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理論基礎知識

藝術理論基礎知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奚米 著
圖書標籤:
  • 藝術理論
  • 藝術史
  • 藝術批評
  • 美學
  • 設計基礎
  • 藝術哲學
  • 文化研究
  • 視覺文化
  • 藝術教育
  • 藝術入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8904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676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4
字數:41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奚米老師多年來潛心藝碩教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對於各藝術門類的基礎知識進行瞭係統歸納,根據知識點的重要程度,通過不同顔色進行標注、區分,極利於考前復習使用;另外“奚米點撥”“奚米吐槽”等模塊的設置彆齣心裁,大大增加瞭本書的趣味性。

內容簡介

《藝術理論基礎知識》是奚米老師多年來潛心藝碩教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對於各藝術門類的基礎
知識進行瞭係統歸納,根據知識點的重要程度,通過不同顔色進行標注、區分,極
利於考前復習使用;另外“奚米點撥”“奚米吐槽”等模塊的設置彆齣心裁,大大增加瞭《藝術理論基礎知識》一書的趣味性。
  《藝術理論基礎知識》編寫過程中參考瞭《藝術學概論》(彭吉象 著)《藝術概論》(王宏建
主編)《藝術學基礎知識》(王次炤 主編)《中國美學史大綱》(葉朗 著)《當
代西方文藝理論》(硃立元 著),謹嚮上述作者錶示感謝!

作者簡介

奚米,女,泛“90後”藝術工作者,獲中國傳媒大學電影創作專業碩士學位,電影編劇、教師。自2010年起開始進行藝術類考研輔導培訓,2015年創辦“北京銳魔傳媒”開啓綫下與綫上相結閤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旨在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目前已有數萬名考研學子跟隨奚米老師的網課進行考研復習,所輔導學生成功考入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師範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大學、上海戲劇學院、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全國藝術類高校或綜閤類高校的藝術專業,學生口碑甚好。作為一名電影工作者,目前的作品有電影《閃電烈馬》編劇、電影《上古傳奇》執行導演、電影《後備空姐》執行導演等。麵對未來,奚米說:“教育與創作,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目錄

第一編 藝術理論考點解析 001
考點1 曆史上關於藝術本質的幾種觀點 002
考點2 藝術本質問題的科學理論基礎——藝術生産理論 004
考點3 藝術的特徵 006
考點4 藝術的起源 011
考點5 藝術的自律性之繼承與創新 014
考點6 藝術的自律性之世界性與民族性 016
考點7 藝術的他律性之藝術與哲學 019
考點8 藝術的他律性之藝術與宗教 020
考點9 藝術的他律性之藝術與道德 022
考點10 藝術的他律性之藝術與科技 023
考點11 藝術的他律性之藝術與政治 026
考點12 藝術的他律性之藝術與經濟 027
考點13 藝術傢的含義及特點 029
考點14 藝術傢與社會生活的關係 032
考點15 藝術傢的藝術纔能和文化修養 033
考點16 藝術創作的過程 034
考點17 藝術思維 036
考點18 藝術風格 038
考點19 藝術流派 039
考點20 藝術思潮 041
考點21 藝術作品的層次 043
考點22 藝術作品相關屬性之典型和意境 045
考點23 藝術作品相關屬性之格調和品位 048
考點24 藝術作品相關屬性之商品屬性 049
考點25 接受學 051
考點26 藝術鑒賞的特徵 053
考點27 藝術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 054
考點28 藝術鑒賞心理 055
考點29 藝術鑒賞過程 056
考點30 藝術批評 057
考點31 藝術的功能 058
考點32 藝術教育 060
考點33 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 061
考點34 藝術傳播與藝術消費 063
考點35 藝術與傳媒的關係 064
第二編 藝術綜閤考點精析 067
考點1 音樂的基礎概念 068
考點2 音樂構成的物質材料和形式要素 068
考點3 中國音樂發展簡史 070
考點4 西方音樂發展簡史 072
考點5 中國民間歌麯主要體裁 074
考點6 中國民間歌舞主要體裁 076
考點7 中國說唱音樂的主要體裁 077
考點8 中國民間器樂主要樂種 078
考點9 西方聲樂主要體裁 079
考點10 西方器樂主要體裁 081
考點11 中國音樂名傢名作 082
考點12 外國音樂名傢名作 086
考點13 戲劇基礎知識概覽 090
考點14 戲劇的審特徵 091
考點15 戲劇的體裁 093
考點16 西方現代演劇學派 096
考點17 古希臘戲劇 098
考點18 中世紀宗教戲劇 101
考點19 文藝復興戲劇 101
考點20 古典主義戲劇 103
考點21 啓濛主義戲劇 105
考點22 浪漫主義戲劇 106
考點23 現實主義戲劇 107
考點24 現代主義戲劇 109
考點25 20 世紀國戲劇 113
考點26 中國話劇發展簡史 115
考點27 戲麯基礎知識 118
考點28 戲麯的特徵 119
考點29 戲麯聲腔 120
考點30 戲麯劇種 121
考點31 中國戲麯史 123
考點32 戲麯錶演 131
考點33 電影的基本概念 133
考點34 電影的功能 134
考點35 西方和中國電影類型 135
考點36 電影的特徵 139
考點37 電影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聯係與區彆 141
考點38 中國電影(大陸部分)簡史 142
考點39 香港電影簡史 154
考點40 颱灣電影簡史 158
考點41 國電影 160
考點42 法國電影 166
考點43 德國電影 170
考點44 意大利電影 172
考點45 蘇聯電影 175
考點46 歐洲其他國傢電影 178
考點47 東方其他國傢電影 181
考點48 視聽語言之景彆 184
考點49 視聽語言之角度 187
考點50 視聽語言之焦距 189
考點51 視聽語言之運動鏡頭 191
考點52 視聽語言之速率 195
考點53 視聽語言之構圖 196
考點54 視聽語言之光綫 199
考點55 視聽語言之色彩 202
考點56 視聽語言之人聲 203
考點57 視聽語言之音響 205
考點58 視聽語言之音樂 206
考點59 視聽語言之聲畫關係 208
考點60 視聽語言之濛太奇 210
考點61 視聽語言之長鏡頭 213
考點62 廣播概述 215
考點63 電視藝術的特徵 215
考點64 電視傳播的特徵 217
考點65 電視傳播的功能 219
考點66 新媒體概述 220
考點67 電視大眾文化 222
考點68 電視商業文化 224
考點69 廣播電視藝術類型 225
考點70 廣播電視藝術史 231
考點71 廣播電視史上的著名事件、作品、人物 233
考點72 術的社會功能 235
考點73 中國術類型 235
考點74 中西術理論 236
考點75 術作品構成的要素 238
考點76 中國術的曆史發展簡況 241
考點77 外國術名傢名作及風格流派 249
考點78 舞蹈概述 260
考點79 舞蹈基本分類 260
考點80 古典舞 262
考點81 民間舞 264
考點82 芭蕾舞 266
考點83 現代舞 268
考點84 藝術設計概述 269
考點85 藝術設計分類 270
考點86 中國設計概述 271
考點87 國外設計概述 278
第三編 中國傳統美學經典文論 281
考點1 “虛”和“實” 282
考點2 “滌除玄鑒” 282
考點3 文質 282
考點4 興觀群怨 283
考點5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283
考點6 “非樂” 283
考點7 共同感 284
考點8 “觀物取象” 284
考點9 “賦”“比”“興” 284
考點10 “虛一而靜” 285
考點11 養氣說 285
考點12 “厲與西施,道通為一” 285
考點13 《樂記》 286
考點14 元氣自然論 286
考點15 形神論 286
考點16 得意忘象 287
考點17 聲無哀樂 287
考點18 傳神論 287
考點19 氣韻生動 288
考點20 隱秀 288
考點21 風骨 288
考點22 神思 289
考點23 “同自然之妙有” 289
考點24 “度物象而取其真” 289
考點25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290
考點26 “詩言誌” 290
考點27 “興象” 291
考點28 意境說 291
考點29 “三遠法” 291
考點30 “逸品” 292
考點31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92
考點32 妙悟說 292
考點40 “空景”與“神境”
考點41 境界說
第四編 西方現當代美學文論經典 299
考點33 “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
考點34 童心說
考點35 唯情說
考點36 性靈說
考點37 王夫之
考點38 葉燮
考點39 一畫論
考點1 象徵主義
考點2 俄國形式主義
考點3 精神分析學
考點4 圖像學
考點5 意識流
考點6 新批評派
考點7 現象學
考點8 存在主義
考點9 原型批評
考點10 西方馬剋思主義
考點11 結構主義
考點12 符號學
考點13 敘事學
考點14 解釋學
考點15 解構主義
考點16 “建構”
考點17 女權主義批評
考點18 意識形態批評
考點19 後殖民主義

精彩書摘

考點1 曆史上關於藝術本質的幾種觀點
考點內容
縱觀中外藝術史,關於藝術本質的問題影響較大的有“客觀精神說”“主
觀精神說”“模仿說”(“再現說”)等幾種看法。
1.“客觀精神說”
基於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這種觀點認為藝術是理
念或者客觀宇宙精神 1 的體現。古希臘哲學傢柏拉
圖認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
藝術世界是第三性的;德國古典美學集大成者黑格爾
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2 ;中國古代也有類
似的“文以載道”說,認為文是道的錶現,道是文的
本源。
2.“主觀精神說”
基於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這種觀點認為藝術是自
我意識的錶現,是生命本體的衝動。德國古典美學的
開山鼻祖康德認為,藝術純粹是藝術傢們的天纔創造
物,這種“自由的藝術”不夾雜任何利害關係和功利
目的;處在19世紀和20世紀轉摺點上的德國哲學傢
尼采 3 認為人的主觀意誌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主宰,
也是推動曆史發展的根本動因,當然也是藝術的本質;中國宋代嚴羽的“妙
悟說”和明代袁宏道的“性靈說”也是把主觀精神的錶現和抒發當作文學藝
術的本質。
3.“模仿說”( “再現說” )
基於唯物主義哲學,這種觀點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是對社會生活
的再現。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 4 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而且應該比現
實世界更加真實;俄國19世紀的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從他關於
“美是生活”的論斷齣發認為藝術是對社會生活的再現。
此外,關於藝術的本質問題中外藝術史上還有一些其他的說法,如“形
象說”“形式說”“情感說”“錶現說”等。
柏拉圖(公元前
427年—前347年),
古希臘哲學傢、思
想傢,西方客觀唯
心主義創始人。他
和老師蘇格拉底、
學生亞裏士多德並
稱為“古希臘三大
哲學傢”
1 奚米點撥 “理
念”或者“客觀宇宙精
神”指的是某種非人類
的意識,如上帝的意識。
2 奚米解讀 柏
拉圖在《理想國》中用
“床論”生動地解釋瞭
他的哲學思想,他認為
理式世界有一張床,那
是最真實的床,我們的
感性世界於是乎按照
理式世界樣子造瞭一
張床來供我們睡覺,而
當藝術傢將床畫在紙
上,這張床就成瞭藝術
世界當中的床,所以藝
術世界是最不真實的,
是“摹本的摹本”“影
子的影子”。
3 奚米解讀 尼
采在《悲劇的誕生》中
用日神阿波羅和酒神
狄奧尼索斯來說明人
類的兩種與生俱來的
衝動。日神衝動象徵著
人類勇敢、正義、光明
的一麵,酒神衝動象徵
懶惰、貪婪、淫逸的一
麵,由此構成瞭人類的
本能欲望的兩個方麵,
而這種本能欲望被尼
采誇大為具有無限的
可能性,是推動曆史發
展的根本動因。
4 奚米吐槽 古
希臘有三位藝術大師
存在較為糾結的師徒
關係,其中蘇格拉底是
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
又是亞裏士多德的老
師。而亞氏在藝術上成
就最高,屬於集大成者,
但其成就大多在反對
其恩師柏拉圖的藝術
理論與觀點,頗有點兒
“欺師滅祖”的腹黑特
質,其名言“吾愛吾師,
吾更愛真理”便是真實
寫照。
曆史長河中的藝術密碼:一部跨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之旅 書籍名稱:藝術理論基礎知識 圖書簡介: 這部名為《藝術理論基礎知識》的著作,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審視自人類文明肇始以來,藝術思想的演變脈絡與核心命題。它絕非一本簡單的流派羅列手冊,而是一次對藝術本體論、認識論以及美學價值體係的深度挖掘。本書的敘事結構嚴謹,從哲學思辨的源頭齣發,逐步鋪陳至現代與後現代語境下的復雜挑戰,力求勾勒齣藝術理論地圖的完整輪廓。 第一部分:溯源與奠基——古典世界的哲思迴響 本書伊始,我們將目光投嚮西方文明的搖籃。對柏拉圖“摹仿論”(Mimesis)的批判性考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細緻分析瞭柏拉圖如何將藝術置於“理念世界”的從屬地位,以及亞裏士多德如何通過《詩學》將摹仿提升為一種具有認知和淨化(Catharsis)作用的積極實踐。這種古典二元對立——理想與現實、理性與感性——構築瞭西方美學思考的初始框架。 緊接著,我們將探討希臘化時期和羅馬時期對“完美形式”與“和諧比例”的追求。重點剖析瞭“規範美學”的形成過程,這種美學強調清晰的結構、精確的比例以及普遍適用的藝術法則,對後世的古典主義影響至深。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神聖光輝與文藝復興的理性迴歸 中世紀的藝術理論,本質上是神學思想的視覺錶達。本書詳述瞭“光綫象徵主義”如何成為哥特式建築和彩色玻璃藝術的理論基石,藝術的目的在於引導信徒嚮上帝的純粹之光靠攏。我們深入探討瞭教會對圖像(Icon)的規範製定,以及聖像學(Iconography)的早期發展。 文藝復興的篇章,是西方藝術理論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摺。理論的重心從對彼岸世界的描繪,轉嚮對現世人性的關注。本書著重分析瞭阿爾伯蒂和達芬奇等巨匠,如何將數學、幾何學和透視法提升為藝術創作的科學基礎。他們對“人本主義”的強調,不僅重塑瞭藝術的視覺語言,更確立瞭藝術傢作為創造者的主體地位。文藝復興理論的核心,在於對古典理想的迴歸與人類能力的肯定。 第三部分:巴洛剋至啓濛:情感、理性與趣味的較量 巴洛剋時期的理論探討瞭“動感”與“激情”的錶達。我們分析瞭巴洛剋藝術如何通過強烈的明暗對比(Chiaroscuro)和戲劇化的構圖,打破文藝復興的寜靜,以期震撼觀者的感官。理論上,這一時期的討論圍繞著如何有效運用情感張力來達到藝術目的。 十八世紀,啓濛運動催生瞭美學學科的獨立地位。本書詳盡梳理瞭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傢的貢獻,特彆是休謨對“客觀審美標準”的質疑,以及康德《判斷力批判》中關於“無目的的閤目的性”和“崇高感”(The Sublime)的劃時代論述。崇高感理論,作為對傳統和諧美學的挑戰,首次將藝術體驗與個體的、非理性的情感震顫緊密聯係起來,為浪漫主義理論埋下瞭伏筆。 第四部分:浪漫主義的自我錶達與十九世紀的社會介入 浪漫主義理論是對啓濛理性主義的反撥。本書聚焦於對“天纔”(Genius)概念的推崇,強調藝術創造的獨特性、不可復製性和內在精神性。謝林和黑格爾的哲學美學,尤其是在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框架下,對藝術的終結與超越進行瞭宏大的曆史闡釋,視藝術為精神自我實現的一個階段。 十九世紀中葉,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化,藝術理論開始關注其社會功能與現實關照。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理論試圖用科學觀察的方法來描繪社會生活,理論上強調對客觀世界的忠實記錄。相較之下,象徵主義理論則迴歸到對內在心理世界和隱秘象徵的探索,預示著現代主義的到來。 第五部分:現代性的碎片化與理論的轉嚮 進入二十世紀,藝術理論迎來瞭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與內在反思。本書詳細剖析瞭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對“瞬間感知”的理論建構,以及立體主義對傳統“單重視角”的徹底顛覆。 現代主義理論的核心議題是“形式主義”(Formalism)。格林伯格的理論,強調繪畫媒介的“平麵性”和藝術的“自律性”,主張藝術應擺脫一切外部敘事和道德說教,專注於自身的物質屬性。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功能主義在建築領域的興起,以及對“大眾藝術”與“精英藝術”的初步區分。俄國建構主義、荷蘭風格派等流派,則試圖通過藝術重塑社會結構,將美學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社會工程藍圖。 第六部分:後現代的解構與理論的邊界消融 本書的收尾部分,聚焦於戰後至當代的理論思潮。後現代理論對現代主義的宏大敘事進行瞭無情的解構。本書將深入探討: 1. 符號學與接受美學: 藝術作品的意義不再固定於作者手中,而是通過讀者的解讀和文化符號的相互作用産生。 2. 德裏達的“延異”與對文本中心主義的批判,對藝術作品的“原初性”提齣瞭質疑。 3. 福柯的權力/知識譜係: 藝術機構、博物館和藝術史本身是如何被建構為權力運作的工具。 4. 當代藝術中的媒介批判: 探討在數字時代,攝影、錄像和裝置藝術對傳統美學範疇的衝擊與重塑。 通過以上六個層麵的係統梳理,《藝術理論基礎知識》緻力於幫助讀者構建一個多維度的理論框架,理解藝術不僅是感官的愉悅,更是人類曆史、哲學、社會和權力交織下的復雜思想産物。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單純的視覺欣賞,進入到對“何為藝術”、“藝術如何可能”的深刻思辨之中。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喜歡這本書的裝幀所散發齣的沉穩氣質,但其內在的邏輯推進速度和密度,讓我這個習慣瞭綫性敘事的讀者感到十分吃力。我期待的“基礎知識”應當包含對藝術媒介的分類和介紹,例如繪畫、雕塑、建築等主要藝術形式是如何在曆史上確立其規範,以及它們各自的錶達潛力在哪裏。我希望看到媒介自身的物質性是如何影響最終的藝術效果。但這本書卻將媒介的討論完全置於一個更宏大的、關於“媒介技術與社會控製”的框架之下。它花費瞭大量筆墨去分析攝影術的齣現是如何改變瞭人們對“真實”的信仰體係,以及電子媒介如何預示著一種“後圖像時代”的來臨。對於油畫的顔料構成、雕塑的材料選擇這些看似基礎的元素,書中卻幾乎沒有提及,或者隻是作為引齣更深層次社會學批判的跳闆。這讓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媒介社會學而非藝術理論入門讀物,它的關注點似乎總是比我預期的“藝術本身”要更偏嚮於外部的、社會結構層麵的分析。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深邃的藍與跳躍的金色綫條構成瞭強烈的視覺衝擊,讓人在書店的書架上就能一眼被它攫住。我最初拿起它,是抱著一種對“基礎知識”的敬畏和期待。我以為,它會像一本嚴謹的教科書,用清晰的邏輯和時間綫索,將藝術史上的那些宏大敘事——從古典主義的和諧秩序到浪漫主義的激情奔放,再到印象派對光影的革命性捕捉——娓娓道來。然而,當我翻開扉頁,真正進入正文時,我發現自己完全進入瞭一個意料之外的領域。書中似乎大量篇幅都在探討符號學在視覺藝術中的應用,對“能指”和“所指”的解析占據瞭相當大的比重,甚至深入到瞭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層麵,去解構圖像背後的權力結構。這種對理論深度的挖掘,讓我這個隻想瞭解“藝術的基本常識”的讀者感到有些措手不及。我期待的可能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技法或是梵高的色彩運用,可我得到的卻是關於“觀看”行為本身的一係列哲學思辨,這無疑是一場智力上的挑戰,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入門的門檻設置得未免太高瞭些。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麵嚮研究生的理論精讀材料,而非麵嚮大眾的入門指南。

評分

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能夠獲得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看畫指南”。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學會分辨文藝復興盛期和巴洛剋風格的差異,瞭解透視法和明暗對比是如何服務於特定時代精神的。我期待著能有清晰的圖例來輔助說明,比如哪張畫是典型的早期文藝復興,其特點是什麼;哪張又是典型的盛期巴洛剋,其動感和戲劇性體現在哪裏。然而,這本書的內容似乎完全背離瞭這種“技能學習”的導嚮。書中幾乎沒有配圖,即使有,也是用極小的篇幅簡單帶過,更像是作為某個晦澀概念的腳注而非主體內容。核心討論聚焦於“感知經驗的非中介性”這一抽象概念,並引入瞭現象學的方法論來分析觀眾與作品之間瞬間的、身體性的交互。我們更多是在探討“眼睛如何被訓練去觀看”,而不是“我們看到瞭什麼”。這種將藝術實踐完全抽離為純粹的感知研究的做法,對於一個渴望提升自己鑒賞能力的普通愛好者來說,顯得過於晦澀和不接地氣,讀完後我依然無法自信地去博物館裏指齣一件作品的風格流派。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具有學術性,大量的術語和復雜的長句堆砌,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與詞典的持久戰鬥。我本以為《藝術理論基礎知識》這個名字預示著它會用一種普適的、易於理解的方式來介紹藝術的核心議題,比如美、形式、內容、錶達等基本範疇。我希望讀到對這些詞匯清晰的定義和曆史沿革的梳理。然而,書中幾乎是以一種“反理論”的態度來處理這些概念的。它傾嚮於質疑“美”是否是一個可以被固定定義的標準,並探討“錶達”的概念是如何被浪漫主義的個人主義話語所建構和濫用的。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去批判那些試圖建立“普遍法則”的理論體係,認為任何試圖框定藝術邊界的行為都是一種壓迫。這種批判性的姿態固然重要,但對於一個初次接觸藝術理論、渴望建立基本框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颱專門用來拆解既有認知的工具,它拆解得如此徹底,以至於我最終發現自己站在一片廢墟之上,手中空無一物,不知道該如何開始重建我的理解體係。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確實體現齣一種高雅的格調,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讓人感覺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作品。我購買這本書,主要是想係統學習一下西方傳統美學是如何一步步演變和確立其核心概念的。我原以為會看到對柏拉圖的摹仿論、亞裏士多德的淨化論,或者康德的“無目的的閤目的性”等經典美學命題的梳理和闡釋。但事實是,書中的內容幾乎完全避開瞭這些哲學基石,反而將焦點集中在瞭後現代主義的解構思潮上。它花瞭大量篇幅去討論如何質疑“原創性”的閤法性,以及“藝術品”在數字復製時代下如何消解其神聖光環。我記得其中有一章,通篇都是對鮑德裏亞“擬像”理論的細緻闡述,書中用大量篇幅去分析當代廣告和流行文化如何取代瞭真實世界,成為我們感知世界的唯一中介。這無疑是深刻的見解,但對於我這樣一個急於建立起藝術曆史觀的讀者來說,這種後設的、自我指涉的討論,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被拖拽著跳過瞭所有基礎的地基,直接去考察一座建在雲端的摩天大樓的內部結構,錯失瞭理解其宏偉藍圖的樂趣和必要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