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寶石學與寶石鑒定(第3版)》是作者在長期工作實踐和寶石專業教學的基礎上,並參考瞭國內外一些新研究資料編著而成的。全書共二十三章及附錄,係統闡述瞭寶石學基礎理論和寶石學專業知識。作者在書中多處提齣自己的見解及經過綜閤分析得齣的客觀結論。書中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定義,力求科學嚴密、清晰明確;計量單位(包括量的名稱、符號)采用的是國傢法定計量單位;寶石基本名稱,符閤國傢標準規範要求。在常用鑒定儀器與鑒定方法章節中,介紹瞭十餘種儀器的構造、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在寶石各論中,介紹瞭160餘種寶石的性質、特徵、鑒彆、品質優劣評價等,其內容繁簡有彆,珍貴寶石如鑽石、紅(藍)寶石、翡翠等,內容較為詳細。書中涉及的寶石基本名稱、彆稱、俗稱、舊稱等,多達270餘個。
《寶石學與寶石鑒定(第3版)》可作為寶石專業必修課和其他專業選修課的教材使用,也適閤於廣大寶石愛好者閱讀自學,還可供寶石研究工作者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寶石基礎知識
1 結晶學基本知識
1.1 晶體與非晶質體
1.2 晶體的基本性質與麵角守恒定律
1.3 晶體的對稱要素
1.4 晶體的對稱型與對稱分類
1.5 晶體定嚮及晶麵符號
1.6 晶胞
1.7 單形和聚形
1.8 平行連晶與雙晶
1.9 類質同像與同質多像
2 礦物學基本知識
2.1 礦物與準礦物
2.2 礦物中水的存在形式
2.3 礦物的化學式
2.4 礦物種的概念及其命名
2.5 礦物的分類
3 岩石學基本知識
3.1 岩石的概念、結構和構造
3.2 岩漿岩
3.3 沉積岩
3.4 變質岩
4 晶體光學基本知識
4.1 光的特徵
4.2 均質體與非均質體的光率體
5 寶石基本知識
5.1 寶石的概念
5.2 寶石應具備的條件
5.3 寶石的分類
5.4 寶石的命名
5.5 寶石的形態、包裹體及瑕疵
6 寶石的物理性質
6.1 寶石的力學性質
6.2 寶石的光學性質
6.3 寶石的特殊光學效應
6.4 寶石的熱學性質
寶石鑒定儀器與鑒定方法
7 常用鑒定儀器與鑒定方法
7.1 概述
7.2 放大鏡與寶石顯微鏡
7.3 摺射儀及摺射率的測定
7.4 偏光鏡
7.5 二色鏡
7.6 寶石密度的測定
7.7 分光鏡
7.8 查爾斯濾色鏡
7.9 紫外綫熒光燈
7.10 熱導儀
7.11 反射儀
寶石各論
8 鑽石
8.1 概述
8.2 基本特徵
8.3 鑽石分級
8.4 閤成鑽石與鑽石的優化處理
8.5 鑽石的鑒彆
……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飾用寶石的國傢之一,據齣土文物考證,早在七八韆年前就齣現瞭寶石飾品,如玉玦、玉珠、玉墜等。我國曆代的玉石製品,在世界上被譽為“東方藝術”、“東方瑰寶”,我國也因此而享有“玉石之國”的美稱。
寶石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古人即把玉石人格化、道德化,賦予其五德(仁、義、智、勇、潔)、九德(仁、智、義、行、潔、勇、精、容、辭)和十一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並以“君子比德於玉”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來規範人們的行為。此外,還常以寶石作為美好事物的象徵,將美好的願望寄托於寶石之中。“化乾戈為玉帛”,道齣瞭人們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嚮往。生辰石、婚慶紀念石,將齣生月份、結婚周年同寶石聯係在一起,以錶達對人生的祝福和對幸福時刻的珍貴紀念。寶石飾品可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以至愛玉、賞玉、佩玉成為一種長盛不衰的傳統風尚。
與寶石有關的成語典故也很多,如價值連城、完璧歸趙、珠光寶氣、珠聯璧閤、珠圓玉潤、掌上明珠、金玉良言、金科玉律、玉潔冰清、拋磚引玉、寜為玉碎不為瓦全,等等。在我國傳說中,珍珠是鮫人的淚珠,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詩句中,前一句引用的就是這個典故,而後一句提到的藍田玉則是古代名玉。在人的名字中,直接使用寶、玉或使用與寶、玉相關的字(如瑋、琦、琰、瑜、玲、璐等),更是屢見不鮮。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寶石飾品進入瞭尋常百姓傢庭。在現代生活中,寶石不僅是一種典雅華貴的裝飾品,而且是財富和文明的標誌。寶石業的迅速崛起,市場的日益繁榮,以及人們對寶石知識的渴求,促進瞭寶石教育事業的發展,一些高等院校相繼創辦瞭寶石專業,或開辦寶石培訓班。上海大學是國內最早創辦寶石專業的高校之一,近幾年又在校內開設瞭寶石選修課,深受廣大學子的歡迎。為瞭適應教學需要,我們編著瞭這部教材。
本教材的正式齣版,得到瞭校教材建設委員會的大力支持和基金資助。書稿承濛南京大學地球科學係陳武教授、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亓利劍教授、上海大學材料學院汪振國副教授審閱,在此一並緻謝。由於作者水平有限,錯誤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礦物學基礎與岩石學原理》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地球科學領域中礦物學與岩石學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應用實踐,旨在為地質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及相關工程技術領域的研究人員、教師及高年級學生提供一部全麵、嚴謹的參考教材。全書結構清晰,內容涵蓋瞭從微觀晶體結構到宏觀岩石成因的完整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礦物學基礎 第一章:礦物的定義、化學成分與晶體學基礎 本章首先界定瞭礦物的科學定義,闡述瞭礦物作為自然界中具有特定化學成分和晶體結構固體的特性。重點講解瞭礦物的化學成分錶示法,包括化學鍵的類型(離子鍵、共價鍵、金屬鍵、範德華力)及其對礦物物理性質的影響。 核心內容集中於晶體學基礎。詳細介紹瞭晶體的基本特徵,如晶麵、晶棱、晶頂、晶帶等。係統闡述瞭晶體結構的有序性,包括晶胞、晶係(三方晶係、六方晶係、四方晶係、正交晶係、單斜晶係、三斜晶係)的概念與分類。通過介紹布拉維點陣理論,解釋瞭礦物晶體外部形態(晶形)與其內部點陣結構之間的內在聯係。書中輔以大量的晶體結構圖和幾何投影圖,幫助讀者建立直觀的空間想象能力。 第二章:礦物的物理性質與鑒定 本章係統梳理瞭礦物在宏觀和微觀層麵可觀察到的物理性質,這些性質是礦物鑒定的重要依據。詳細描述瞭: 1. 宏觀物理性質: 顔色、條痕色(強調其在鑒定中的可靠性)、光澤(金屬光澤、非金屬光澤的細分類型)、透明度、硬度(莫氏硬度標尺的詳細應用與校準)、密度/比重(靜水稱重法等測量技術)、解理與斷口(描述不同類型解理麵的形成機製)。 2. 光學性質: 引入偏光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和結構。詳細講解瞭礦物在偏光下的光學特徵,包括反射光、透過光下的觀察,雙摺射現象、正光/斜光特性、桇光(鏇光)現象、以及通過刻麵摺射率儀測定摺射率的方法。對不同晶係礦物的光性進行瞭歸納總結。 第三章:常見礦物分類與實例 基於化學成分和結構特徵,本章采用現代礦物分類體係,對矽酸鹽、氧化物、硫化物、碳酸鹽、硫酸鹽、磷酸鹽及自然元素等主要礦物類群進行深入剖析。 矽酸鹽礦物: 作為地殼中最主要的礦物類彆,本章給予瞭重點關注。詳細闡述瞭矽氧四麵體的結構單元,並依據矽氧四麵體的聚閤程度(島狀、鏈狀、層狀、架狀)對矽酸鹽進行係統分類,包括橄欖石族、輝石族、角閃石族、雲母族、長石族(正長石、斜長石的成分變化與結構差異)以及石英族。對於每種重要礦物,均提供其化學式、晶體結構特點、典型産狀及識彆特徵。 非矽酸鹽礦物: 對常見的金屬硫化物(如黃鐵礦、方鉛礦)、氧化物(如剛玉、赤鐵礦)、碳酸鹽(如方解石、白雲石)等進行瞭詳盡的描述,並區分瞭它們在不同地質環境下的形成條件。 第二部分:岩石學原理與岩石分類 第四章:岩石學基礎與研究方法 本章確立瞭岩石學的基本概念,闡述岩石與礦物的本質區彆(岩石是集閤體,礦物是單體)。探討瞭岩石的形成過程(岩石三岩循環論)。 重點介紹瞭岩石學研究的傳統與現代方法:野外考察技術(岩體描述、構造測量)、岩石薄片製作工藝、傳統的光學顯微鏡鑒定技術(雙目鏡觀察、圖像分析)、以及現代地球化學分析方法(X射綫熒光光譜法XRF、電子探針EPMA等)在確定岩石化學組成和礦物成分上的應用。 第五章:火成岩的成因、分類與鑒定 火成岩的形成主要與岩漿的起源、分異和結晶過程有關。本章深入分析瞭岩漿的物理化學性質,如粘度、溫度和揮發分對岩漿演化的影響。 岩漿結晶分異: 詳細闡述瞭鮑文反應係列(既有反應係列和不反應係列),解釋瞭岩漿如何通過結晶分離、熔融分異、同化混染等過程形成不同化學成分的岩漿。 分類係統: 采用國際通用的IUGS(國際地質科學聯盟)分類方案,特彆是對中酸性至酸性火成岩的QAPF(石英、堿性長石、斜長石、鉀長石)二端元圖解法進行瞭詳盡的講解與實例分析。 典型岩石實例: 描述瞭深成岩(如花崗岩、閃長岩、輝長岩)和噴齣岩(如流紋岩、安山岩、玄武岩)的結構、構造特徵,以及火山碎屑岩的特殊性。 第六章:沉積岩的成因、分類與意義 沉積岩的形成涉及風化剝蝕、搬運、沉積、成岩作用等一係列外生過程。本章聚焦於沉積岩記錄的地質曆史信息。 沉積過程與物源分析: 探討瞭碎屑物質的來源、搬運介質(水、風、冰)對沉積物粒度、分選度和磨圓度的影響。介紹瞭沉積構造(交錯層理、波痕、泥裂)的形成機理及其古環境指示意義。 沉積岩分類: 嚴格按照IUGS的分類標準,將沉積岩分為碎屑岩(如砂岩、泥岩的成分和成熟度分析)、化學岩(如蒸發岩、矽質岩)和生物化學岩(如石灰岩、白雲岩、煤)。特彆強調瞭碳酸鹽岩中,岩石學特徵(如泥晶、微晶、泥晶灰岩)與生物化石的結閤鑒定方法。 第七章:變質岩的變質作用、相與岩石係列 本章探討瞭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原岩(火成岩、沉積岩或已有變質岩)發生固態重結晶和定嚮排列的過程。 變質作用驅動力與過程: 分析瞭壓力(靜岩壓力與定嚮應力)、溫度、流體活動在變質作用中的作用。區分瞭區域變質、接觸變質和動力變質的主要差異。 變質相與變質梯度: 引入變質相概念,如綠片岩相、角閃岩相、麻粒岩相等,解釋瞭特定礦物組閤(如石榴石、藍晶石、十字石的組閤)如何指示特定變質條件(P-T路徑)。 變質岩係列: 闡述瞭從低級到高級變質岩的演化序列,並詳細描述瞭片麻岩、片岩、韆枚岩、大理岩等主要變質岩的結構構造(如片理、葉理的形成)。 全書配有大量的高分辨率岩石薄片照片、野外露頭照片以及原理圖解,旨在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培養讀者紮實的礦物學與岩石學基礎知識和獨立分析解決地質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