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谈吃(增订本)

知堂谈吃(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作人 著,锺叔河 编
图书标签:
  • 饮食文化
  • 美食
  • 中国饮食
  • 烹饪
  • 饮食随笔
  • 知堂
  • 增订本
  • 美食文化
  • 地方菜
  • 传统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91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330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4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精在编内容。

  八十七岁高龄的著名出版人,也是《知堂谈吃》的编选者锺叔河先生所言,谈吃,重点不在吃上,而在于对待现实生活时的气质和风度,崇尚的是一种精神。


  精在编选体量。

  中华书局版《知堂谈吃》较之前两个版本,所收文章有大量的增补,由九十四篇增加到一百三十九篇(以文章发表时间为序)。


  精在装帧设计。

  从素雅古朴的封面设计,到简约而不失简单的内文版式,再到质优的封面及内文用纸,处处可与知堂文章的雅致、冲淡气度相合。

内容简介

  《知堂谈吃》为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所作关于吃食的文章的结集,由著名出版人锺叔河先生编选。自1990年初版,2005年再版,并多次重印,销量非常不错。“民以食为天”,关于吃这个人生di一事儿,读者的关注度也是非常高的。更何况是名家谈吃,同样一种吃食,名家的笔下所流淌出来的文字,让我们领略的不仅是食物本身,还有食物背后的知识和精神。正如编选者锺叔河先生所言:“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审读本书,那自然是愉悦的。今本《知堂谈吃》较之前两个版本文章有了大量的增补,由九十四篇增加到一百三十九篇,以文章发表时间为序排列。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一名启明(岂明),号知堂,浙江绍兴人。他在国内学海军,公费留日原派学建筑,后来却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尤以散文写作知名。其实他乃是一位文化学者,一位思想者,所写的散文都是有文化思想价值的学术文字。其主要著作有《艺术与生活》《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知堂回想录》等,译作有《枕草子》《希腊神话》《卢奇安对话集》等,著译共计逾千万字。

  锺叔河(1931—),号念楼,湖南平江人。以编辑为职业,暇时亦事写作,所写有《儿童杂事诗笺释》《走向世界—中国人考察西方的历史》《从东方到西方》《念楼学短》和几种散文集,所编有《走向世界丛书》《周作人散文全集》《周作人文类编》等。

精彩书评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周作人


  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

                                        ——锺叔河

目录

1 编者序言(锺叔河)


1 戊戌日记三则

2 江南杂记七则

4 北京的茶食

6 故乡的野菜

9 喝茶

12 谈酒

16 菱角

19 苋菜梗

23 吃菜

28 溜豆腐的盐奶

29 《一岁货声》

35 《一岁货声》之馀

39 再论吃茶

45 关于苦茶

50 《食味杂咏》注

57 日本的衣食住

68 谈油炸鬼

74 《记海错》

81 再谈油炸鬼

85 结缘豆

90 谈食人

96 关于《酒诫》

105 谈宴会

111 谈劝酒

118 卖糖

121 记爱窝窝

122 记盐豆

123 带皮羊肉

125 烧鹅

126 药酒

128 杨梅

130 谈食鳖

134 炒栗子

138 落花生

140 芡与莲

142 松花粉

143 糊鱼

145 素火腿

146 两种祭规

153 关于送灶

160 《茶之书》序

163 吃人肉的方法

165 臭豆腐

167 吃豆腐

169 吃鱼

171 吃肉

173 绍兴酒的将来

175 红番薯

177 萝卜与白薯

179 吃酒

181 山里红

183 咬菜根

185 外国来的菜蔬

187 点心与饭

189 南北的点心

191 糖与盐

193 馄饨担

195 吃烧鹅

197 腌鱼腊肉

199 吃茶

201 瓜子鸡

203 饱的饥饿

205 盐茶

207 八珍之一

209 吃饭与筷子

211 吃酒的本领

213 酒的起源

215 小酒店里

217 吃青椒

219 酒望子

221 关于水乌他

223 水果与仙丹

225 路旁水果摊

227 杨梅与笋

229 三顿饭

231 爱窝窝

233 我的酒友

235 瓠子汤

237 进京香糕

239 儿歌中的吃食

241 果子糖

243 罗汉豆

245 香酥饼

247 香瓜

248 馒头

250 冷开水

252 藕与莲花

254 谈梅子

256 湿蜜饯

258 味之素

260 吃蟹(一)

262 吃蟹(二)

264 南京绍兴饭馆

266 猪肉

268 鱼腊

270 家常菜

271 学做点心

272 瓜子

273 鸡蛋

274 盐与糖

275 真说凉菜

276 “总理衙门”

278 锅块

279 萨其马

280 一壶酒

282 汤料

283 马先生汤

284 古代的酒

285 牛肉锅

286 适口充肠

287 隐元豆

288 落花生的来路

289 暖锅

290 合食与分食

292 豆沙

293 猪头肉

294 煎茶

296 过年的酒

298 烤越鸡

300 花线鸡

301 甘蔗荸荠

302 关于荸荠

303 藕的吃法

304 再谈甘蔗

306 鸡鸭与鹅

308 吃白果

309 吃狗肉

311 天下第一的豆腐

313 落花生

315 酒

317 吃茶(二)

319 可吃的花

321 吃鹅肉

323 菜蔬

325 灶头

327 厨房的大事件

329 吃饭与吃面包

331 忌日酒

333 分岁

335 茶水

337 饭菜

339 蒸煮

341 午前的点心

343 六谷糊

344 山楂与红果

346 糯米食

348 中国菜的分食

350 茶饭

352 鲞冻肉

354 腌菜

356 酒店馀谈

358 酒楼

360 关于花生

362 再谈南北的点心

368 绍兴的糕干

371 绍兴酒

373 羊肝饼

375 关于糯米

377 茶汤

379 窝窝头的历史

381 桃子

383 养鹅

385 笔与筷子

387 与孙旭升书

391 与鲍耀明书(节抄)

397 花牌楼上

400 路上的吃食

403 上饭厅

406 故乡的回顾

410 中华腌菜谱

421 日本人谈中国酒肴

434 吃茶(三)

437 母亲的味道

440 闲话毛笋444 略谈乳腐

447 果子与茶食

452 日本的米饭

454 陆奥地方的粗点心

459 肴核

464 鱼鲙

469 普茶料理

精彩书摘

  谈 酒


  这个年头儿,喝酒倒是很有意思的。我虽是京兆人,却生长在东南的海边,是出产酒的有名地方。我的舅父和姑父家里时常做几缸自用的酒,但我终于不知道酒是怎么做法,只觉得所用的大约是糯米,因为儿歌里说,“老酒糯米做,吃得变Nionio”—末一字是本地叫猪的俗语。做酒的方法与器具似乎都很简单,只有煮的时候的手法极不容易,非有经验的工人不办,平常做酒的人家,大抵聘请一个人来,俗称“酒头工”,以自己不能喝酒者为最上,叫他专管鉴定煮酒的时节。有一个远房亲戚,我们叫他“七斤公公”—他是我舅父的族叔,但是在他家里做短工,所以舅母只叫他作“七斤老”,有时也听见她叫“老七斤”,是这样的酒头工,每年去帮人家做酒;他喜吸旱烟,说玩话,打麻将,但是不大喝酒(海边的人喝一两碗是不算能喝,照市价计算也不值十文钱的酒),所以生意很好,时常跑一二百里路被招到诸暨嵊县去。据他说这实在并不难,只须走到缸边屈着身听,听见里边起泡的声音切切察察的,好像是螃蟹吐沫(儿童称为“蟹煮饭”)的样子,便拿来煮就得了;早一点酒还未成,迟一点就变酸了。但是怎么是恰好的时期,别人仍不能知道,只有听熟的耳朵才能够断定,正如骨董家的眼睛辨别古物一样。

  大人家饮酒多用酒盅,以表示其斯文,实在是不对的。正当的喝法是用一种酒碗,浅而大,底有高足,可以说是古已有之的香槟杯。平常起码总是两碗,合一“串筒”,价值似是六文一碗。串筒略如倒写的凸字,上下部如一与三之比,以洋铁为之,无盖无嘴,可倒而不可筛,据好酒家说酒以倒为正宗,筛出来的不大好吃。惟酒保好于量酒之前先“荡”(置水于器内,摇荡而洗涤之谓)串筒,荡后往往将清水之一部分留在筒内,客嫌酒淡,常起争执,故喝酒老手必先戒堂倌以勿荡串筒,并监视其量好放在温酒架上。能饮者多索竹叶青,通称曰“本色”,“元红”系状元红之略,则着色者,惟外行人喜饮之。在外省有所谓花雕者,惟本地酒店中却没有这样东西。相传昔时人家生女,则酿酒贮花雕(一种有花纹的酒坛)中,至女儿出嫁时用以饷客,但此风今已不存,嫁女时偶用花雕,也只临时买元红充数,饮者不以为珍品。有些喝酒的人预备家酿,却有极好的,每年做醇酒若干坛,按次第埋园中,二十年后掘取,即每岁皆得饮二十年陈的老酒了。此种陈酒例不发售,故无处可买,我只有一回在旧日业师家里喝过这样好酒,至今还不曾忘记。

  我既是酒乡的一个土著,又这样的喜欢谈酒,好像一定是个与“三酉”结不解缘的酒徒了。其实却大不然。我的父亲是很能喝酒的,我不知道他可以喝多少,只记得他每晚用花生米、水果等下酒,且喝且谈天,至少要花费两点钟,恐怕所喝的酒一定很不少了。但我却是不肖,不,或者可以说有志未逮,因为我很喜欢喝酒而不会喝,所以每逢酒宴我总是第一个醉与脸红的。自从辛酉患病后,医生叫我喝酒以代药饵,定量是白兰地每回二十格兰姆,葡萄酒与老酒等倍之,六年以后酒量一点没有进步,到现在只要喝下一百格兰姆的花雕,便立刻变成关夫子了(以前大家笑谈称作“赤化”,此刻自然应当谨慎,虽然是说笑话)。有些有不醉之量的,愈饮愈是脸白的朋友,我觉得非常可以欣羡,只可惜他们愈能喝酒便愈不肯喝酒,好像是美人之不肯显示她的颜色,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黄酒比较的便宜一点,所以觉得时常可以买喝,其实别的酒也未尝不好。白干于我未免过凶一点,我喝了常怕口腔内要起泡,山西的汾酒与北京的莲花白虽然可喝少许,也总觉得不很和善。日本的清酒我颇喜欢,只是仿佛新酒模样,味道不很静定。葡萄酒与橙皮酒都很可口,但我以为最好的还是白兰地。我觉得西洋人不很能够了解茶的趣味,至于酒则很有工夫,决不下于中国。天天喝洋酒当然是一个大的漏卮,正如吸烟卷一般,但不必一定进国货党,咬定牙根要抽净丝,随便喝一点什么酒其实都是无所不可的,至少是我个人这样地想。

  喝酒的趣味在什么地方?这个我恐怕有点说不明白。有人说,酒的乐趣是在醉后的陶然的境界。但我不很了解这个境界是怎样的,因为我自饮酒以来似乎不大陶然过,不知怎的我的醉大抵都只是生理的,而不是精神的陶醉。所以照我说来,酒的趣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罢。醉了,困倦了,或者应当休息一会儿,也是很安舒的,却未必能说酒的真趣是在此间。昏迷,梦魇,呓语,或是忘却现世忧患之一法门;其实这也是有限的,倒还不如把宇宙性命都投在一口美酒里的耽溺之力还要强大。我喝着酒,一面也怀着“杞天之虑”,生恐强硬的礼教反动之后将引起颓废的风气,结果是借醇酒妇人以避礼教的迫害,沙宁(Sanin)时代的出现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或者在中国什么运动都未必彻底成功,青年的反拨力也未必怎么强盛,那么杞天终于只是杞天,仍旧能够让我们喝一口非耽溺的酒也未可知。倘若如此,那时喝酒又一定另外觉得很有意思了罢?

                                                      (1926 . 6)

前言/序言

  编者序言


  吃是人生第一事,比写文章重要得多。

  “民以食为天”,这话谁都承认,不像“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之类文人墨客自我陶醉的雅言,一句“吃饱了撑的”就足够使摇而晃之的脑袋低成九十度。

  其实文人也是人,他的第一件事也是吃,不过他未必善于吃,更未必善于谈吃。

  《招魂》和《七发》都谈了吃,但一是为了骗死人,一是为了骗活人,谈吃而意实不在吃。束皙《饼赋》、陆羽《茶经》,算是专门谈吃的了,却又太像今之食品介绍或生活指南,文学性稍嫌不够。

  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兴趣的,例如苏东坡这首诗:


  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

  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出银刀。


  不知列位看官感觉如何,鄙人所欣赏的还不只是活蹦乱跳的鲜鱼,首先是苏东坡那一副若无其事的态度。

  贬谪出京,在以做官为性命的人看来,应该如丧考妣了,可是他却因为可以享受一顿早已艳羡的美味大快朵颐而洋洋得意,简直比连升三级还要高兴。

  对照一下我们自己,如果一年到头被各种压力压得驼背弯腰,什么菜肴夹到口里都味同嚼蜡,岂不太窝囊,太对不起自己这一世了吗?还是打起精神,打开炉灶,做一顿好吃的再说罢!

  由此可见,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

  感兴趣的还有知堂这首诗:


  红日当窗近午时,肚中虚实自家知。

  人生一饱原难事,况有茵陈酒满卮。


  有此种气质和风度,则在无论怎样枯燥、匮乏以至窒息的境遇中,也可以生活,可吃,可弄吃,亦可谈吃,而且可以吃得或谈得津津有味也。

  鄙人非美食家,从不看《名菜大全》《食材大典》这类东西,却喜看会写文章的人偶尔谈吃的文章,盖愚意亦只在从杯匕之间窥见一点前辈文人的风度和气质,而糟鱼与茵陈酒的味

  道实在还在其次。今应出版社之请,将知堂谈吃文字辑为一册,书此数行,即以为序。


                                          一九九〇年一月三十日于长沙,

                                          锺叔河



  【重版附记】

  本书为十四年前应卫建民君之约而编选的,由商业出版社出版以后,听说读者反映还好,还评得了一个什么图书奖(卫君告诉过我,却早就忘记了)。

  知堂其实并不是一个讲究吃的人,我也一样。我喜欢这些文章的原因,正如序言中所说,并不在于他谈吃本身,而在于他谈吃也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当然文章好也是重要的一点。

  山东画报出版社段春娟女士看中了这本十四年前的小书,决定重新来出版,我以为是很有眼光的。所以欣然同意,并且重读了一遍,改正了排印的一些错误。我以为,尽管如今吃得更好更讲究,谈吃的也更多,“肚中虚实自家知”的却未必能有几个,写得出这样文章的就更少了。

                                          二〇〇四年初夏,

                                          锺叔河于长沙城北之念楼


  【增订题记】

  《知堂谈吃》原收文九十四篇,九零年和零四年由两家出版社印过两版,脱销已久。此次增订,从《周作人散文全集》中搜得原版失收的八十六篇,又节录港版《周作人晚年书信》中谈吃食较多的信十一封为《与鲍耀明书》(节抄)一篇,篇数差不多增加了一倍,从九十四篇变成了一百八十一篇。

  这一百八十一篇,写作从光绪戊戌到“文革”开始,前后长达六十八年。以四九年分界,前五十三年中周作人只写了四十二篇,如《结缘豆》《谈食鳖》诸篇,还“谈吃而意实不在吃”,于食物和食事之外,尽有使读者不得不深长思之的内容,远远不是“谈吃”所能范围的。而后一十七年中却写了一百三十九篇,尤其是从五零年起的两年半时间,他在《亦报 · 饭后随笔》专栏里就“谈”过一百一十四次“吃”,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稻粱谋”即挣稿费维持生活,“人生一饱原难事”,他这句诗在这里算用上了。但即使是这些文章,仍然是大家的手笔,细心和有心的读者是不难发现的,正如他为孟心史作的一副挽联:


  野记偏多言外意;新诗应有井中函。


  其然,岂其然乎!

                                          二〇一六年一月十一日子夜,

                                          锺叔河于长沙城北之念楼


《知堂谈吃(增订本)》是一部关于饮食文化的散文集,作者周作人以其特有的温厚笔触,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烟火气又不失文化韵味的饮食世界。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食谱,更不是对某一种菜肴的详细烹饪指南,而是通过对日常饮食的观察与体悟,勾勒出饮食背后丰富的生活情趣、历史渊源以及人情世故。 全书围绕着“吃”展开,但“吃”在这里早已超越了生理需求,升华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文化的载体。周作人先生以他博闻强识的学养,信手拈来,将饮食与节令、地理、民俗、历史、文学乃至人生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笔下的食物,无论是寻常百姓家的小吃,还是文人雅士眼中的珍馐,都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故事。 书中涉及的食物品类繁多,从主食到菜肴,从点心到饮品,无不细致入微。比如,谈到“吃”的起源和发展,会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与宫廷饮食,也会聚焦于普通人餐桌上的变化。他会讲述冬至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与节日紧密相连的食俗,并不仅仅满足于罗列这些习俗,而是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演变。他会描绘不同地域的饮食特色,从北方的粗犷到南方的细腻,从沿海的鲜美到内陆的醇厚,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地方饮食图景。 周作人先生的文字,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闲”与“淡”。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阅读此书,仿佛能让人慢下来,静下来,去品味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娓娓道来。他谈论起食物,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批评,而是怀着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和热爱,去探索食物的本味,去感受食物带来的慰藉。 在《知堂谈吃(增订本)》中,读者会发现,原来“吃”也可以成为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周作人先生通过对食物的描写,折射出他对时代变迁的感触,对社会风貌的观察,以及对人情冷暖的体悟。他谈论饮食,也谈论生活;他谈论食物,也谈论人。书中不乏对一些特定食物背后历史故事的挖掘,比如他对某种糕点、某种饮品的来历的考证,常常会引出一段有趣的掌故,或者揭示一种文化的传承。 这本书的“增订本”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补充与完善,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领略周作人先生在饮食文化方面的见解。这或许意味着增加了新的篇章,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了修订,或者加入了更多的考证与注释,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阅读《知堂谈吃(增订本)》,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学习。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吃”,如何去“看”,如何去“品味”生活。它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却充满了学术的深度;它不是一本轻松的闲书,却读来饶有趣味。它是一本可以反复品读的书,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它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家乡味道的记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那些曾经吃过的、熟悉的味道,在周作人先生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动人。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饮食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更是承载情感、维系亲情、连接历史的重要纽带。 总而言之,《知堂谈吃(增订本)》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情的读物,它以饮食为引,带领读者探索生活的美学,感悟文化的魅力,体味人生百味。它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过去;它也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当下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对“吃”的态度上。《知堂谈吃(增订本)》这本书,无疑是将这种态度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周作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沉静而优雅的力量,他谈论“吃”,却不落俗套,不流于表面。他能够从最平凡的食物中,品味出不平凡的人生哲理。我特别欣赏他对于食物背后故事的挖掘,比如某道菜肴的来历,某种食材的独特之处,甚至是与食物相关的民间传说。这些细节,让食物不再是冰冷的食材,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文化气息。读他的书,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曾经的用餐经历,那些被遗忘的味蕾记忆,那些被忽略的生活细节,都在他的文字中被重新唤醒。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去关注生活的点滴,去品味食物的本真,去感悟人生的智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吃”,是一种对生活的尊重,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一种对自我的关照。

评分

《知堂谈吃(增订本)》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吃”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而“吃”只是那个最日常、最贴近人心的切入点。周作人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甚至文学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笔下的食物,并非仅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的载体。例如,他提到的一些地方特色小吃,不仅仅是对味道的描述,更是对那个地域风土人情,甚至是历史变迁的细致勾勒。他常常会引用古籍,将古人的饮食习惯与现代进行对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读者在品味食物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书中对食材的考究,对烹饪方式的探讨,都显露出作者深厚的学识和对生活的热爱。但我更欣赏的是,他能够从极其平凡的食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那些关于菜谱的讨论,关于食材来源的追溯,关于佐料的微妙作用,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观察者和思考者的敏锐。读他的文字,你会发现,原来“吃”可以这么有学问,这么有趣,这么富有哲理。它不再是单纯的生物本能,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引导我重新认识“吃”的内涵,让我开始关注食物背后的故事,关注它与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联系。

评分

初次翻阅《知堂谈吃(增订本)》,就被周作人先生那种温润如玉的文字风格所吸引。他写“吃”,却没有一丝一毫的炫耀或夸张,反而是一种平淡中的深刻,一种闲适里的智慧。他将饮食融入了生活的日常,从最细微的味觉体验,到最深刻的人生感悟,都跃然纸上。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那些平凡食物的描写,比如雨天里的一碗热粥,或者秋日里的一盘炒栗子,在他笔下,这些食物都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故事。他会细致地描述食材的选取、烹饪的过程,以及食用时的心境,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食物的尊重。读他的文字,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时代,与他一同品味那些简单却又意味深长的食物。书中很多篇章,与其说是美食评论,不如说是人生随笔,通过对食物的描绘,折射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对社会、对人性的观察。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在茶余饭后,与你闲聊家常,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深处的感悟。

评分

说实话,最初拿到《知堂谈吃(增订本)》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本充满精美菜谱和诱人图片的美食指南。然而,翻开后才发现,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周作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古朴而典雅的魅力,他谈论“吃”,却不是那种浮夸的炫耀,而是带着一种温和的叙述,一种淡淡的闲适。他写过的食物,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如饺子、馒头、豆腐等等,但他能从这些最平凡的食物中,挖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趣味。他会考究某道菜的起源,会分析某种食材的特点,甚至会提及一些与食物相关的风俗习惯和传说。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美食只是略知一二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仿佛能透过他的文字,看到他当年在某个角落,细细品味着眼前的一碗汤,或者一块糕点,然后将这份感受,用他特有的文字,娓娓道来。这种叙述方式,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仿佛有一个老朋友在向我分享他的人生感悟,而食物,只是他用来连接这些感悟的桥梁。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食物的态度,不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开始去关注食物的文化内涵,去体会食物背后的故事。

评分

刚翻开《知堂谈吃(增订本)》,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被一股温柔的力量牵引,穿越了时光的迷雾,置身于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寻常巷陌。周作人先生的文字,不像许多美食家那样一味追求极致的味蕾刺激,而是将饮食融入了生活的点滴,从最朴素的食材中,品味出最真挚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那些寻常的食物,比如一碗清汤挂面,或是一碟腌菜,在他笔下,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而是承载着过往的记忆,寄托着对家人的思念,甚至是某种哲学意味的象征。他写得那么细致,那种对食物的观察,对烹饪过程的体味,以及对食用场景的描绘,都极尽传神,让人仿佛能闻到饭菜的香气,听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感受到那份平和而满足的生活情趣。书中很多篇章,并非直接告诉你如何烹饪,而是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幽默,或温情,或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却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读着读着,我开始反思自己对食物的态度,是不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太快,我们早已忽略了食物本身的意义,只剩下了“吃”这个动作。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缓缓地讲述着那些被遗忘的味蕾记忆,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用心去感受,去品味,去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食物,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生活智慧。

评分

《知堂谈吃(增订本)》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场关于“吃”的文化溯源之旅,也是一次对生活智慧的深度探索。周作人先生以其博学多识,将饮食文化与历史、民俗、文学、哲学等方方面面巧妙地结合。他写食物,绝不仅仅是描绘其色香味,而是挖掘其背后深层的文化意涵。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会考究某种食材的名称由来,会探讨某种烹饪方式在不同时代的演变,甚至会分析某些食物与节日、习俗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严谨的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吃”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以为,美食就是满足口腹之欲,而这本书让我明白,“吃”更是传承文化、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径。他笔下的文字,就像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带着读者在知识的海洋中悠然前行,不急不躁,却能滋养心灵。读他的书,仿佛是在与一位饱学鸿儒对话,他用最朴实最生活化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知堂谈吃(增订本)》这本书,真的让我体会到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但它所阐述的“食”,绝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文化的积淀,一种生活的哲学。周作人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智慧和幽默感,他谈论美食,却不像那些网红博主那样煽情,而是有一种冷静的观察,一种深刻的体悟。他能从一道看似简单的菜肴中,读出历史的变迁,社会的风俗,甚至人情世故。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写到某些节日的特定食物,那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让我由衷地感到钦佩。他不仅仅是一个美食家,更像是一个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他用他的笔,将那些渐渐消失的饮食文化,那些被遗忘的民间智慧,重新唤醒。读他的书,我常常会停下来,去思考他提到的那些观点,去回味他描述的那些食物,然后,我会发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食物,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这本书,就像一位启蒙者,引导我开始关注那些被忽略的文化细节,让我对食物,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知堂谈吃(增订本)》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单单是味蕾上的满足,更是心灵上的启迪。周作人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养,将“吃”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和哲学高度。他不仅仅是在介绍食物,更是在讲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尊重,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我惊叹于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无论是对食材的考究,对烹饪方法的描述,还是对食用场景的刻画,都力求精确而又生动。他能够从一道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菜中,品味出历史的厚重,人情的温暖,以及生活的智慧。读他的文字,我仿佛能看到他当年认真品尝食物的样子,感受到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平和与从容。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不再仅仅将其视为生理需求的满足,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文化体验,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

《知堂谈吃(增订本)》这本书,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之前以为,美食就是追求极致的味蕾享受,而周作人先生却让我看到了“吃”的另一番境界——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生活的哲学。他谈论食物,不是一味地堆砌形容词,而是带着一种冷静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他会考究食材的产地、炮制的方法,甚至会联系到历史的变迁和社会风俗。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让他的文字充满了独特的魅力。读他的书,我常常会被他描述的某个食物,或者某个用餐场景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那份纯粹的喜悦和满足。他对待食物的态度,严谨而又不失情趣,他能够从最平凡的食物中,挖掘出最深刻的内涵。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导师,引导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让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消费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评分

初次接触《知堂谈吃(增订本)》,就被周作人先生温和而又充满智慧的文字所打动。他谈论“吃”,却不仅仅停留在味觉的层面,更是将饮食文化与人情世故、历史风貌、甚至是一些人生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写过的食物,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比如家常菜肴、时令小吃,但他总能从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细节和趣味。他会考究某道菜肴的起源,会分析某种食材的特点,甚至会提及一些与食物相关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这些内容,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丰富的文化宝库之中,每一次阅读,都能获得新的启发。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食物的细致描写,比如一碟腌菜,或者一碗粗茶,在他笔下,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温暖的炉火旁,与你分享他对生活的感悟,而食物,只是他用来勾勒这些感悟的绝佳载体。它让我开始关注食物的来源,关注烹饪的过程,更关注食物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

评分

此後緋衣誰复解當年紅豆已全荒

评分

装订的精美,快递员一如即往的给力

评分

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

好书多多堆放在一起了,知堂谈吃不错。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京东自营质量很好,送货很好啊!

评分

很很厚的一本,相对知堂其他文集,这本选篇白话文居多,比较能看懂。

评分

不错,趁京东活动买了不少书。比较划算。这书比较厚,比想象得丰富

评分

知堂谈吃,但也不限于谈吃,吃中看看他的视角观点。

评分

幸好关键时刻,这位前男友从天而降,赶走了恶人。可他还威胁她,做他的御用大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