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子观场,随人听好 / 1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2 不怕官,只怕管 / 4 不知其人,视其友 / 6 百闻不如一见 / 7 半部论语治天下 / 8 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 / 9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10 表壮不如里壮 / 12 饱汉不知饿汉饥 / 13 帮人帮到地头,送佛送到西天 / 14 不为五斗米折腰 / 15 不识庐山真面目 / 16 不打不相识 / 17 不敢越雷池一步 / 18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 年同月同日死 / 19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20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 2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23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25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 26 此一时,彼一时 / 27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 28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 3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31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 32 成由勤俭败由奢 / 34 此地无银三百两 / 35 初生牛犊不怕虎 / 36 春风不度玉门关 / 37 乘长风破万里浪 / 3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39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40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41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44 聪明反被聪明误 / 45 大意失荆州 / 46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 47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48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49 得何足喜,失何足忧 / 50 店里有人好吃饭,朝里无人莫做官 / 5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53 对牛弹琴,牛不入耳 / 54 多行不义必自毙 / 55 得饶人处且饶人 / 57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 58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60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 61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 / 63 二者必居其一 / 64 覆巢无完卵 / 65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66 风马牛不相及 / 67 佛在心头坐,酒肉穿肠过 / 68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 69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 70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 72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 74 挂羊头,卖狗肉 / 76 贵易交,富易妻 / 77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 78 恭敬不如从命 / 80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 81 后来者居上 / 82 化干戈为玉帛 / 83 好女不着嫁时衣 / 85 好汉不吃眼前亏 / 86 画鬼容易画人难 / 87 画虎不成反类犬 / 88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90 狐死必首丘 / 91 疾风知劲草 / 92 既来之,则安之 / 93 既生瑜,何生亮 / 94 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相 / 96 家有一老,犹如一宝 / 97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 98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 99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 100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101 近水楼台先得月 / 103 拒人于千里之外 / 104 解铃还须系铃人 / 105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106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107 疾风扫落叶 / 108 君子之交淡如水 / 10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11 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 / 112 今朝有酒今朝醉 / 114 既平陇,复望蜀 / 115 惊弓之鸟 / 116 快刀斩乱麻 / 117 苛政猛于虎 / 118 开门揖盗,自招其祸 / 119 老死不相往来 / 120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 121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 122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123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124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 125 吕端大事不糊涂 / 126 刘姥姥进大观园 / 127 浪子回头金不换 / 128 鲁班门前弄大斧 / 129 老牛舔犊之爱 / 130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 131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 133 累累若丧家之狗 / 134 老马识途 / 135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136 磨刀不误砍柴工 / 137 磨砖不能成镜 / 138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140 冒天下之大不韪 / 141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 142 民以食为天 / 143 猛虎不如群狐 / 144 嫩草怕霜霜怕日,恶人还被恶人磨 / 145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146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 148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 149 能者多劳 / 150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 151 鸟瘦毛长,人穷志短 / 152 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 / 153 赔了夫人又折兵 / 154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156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 158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159 捧不起的刘阿斗,扶不直的井绳儿 / 160 清官难断家务事 / 16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163 骑虎者势不得下 / 164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165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 167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168 亲者所痛,仇者所快 / 169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170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 171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 172 墙倒众人推 / 173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 174 囚人梦赦,渴人梦浆 / 175 求人不如求己 / 176 人心不足蛇吞象 / 177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179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180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 18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182 人面逐高低,世情看冷暖 / 184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185 人怕出名猪怕壮 / 186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 188 三过家门而不入 / 189 三句话不离本行 / 190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 191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192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19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195 山雨欲来风满楼 / 196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197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 198 神奇化腐朽,腐朽化神奇 / 199 生姜老的辣 / 200 生子当如孙仲谋 / 201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 202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 203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 204 事须三思,免致后悔 / 205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 206 树倒猢狲散 / 207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 208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210 水中月,镜中花 / 211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212 四海之内皆兄弟 / 213 死马当作活马医 / 214 身在曹营心在汉 / 215 识时务者为俊杰 / 217 树欲静而风不止 / 219 杀鸡焉用牛刀 / 22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221 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 223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224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 225 生男勿喜,生女勿悲 / 22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27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228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 23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 231 三寸不烂之舌 / 232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 233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 234 死者复生,生者不愧 / 235 死诸葛走生仲达 / 236 天高皇帝远 / 237 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 239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 240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 24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242 天塌下来,自有长子顶着 / 243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244 贪天之功,以为己功 / 24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247 太岁头上动土 / 248 桃李满天下 / 250 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 / 251 贪多嚼不烂 / 252 天下高见,多有相合 / 253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254 王顾左右而言他 / 256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 257 为他人做嫁衣裳 / 259 卧寝之旁,岂容他人酣息 / 260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 261 无可奈何花落去 / 262 无颜见江东父老 / 263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 264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 265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266 瓦罐不离井上破 / 267 温柔天下去得,刚强寸步难行 / 268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 270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 271 小别胜新婚 / 272 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 / 273 小巫见大巫 / 274 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 275 心有灵犀一点通 / 276 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 277 胸中自有百万雄兵 / 279 行百里者半九十 / 281 新官上任三把火 / 283 性痴则志凝 / 284 现钟不打反铸钟 / 285 夏虫不可与语冰 / 286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287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 288 县官不如现管 / 290 挟天子以令诸侯 / 291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 292 一不做,二不休 / 293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294 一个女婿半个儿 / 295 一日夫妻百日恩 / 296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297 一问三不知 / 299 银样蜡枪头 / 300 英雄所见略同 / 302 有钱能使鬼推磨 / 303 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 / 304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 305 有眼不识泰山 / 307 有志者事竟成 / 308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 310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311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 313 远水不救近火 / 314 有缘千里来相会 / 315 有眼不识荆山玉 / 317 羊毛出在羊身上 / 320 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 321 英雄无用武之地 / 322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324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 325 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 326 一客不烦二主 / 329 以善规人,如赠橄榄;以恶诱人,如馈漏脯 / 330 有理言自壮,负屈声必高 / 331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 332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 333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 334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 335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337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338 言必信,行必果 / 340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341 疑心生暗鬼 / 342 一蟹不如一蟹 / 343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 344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 345 照葫芦画瓢 / 346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弹 / 347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348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349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350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351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 352 坐山观虎斗 / 353 知人知面不知心 / 354 斩草留根,逢春再发 / 355 宰相肚里能撑船 / 356 醉翁之意不在酒 / 358 张公吃酒李公醉 / 359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360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 361 种花一年,看花十日 / 362 周瑜打黄盖 / 363 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 364
作为一名对语言学有一定研究的读者,我不得不说,《文字上的中国:谚语》在语言分析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满足于解释谚语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这些谚语在语言结构、修辞手法以及音韵特点上的独到之处。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很多对谚语的解读,都触及到了其语言的内在逻辑和艺术魅力。例如,对于那些押韵的谚语,作者会分析其音韵美感是如何增强其传播力和记忆力的。对于那些结构精巧、比喻生动的谚语,作者则会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逻辑思维和情感表达。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具有双重含义或多重含义的谚语的阐释,它们往往能够从不同的语境下,解读出不同的意义,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书中也涉及了一些谚语的起源考证,虽然这部分可能涉及学术性较强的内容,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通俗易懂,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枯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欲速则不达”这句谚语的分析,它不仅解释了其字面意思,还探讨了这句谚语在西方文化中是否有类似的表达,从而展现了汉语在表达某些普世真理时的独特方式。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谚语的认识,从简单的“知道”上升到了“理解”和“欣赏”的层面,我从中看到了汉语的生命力,以及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评分这本《文字上的中国:谚语》的编排方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我之前读过的同类书籍,它没有将谚语按照主题或者字母顺序来划分,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灵活、更加贴近生活逻辑的方式。我发现,它好像是根据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现频率和应用场景来组织的,或者说是将具有相似内涵的谚语巧妙地串联起来。举个例子,当你翻到关于“努力”的章节,可能紧接着就会出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水滴石穿”以及“宝剑锋从磨砺出”等一系列谚语,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比喻,共同阐释了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重要性。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趣味性,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将相关的谚语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对每条谚语的解释,都非常精炼,没有多余的废话,但却能直击要害,点出其核心含义。更难得的是,它还会在某些谚语后面,附上一些相关的经典故事或者历史典故,让读者在理解谚语的同时,也能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例如,读到“画蛇添足”时,书中不仅解释了其含义,还生动地讲述了那个古代流传下来的寓言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要做多余的事情会导致失败。这种“故事+解释”的模式,确实是极具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不仅仅是能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发思考。《文字上的中国:谚语》恰恰就是这样一本令人回味无穷的书。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所收录和解读的谚语,很多都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能够引导读者去反思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比如,当你读到“眼见不一定为实”时,你可能会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因为片面听信或看到而产生的误解;当你读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时,你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思考如何去关爱他人。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让我们在理解这些古老智慧的同时,也能从中找到改进自己的方向。而且,书中许多谚语的解读,都不仅仅局限于其原有的语境,还探讨了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这让我感觉这些古老的智慧并没有过时,反而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例如,书中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解读,不仅在军事上有所体现,在商业竞争、人际交往中也同样适用,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其普适性是多么强大。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谚语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书,它鼓励我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成长,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收获。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文字上的中国:谚语》,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我总觉得,关于谚语的书籍市面上已经很多了,无非就是把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堆砌在一起,再加点简单的解释,意义不大。但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在“解释”谚语,更是在“讲述”谚语背后的故事。比如,它提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时,并没有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这句话产生的历史背景,可能与民间智慧的集思广益有关,甚至是某些历史事件的影射。书中很多谚语的解读,都带着一种考古般的严谨和文学般的细腻,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的现场,亲眼见证这些古老的智慧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一些地域性谚语的介绍,它们往往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了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这让我对中国这个辽阔国度的多元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在书中读到一句关于北方农耕生活的谚语,我仿佛就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农民们辛勤耕耘的场景。又或者,一句南方水乡的谚语,则勾勒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面。这本书,让那些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让那些古老的智慧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感觉就像在和一位博学的长者对话,从他的口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文化的力量。
评分“文字上的中国:谚语”这本书,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书页泛着淡淡的古韵,摸上去细腻而不失厚重,仿佛捧着一本承载了千年智慧的宝藏。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蕴含着生活哲理和民间智慧的谚语,它们如同古老的故事,穿越时空,诉说着先辈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的福音。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部分,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而又不失严谨的笔调,阐述了他撰写这本书的初衷,以及他对中国谚语的独到见解。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收录那些我耳熟能详,但又常常在不经意间被遗忘的谚语,同时也能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但同样富有深意的隐语。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谚语的简单罗列,更能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谚语背后的文化渊源、历史背景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比如,当我们读到“滴水穿石”时,除了理解其坚持不懈的含义,是否还能了解到它可能源自古代某个关于水滴侵蚀石头的自然现象,或者某个寓言故事?再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它所蕴含的辩证思维,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或许更能给予我们一种超脱的智慧。总之,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智慧殿堂的门,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文字中的奥秘。
评分发货迅速,包装完整,相信京东自营品质
评分内容丰富,经典收藏
评分古文观止文字上的中国:谚语
评分¥31.50
评分购买了全套,在先锋书店看到的
评分这本书我很喜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的一款,同事一块购买
评分孩子喜欢,之前在书店看过,那卖的贵。
评分为京东服务,京东速递双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