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第二版)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叶维丽 著,周子平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留学史
  • 教育史
  • 文化交流
  • 思想史
  • 社会史
  • 民国史
  • 海外华侨
  • 中国现代思想
  • 美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0515
版次:2
商品编码:121101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外中国史研究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字数:29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第二版)》:关注20世纪早期中国赴美留学生,理论基于大量一手资料,使历史鲜活可感;可读性强,可作为教育史普及读物。

内容简介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第二版)》选择20世纪最初三十年中国赴美留学生为关注点,考察这一时段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经历和选择,从中透视几代留美学人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的思想和社会实践轨迹。不仅仅关注教育史和中美文化关系史,更关注两种文化交汇冲撞中蜕变出来的"现代"中国人如何组织留学生社团,呼应国内的宪政运动;重新定位知识阶层与国家的关系;面对种族歧视;处理婚姻与爱情问题;"现代"的业余生活等,尤其对少有人关注的女留学生群体的经历和思想进行了饶有兴味的探究。立论基于大量第一手资料,使历史鲜活可感。此次再版增加了一篇长文《四位留学前辈的故事》作为附录,写得动情入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孟治、章元善、邹秉文、潘光旦四人乃至那一代留美学生的人生际遇和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美)叶维丽,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历史系教授。出版著作:Seeking Modernity in China's Name,Growing up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onversation between Two Daughters of China's Revolution等。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再致中文版读者
致中文版读者
致 谢

引 言
作为“活法”的现代性(Modernity as Lived Experience)
第一波和第二波留学潮
内容与组织
个人感言
第一章 学生社团和中国的民族主义
留美中国学生会的成立
留美学生会东部会的政治实验
新的行为理念
拥护“中央集权的民族主义”(Centralized Nationalism)
从想象的参与者到失望的旁观者
其他形式的社团活动
第二章 专业人士:困境与希望
实用的知识
“技术性”的“路数”(A Technical Approach)
改变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按照专业行规组织起来
个案研究:社会学家
第三章 种族问题
作为现代观念的“种族”
历史回顾:美国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
中国留学生:上等阶级还是劣等种族?
既割不断又避之唯恐不及:与当地华人的关系
“公益活动”(The“General Welfare Work”)
五四一代
质疑种族不平等
第四章 女留学生的故事(1880 年代—1920 年代)
第一代群:医生们
第二代群:新时代的贤妻良母
胡彬夏:脚踏昨日与今日“两条船”
第三代群:五四一代
陈衡哲:造命
第五章 夹在道德与浪漫之间
好奇的观察者
挣脱旧枷锁
采纳新的行为准则
学习如何约会
个案研究:异族通婚
性:一个敏感的话题
与爱情无关
胡适的故事
第六章 休闲与享乐:严肃的事情
中国现代体育历史概述
中国留学生的体育生活
男子气(masculinity)新解
女生和体育
中国现代戏剧的早期历史
在美国的戏剧试验 
国剧运动(The National Theatre Movement)
张彭春与洪深
评估:中国现代戏剧和美国留学生
余 论
青年时代与留学美国
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反右”与“文革”
回顾与前瞻

附 录 四位留学前辈的故事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第二版)》:
  章先生对义赈会的奠基性贡献是为它立章程,写出《实用公团业务概要》这一重要文件,提出将义赈会当作企业来经营,在财务管理、发展规划等方面强调专业性和制度的重要性。在黄文德看来,章元善为义赈会做的组织设计与今天的非政府组织设计“几乎没有两样”。当年天津《大公报》报道义赈会时说了几句十分到位的话:“(义赈会事业)不仅是慈善的救济事业,而是有建设性的社会事业……其事业皆科学化,主持人都是专家,更能本一贯的精神,有组织,有步骤……这种组织与精神,应看做对于我国社会之最大贡献,各种社会企业都应该以此为榜样。”《大公报》看到了义赈会对于中国的意义:它并不局限于慈善事业,而是以公共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现代的组织管理方式重新建构中国社会。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这样宝贵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
  在赈灾过程中,章元善和他的中外同事们(这里特别要提及合作理论专家、义赈总会“农利股”主任于树德)意识到单纯的救济活动治标不治本,“急赈不如工赈,救灾不如防灾,防灾之要在于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而逐渐将精力投入修建各类防灾工程(如修整道路、河塘、堤岸等)、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最后一项事业因与鼎鼎大名的晏阳初和梁漱溟所从事的乡村建设有交集,而得到国内学者较多关注。有学者认为,义赈会是在中国“把合作从宣传提倡到在农村实践的第一个社会团体”。1933、1934年晏阳初、梁漱溟、章元善、许仕廉等人曾两度召集“乡村工作讨论会”,会后章、许二人将会议资料编辑出版,足见章元善对“农村合作事业”花费的心血。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这里无法过多涉及。对我来说,比较有意思的是其中归国留学生的身影。1925年到1936年义赈会“爰仿印度办法”,于农闲期间在河北举办了12期“(农村)合作讲习所”,“学员”为有些文化的农民,每一期参加人数从数百名到数千名不等,做教员的有我们已经熟悉的李景汉和竺可桢,还有在《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第二版)》中出现的梅贻琦、赵元任、陈衡哲等人,这些“社会名流”和大学教授们亲自给农民学员授课,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风俗的近代化”。有一年竺可桢讲的是“天气预测的方法”,梅贻琦的是“农人应有的物理常识”,赵元任的是“阳历与阴历”,陈衡哲的是“美术与人民”。那一代知识分子曾经被批判为“高高在上”“脱离中国大众”,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而章元善本人则不止出现在课堂上,也长年奔走在水旱灾区,用他自己的话说,“到常人不到之地,做常人不做之事”,并写出《写给到农间去的朋友们 农村工作经验谈》一书(1936年出版)。义赈会与“欧美同学会”关系密切,其中的中国委员大多为欧美同学会成员,执委会多年来一直在欧美同学会会址召开。章元善既能周旋于洋人和归国留学生之中,又能深入于中国的底层乡间,可洋可土,可上可下。
  ……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美学生(1900—1927)(第二版)》并非一本仅仅陈述史实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脉搏,理解一群中国青年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的深刻思考与实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个体命运折射宏大历史,以微观视角洞察时代变迁,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复杂的历史画卷。 一、 时代背景:风雨飘摇中的求索 1900年至192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旧王朝的余晖仍在,但新思潮的涌动已不可阻挡。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深重,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强”与“救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而留学,特别是前往西方先进国度学习,被视为一条重要的“西学东渐”路径,是为国家寻找现代化出路的战略选择。 彼时,美国以其新兴的工业实力、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以及日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中国留学生重要的目的地之一。庚子赔款的退还,以“教育救国”为宗旨的留美计划,更是为大批中国青年提供了踏出国门的契机。他们带着国家的希望,带着民族复兴的理想,漂洋过海,来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二、 留美学生:群像的塑造与精神的探寻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留美学生的名单或其学术成就,而是致力于刻画一群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挣扎的个体。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出身于中国当时的精英阶层,他们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但也敏锐地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和优势。 他们在美求学,学习科学技术、管理、法律、医学等各个领域。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场观念的碰撞。他们身处一个推崇个人主义、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的社会,与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等级森严、人治色彩浓厚的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促使他们开始反思中国社会的症结所在,开始思考中国何以落后,又当如何进步。 本书深入挖掘了这些留美学生的精神世界。他们并非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者,而是在比较、鉴别、吸收中,试图为中国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他们的思想光谱是多元的:有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希望学成归来改造中国;有对西方民主制度充满向往的改良派;也有对科学技术视为救国根本的技术至上论者。他们之间的讨论、争论,以及回国后在实践中的不同取向,都构成了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现代化之路的探索与争论 “现代化”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概念,在本书所处的时代,对于何为“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中国留美学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 科学与技术: 毫无疑问,科学技术是留美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深知,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西方列强能够傲视世界的根本。因此,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致力于学习工程、物理、化学等学科,希望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他们渴望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留美学生也无法回避对其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观察。他们亲眼目睹了美国相对完善的民主制度、法治精神以及社会公平的理念。这促使他们反思中国的政治体制,思考如何借鉴西方的经验来建立一个更加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革命派、改良派、甚至是早期对西方民主制度持谨慎态度的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参与了这场关于中国未来政治走向的讨论。 教育与文化: 留美学生普遍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不仅自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深刻理解到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许多留美学生回国后投身教育事业,创办学校、编写教材、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问题。他们并非简单地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在吸收西方文明精华的同时,试图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重塑中国的文化价值体系。 经济发展与社会改良: 经济是现代化的基石。留美学生关注美国的经济模式、商业运作、金融体系,希望将这些经验引入中国,促进经济的繁荣。他们也关注社会改良,如公共卫生、城市规划、妇女解放等问题,认为这些都是一个现代化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 归国浪潮与历史的印记 1900年至1927年间,一批批留美学生学成归来,他们是当时中国社会一股重要的知识和技术力量。他们活跃在教育界、政界、实业界、新闻界等各个领域,将他们在西方所学所思转化为实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界: 许多留美学生成为著名学者、大学校长、教授,他们引进西方的学术体系,培养了新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政界: 一些留美学生参与了辛亥革命,并在民国初年担任重要职务,他们试图将西方政治理念付诸实践,但同时也面临着旧势力、军阀混战等复杂局面。 实业界: 留美学生在工业、矿业、交通运输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为中国早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思想文化界: 留美学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们传播西方思想,批判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然而,他们的归国之路并非坦途。在中国政治动荡、经济落后的环境下,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存在巨大的鸿沟。他们所学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需要面对陈旧的社会体制和落后的生产力。他们的政治改革主张,也常常被各种政治势力所裹挟和阻碍。 本书正是通过对这些留美学生经历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他们在回国后的实践与困境,他们的成就与挫折,他们的坚持与彷徨。他们是中国现代化探索道路上的先驱,他们的经验教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五、 历史的意义与反思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美学生(1900—1927)(第二版)》的价值,远不止于为我们勾勒出那段历史的图景,它更在于引发我们对于“现代化”本身的深刻反思。 现代化的多元性: 这本书提醒我们,“现代化”并非一个单一的、线性的过程,而是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路径和可能。留美学生的探索,正是这种多元性的体现。他们从不同角度切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共同谱写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序曲。 中西文化的张力与融合: 留美学生的经历,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在碰撞与融合中产生的张力。他们在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也从未放弃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与建构。这种张力与融合,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个体命运与宏大叙事的交织: 每一个留美学生的故事,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命运。但当我们将这些故事汇集起来,它们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宏大叙事的一部分。这本书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结合,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温度和深度。 历史的启示: 尽管本书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它所探讨的主题——如何在变革时代为国家寻找发展之路,如何在引进外来文明的同时保持文化主体性,如何将个体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鼓励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审慎的态度,去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去思考我们前进的方向。 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理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初心、困惑、奋斗与抉择的书。它不是要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要激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去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去理解我们民族的来路,并从中汲取力量,继续探索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现代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也透露出一种前沿的史学视野。它显然超越了传统的“器物”或“事件”史的层面,而是深入到知识结构、文化心理和身份认同的深层变革之中去探讨。作者似乎在不断地追问:在跨文化交流的巨变中,“现代性”是如何被具体地想象和实践的?这种对宏大概念的解构与重建,使得全书的视野非常开阔,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时期或地域,而是具有了更普遍的人类经验价值。对于关注思想史和文化变迁的研究者来说,这种理论上的穿透力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变迁的全新工具箱。

评分

我个人对书中那些关于个人选择与集体命运之间微妙平衡的描写尤为触动。时代大潮滚滚向前,但每一个做出远行决定的个体,其背后的煎熬、希望与幻灭,才是最能引发共鸣的地方。作者并未将这些先驱者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的复杂性——既有坚定的信念,也有迷茫和妥协。这种对“人”本身的关注,使得这部历史著作具有了人文的温度。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统计数据或政治口号,而是鲜活的生命故事的汇集,让人在感叹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对那些“先行者”怀抱深深的敬意。这种兼具史学厚重感与人道主义关怀的笔触,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和字体排版的讲究,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学术力作。封面那种带着年代感的色调,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仿佛能嗅到历史的气息。我特别喜欢那种严谨又不失美感的排版风格,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面对厚重的史料,也能保持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乐趣。书中的插图和历史照片选择得恰到好处,不仅提供了视觉上的支持,更像是历史现场的快照,让那些遥远的叙事变得鲜活起来。作为一名对近代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非常看重这种外在的呈现,因为它往往预示着内在内容的扎实与深度。这本书在视觉上传达出的那种厚重感和学术态度,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定下了高品质的基调,让人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不同于一般历史著作的平铺直叙,作者似乎在刻意营造一种张力和悬念。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和时间线,而是更侧重于描绘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那位早期的探索者,一步步走过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挖掘令人印象深刻,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细微之处,都在这里得到了细致的呈现。尤其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虽然是历史人物,但读起来却有着文学作品般的感染力,让人不禁反思当下的处境。这种叙述策略有效地避免了学术写作的枯燥感,让历史仿佛在眼前重新上演,极具代入感。

评分

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在史料的运用上展现了非凡的功力与广度。那些原始档案、私人信函的引用,都像是为整个论述镶嵌上了坚实的证据链条。我注意到作者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非常审慎地呈现各种可能的解释和视角,这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谦逊。这种多源头、多维度的史料交叉印证,使得整个论证过程显得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每一次观点抛出,背后都有厚实的文献支撑,这对于追求深度和真相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读完某一章节,总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感,这是建立在扎实研究基础上的深度体验。

评分

开眼看世界,清末的新人世界。

评分

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卖家的服务太棒了,考虑非常周到,完全超出期望值; 卖家发货速度非常快;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

评分

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卖家的服务太棒了,考虑非常周到,完全超出期望值; 卖家发货速度非常快;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

评分

开眼看世界,清末的新人世界。

评分

物流很快,快递小哥服务态度很好,双十一价格喜人,经典好书值得研读

评分

物流很快,快递小哥服务态度很好,双十一价格喜人,经典好书值得研读

评分

这套书不错,都买了,读书任务艰巨。

评分

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卖家的服务太棒了,考虑非常周到,完全超出期望值; 卖家发货速度非常快;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

评分

不錯,可以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