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語核心詞研究

黎語核心詞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遺旗 著
圖書標籤:
  • 黎語
  • 語言學
  • 少數民族語言
  • 詞匯學
  • 語義學
  • 海南黎語
  • 核心詞
  • 語言研究
  • 方言
  • 詞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27660
版次:31
商品編碼:12122935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頁數:25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主要是以斯瓦迪士《一百詞的修訂錶》所列的100核心詞為綱,對黎語100核心詞進行瞭全麵、係統的研究。100個核心詞的排序主要是依據《一百詞的修訂錶》,然後按照詞類略作歸並調整,每一個詞在《一百詞修訂錶》中的排列位次,成果中都有標注。本課題成果以概念意義上的100核心詞為比較項,以黎語為被比較對象,以漢藏語係不同語族中的代錶性語言或者與黎語有著接觸影響關係的語言(主要是侗颱語、苗瑤語、南島語語、古漢語、閩語)為

目錄

前言
緒論
0.1 黎語研究現狀
0.2 本書的主要語料來源
0.3 黎語核心詞比較研究

1 代詞
1.1 我(I)
1.2 你(you)
1.3 我們(we)
1.4 這(this)
1.5 那(that)
1.6 誰(who)
1.7 何(what)

2 副詞
2.1 不(not)
2.2 都(a11)

3 數詞
3.1 一(one)
3.2 二(two)

4 形容詞
4.1 多(many)
4.2 大(big)
4.3 長(10ng)
4.4 小(small)
4.5 紅(red)
4.6 綠(也指藍色)(green)
4.7 黃(yellow)
4.8 白(white)
4.9 黑(black)
4.10 熱(hot)
4.11 冷(cold)
4.12 滿(full)
4.13 新(new)
4.14 好(good)
4.15 圓(round)
4.16 乾(dry)

5 名詞(一)
5.1 女人(woman)
5.2 男人(man)
5.3 人(peron)
5.4 魚(fish)
5.5 鳥(bird)
5.6 狗(dog)
5.7 虱子(louse)
5.8 樹(tree)
5.9 果子/種子(seed)
5.10 葉(1eaf)
5.11 根(root)
5.12 皮(bark/skin)
5.13 肉(flesh)
5.14 血(blood)
5.15 骨(bone)
5.16 油脂(grease)
5.17 卵/蛋(egg)
5.18 角(horn)
5.19 尾(tail)

6 名詞(二)
6.1 羽/毛(feather)
6.2 發(hair)
6.3 頭(head)
6.4 耳朵(ear)
6.5 眼睛(eye)
6.6 鼻(nose)
6.7 嘴(mouth)
6.8 牙齒(tooth)
6.9 舌(tongue)
6.10 爪(claw)
6.11 腳(foot)
6.12 膝(knee)
6.13 手(hand)
6.14 腹(belly)
6.15 頸(neck)
6.16 胸/乳房(breast)
6.17 心髒(heart)
6.18 肝(1iver)

7 名詞(三)
7.1 太陽(sun)
7.2 月(moon)
7.3 星(star)
7.4 水(water)
7.5 雨(rain)
7.6 石(stone)
7.7 沙(sand)
7.8 土(earth)
7.9 雲(cloud)
7.10 煙(smoke)
7.11 火(fire)
7.12 灰(ash)
7.13 徑(path)
7.14 山(mountain)
7.15 名(name)
7.16 夜(night)

8 動詞
8.1 喝(drink)
8.2 吃(eat)
8.3 咬(bite)
8.4 看(see)
8.5 聽(hear)
8.6 懂(know)
8.7 睡(sleep)
8.8 死(die)
8.9 殺(kill)
8.10 遊(swim)
8.11 飛翔(fly)
8.12 走(walk)
8.13 來(come)
8.14 躺(1ie)
8.15 坐(sit)
8.16 站(stand)
8.17 給(give)
8.18 說(say)
8.19 燒(bum)

9 小結
參考文獻
《漢語音韻學史略》 內容簡介: 《漢語音韻學史略》一書,旨在係統梳理並深入剖析中國漢語音韻學自先秦時期萌芽至近現代發展的完整脈絡,對曆代音韻學的重要學說、代錶人物、經典著作及其學術貢獻進行詳盡的考辨與評述。本書力求展現音韻學作為一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語言學分支,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麵對社會變遷、文獻傳承、外來文化衝擊等多元因素的影響下,不斷自我革新、豐富理論,並最終為漢語言文字學、文獻學、曆史學乃至文化研究提供深厚底蘊的研究成果。 本書的開篇,將追溯音韻學思想的源頭,重點關注先秦諸子百傢文獻中關於聲音、字義、音節分閤的零散記載。這些早期思想雖不成體係,卻孕育瞭後世音韻研究的樸素萌芽。隨後,作者將目光投嚮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音韻學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本書將著重介紹《切韻》的編纂及其在中古音復原上的劃時代意義,並詳細闡述以陸法言、李攀龍、李舟等為代錶的音韻學傢的主要成就。同時,也會對這一時期齣現的各種音學理論,如“四聲八病”說,進行深入的辨析,揭示其背後的音理依據與局限性。 唐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音韻學同樣取得瞭輝煌的成就。本書將分析唐代士人對於漢語音韻的進一步探索,特彆是《韻鏡》、《韻圖》等直音、反切工具的發展,以及它們在音係復原和教學中的作用。書中將重點討論呂纔、王仁煦等音韻學傢的貢獻,以及他們對中古音係結構的精細化研究。同時,也會探討唐代佛教傳入對音韻學帶來的影響,例如梵漢語音的比較研究,以及悉曇體在漢語音韻學中的應用。 宋代是中國學術思想繁榮的時期,音韻學也呈現齣新的發展趨勢。本書將介紹宋代音韻學傢對《韻圖》的繼承與創新,例如黃公紹、劉淵等人的研究。同時,也會關注宋代在聲韻分閤、聲調演變等方麵的爭論,以及他們提齣的新的音韻理論。本書將強調宋代音韻學傢對漢語方言的初步關注,以及他們在記錄和分析方言語音上所做的努力。 元明時期,音韻學在繼承前代成果的基礎上,也齣現瞭一些新的特點。本書將介紹元代學者在聲韻調劃分上的改進,以及他們對韻書編纂的新嘗試。對於明代音韻學,本書將著重分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藥用植物名稱的音義考訂,以及明代學者在音韻學理論上的保守與創新。 清代是中國音韻學研究的又一個高峰,特彆是乾嘉學派的興起,為音韻學研究注入瞭新的活力。本書將詳盡闡述顧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等音韻學大傢的學術思想,分析他們對上古音、中古音的深入考證,以及他們提齣的關於聲母、韻母、聲調的各種假說。本書將重點介紹清代學者在訓詁、音義結閤方麵的傑齣成就,以及他們對《說文解字》等經典文獻的音韻學解讀。同時,也會關注清代音韻學在方言研究、滿漢音韻比較等方麵的進展。 進入近現代,隨著西方語言學理論的傳入,中國音韻學研究發生瞭深刻的變革。本書將介紹語言學界引入國際音標、語音學、音位學等新概念、新方法,以及它們對傳統音韻學研究的挑戰與促進。本書將重點討論王力、趙元任、陳寅恪等現代著名學者在漢語音韻學研究上的開創性貢獻,包括他們對漢語曆史音變規律的係統闡述,以及他們對漢語方言的現代語音學分析。同時,也會提及近代音韻學研究在現代漢語標準音的製定、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等方麵的實際意義。 《漢語音韻學史略》不僅僅是對音韻學史料的簡單堆砌,更注重對曆代音韻學理論的深入剖析和批判性評價。本書將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學派的觀點,揭示音韻學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學術爭鳴的焦點。作者還將關注音韻學研究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閤,例如音韻學在文學批評、曆史文獻校勘、考古發現解讀等方麵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它將音韻學研究與曆史文獻的考察緊密結閤。作者在梳理音韻學理論的同時,還將引用大量的史料文獻,包括各種韻書、音學著作、筆記、奏疏等,力求還原文獻的原貌,並對其進行細緻的解讀。通過對這些一手史料的深入挖掘,本書將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加真實、立體、可信的音韻學發展圖景。 此外,《漢語音韻學史略》還將探討音韻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演變。從早期的直觀歸納,到反切法的運用,再到現代語音學技術的輔助,每一種方法都承載著時代的印記,也反映瞭學者們對認識漢語聲音的不斷探索。本書將逐一分析這些研究方法的特點、優勢與局限,為讀者理解音韻學研究的學術演進提供清晰的綫索。 最後,本書將對中國音韻學在世界語言學領域中的地位和影響進行簡要的評價。作為一種獨立而又悠久的語言學傳統,中國音韻學以其獨特的理論體係和研究成果,為人類認識和研究語音現象提供瞭寶貴的經驗。本書希望通過對中國音韻學史的全麵梳理,展現其獨特的學術價值和持久的生命力。 總而言之,《漢語音韻學史略》是一部集曆史性、學術性、資料性於一體的力作。它不僅是語言學專業人士的案頭必備,也是對中國古代學術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深入瞭解漢語音韻學研究的理想讀物。本書的齣版,將有助於讀者更深刻地理解漢語言文字的演變軌跡,把握其內在的規律,並從中汲取智慧,為當下的語言研究和文化傳承提供有益的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處理那些極其細微的文化和曆史語境時所展現齣的洞察力。很多語言現象,如果僅僅從純粹的語言學角度去分析,往往會顯得生硬和片麵。然而,這本書的高明之處在於,它總能將詞匯的演變和使用習慣,巧妙地嵌入到該族群的曆史變遷和社會生活場景中去解讀。例如,在探討某個特定錶示“親屬關係”的詞匯時,作者不僅分析瞭其構詞法,更深入挖掘瞭在特定曆史時期,這種稱謂背後所承載的社會地位和權力關係。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使得書中的內容不再是冰冷的文本符號,而是活生生的、帶著溫度和故事的文化載體。讀著讀著,我感覺自己仿佛在參與一場深入的田野調查,透過語言的錶層,看到瞭一個鮮活的族群精神圖譜是如何被刻畫和延續下來的。這種深度的文化挖掘,讓閱讀體驗遠遠超齣瞭單純的知識獲取,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共鳴與對話。

評分

初讀這本書的章節目錄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結構編排的精妙與宏大。它似乎不是簡單地堆砌詞匯或語法點,而是在構建一個立體的語言認知框架。從開篇對語係背景的溯源開始,就展現齣一種紮實的學術功底,讓人立刻意識到這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普及讀物,而是深入到語言本質的探索。接著,每一章的推進都像是地圖上的一次精確導航,從基礎的詞匯層級,逐步過渡到更復雜的語義網絡和語用環境的分析,過渡自然得讓人幾乎察覺不到內容的難度陡增。我特彆喜歡它在引入新概念時所采用的“層層剝筍”的論證手法,總能先給齣一個直觀的例子,然後再深入到其背後的深層邏輯,這種由淺入深的引導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對於一個非專業背景的閱讀者而言,這種清晰的邏輯導嚮簡直是救星,它讓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啊,原來如此”的頓悟時刻,而不是持續的睏惑與挫敗感。

評分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和工具屬性也是頂尖的。它不像某些理論著作那樣,隻停留在概念的闡述層麵,而是切實地提供瞭大量的、經過仔細甄彆的實例進行支撐。這些實例的選取非常具有代錶性,幾乎涵蓋瞭該語言在不同語境下(無論是正式場閤的書麵語,還是日常交流的口語)的核心錶達方式。而且,這些例證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被係統性地組織起來,形成瞭一套可供查閱和引用的數據庫。對於任何希望真正掌握這門語言精髓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參照係是無價之寶。它不僅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清晰地告訴你“如何用”以及“在什麼情況下用”,這種操作層麵的指導性,遠比單純的定義重要得多。翻閱到需要查找特定詞匯用法時,其清晰的索引和條目設計也極其方便快捷,真正做到瞭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閤,體現瞭作者希望此書能成為案頭必備工具書的初衷。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大氣的封麵配色,配閤著恰到好處的燙金字體,放在書架上自帶一種不容忽視的書捲氣。我之前對類似主題的書籍有過一些涉獵,大多在視覺呈現上顯得有些單調乏味,但這一本的處理手法顯然更具匠心。拿在手裏,紙張的觸感也十分考究,厚實而不失細膩,翻閱起來有一種非常舒適的體驗。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對書中內容的期待值又提高瞭許多。更讓我欣賞的是,內頁的排版布局也經過瞭精心設計,字體大小、行距、頁邊距都把握得恰到好處,閱讀起來毫不費力,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尤其是一些重要概念的闡釋部分,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加粗和引用塊來突齣重點,邏輯綫索非常清晰明瞭,這對於快速抓住核心信息非常有幫助。可以說,光是這本書的外在呈現,就足以讓人感受到齣版方和作者在製作上的用心良苦,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對於那些和我一樣,習慣於從書本的物理形態來感受其價值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加分項。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有些擔心這類嚴肅主題的書籍會充斥著大量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讓人望而卻步。然而,作者在行文風格上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平衡感——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采用瞭非常人性化的敘事筆調。它沒有刻意使用過於華麗的辭藻來掩飾內容的深度,而是用一種近乎於“娓娓道來”的口吻,將復雜的理論體係娓娓道來。尤其是在解釋那些具有多重歧義的詞匯時,作者往往會並列展示不同的解釋路徑,並清晰地標明每種解釋的依據和局限性,這種處理方式體現齣極大的學術誠信和對讀者的尊重。它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既有結論。這種略帶“蘇格拉底式”的引導,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積極的參與狀態,仿佛自己不是被動接收知識,而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並肩探索真理。這種風格,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