分析、许某涉嫌合同诈骗案的治理分析、周某骗取上市公司巨额资金案的治理分析、民刑交叉错位治理观点的不足与改善等。

作者简介

  孙学华,女,汉族,1964年6月出生,法学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云南警官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副厅级),二级警监。2008年至今连续两届任云南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云南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2015年8月任云南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委员,云南法学会警察法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会警察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合同民刑交叉概述
第一节 合同民刑交叉的概念与认定
第二节 合同民刑交叉的基础类型
第三节 合同民刑交叉的基本规制

第二章 合同民刑交叉界定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合同民刑交叉界定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合同民刑交叉界定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合同民刑交叉界定的主要范式

第三章 合同民刑交叉错位的具体形态与危害
第一节 合同民刑交叉错位的欺诈形态
第二节 合同民刑交叉错位的形态
第三节 合同民刑交叉错位的原因与危害

第四章 合同民刑交叉错位治理的主要进路
第一节 法制原则与经济原则的冲突和调适
第二节 完善立法的进路
第三节 治理民刑交叉错位问题的司法进路

第五章 合同民刑交叉错位治理的实践运用
第一节 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的治理分析
第二节 许某涉嫌合同诈骗案的治理分析
第三节 周某骗取上市公司巨额资金案的治理分析
第四节 民刑交叉错位治理观点的不足与改善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所涉及相关法律规定名称及内容(摘录)
致谢(代后记)

精彩书摘

  《合同民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
  二、社会危害性的视角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行为的本质特征。合同民刑交叉的区分与界定需要从社会危害性的视角进行界定。尤其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的区分,或者说合同纠纷诈骗化、合同诈骗纠纷化的纠正,也都需要以社会危害性的存在与大小作为标准来判断。笔者认为,界分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的标准是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高并且危及社会共同体的存续,达到了必须予以刑法处罚程度的“质”和“量”的违法性。“量”的违法性,是指合同签订、履行等过程中的欺骗性行为不仅违法,而且行为所侵犯的法益较为重要,危及社会共同体的生存,应予以刑法处罚。“质”的违法性,是指合同签订、履行等过程中的欺骗性行为的违法内容已危及社会共同体的存续,从而达到了应予以刑罚处罚的程度。通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程度来区分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不仅在刑事立法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可以成为司法实践中区分刑事犯罪与民事违法的有效界限。
  从制度经济的角度,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是有效的制度,原则上要得到法律制度保护。反之亦然,对经济发展不利的制度,原则上要进行限制或废除。源于经济和社会传统,我国具有特别保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倾向。以西部某地发生的“张克强涉嫌经济诈骗案”为例,某国有矿山需要转让,地方国资委甚至作出规定只能卖给国有企业。某民营企业通过某外地国企购得相关矿山的权益,该外地国企按照合同再转让给该民企。该地国资委知道以后,要求地方检察机关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理由要求司法机关对有关民营企业负责人按照诈骗罪进行处理。笔者以为,在这类案件中不论是否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仅从法益衡量的角度来看,民企购买国有矿山的行为属于平等市场主体之间的正常行为,对整个市场而言不仅盘活了国有矿山的权益,而且促进了真正的市场主体的发展,有益于社会,不构成相关的犯罪。
  为进一步说明有关问题,我们对有关案件进行了整理。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1年12月30日到2012年1月4日,广东华美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曾入选福布斯富豪榜的广东知名民营企业家张克强涉嫌经济诈骗一案在云南昆明开庭。昆明市检察院指控,张克强等人利用云南中烟下属子公司兴云信的国企身份,绕开盐湖钾肥项目对民企设置的投资门槛,成功入股并获巨额收益,以3.28亿元套得44亿余元,非法占有国有资产,构成诈骗罪。公诉机关指控称,2006年左右,盐湖集团重组ST数码,并将定向增发扩股以募集重组资金。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青海省国资委设定定向增发的条件是对象必须为国有企业。仅此一条,即把张克强拒之门外。“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一直经营民营企业的张克强等并不甘心,产生了非法占有国有股权的目的。”公诉人称,2006年至2008年期间,张克强与广州市华美丰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世新、副总经理曹迅毅和华美集团副总裁罗峰等人商议,利用兴云信的国企身份,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收购青海盐湖集团股份成功后,再由张克强等人所有的华美集团、华美丰收将兴云信全部收购,从而占有ST盐湖的股份。公诉人称,2006年,宋世新、罗峰、曹迅毅在兴云信公司董事长董晓云等人的配合下,持有兴云信的法人委托书、工商登记材料和云南烟草企业资质文件,以兴云信名义签订了增资盐湖集团2亿元和受让青海国投持有的3818万元盐湖集团国有法人股权的协议。此后,张克强等人向禾之禾、华美集团的股东、高管人员筹集了用于收购的资金共计3.68亿余元,其中有4000万元为兴云信投入资金。
  ……
法律前沿的深度探索:中国物权法与知识产权的交汇与冲突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法律体系中两个至关重要却又时常产生摩擦的领域——物权法与知识产权法——在理论构建、实践适用以及司法裁判层面的复杂互动。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细致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和解决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日益凸显的产权界限模糊和权利冲突问题。 第一部分:物权法基础与知识产权的物质化挑战 本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了新《物权法》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及其在中国私法体系中的地位。我们聚焦于物权法定原则、公示公信原则在现代财产关系中的适用边界,并引入了对“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最新司法解释的深度解读。 随后,我们将视角转向知识产权的“物权化”倾向。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客体(如数据、软件代码、电子档案)的“物”的属性愈发显著。本书详细讨论了知识产权客体是否能被纳入传统物权法调整范围的理论争论。例如,在知识产权的权利客体(如专利权、著作权)与其实施载体(如载有软件的硬盘、印刷的书籍)之间,物权与知识产权如何并行存在并发生竞合?我们通过对一系列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在物权公示状态下,如何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无形价值,并提出了识别“动产”与“知识产权”混合客体的操作性标准。 第二部分:交叉冲突的实证研究与案例剖析 冲突的爆发点往往存在于特定交易场景中。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着重于对物权与知识产权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发生的冲突进行细致入微的实证研究。 一、财产担保与知识产权质押: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型的担保财产,其价值评估、登记公示和清偿实现机制,与传统的动产、不动产抵押存在显著差异。《物权法》中关于担保物权的规定如何适用于知识产权的质押?我们重点分析了在企业破产清算程序中,知识产权质权人与普通债权人之间,以及知识产权被用作抵押物时,其权利顺位如何确定。特别是对于尚未登记的知识产权转让或许可行为,在担保物权的对抗中应如何处理。 二、占有、使用与信息控制权: 占有是物权的核心特征之一。本书探讨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对特定信息载体的“占有”是否等同于对其中包含的知识产权的“控制”。例如,在服务器托管服务中,客户数据(知识产权)与物理服务器(物权)的分离问题。我们探讨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刑法》范畴)与侵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范畴)在行为构成上的重叠与区分,并分析了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侵占”和“复制”的法律责任。 三、物权法定原则在知识产权许可中的限制: 知识产权的许可(License)本质上是一种债权,而非物权。然而,当许可协议涉及对特定物理载体的独占使用权时,其与物权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本书深入分析了《合同法》(现《民法典》合同编)中关于用益权和使用权设定的条款,如何被用于规制知识产权的排他性使用,以及这种“类用益物权”的效力是否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三部分:司法裁判的技术与理论前沿 在冲突解决层面,本书对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在物权与知识产权交叉案件中的典型判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析。 我们重点关注法院在区分“财产损害”(物权受损)和“权利减损”(知识产权价值受损)时的裁判逻辑。在涉及混合财产的查封、扣押和执行程序中,法院如何平衡债权人的受偿权(依赖物权或担保物权)与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控制权?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地域管辖权和法律适用问题。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而物权(尤其是动产)的追及效力可能涉及跨地域交易。在涉及跨境交易或多地运营的知识产权资产时,冲突解决机制如何协同作用,避免判决的冲突和执行的障碍。 结论与展望:构建交叉法领域的统一解释体系 本书最后部分总结了当前物权法与知识产权法在交叉领域存在的理论真空和实践困境,并提出构建一套更具协同性的法律解释体系的必要性。这包括对“数字物权”概念的审慎探讨,以及在立法层面如何更清晰地界定知识产权客体的财产属性,从而在司法实践中实现权利的有效保护与交易的顺畅进行。 本书适合法学研究人员、知识产权律师、公司法律顾问以及关注财产法前沿发展的实务工作者研读。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法律分析,更展现了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法律如何适应和规范新型的财产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合同法与刑法交叉的领域很感兴趣,市面上相关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做到深入浅出、兼顾理论与实务的却不多。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购入了这本《合同民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刚翻了几页就被其严谨的论证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作者对于合同欺诈的定义、构成要件以及与普通合同违约的界限,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区分,并引用了大量典型的司法案例进行佐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案例时,不仅关注了结果,更深入剖析了裁判的思路和背后的法律逻辑,这对于理解法律的适用性至关重要。例如,在讨论合同诈骗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时,作者列举了多种表现形式,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判断框架。此外,书中对如何通过合同条款的设计来防范潜在的刑事风险,也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这一点对于合同的起草者和审查者而言,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理解这一复杂领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操作指导。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到如此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对“合同陷阱”的深度解读。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合同的签订似乎变得越来越普遍,但隐藏在其中的风险也愈发不容忽视。这本书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法律条文解释,而是深入探讨了那些看似合法但实则暗藏玄机的合同行为。作者通过对“阴阳合同”、“虚假对价”、“隐瞒重要事实”等常见合同欺诈手法的剖析,让我对如何辨别和防范这些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这些行为在民事上的无效后果以及可能触犯的刑事罪名,进行了严谨的梳理和论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始终围绕“证据”展开,强调了在处理此类案件时,证据收集和固定环节的重要性。这本著作对于任何希望在商业活动中规避法律风险的读者来说,都极具价值,它提供了一种更为审慎和专业的视角来审视合同的本质。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合同法和刑法条文,而是巧妙地将二者融为一体,从一个全新的维度来审视合同纠纷。作者以一种“侦探”的眼光,去探究合同关系背后可能隐藏的刑事犯罪动机,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界定和追究。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作者对“恶意违约”与“合同诈骗”的辨析所深深吸引。书中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从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如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伪造证据等方面,来判断是否存在犯罪意图。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法律条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商业活动中,区分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涉及风险投资、股权转让等复杂交易时,作者提出的风险防范建议,更是为我敲响了警钟,让我意识到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可能涉及的法律后果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让我对合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搭配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专业且权威的气息。书脊部分的设计简洁大方,便于在书架上辨认。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没有明显的错别字或排版问题,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某些章节的末尾,还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对抽象法律概念的形象化解读,比如在讲解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时,用一个倾斜的积木塔来比喻不稳定的合同关系,非常直观且易于理解。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使是法律领域的初学者,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核心知识。同时,附带的索引也非常详尽,检索起来非常方便,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特定条文或案例的研究者来说,无疑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就传递出一种严谨、细致的态度,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合同民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的确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比较棘手的合同纠纷时。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合同本身来规避刑事风险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作者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合同条款设计中的一些“陷阱”,以及如何通过严谨的合同文本来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在分析“串通投标”、“虚假交易”等行为时,不仅强调了其民事上的无效性,更深入阐述了其可能构成的刑事犯罪。这种将合同的民事效力与刑事责任紧密结合的分析方式,让我对合同的风险管理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合同纠纷,其背后可能涉及复杂的刑事犯罪。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案件性质,并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它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指南,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