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技术(第二版)

飞秒激光技术(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志刚 著
图书标签:
  • 飞秒激光
  • 超快光学
  • 激光技术
  • 非线性光学
  • 光子技术
  • 激光物理
  • 光学工程
  • 材料加工
  • 精密制造
  • 光谱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1407
版次:2
商品编码:1212410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光学与光子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4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飞秒激光技术(第二版)》介绍飞秒激光原理、技术和应用。《飞秒激光技术(第二版)》共分为14章,第1章和第2章是飞秒光学的基本内容;第3~6章介绍飞秒固体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的原理和设计;第7章介绍飞秒激光脉冲放大技术;第8章介绍飞秒激光脉冲特性测量技术;第9章和第10章介绍飞秒激光脉冲频率变换技术和腔外脉冲压缩与整形技术;第11章介绍脉冲的相干控制和频率合成技术;第12章介绍高次谐波与阿秒脉冲产生技术;第13章介绍飞秒激光太赫兹波技术;第14章介绍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

目录

第1章 超快光学基础 1
1.1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1
1.1.1 Maxwell方程组 1
1.1.2 平面波的波动方程 2
1.1.3 缓变包络近似 3
1.2 超短光脉冲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线性传播 6
1.2.1 平面波啁啾脉冲的传播 6
1.2.2 波形的变化 9
1.3 二阶非线性效应 16
1.3.1 三波相互作用——倍频 16
1.3.2 三波相互作用——和频和差频 17
1.4 三阶非线性效应 17
1.4.1 克尔透镜效应 19
1.4.2 自相位调制 20
1.4.3 光谱压缩效应 23
1.4.4 互相位调制 24
1.4.5 自陡峭效应 25
1.4.6 拉曼效应 26
1.4.7 可饱和吸收 28
1.5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 29
1.5.1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解法 29
1.5.2 孤子传输过程 30
参考文献 32
第2章 色散元器件的原理与计算 33
2.1 透明介质 33
2.1.1 极化强度矢量:阻尼振子模型 33
2.1.2 Kramers-Kronig关系 34
2.1.3 临界脉宽和脉冲展宽 36
2.2 多层膜结构 37
2.2.1 多层介质反射膜 37?
2.2.2 啁啾反射镜 41
2.2.3 超宽带配对啁啾镜 48
2.2.4 Gires-Tournois反射镜 50
2.2.5 多腔和优化Gires-Tournois反射镜 51
2.2.6 啁啾光纤光栅 53
2.2.7 啁啾体光栅 53
2.3 基于角色散的色散元件 54
2.3.1 棱镜对 55
2.3.2 光栅对 60
2.3.3 光栅对与棱镜对的组合 67
2.3.4 与光栅对压缩器配对的光纤展宽器 68
2.4 可编程相位补偿系统 68
2.4.1 液晶相位调制器 69
2.4.2 声光可编程色散滤波器 71
2.4.3 可变形反射镜 73
2.5 矢量色散图与矢量色散补偿法 74
2.6 白光干涉与色散测量 76
2.6.1 时域法 76
2.6.2 频域法 79
2.6.3 频域小波变换法 81
参考文献 84
第3章 固体激光器锁模启动及脉冲形成机制 88
3.1 克尔透镜锁模原理 88
3.2 谐振腔与稳定区 91
3.2.1 像散补偿谐振腔 91
3.2.2 无增益介质时的ABCD矩阵 94
3.2.3 含克尔透镜的ABCD矩阵 96
3.3 脉冲形成阶段的分析 103
3.4 主方程和微扰算符方程 105
3.4.1 主方程的导出 106
3.4.2 主方程的解 109
3.4.3 微扰算符理论 110
3.5 周期性和高阶色散的微扰 112
3.5.1 稳态脉冲参数 113
3.5.2 色散波及稳定性考虑 116?
附录 A 克尔介质的q参数变换 120
参考文献 122
第4章 可饱和吸收体锁模技术 124
4.1 半导体可饱和吸收体 125
4.1.1 半导体可饱和吸收体的能带 125
4.1.2 半导体的能带与晶格常数 125
4.1.3 半导体的能带与量子阱 127
4.1.4 半导体可饱和吸收体的时间特性 127
4.2 激光器参数与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宏观特性的关系 128
4.2.1 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的宏观特性 128
4.2.2 自调Q的抑制 135
4.3 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的类型 137
4.3.1 高精细度法布里-珀罗可饱和吸收镜 137
4.3.2 低精细度法布里-珀罗可饱和吸收镜 137
4.3.3 无谐振型可饱和吸收镜 137
4.3.4 可饱和布拉格反射镜 138
4.3.5 宽带可饱和吸收镜 138
4.4 低损耗宽带可饱和吸收镜 139
4.4.1 金属膜与介质膜混合反射镜 139
4.4.2 氧化AlAs布拉格反射镜 141
4.4.3 氟化物与半导体混合反射镜 142
4.5 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中吸收层的设计 143
4.6 低饱和通量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 144
4.7 高破坏阈值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 145
4.8 量子点可饱和吸收镜 149
4.8.1 量子点的能级结构 149
4.8.2 量子点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的结构 149
4.9 碳纳米管锁模器件 150
4.9.1 单壁碳纳米管作为可饱和吸收体 150
4.9.2 单壁碳纳米管可饱和吸收镜的制备 152
4.10 石墨烯锁模器件 154
4.10.1 石墨烯的能带结构 155
4.10.2 石墨烯的吸收特性 155
4.10.3 石墨烯锁模器件的制备 156
参考文献 157?
第5章 飞秒固体激光技术 160
5.1 泵浦激光 160
5.1.1 固体激光器 160
5.1.2 半导体激光器 160
5.1.3 光纤激光器 161
5.2 腔内色散补偿 161
5.2.1 棱镜对色散补偿 161
5.2.2 啁啾镜色散补偿 163
5.3 钛宝石激光器 163
5.4 掺Cr离子晶族的飞秒脉冲激光器 165
5.4.1 Cr3+:LiSAF, Cr3+:LiSCAF 166
5.4.2 Cr4+:Forsterite 167
5.4.3 Cr4+:YAG 168
5.5 半导体激光器泵浦的掺Yb3+介质飞秒激光器 168
5.5.1 Yb3+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特性 168
5.5.2 薄片激光器 172
5.6 中红外固体激光技术 174
5.6.1 掺Cr离子单晶激光器 174
5.6.2 氟化物玻璃 175
参考文献 176
第6章 飞秒光纤激光技术 179
6.1 光纤简介 179
6.1.1 单模光纤与大模场面积光纤 180
6.1.2 双包层光纤与泵浦光的吸收效率 181
6.1.3 光子晶体光纤 182
6.1.4 3C光纤 184
6.1.5 掺杂类别 185
6.1.6 泵浦方式 185
6.2 光纤激光器的锁模启动机制 186
6.2.1 非线性环路反射镜 186
6.2.2 非线性偏振旋转 194
6.2.3 半导体可饱和吸收体 196
6.3 锁模启动机制:Jones矩阵方法 197
6.3.1 矩阵定义 197
6.3.2 基本环形腔 200?
6.3.3 再线性偏振化的环形腔 202
6.3.4 线性腔 203
6.3.5 环形腔 206
6.4 脉冲形成机制 207
6.4.1 Ginzburg-Landau方程与解法 207
6.4.2 Ginzburg-Landau方程的一般解 208
6.4.3 Ginzburg-Landau方程的稳态解特例——孤子脉冲 209
6.4.4 Ginzburg-Landau方程的稳态渐近解——自相似与放大自相似 212
6.5 Ginzburg-Landau方程的瞬态解——腔内锁模动力学 213
6.5.1 腔内色散控制:展宽脉冲型 215
6.5.2 自相似子与放大自相似子 216
6.5.3 更长的腔——全正色散与耗散孤子 218
6.6 超高重复频率光纤激光器 219
6.6.1 超高重复频率下的脉冲演化 220
6.6.2 超高重复频率激光器器件和技术 220
6.6.3 谐波锁模 221
6.6.4 FP腔滤波和谐波光参量振荡器 222
6.7 中红外锁模光纤激光技术 223
参考文献 224
第7章 飞秒激光脉冲放大技术 227
7.1 放大器中的脉冲成形 227
7.1.1 增益介质的饱和 227
7.1.2 增益窄化 228
7.1.3 ASE的影响 229
7.2 放大器中非线性折射率的影响 229
7.2.1 自相位调制 229
7.2.2 自聚焦 229
7.3 放大器中脉冲的演化过程 230
7.4 啁啾脉冲放大器 231
7.4.1 再生放大器的构成 233
7.4.2 脉冲在再生放大器腔内的演化 235
7.4.3 隔离器 235
7.5 多通式放大器 236
7.6 啁啾脉冲放大器中的带宽控制与波长调谐 239
7.6.1 超宽带放大器 239?
7.6.2 波长可调谐再生放大器 240
7.6.3 用飞秒脉冲做种子的皮秒脉冲再生放大器 241
7.7 啁啾脉冲放大器中的脉冲展宽和压缩 241
7.7.1 标准脉冲展宽器(Martinez型) 241
7.7.2 无像差脉冲展宽器(Offner型) 244
7.8 负啁啾脉冲放大器 245
7.9 薄片放大器 247
7.10 板条型放大器 248
7.11 光纤放大器 248
7.11.1 双包层光纤放大 249
7.11.2 三阶色散补偿 249
7.12 时间分割脉冲放大 250
参考文献 251
第8章 飞秒激光脉冲特性测量技术 254
8.1 飞秒脉冲的时域测量 254
8.1.1 线性自相关 254
8.1.2 非线性自相关 255
8.1.3 三阶非线性非对称脉冲的测量 259
8.1.4 自相关仪 259
8.1.5 单脉冲脉宽测量 261
8.2 飞秒脉冲的相位测量:FROG法 262
8.2.1 高阶非线性相关FROG法 262
8.2.2 SHG-FROG法 265
8.2.3 低功率时FROG的应用 267
8.2.4 简化版FROG-GRENOUILLE 267
8.3 飞秒脉冲相位的测量: SPIDER法 271
8.3.1 空间相干与时间相干 271
8.3.2 参考光与信号光的相干 271
8.3.3 信号光的自参考相干 272
8.3.4 SPIDER法 273
8.3.5 SPIDER装置的参数选择 277
8.3.6 SPIDER光谱相位的还原方法改进 278
8.3.7 SPIDER与FROG的测量精度比较 280
8.4 超宽带弱信号的相位测量:XFROG与XSPIDER 281
8.5 二维SPIDER 281?
8.6 PICASO 283
参考文献 284
第9章 飞秒激光脉冲频率变换技术 286
9.1 非线性光学过程 286
9.2 倍频 287
9.2.1 Ⅰ类匹配 287
9.2.2 Ⅱ类匹配 294
9.3 三倍频 294
《飞秒激光技术(第二版)》 引言 飞秒激光,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超短脉冲光源,在过去几十年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的格局。它的出现,使得科学家们得以窥探和操控物质在极端时间尺度下的微妙动态,从而在诸多领域催生了革命性的突破。从基础物理学的基本定律的检验,到材料科学的精确加工,再到生命科学的分子成像,飞秒激光技术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现代科技的每一个角落。 《飞秒激光技术(第二版)》正是这样一本旨在系统、深入地阐述飞秒激光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著作。本书在前一版的基础上,紧密跟踪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吸收了近年来在飞秒激光器设计、脉冲压缩、非线性光学、超快光谱学以及各类应用领域涌现出的重要成果,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权威、与时俱进的飞秒激光技术知识体系。本书的目标读者群广泛,包括从事超快光学、激光技术、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精密加工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生以及对飞秒激光技术感兴趣的本科生。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共分为多个章节,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揭示了飞秒激光技术的精髓。 第一部分:飞秒激光的产生与原理 超短脉冲光学的基本概念: 这一部分将从基本的光学原理出发,介绍激光器的工作机制,并引入超短脉冲光学的核心概念,如脉冲宽度、中心频率、光谱带宽、相干性等。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激光器,并着重解释为何飞秒量级的脉冲宽度是如此难以实现。 产生飞秒脉冲的主要技术: 飞秒激光的产生依赖于一系列精巧的光学技术。本章将详述锁模技术,这是产生超短脉冲激光的核心。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锁模方式,包括主动锁模和被动锁模,并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如增益开关、模式耦合、饱和吸收等。对于被动锁模,我们将重点讨论各种锁模元件(如可饱和吸收镜、SESAMs、光栅对、色散补偿器)的作用和设计原则。 激光增益介质与腔体设计: 飞秒激光器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增益介质的选择和激光腔体的设计。本书将回顾几种常用的飞秒激光增益介质,如Nd:YAG、Ti:Sapphire、Yb:YAG、Er:Fiber等,分析它们的能级结构、光学增益特性及其对脉冲形成的影响。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激光腔体的稳定性和色散管理,讲解如何通过腔内光学元件(如棱镜对、光栅、啁啾反射镜)来精确控制脉冲的色散,以获得最短的脉冲宽度。 脉冲压缩技术: 即使在激光器内部产生了短脉冲,往往也需要外部的压缩技术进一步缩短脉冲宽度。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种脉冲压缩方法,包括内部色散补偿、外部色散补偿(如光栅压缩器、棱镜压缩器)、非线性光谱展宽和压缩(如自陡峭、自聚焦效应)以及超快光学器件(如啁啾反射镜)的应用。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些技术背后的物理原理,并提供实际操作中的关键参数和注意事项。 第二部分:飞秒激光的测量与诊断 超快脉冲的测量挑战: 飞秒脉冲的极短持续时间使得传统的测量方法失效。本章将阐述超快脉冲测量所面临的挑战,并介绍一系列专门为此设计的测量技术。 时间测量技术: 我们将详细介绍多种时间测量技术,如自相关函数(Autocorrelation)的测量原理与实现方式(光学自相关、电学自相关),以及其在脉冲宽度和脉冲序列测量中的应用。此外,还将介绍互相关函数(Cross-correlation)在脉冲同步和时域干涉测量中的作用。 频谱测量技术: 脉冲的频谱特性对于理解其产生机制和应用至关重要。本章将介绍脉冲的频谱分析方法,包括光学频谱分析仪(OSA)的应用,以及更高级的瞬时光谱测量技术。 全息脉冲测量(SPIDER/FROG): 为了全面表征超短脉冲,包括其幅度和相位信息,需要使用更先进的全息脉冲测量技术。本书将详细介绍SPIDER(Spectral Phase Interferometry for Direct Electric-field Reconstruction)和FROG(Frequency-Resolved Optical Gating)等技术,深入解析其测量原理、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第三部分:飞秒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非线性光学效应: 飞秒激光具有极高的峰值功率,能够引发一系列显著的非线性光学效应。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效应,包括二次谐波产生(SHG)、三次谐波产生(THG)、自聚焦、自相位调制(SPM)、交叉相位调制(XPM)、四波混频(FWM)等。我们将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解析这些效应的物理机制,并讨论它们在飞秒激光器设计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超快动力学研究: 飞秒激光为研究物质在超快时间尺度上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本章将重点介绍超快光谱学技术,如瞬态吸收光谱(TAS)、延迟荧光光谱(DLS)、非线性拉曼光谱(NRS)、泵浦-探测技术等。我们将解释这些技术如何用于追踪化学反应、电子转移、能量弛豫、分子振动和转动等过程。 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飞秒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特点,表现出高空间分辨率、低热损伤和精确控制的优点。本章将详细分析飞秒激光诱导的材料改性机制,如材料的烧蚀、熔化、汽化、等离子体形成、相变以及表面结构重构。我们将探讨不同的激光参数(如脉冲能量、重复频率、聚焦光斑、扫描速度)如何影响加工效果。 第四部分:飞秒激光技术的应用领域 精密微纳加工: 飞秒激光以其极高的加工精度和极低的非弹性能量沉积,在精密微纳加工领域展现出巨大的优势。本章将详细介绍飞秒激光在制造微通道、微透镜、微流控芯片、集成电路掩模版、生物传感器、医疗植入物等方面的应用。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优化激光参数和加工策略,实现对不同材料(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生物组织)的高精度加工。 生物医学应用: 飞秒激光在生物医学领域开辟了新的视野。本书将介绍飞秒激光在眼科手术(如LASIK、SMILE)、神经科学研究(如光遗传学)、生物成像(如多光子显微镜)、药物递送、组织工程以及癌症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我们将强调飞秒激光在精确切割、光激发和无创成像方面的独特优势。 材料科学与基础研究: 飞秒激光是研究新材料特性和探索基础物理现象的强大工具。本章将讨论飞秒激光在材料表面处理(如超疏水表面、自清洁表面)、薄膜沉积、纳米颗粒合成、催化剂制备,以及在原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例如阿秒脉冲的产生与应用,强场物理研究等。 其他前沿应用: 除上述领域外,飞秒激光还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用于元素分析、非线性光学显微成像、激光雷达(LIDAR)以及量子信息科学等新兴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书将对这些前沿应用进行简要介绍,展望其未来发展潜力。 第五部分:飞秒激光技术的未来展望 新一代飞秒激光器的发展: 本章将探讨未来飞秒激光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更高功率、更短脉冲宽度、更宽频谱、更紧凑化、以及更经济的激光器设计。我们将关注新材料、新腔体设计、以及先进的锁模和放大技术。 智能化与集成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飞秒激光系统的智能化和集成化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本书将讨论如何利用AI优化激光参数、实现自动化加工、以及开发集成化的飞秒激光光源和探测系统。 新的应用领域探索: 飞秒激光的应用领域仍在不断拓展。我们将对一些尚未充分开发的潜在应用领域进行展望,例如在能源、环保、通信、国防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 结论 《飞秒激光技术(第二版)》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且与时俱进的飞秒激光技术知识体系。本书融合了理论阐述、技术解析、应用案例和未来展望,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理解飞秒激光技术的强大潜力和广阔前景。我们相信,本书将成为从事飞秒激光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专业人士的得力助手,并为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飞秒激光技术(第二版)》是一本能够真正点燃读者求知欲的书。它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如此前沿和强大的技术,并且以一种充满启发的方式去理解它。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科技未来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令人兴奋的可能性。 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似乎非常注重读者的体验。他不像一些技术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复杂的公式和图表。相反,他会先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介绍飞秒激光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它所解决的具体问题。这种“情境化”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更快地进入状态,理解这项技术的重要性。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飞秒激光在材料改性和功能化方面的应用案例的介绍。比如,如何利用飞秒激光在普通材料表面“打印”出具有特殊光学或电学性能的结构,从而制造出更高效的光电器件或传感器。书中对这些过程的解释,虽然涉及到一定的物理和化学原理,但作者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和类比,让这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学习一门全新的“光控物质”的艺术。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飞秒激光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例如在凝聚态物理和原子物理领域,它如何帮助科学家们观测到一些前所未有的现象,从而深化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这些内容虽然相对更加深入,但作者的叙述方式依然保持了清晰和流畅,让我即使不是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感受到科学探索的魅力和乐趣。这本书确实让我觉得,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公式,更是不断突破认知的旅程。

评分

《飞秒激光技术(第二版)》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思维的盛宴,而不是枯燥的技术手册。尽管书名听起来颇为专业,但内容上却充满了启发性和前瞻性。作者在梳理飞秒激光的各个方面时,总是能巧妙地将科学原理与宏大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让我深刻体会到这项技术是如何顺应人类对更高精度、更快速度、更精细操控的永恒追求而不断发展的。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了多样化的表达策略。在介绍飞秒激光的产生机制时,作者似乎运用了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的语言,像一位严谨的学者,一步步剖析复杂的物理过程,让我得以窥见其背后精巧的设计和深刻的理论支撑。然而,当谈到飞秒激光的潜在应用领域时,语言又变得激昂而充满想象力,仿佛描绘着一幅幅未来科技的宏伟蓝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高深概念时,常常会引用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伟大的科学家们的故事,这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对科学探索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飞秒激光的“副作用”和挑战也进行了坦诚的探讨。例如,在高能量密度下,材料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变化?如何精确地控制飞秒激光的相互作用,避免潜在的损害?这些问题不仅展现了作者的全面视角,也让我意识到,任何一项强大的技术都伴随着责任和挑战。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难点”,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呈现,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客观和深刻,也促使我开始思考,在享受飞秒激光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评分

说实话,捧起《飞秒激光技术(第二版)》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飞秒”和“激光”这些词汇都透着一股技术硬核的味儿。但读完之后,我只想说,这绝对是一本“宝藏”!它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带着我穿越了复杂的物理世界,来到了一片充满奇迹的土地。 作者在构建这本书的结构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他没有将所有的信息一股脑地倾倒出来,而是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讲起,再到激光器的基本构造,然后才慢慢聚焦到“飞秒”这个核心概念。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来说简直是福音。每当遇到一个新概念,作者都会给出清晰的定义和形象的比喻,让我不会感到茫然。 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对于飞秒激光在“超快科学”中的独特地位的描绘。他不仅仅是在介绍这项技术本身,更是在阐释它如何成为探索自然界最基本规律的“超级显微镜”和“超级工具”。比如,通过飞秒激光,科学家可以“捕捉”到分子化学反应的瞬间过程,看到电子的跃迁,这就像是给了我们一双能够“看清”时间本身的能力。这种描述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也让我对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飞秒激光在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交叉应用的探讨,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我之前从未想过,仅仅是改变光脉冲的时间长度,竟然能够赋予材料全新的性质,或者在活体细胞中进行无创伤的观察和干预。这些令人惊叹的例子,不仅让我看到了飞秒激光技术的实用价值,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遐想。这本书确实让我觉得,我正在与科学最前沿的脉搏一起跳动。

评分

这本《飞秒激光技术(第二版)》实在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科普读物!作为一个对前沿科技一直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之前对飞秒激光的印象还停留在“非常非常快的光”这个模糊的概念上。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非常生动且易懂的方式,为我打开了认识这个神奇领域的大门。 书的开篇就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引入,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时间测量和操控的传奇。我尤其喜欢其中对飞秒概念的比喻,比如“一秒钟的时间里,光可以绕地球跑七圈半”,这个生动的类比瞬间就把抽象的“飞秒”具象化了。接着,作者并没有急于深入复杂的物理原理,而是先从飞秒激光的“前世今生”讲起,追溯了激光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飞秒激光是如何应运而生,解决了哪些传统激光束手无策的问题。这一点对于我这种跨领域读者来说非常友好,让我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飞秒激光的价值。 此外,书中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介绍飞秒激光的各种“绝活”。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这么短的光脉冲竟然可以用于超精密加工,比如在材料表面刻画出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图案,这简直就像是给物体做“微雕”一样精细!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些加工过程是如何实现的,虽然我未必能完全理解所有技术细节,但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感扑面而来。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穿插了不少实际应用案例,从医学领域的眼科手术、生物成像,到工业领域的半导体制造、新材料研发,都让我看到了飞秒激光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科技进步方面的巨大潜力。读到这里,我甚至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实验室,亲眼见证着一项项颠覆性的技术诞生。

评分

《飞秒激光技术(第二版)》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技术进步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关于一项具体的技术,更是关于人类如何利用智慧和工具来不断挑战极限、拓展认知边界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并非一味地追求学术的严谨,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探索精神。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入每个新章节或新话题时,常常会采用一种“设问”或“类比”的方式,直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比如,他可能会问:“我们如何才能‘冻结’时间的瞬间,观察到原子级别的舞蹈?”然后,再引出飞秒激光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这种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一场思想的对话中。 书中对飞秒激光在纳米技术和超精密制造领域的阐述,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一直以为纳米技术只是微观世界的“小玩意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飞秒激光才是实现这些微观世界“精密雕刻”的关键。它能够以极高的精度去除材料,或者改变材料的表面结构,从而赋予产品全新的功能。书中对这些制造过程的描述,充满了艺术感和科学感,仿佛看到了无数微小的“魔法师”在用光线编织着未来的物质世界。 更让我感到惊叹的是,作者对飞秒激光在信息技术和通信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的展望。虽然这部分内容可能更加前沿和抽象,但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描绘出了飞秒激光如何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处理和传输信息的方式。这让我意识到,这项技术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我的初步想象,它正在悄然重塑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可能引领下一代的信息革命。

评分

默认好评默认好评

评分

难得的一本好书!国内极少的作品了

评分

书还不错,包装挺好,值得一用,就是有股味,整体挺好

评分

默认好评默认好评

评分

默认好评默认好评

评分

书还不错,包装挺好,值得一用,就是有股味,整体挺好

评分

书包装很精美,很有用。

评分

质量可以,应该是正版,感觉还是蛮贵,但京东更新还挺快。

评分

质量可以,应该是正版,感觉还是蛮贵,但京东更新还挺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