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虎生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传记
  • 政治
  • 人物
  • 建国
  • 革命
  • 纪实
  • 中国近代史
  • 回忆录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ISBN:97875043791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60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共和国三部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1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红色经典必读之作
  “共和国三部曲史学读本”是2017年重点主题出版物,是向党的献礼之作,是由中影股份授权,并参考重要作品改编而来的史学读本,内容真实严谨、描写翔实生动。《建国大业》是其中之一,是一部再现共和国诞生初期历史印记的红色经典,是一枚记录领袖与大众协力开创历史的斑驳印章,也是对2017年党的庄严礼赞。
  烽火岁月山河飘摇苍生蒙难家国难安
  一场建立新中国的决战即将打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中影股份领衔出品的电影《建国大业》为依据,用翔实的史料,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开国大典、组建联合政府、肃清匪患等重要历史事件,生动地反映了开国初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诸多方面。共和国诞生初期的辉煌印记,恢弘再现;领袖与人民大众协力开创中国的历史篇章,纵深记录。本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引领我们置身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更加深了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作者简介

  何虎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和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出版《建国大业》、《洪流纪事》、《伟人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研究》等十余部著作,在重要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蒋介石要走独裁路 4
一、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4
1.一封电报牵动三个大国 4
2.“亦文亦武,谈判之道” 6
3.政协会议风云再起 9
二、倒行逆施和全面内战 12
1.不祥之兆12
2.吹响战斗的号角 14
3.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7
三、伪国民大会和国共合作破裂 19
1.一党包办的“制宪国大”20
2.彻头彻尾的一场闹剧 22
3.国共合作落下帷幕25

第二章共产党人另起炉灶 28
一、加强解放区建设 28
1.挖掉千年穷根 28
2.土地所有制要立法 31
3.为战争保驾护航 33
二、第二条战线的发展 36
1.物价——断了线的风筝 36
2.向谁要饭吃38
3.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41
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44
1.把战争引向国统区 44
2.一厢情愿的“行宪国大” 46
3.大决战前的准备 52
4.埋葬蒋家王朝 55

第三章建国力量大汇合 60
一、中间党派向左转 60
1.请不来的和平 60
2.艰难的中立63
3.中间道路走到了尽头65
二、进一步加强合作 69
1.香港成为反蒋基地 69
2.中共的五一口号 72
3.站在进步的一边 74
三、奔向解放区 76
1.一路向北寻民主 76
2.建立全国群众团体 80
3.社会名流欣然受邀 82
第四章绘制新中国的蓝图 85
一、新政协筹备会 85
1.毛泽东定会议基调 85
2.筹备会不负重托 87
3. 齐心合力,共策共进 90
二、筹备工作,有条不紊 92
1.新的首都和一部天书 92
2.临时宪章和新的国名 95
3.国旗、国歌和国徽 97
三、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 100
1.团结的大会 100
2.具体问题的讨论 102
3.会议圆满闭幕104

第五章人民政权的建立 105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05
1.欢乐的海洋1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08
3.人民万岁 111
二、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 113
1.真正的联合政府 114
2.多党合作,政治协商116
3.建立地方政权 119
三、在城市中站稳脚跟 123
1.接管一穷二白的城市 123
2.没有硝烟的物价保卫战 126
3.统一国家财政税收 129

第六章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31
一、在城市中站稳脚跟 131
1.资本家就是资本家 132
2.抓住不法资本家的小辫子 134
3.工商业户被化作五类 136
二、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138
1.坚决镇压反革命 138
2.彻底肃清匪患 141
3.禁毒、禁娼和婚姻自由 143
三、建立新的文化教育体系 146
1.改造文教事业 147
2.“脱裤子割尾巴” 150
3.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153
结语 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157
参考文献 158
后记 159

精彩书摘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不仅中国人反对内战,就是世界舆论也都希望中国战后实现和平,尤其是对中国政局具有重大影响的美国和苏联,也都不希望看到中国再爆发内战。
  全力支持和援助蒋介石来控制中国,是美国政府在抗战后期便确定下来的对华政策,但是,美国人知道国民党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用武力解决共产党问题,他们表面上反对中国内战,声称美国不能援助一个被内战搞得支离破碎的国家;并且主张蒋介石在政治上做出一定的让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共争端。
  苏联当时承认国民党政权,尽管他们仍然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秘密联系。但这个与中国拥有漫长国境线的邻邦,曾经遭受到战争的创伤,由于要致力于国内的建设,因而也不愿看到中国内战,要为自己保持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一个稳定的国共和平共处的邻国符合苏联的需要。
  尽管蒋介石在抗战后期,便把注意力转到了如何限制并尽快消灭共产党的问题上来,然而,由于日本投降突然,国军精锐躲在大后方,因而,要立即发动全面内战,武力剿共,尚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因而蒋介石不得不考虑改变策略。
  而且,当时苏、美都明确表示支持国民党政府,因而蒋介石存在幻想,只要苏联不支持中共,对中共施加压力,通过谈判迫使中共妥协,用政治手段削弱甚至彻底瓦解中共的力量,争取不战而胜。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决心打出和谈旗帜。
  8月14日,毛泽东收到了蒋介石的第一封邀请电报。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加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
  1945年8月14日”
  这封电报打破了由陈布雷起草的惯例,是由国民党政府文官长吴鼎昌起草的,事先连《中央日报》社的社长、主编都不知道。如此保密,可以看出蒋介石是准备在政治上对共产党发动突然袭击,想要打共产党一个措手不及。
  8月16日中午,延安发出毛泽东起草的由朱德总司令名义致蒋介石的电报。随后,毛泽东复电蒋介石:
  “未寒电悉。朱德总司令本日午有疑点给你,陈述敝方意见,待你表示意见后,我得考虑和你会见的问题。”
  在公开复电的同时,毛泽东接见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政府驻派延安的联络参谋周励武、罗伯伦,明确告诉他们,他目前不准备离开延安,希望他们转告重庆。
  蒋介石洋洋得意,认为毛泽东退出朱德当自己的挡箭牌,而自己拒绝来重庆的反应正中他的下怀,有利于他的和平攻势。他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他是要和平的,毛泽东才是拒绝和平的那一方,他要将毛泽东置于进退两难的局面中。于是,8月20日,蒋介石又发出第二封邀请电报,电报先对他抢夺胜利果实的行径进行一番辩解,推说“此次受降办法,系由盟军总部所规定”。并企图借助“盟军”的名义,来压迫中共就范,然后又冠冕堂皇地说:
  “抗战八年,全国同胞日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旦解放,必须有以安辑之而鼓舞之,未可蹉跎延误。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惠然之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岂仅个人而已哉!特再驰电奉邀,务恳惠诺为感。”
  电报用语之恳切,真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蒋介石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深明大义,以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第一生命,体恤人民疾苦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这封电报还未到延安,中央社的新闻电中已经发表了电报的内容。这一情况同第一封电报发出时的情况迥然不同。可见蒋介石用心之良苦。他的第一封电报是为了在政治上搞突然袭击,第二封电报则是为了进行政治宣传:是你毛泽东不考虑人民的疾苦,不以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为重。否则,你毛泽东为什么不肯接受我的邀请到重庆来共商建国大计呢?
  为揭穿蒋介石的真实意图,表明中共的和平诚意,8月22日,毛泽东发出给蒋介石的第二封复电:
  “从中央社新闻电中,得读先生复电,兹为团结大计,特先派周恩来同志前来进谒,希予接洽,为恳”。
  毛泽东为什么说从中央社新闻电中读得复电呢?这里蒋介石耍了一个小小诡计。当收到毛泽东第一封复电时,蒋介石便坚信毛泽东不敢来,所以第二封电报便先播发新闻后致电延安,让国内外皆知我蒋介石之和平诚意,而共产党拒邀则足其见心存分裂,缺乏和平诚意。
  延安此时确实难下决心,中共政治局成员几乎全部反对毛泽东去重庆,因而在8月22日的第二封复电中对于他本人是否去重庆,避而不谈。事实上,毛泽东决定让周恩来出去谈,是想先作一番侦察,看看蒋介石开的是什么盘子,然后再就他自己是否去重庆做出决定。
  蒋介石根据驻延安联络参谋的情报,断定毛泽东肯定不敢来重庆,他正好借题发挥,将“和平”的调子唱的更高。8月23日,他又在这种情形下发出第三封电报:
  “未养电诵悉,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遇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兹已准备飞机迎接,特再驰电速驾!”
  醉翁之意不在酒。蒋介石再三电邀毛泽东赴渝商谈,其理由也说得十分冠冕堂皇,大有刘备三顾茅庐之坦诚。他明知毛泽东不愿从命,却又故作姿态,再三邀请,等待毛泽东再一次拒绝,以便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不要和平”、“不肯合作”的大帽子扣在共产党和毛泽东的头上。
  正当毛泽东踌躇之时,斯大林的电报也到了延安。电报的语气与其说是规劝倒不如说更像是命令:
  中国不能再打内战,否则中华民族就有覆灭危险。
  “究竟是谁要打内战?”看到电报上的话,毛泽东不禁火冒三丈,一把将电报扔到桌子上。
  面对蒋介石咄咄逼人的和平攻势和苏联的压力,8月23日下午,在延安枣园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大多数同志赞同周恩来的意见,认为不应轻易出去,还要看一看再作决定。朱德和彭德怀支持毛泽东去重庆。
  正当此时,斯大林的第二封电报发到延安:
  “世界要和平,中国也要和平。尽管蒋介石挑衅打内战消灭你们,但他已再三邀请毛泽东同志去重庆协调和平建国事宜,此情况下如果一味拒绝,国内国际各方面就不能理解了。如果打起内战,战争的责任由谁来承担?我建议毛泽东同志到重庆去参加会谈,他的安全由苏美两家负责。”
  到底是去还是不去?毛泽东猛地掐断烟头,把烟蒂往地上一掷:“去!他以为我不会去重庆,我偏要揭穿他假独裁真内战的阴谋,让全国的老百姓看清真相。”
  毛泽东打定了去重庆的念头,哪怕是鸿门宴,也要去。重庆谈判就这样在国民党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定了下来。面对蒋介石扔来的带刺橄榄枝,毛泽东终于决定接过它。
  蒋介石欲扛和平旗,熟料此事有变,如意算盘落空,所以重庆谈判尚未开始,蒋、毛的斗法中,蒋介石便已输了一招。
  ……

《烽火连天: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风云》 作者: 史学研究组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开本: 16开 页码: 980页(含索引及图表) 定价: 168.00元 --- 内容简介: 《烽火连天: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风云》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细腻剖析并重的历史巨著,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这一塑造了现代中国基本格局的动荡与变革时期。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深刻的时代洞察力,系统梳理了从清末新政的余晖到抗日战争胜利的三十余年间,中国所经历的政治剧变、社会转型、思想解放及民族救亡的复杂历程。 本书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性梳理,而是以“权力结构重塑”、“社会思潮涌动”和“外部环境冲击”三大核心脉络为引,构建起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军阀的角力(约1900-1928)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后续的权力真空状态。我们着重分析了清廷覆灭后,中央权威如何迅速瓦解,地方势力如何崛起为盘踞一方的军阀。书中不仅描绘了袁世凯的崛起与覆灭,更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北洋系内部的派系斗争,如皖系、直系、奉系的形成背景、军事实力对比及其在国家财政、外交事务中的具体操作手法。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本部分对“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关键节点的政治博弈进行了深入还原。作者通过对大量档案、私人信函的挖掘,揭示了孙中山先生在革命道路上的艰难探索,以及国民党早期组织建设中遇到的困境。我们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缺乏统一意识形态和强大军事力量的背景下,新的国家建构是如何尝试启动,又是如何屡屡受挫的。 第二部分:思潮的激荡与新力量的崛起(约1919-1937)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黄金时代”之一。本部分将笔墨聚焦于新文化运动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如何冲击了传统士绅阶层的思想根基。书中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激进民族主义等多元思潮涌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产生碰撞、融合、对立的全过程。 核心章节深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及其早期路线的调整。通过对1921年至1927年间国共合作初期历史的梳理,本书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分析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分化,特别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兴军事政治力量是如何逐步巩固其领导地位的。我们详尽考察了北伐战争的战略意义,不仅将其视为统一中国的军事行动,更视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动员过程。 在北伐胜利后至中原大战期间,本书关注了国民政府的“训政”实践。通过对《总理遗嘱》的再解读,分析了国民党试图建立一党领导的现代化国家的理论基础,并审视了其在财政金融改革、地方行政整合以及禁烟运动等方面的实际成效与内在矛盾。 第三部分:民族的磨难与全民族的抗争(约1931-1945) 本书的后半部分,以沉重的笔触,描绘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命运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我们不仅聚焦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这一重大转折点,更细致地分析了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背后的战略考量与历史争议。 通过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深度分析,本书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关键的“时间窗口”,它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接下来的叙述围绕着抗日战争的全局展开,兼顾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战略部署。 对于正面战场,我们详尽记录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的得失,侧重于分析了中国军队在装备、训练和后勤保障上的巨大劣势,以及中国军民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对于敌后战场,本书不仅关注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建设和游击战术,更强调了全民族在文化、经济、民间组织层面为支撑战争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历史视野与研究方法: 《烽火连天》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融合性。它不仅是政治史和军事史的梳理,更是社会史、思想史和外交史的综合研究。作者群深入挖掘了分散在海内外图书馆和私人收藏中的日记、回忆录、地方志等一手资料,力求还原历史人物决策时的真实情境和时代局限性。 本书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困境进行了深刻反思:在一个被列强环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如何平衡国家主权、社会公平与政治统一这三大目标?我们避免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的交织点。本书献给所有渴望理解二十世纪初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的读者。它是一部关于挣扎、探索、牺牲与希望的史诗。 --- 关键词: 清末、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意识形态竞争、国家建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给我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它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尤其欣赏他对那些时代弄潮儿们复杂心路历程的捕捉,他们并非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个体。书中对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把握堪称完美,每一次重大的决策背后,都能看到无数次深夜的权衡与博弈。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置身于那些历史场景之中,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希望。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高潮迭起,让人一页接一页地陷进去,难以自拔。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叙事中保持了一种难得的中立与深刻的反思,没有简单地做价值判断,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那些选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史料功底扎实得令人敬佩,每一个细节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考证,却又被巧妙地融入到流畅的叙事之中,读来毫无晦涩之感。读完之后,对于那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我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日期和事件,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酣畅淋漓的,它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叙事魄力。作者似乎毫不畏惧去触碰那些敏感或复杂的议题,并且总能找到一个巧妙且富有张力的切入点。我最欣赏的是其对时间维度的掌控,时而快速推进,勾勒出宏观的时代脉络,时而又慢下来,聚焦于一封信件、一次谈话,将历史的颗粒度打磨得极其精细。这种节奏的切换,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感和层次感。它并非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作品,很多情节和人物形象,即使在合上书本很久之后,依然能在脑海中清晰浮现,并且不断引发新的联想和思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填补了某些历史细节的空白,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变迁的成熟视角,那就是对“复杂性”的充分尊重。对于希望深入理解近代国家形成过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条清晰、深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路径。它无疑是为这个主题设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着一股沉稳大气的气质,拿到手中就能感受到其分量。但真正让我沉迷的,是其内在的逻辑构建和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能力。作者展现出了一种近乎于“手术刀”般精准的分析能力,将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社会思潮的碰撞,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它成功地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几个核心人物的命运交织,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大趋势。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回顾历史,总倾向于用后见的智慧去评判,但这书却努力还原了当时情境下的信息不对称和局限性,让人对先驱者的决策多了一份理解与同情。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回味某些段落,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其洞察力太过深刻,需要时间消化。对于那些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批判性和思辨性的解读框架。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流的思考工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题材的书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总担心会落入俗套,充斥着陈词滥调和脸谱化的人物。但这部作品,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没有过多聚焦于高层的密谋与宏伟蓝图,反而将大量的笔墨倾墨在了那些“幕后”的声音和普通民众的视角上。这种“去中心化”的处理,让整个历史图景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和氛围的渲染,无论是紧张的谈判桌下微妙的肢体语言,还是黎明前微弱的灯光下人们坚定的眼神,都传递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它的文字如同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叙事的冲击力。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作者总能在你不经意间抛出一个伏笔,然后用后续的情节给予一个精彩绝伦的回应。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果当时做了不同的选择,世界会变成怎样”。这种深度思考的空间,是很多同类作品所缺乏的。我已经向身边几位热爱历史的朋友大力推荐了,他们读完后的反馈也极其正面,一致认为这是近年来难得的佳作。

评分

初读这本书,感觉像是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充满回响的古老殿堂。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深厚,用词考究,句子结构多变,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音乐美感。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干巴巴地堆砌事实,而是充满了文学性的感染力。书中对各个派系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的描述,非常到位,没有采取简单地“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细致描绘了他们各自的立足点和理想的冲突,使得整个历史舞台上的博弈充满了张力。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分析,作者没有将这些宏大的议题悬空,而是通过具体人物的命运、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来展现它们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这种将“形而上”的理论与“形而下”的实践紧密结合的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看完后,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心理状态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那种在变革浪潮中既兴奋又迷茫的集体情绪,被捕捉得淋漓尽致。

评分

好书在京东商城的平台,学习的最好方法是看书,京东商城的服务是最好的~好书在京东!

评分

正在看,书就没什么好评价的了,内容又不会变

评分

党员必买书籍,一次性买了好多本

评分

好看,孩子要看的,比玄幻的书好,实际。

评分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系列用书,党务工作方面用书,工具书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送货速度给力,包装很结实。下次还会再来。

评分

还不错,挺好的……

评分

6666666666663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