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套装上下册)》先于引论中探讨两宋学术以及晚明东林学派,而后分章论叙黄梨洲、王船山、顾亭林、颜习斋、严潜邱、李穆堂、戴东原、章实斋、焦里堂、龚定庵、曾涤生、陈兰甫、康长素等五十一位学术人物的思想。引证广博,考证精深,与梁启超的同名著作各领风骚,并行于世,奠定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基本格局,是一部清代学术史的力作。
钱穆(1895-1990),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史学教授。著述颇丰,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
作为一套工具书式的历史著作,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我反复核对了其中引用的不少清代奏折、私家书信和地方志中的记载,发现其准确性和广度都非常惊人。它不像某些二手研究那样,只是在转述前人的观点,而是扎根于一手资料,进行扎实的重建工作。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梳理不同学派的渊源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精密的“关系网”构建能力。他通过细致的师承、门生、甚至是观点上的细微差异,将原本看似松散的学者群体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对于理解中国知识阶层的内在联系至关重要。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近世以来的学术脉络有了一个“骨架式”的理解,对于后续我阅读具体人物传记或特定学派研究时,都有了极佳的参照系和背景支撑。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成为我书架上常备的案头参考,随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知识的源泉。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与其说是学术专著,不如说更像是一部充满洞见的文化史散文集。它的语言是克制的,但情感又是充沛的,尤其是描写那些在时代变革中坚守或转向的学者群像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处理“中西交汇”那一段落的笔法,他没有采用简单的“好与坏”、“进步与落后”的二元对立框架,而是细腻地展现了传统知识体系在面对西方新知时的“震颤”、“适应”与“重塑”的复杂过程。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被作者还原得栩栩如生,读到一些关于翻译理论和文化接受的探讨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因为这与我们当下身处的全球化语境有着惊人的共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回顾过去,更在于它能提供一套审视当前学术困境的深层视角,让人思考:我们今天的“学问”,又将如何被后人评说?这种超越时代的思辨性,是它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著作,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将“学术”二字真正做到“入木三分”的。它没有停留在对几位大师的简单罗列和赞美,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学术流派、流派内部的争鸣,甚至是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边缘思潮,都有所涉猎。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学术共同体”概念的探讨,他清晰地展示了在信息传递不发达的年代,学者们是如何通过书信往来、批注辩驳,构建起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这种宏观的叙事角度与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既有高度,又不失温度。读到某些关于乾嘉学派考据之学的细致分析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学者们挑灯夜读,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寻证据的专注神情。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历史梳理,而是一种对知识生产过程的深度解剖,对于想理解“学问是如何做成的”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典级别的存在。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套书抱有一丝谨慎的态度,毕竟“近三百年”的时间跨度太大了,很容易写得泛泛而谈。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堆砌,而是以几次重大的学术范式转移为锚点,层层递进,形成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张力。比如,它对宋明理学在清代的“遗绪”与“反拨”的分析,就非常到位,点明了学术如何在继承与批判中完成自身的迭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哲学思辨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它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用非常生活化、形象化的语言阐释出来,即便是像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住核心的争论焦点。这种既对内行保持专业深度,又能对外行保持友好态度的平衡感,是很多学术著作难以企及的。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高台上,俯瞰了三百年间知识分子们心路历程的变迁,收获巨大。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是一绝,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地很考究,印刷的字体清晰又不失古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内敛而又大气的封面设计,没有花哨的图案,就是一种朴素的、直击人心的力量。每一次翻开书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也可见一斑,他总能用最凝练的语言勾勒出那个时代学人复杂的思想脉络,那种运筹帷幄、洞察秋毫的笔力,让人读来酣畅淋漓。尤其是开篇对于清初学术思潮的梳理,逻辑严密,脉络清晰,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学术变革时期。这本书的排版也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行间距和字号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这类深度学术著作的新手来说,也不会感到压迫感。可以说,从阅读的物理体验到精神的引导,这套书都做到了极致,让人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享受这场学术的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