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观止

资治通鉴观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大可 著,张大可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资治通鉴
  • 史学
  • 政治
  • 文化
  • 古典
  • 中国历史
  • 史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88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688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6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资治通鉴》中108篇故事原文,这些篇目是《资治通鉴》原著中非常精彩的段落,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富知名度、*具代表性、*具启发性与警示意义。该书按时代分为八辑,在节选《资治通鉴》原文精彩片段之时,编者通过题解、原文注释、语译、点评等项疏解,使因时代而隔阂的文言字句变成流畅的文字,使该书成为读者的一种艺术享受。


作者简介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秦汉三国史两个学术领域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尤长于“三国史”于《史记》的研究,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个出版《三国史研究》与《史记研究》个人专集的学者。2011年获中国史记研究会学术成就奖。出版学术论著十余种,主要有《三国史研究》、《司马迁评传》、《史记论赞辑释》、《史记文献研究》、《史记精言妙语》、《史记全本新注》、《中国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人物评传丛书》、《资治通鉴新注》等二十余种著作,其中《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为高校教材。合著有《司马迁一家言》等。20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文集》十卷。


目录

导读………………………………………………………………… 1

第一辑 战国时代故事…………………………………… 21

君仁臣直……………………………………………… 23

田文拜相……………………………………………… 25

棠棣之花……………………………………………… 28

烹阿大夫……………………………………………… 31

孙膑断足……………………………………………… 34

减灶灭敌……………………………………………… 37

主父怜子成祸………………………………………… 43

田单恤民……………………………………………… 47

范睢假死……………………………………………… 50

触龙说赵太后………………………………………… 53

鲁连却金……………………………………………… 58

郑国渠………………………………………………… 62

老骥伏枥……………………………………………… 64

荆轲刺秦王…………………………………………… 67

第二辑 秦汉之际故事…………………………………… 71

刘邦斩蛇起义………………………………………… 73

陈涉称王……………………………………………… 76

用才不求全…………………………………………… 79

井陉之战……………………………………………… 83

亚父之死……………………………………………… 89

金蝉脱壳……………………………………………… 91

田横壮士……………………………………………… 93

多多益善……………………………………………… 96

期期不奉诏…………………………………………… 98

栾布哭主…………………………………………… 101

马上难治国………………………………………… 104

樊哙排闼…………………………………………… 107

第三辑 西汉王朝故事………………………………… 109

刘邦论相…………………………………………… 111

萧规曹随…………………………………………… 114

将相和调…………………………………………… 119

长者寡言…………………………………………… 122

晁错忘家…………………………………………… 126

一门醇谨…………………………………………… 128

大义灭亲…………………………………………… 131

隽母教子…………………………………………… 134

苏武牧羊…………………………………………… 136

幼主识奸…………………………………………… 141

曲突徙薪…………………………………………… 145

严母戒杀…………………………………………… 149

冯婕妤救驾………………………………………… 152

朱云断槛…………………………………………… 154

第四辑 东汉王朝故事………………………………… 157

大树将军…………………………………………… 159

老当益壮…………………………………………… 161

勿以贼虏遗君父…………………………………… 163

人畏有名…………………………………………… 166

严子陵钓台………………………………………… 168

不敢善事上官……………………………………… 170

强项令……………………………………………… 172

差强人意…………………………………………… 175

马革裹尸…………………………………………… 178

第五伦论私心……………………………………… 180

天知地知…………………………………………… 182

不偏不党…………………………………………… 185

苏章拒贿…………………………………………… 188

志扫天下…………………………………………… 190

兄弟遇盗…………………………………………… 193

范滂赴死…………………………………………… 195

第五辑 三国时期故事………………………………… 199

品评曹操…………………………………………… 201

桃园三结义………………………………………… 204

击鼓骂曹…………………………………………… 207

神机妙算…………………………………………… 209

三姓家奴…………………………………………… 212

三顾茅庐…………………………………………… 214

隆中对策…………………………………………… 216

若饮醇醪…………………………………………… 219

吴下阿蒙…………………………………………… 221

曹丕矫情…………………………………………… 223

刘备托孤…………………………………………… 226

事必躬亲…………………………………………… 229

马谡失街亭………………………………………… 232

蒋琬雅量…………………………………………… 236

司马懿装病………………………………………… 238

孙亮辨奸…………………………………………… 241

第六辑 两晋南北朝故事……………………………… 245

周处改过自新……………………………………… 247

祖逖闻鸡起舞……………………………………… 249

王彬抗乱…………………………………………… 252

陶侃俭约…………………………………………… 255

咄咄怪事…………………………………………… 258

暴君苻生…………………………………………… 260

当仁不让…………………………………………… 263

镇定自若…………………………………………… 265

忠贞不二…………………………………………… 267

阿柴训子…………………………………………… 270

谢弘微理财………………………………………… 272

梁毗哭金…………………………………………… 275

刘树挨揍…………………………………………… 277

那得生宁馨儿……………………………………… 280

纸鸢传书…………………………………………… 282

李集面谏…………………………………………… 284

第七辑 隋唐之际故事………………………………… 287

巧计渡江…………………………………………… 289

爱民如子…………………………………………… 291

息谤之道…………………………………………… 294

公私分明…………………………………………… 296

和亲远交…………………………………………… 298

有法必依…………………………………………… 300

代有才出…………………………………………… 302

良臣与忠臣………………………………………… 304

兼听则明…………………………………………… 307

假以辞色…………………………………………… 309

创业与守成………………………………………… 311

布衣之交…………………………………………… 314

富不易妻…………………………………………… 316

明君三镜…………………………………………… 318

唐太宗教子………………………………………… 320

唐太宗遗言………………………………………… 322

第八辑 唐与五代故事………………………………… 325

宠辱不惊…………………………………………… 327

分忧解难…………………………………………… 329

娄师德之贤………………………………………… 331

君瘦民肥…………………………………………… 333

口蜜腹剑…………………………………………… 335

义薄云天…………………………………………… 338

勇服郭晞…………………………………………… 342

心正则笔正………………………………………… 346

万寿公主…………………………………………… 348

不义之财…………………………………………… 351

钱镠为政…………………………………………… 353

伶人敬新磨………………………………………… 356

贵不忘本…………………………………………… 359

不倒翁冯道………………………………………… 361

郧国夫人…………………………………………… 363

曹彬拒收馈赠……………………………………… 365


精彩书摘

【题解】贞观年间,唐太宗经常与大臣讨论古代帝王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怎样使大唐帝国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大臣们也心无芥蒂,畅所欲言。有一次唐太宗问创业与守成哪一种最难?房玄龄因为曾跟随太宗打天下,历经艰难,所以说创业最难。魏徵有鉴于历史帝王都得之于艰辛而失之安逸的历史教训,所以认为守成最难。两人所处的角度不同,说得很有道理。因此唐太宗折中两人的意见,说创业难已成为过去,眼下要做的是守成这件难事,希望大家同心协力,不要松懈。

【原文】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语译】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说:“打天下和守天下哪一件事更难?”房玄龄说:“天下大乱之时,与各路英雄一起争夺天下,然后降服他们,所以创业比守成更难!”魏徵说:“从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是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的,所以守成比创业更难!”太宗说:“房玄龄和我共同打天下,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和我共同治理天下,经常担心富贵了就会骄奢,小事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乱,所以知道守成的艰难。但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守成的艰难,现在应该和大家一起谨慎地对待它。”房玄龄等人说:“陛下能认识到这一点,真是天下人的福气了!”

【点评】打天下不能说不难,但是天下打下来以后,要长治久安,的确更为不易。古代封建王朝长的几百年,短的才一二十年,没有哪个朝代可以千秋万代永远传承下去,这就说明,要守住祖先的家业,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就个人来说,难的不是取得一点成绩,而是一辈子都能不断地取得成绩,许多人有了一点成绩就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不思进取,吃老本,摆老资格了。只有把每一个成绩当作新的起点的人,才会永远进取,不会被淘汰。

关于创业与守成的关系,明太祖朱元璋曾有精辟的议论,他说:“自古帝王以天下为忧者,惟创业之君、中兴之主及守成贤君能之。其寻常之君,不以天下为忧,反以天下为乐,国亡自此而始,何也?帝王得国之初,天必授于有德者,然频履忧患而后得之,其得之也难,故其忧之也深。若守成继体之君,常存敬畏,以祖宗忧天下之心为心,则能永受天命。苟生怠慢,危亡必至,可不畏哉!”(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二)这是经验之谈,凡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君王,江山就维持得长些,反之,必然亡国丧身,一败涂地。



《汉兴:大秦覆灭与汉朝肇建》 引言 秦朝的短暂辉煌,如同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逝。其严苛的律法、繁重的徭役,以及对民心民意的漠视,最终导致了这个曾经统一六国的强大帝国分崩离析。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权力更迭中,一群英雄人物应运而生,他们或出身草莽,或曾为秦臣,在乱世中崛起,用鲜血和智慧铸就了新的王朝。本书将聚焦于秦末汉初这一极为关键的历史时期,细致描摹大秦帝国是如何走向覆灭,以及汉朝又是如何在废墟之上,历经磨难,最终确立其统治地位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我们将深入探究这场历史巨变的深层动因,还原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真实面貌,并梳理汉朝建立过程中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演变。 第一章:秦之末路——崩塌的帝国 大秦帝国,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以其严酷的法治和高效的集权统治,在华夏大地上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帝国。然而,建立在暴力和高压之上的统治,如同建造在流沙之上的宫殿,终究难以长久。 严刑峻法下的民怨沸腾: 秦朝的法律体系以严苛著称,“五步一杀,十步一磔”的比比皆是。重刑罚、连坐制,使得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浩大工程,不仅耗费了巨额的财力物力,更征调了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力,使得百姓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劳役之中,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任何一点轻微的过失,都可能招致严厉的惩罚,这种对个体生命的漠视,最终将人民推向了反抗的边缘。 秦二世而亡的必然性: 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篡谋,立胡亥为帝,史称秦二世。赵高弄权,杀戮宗室,残害忠良,政治黑暗达到顶点。秦二世昏庸无道,沉迷享乐,继续施行残暴的统治,导致民怨如火,终于在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点燃了秦朝覆灭的导火索。 反秦力量的星星之火: 陈胜、吴广的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各地反秦力量。刘邦、项羽等一批具有号召力的领袖人物,纷纷响应,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形成了席卷全国的反秦浪潮。项羽率领楚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屡次击败秦军主力,最终攻入咸阳,消灭了秦朝。 第二章:楚汉争霸——乱世群雄逐鹿 秦朝覆灭后,中国并没有迎来和平,反而进入了更为残酷的楚汉争霸时期。项羽的霸王之气与刘邦的君王之志,在这个时期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激烈角逐。 项羽的胜利与失误: 项羽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彭城之战、巨鹿之战等辉煌的胜利,成为了推翻秦朝的最大功臣。然而,他的政治格局却显得狭隘,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未能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政权。分封的不公,使得很多诸侯心怀不满,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鸿门宴上,项羽放过了本应斩草除根的刘邦,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战略失误。 刘邦的崛起与谋略: 刘邦出身草莽,早期名不见经传,但却拥有过人的胸怀和识人之能。他善于采纳谋士的建议,例如张良的运筹帷幄,萧何的后勤保障,韩信的军事指挥,都是他能够与项羽抗衡的关键。在多次败给项羽之后,刘邦并没有气馁,而是凭借坚韧的意志和灵活的策略,积蓄力量,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彻底击败了项羽,奠定了汉朝的基业。 战争的残酷与民生艰难: 楚汉争霸期间,战火连绵,生灵涂炭。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使得经济受到重创,民生凋敝。百姓在两股强大势力之间,承受着战争带来的苦难。这场旷日持久的争霸,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最终塑造了汉朝的政治格局。 第三章:汉之肇建——休养生息的开端 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汉朝。然而,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百废待兴,汉朝初年的统治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刘邦的励精图治: 汉高祖刘邦深知百姓疾苦,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在政治上,他废除了秦朝的一些严苛法令,并采取“郡国并行制”,试图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在经济上,他提倡“休养生息”,减轻赋税,鼓励农业生产,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景之治”的序曲: 虽然刘邦的统治并非完美,但其奠定的政策基调,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他的继承者,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在继承其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宽松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减少刑罚,轻徭薄赋,使得社会矛盾得以缓解,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文化上的承续与融合: 汉朝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汉朝统治者吸纳了先秦各家的思想,并最终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正统的思想体系。同时,汉朝的文化也融合了各地的文化元素,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汉兴:大秦覆灭与汉朝肇建》旨在通过对秦末汉初这一历史画卷的细致描绘,展现历史的宏大进程,以及个人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从秦朝的迅速衰亡,到楚汉争霸的惊心动魄,再到汉朝初年的百废俱兴,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与深刻的历史意义。本书希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理解汉朝建立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它为后世中国奠定的深远影响。这段历史,不仅是王朝兴衰的讲述,更是关于人性、权力、智慧与抉择的深刻注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莫过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跨越时代的智慧。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对人性的洞察和对治国之道的思考。我发现,尽管时代变迁,但人性的弱点和优点似乎从未改变,那些发生在古代的权力斗争、政治博弈,在今天依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通过阅读《资治通鉴观止》,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循环往复,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些古老智慧的恒久价值。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他(她)的文字既有磅礴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在一些关键时刻,他(她)的笔锋一转,就能引发读者深深的共鸣。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被书中的某些观点或描述所触动,停下来反复回味。这种能够引发思考、触及灵魂的阅读体验,是我对一本好书的最高要求。

评分

我不得不说,《资治通鉴观止》在史料的解读和呈现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它并没有简单地照搬原文,而是运用了大量现代化的解读和分析,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历史事件变得清晰易懂。作者在梳理脉络、辨析真伪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我曾经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到困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得到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解答。书中对于因果关系的分析尤为精彩,它帮助我理解了许多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我常常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她)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核心要素,并用一种非常具有逻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认知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也更加理解了“以史为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和运用历史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了我,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著作充满好奇,而《资治通鉴观止》恰恰满足了这份期待。当我第一次翻开它时,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而是一种精心编排过的叙事节奏。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把握读者的注意力,他(她)的笔触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能深入到人物的微观心理活动。那些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帝王将相、文臣武将,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鲜活个体。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关键历史节点的描写,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当时决策者的艰难与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从中汲取智慧,反思当下。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在许多同类书籍中少有的。

评分

坦白说,在翻阅《资治通鉴观止》之前,我对“通史”类书籍总有一种敬畏感,总觉得它们会过于庞大和艰深。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固有印象。作者在结构安排上做得非常出色,整体脉络清晰,过渡自然,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不会感到迷失。他(她)的叙述方式也十分灵活,时而磅礴大气,描绘宏大的战争场面;时而细腻入微,刻画人物的心理挣扎。这种多样的叙事技巧,使得原本沉重的历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政治局势时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他(她)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那些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梳理得井井有条。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我惊叹于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把握之精准,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之深刻。那些历史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也有挣扎和失落。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他们的命运所牵引,为他们的成功而振奋,为他们的失败而叹息。《资治通鉴观止》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更是在展现“人性”。作者在处理历史材料时,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人文关怀,都让我深感敬佩。这本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历史,也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一场精彩纷呈的盛宴刚刚落幕,而留下的余韵却久久不散。

评分

书内故事短小精悍,读后很有教益,书籍装帧精美,印刷质量高,值得购买。

评分

好好看看

评分

书内故事短小精悍,读后很有教益,书籍装帧精美,印刷质量高,值得购买。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内故事短小精悍,读后很有教益,书籍装帧精美,印刷质量高,值得购买。

评分

书籍很好,小故事对作文有帮助

评分

帮朋友买的,他说好书。推荐我去购买

评分

_gdvhfffghyfhjygjj

评分

囤书,没看。外观来说大气,内敛,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