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语核心词研究

黎语核心词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遗旗 著
图书标签:
  • 黎语
  • 语言学
  • 少数民族语言
  • 词汇学
  • 语义学
  • 海南黎语
  • 核心词
  • 语言研究
  • 方言
  • 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7660
版次:31
商品编码:1212293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2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主要是以斯瓦迪士《一百词的修订表》所列的100核心词为纲,对黎语100核心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100个核心词的排序主要是依据《一百词的修订表》,然后按照词类略作归并调整,每一个词在《一百词修订表》中的排列位次,成果中都有标注。本课题成果以概念意义上的100核心词为比较项,以黎语为被比较对象,以汉藏语系不同语族中的代表性语言或者与黎语有着接触影响关系的语言(主要是侗台语、苗瑶语、南岛语语、古汉语、闽语)为

目录

前言
绪论
0.1 黎语研究现状
0.2 本书的主要语料来源
0.3 黎语核心词比较研究

1 代词
1.1 我(I)
1.2 你(you)
1.3 我们(we)
1.4 这(this)
1.5 那(that)
1.6 谁(who)
1.7 何(what)

2 副词
2.1 不(not)
2.2 都(a11)

3 数词
3.1 一(one)
3.2 二(two)

4 形容词
4.1 多(many)
4.2 大(big)
4.3 长(10ng)
4.4 小(small)
4.5 红(red)
4.6 绿(也指蓝色)(green)
4.7 黄(yellow)
4.8 白(white)
4.9 黑(black)
4.10 热(hot)
4.11 冷(cold)
4.12 满(full)
4.13 新(new)
4.14 好(good)
4.15 圆(round)
4.16 干(dry)

5 名词(一)
5.1 女人(woman)
5.2 男人(man)
5.3 人(peron)
5.4 鱼(fish)
5.5 鸟(bird)
5.6 狗(dog)
5.7 虱子(louse)
5.8 树(tree)
5.9 果子/种子(seed)
5.10 叶(1eaf)
5.11 根(root)
5.12 皮(bark/skin)
5.13 肉(flesh)
5.14 血(blood)
5.15 骨(bone)
5.16 油脂(grease)
5.17 卵/蛋(egg)
5.18 角(horn)
5.19 尾(tail)

6 名词(二)
6.1 羽/毛(feather)
6.2 发(hair)
6.3 头(head)
6.4 耳朵(ear)
6.5 眼睛(eye)
6.6 鼻(nose)
6.7 嘴(mouth)
6.8 牙齿(tooth)
6.9 舌(tongue)
6.10 爪(claw)
6.11 脚(foot)
6.12 膝(knee)
6.13 手(hand)
6.14 腹(belly)
6.15 颈(neck)
6.16 胸/乳房(breast)
6.17 心脏(heart)
6.18 肝(1iver)

7 名词(三)
7.1 太阳(sun)
7.2 月(moon)
7.3 星(star)
7.4 水(water)
7.5 雨(rain)
7.6 石(stone)
7.7 沙(sand)
7.8 土(earth)
7.9 云(cloud)
7.10 烟(smoke)
7.11 火(fire)
7.12 灰(ash)
7.13 径(path)
7.14 山(mountain)
7.15 名(name)
7.16 夜(night)

8 动词
8.1 喝(drink)
8.2 吃(eat)
8.3 咬(bite)
8.4 看(see)
8.5 听(hear)
8.6 懂(know)
8.7 睡(sleep)
8.8 死(die)
8.9 杀(kill)
8.10 游(swim)
8.11 飞翔(fly)
8.12 走(walk)
8.13 来(come)
8.14 躺(1ie)
8.15 坐(sit)
8.16 站(stand)
8.17 给(give)
8.18 说(say)
8.19 烧(bum)

9 小结
参考文献
《汉语音韵学史略》 内容简介: 《汉语音韵学史略》一书,旨在系统梳理并深入剖析中国汉语音韵学自先秦时期萌芽至近现代发展的完整脉络,对历代音韵学的重要学说、代表人物、经典著作及其学术贡献进行详尽的考辨与评述。本书力求展现音韵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学分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社会变迁、文献传承、外来文化冲击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下,不断自我革新、丰富理论,并最终为汉语言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乃至文化研究提供深厚底蕴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开篇,将追溯音韵学思想的源头,重点关注先秦诸子百家文献中关于声音、字义、音节分合的零散记载。这些早期思想虽不成体系,却孕育了后世音韵研究的朴素萌芽。随后,作者将目光投向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音韵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本书将着重介绍《切韵》的编纂及其在中古音复原上的划时代意义,并详细阐述以陆法言、李攀龙、李舟等为代表的音韵学家的主要成就。同时,也会对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音学理论,如“四声八病”说,进行深入的辨析,揭示其背后的音理依据与局限性。 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音韵学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书将分析唐代士人对于汉语音韵的进一步探索,特别是《韵镜》、《韵图》等直音、反切工具的发展,以及它们在音系复原和教学中的作用。书中将重点讨论吕才、王仁煦等音韵学家的贡献,以及他们对中古音系结构的精细化研究。同时,也会探讨唐代佛教传入对音韵学带来的影响,例如梵汉语音的比较研究,以及悉昙体在汉语音韵学中的应用。 宋代是中国学术思想繁荣的时期,音韵学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书将介绍宋代音韵学家对《韵图》的继承与创新,例如黄公绍、刘渊等人的研究。同时,也会关注宋代在声韵分合、声调演变等方面的争论,以及他们提出的新的音韵理论。本書將強調宋代音韻學家對漢語方言的初步關注,以及他們在記錄和分析方言語音上所做的努力。 元明时期,音韵学在继承前代成果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本书将介绍元代学者在声韵调划分上的改进,以及他们对韵书编纂的新尝试。对于明代音韵学,本书将着重分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药用植物名称的音义考订,以及明代学者在音韵学理论上的保守与创新。 清代是中国音韵学研究的又一个高峰,特别是乾嘉学派的兴起,为音韵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将详尽阐述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音韵学大家的学术思想,分析他们对上古音、中古音的深入考证,以及他们提出的关于声母、韵母、声调的各种假说。本书将重点介绍清代学者在训诂、音义结合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他们对《说文解字》等经典文献的音韵学解读。同时,也会关注清代音韵学在方言研究、满汉音韵比较等方面的进展。 进入近现代,随着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传入,中国音韵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本书将介绍语言学界引入国际音标、语音学、音位学等新概念、新方法,以及它们对传统音韵学研究的挑战与促进。本书将重点讨论王力、赵元任、陈寅恪等现代著名学者在汉语音韵学研究上的开创性贡献,包括他们对汉语历史音变规律的系统阐述,以及他们对汉语方言的现代语音学分析。同时,也会提及近代音韵学研究在现代汉语标准音的制定、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实际意义。 《汉语音韵学史略》不仅仅是对音韵学史料的简单堆砌,更注重对历代音韵学理论的深入剖析和批判性评价。本书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学派的观点,揭示音韵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术争鸣的焦点。作者还将关注音韵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音韵学在文学批评、历史文献校勘、考古发现解读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它将音韵学研究与历史文献的考察紧密结合。作者在梳理音韵学理论的同时,还将引用大量的史料文献,包括各种韵书、音学著作、笔记、奏疏等,力求还原文献的原貌,并对其进行细致的解读。通过对这些一手史料的深入挖掘,本书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可信的音韵学发展图景。 此外,《汉语音韵学史略》还将探讨音韵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演变。从早期的直观归纳,到反切法的运用,再到现代语音学技术的辅助,每一种方法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也反映了学者们对认识汉语声音的不断探索。本书将逐一分析这些研究方法的特点、优势与局限,为读者理解音韵学研究的学术演进提供清晰的线索。 最后,本书将对中国音韵学在世界语言学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行简要的评价。作为一种独立而又悠久的语言学传统,中国音韵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为人类认识和研究语音现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书希望通过对中国音韵学史的全面梳理,展现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持久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汉语音韵学史略》是一部集历史性、学术性、资料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不仅是语言学专业人士的案头必备,也是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深入了解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理想读物。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汉语言文字的演变轨迹,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并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下的语言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目录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结构编排的精妙与宏大。它似乎不是简单地堆砌词汇或语法点,而是在构建一个立体的语言认知框架。从开篇对语系背景的溯源开始,就展现出一种扎实的学术功底,让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普及读物,而是深入到语言本质的探索。接着,每一章的推进都像是地图上的一次精确导航,从基础的词汇层级,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语义网络和语用环境的分析,过渡自然得让人几乎察觉不到内容的难度陡增。我特别喜欢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用的“层层剥笋”的论证手法,总能先给出一个直观的例子,然后再深入到其背后的深层逻辑,这种由浅入深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对于一个非专业背景的阅读者而言,这种清晰的逻辑导向简直是救星,它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啊,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而不是持续的困惑与挫败感。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和工具属性也是顶尖的。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只停留在概念的阐述层面,而是切实地提供了大量的、经过仔细甄别的实例进行支撑。这些实例的选取非常具有代表性,几乎涵盖了该语言在不同语境下(无论是正式场合的书面语,还是日常交流的口语)的核心表达方式。而且,这些例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被系统性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套可供查阅和引用的数据库。对于任何希望真正掌握这门语言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是无价之宝。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清晰地告诉你“如何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用”,这种操作层面的指导性,远比单纯的定义重要得多。翻阅到需要查找特定词汇用法时,其清晰的索引和条目设计也极其方便快捷,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作者希望此书能成为案头必备工具书的初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大气的封面配色,配合着恰到好处的烫金字体,放在书架上自带一种不容忽视的书卷气。我之前对类似主题的书籍有过一些涉猎,大多在视觉呈现上显得有些单调乏味,但这一本的处理手法显然更具匠心。拿在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十分考究,厚实而不失细腻,翻阅起来有一种非常舒适的体验。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值又提高了许多。更让我欣赏的是,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经过了精心设计,字体大小、行距、页边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是一些重要概念的阐释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加粗和引用块来突出重点,逻辑线索非常清晰明了,这对于快速抓住核心信息非常有帮助。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外在呈现,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和作者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那些和我一样,习惯于从书本的物理形态来感受其价值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处理那些极其细微的文化和历史语境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很多语言现象,如果仅仅从纯粹的语言学角度去分析,往往会显得生硬和片面。然而,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总能将词汇的演变和使用习惯,巧妙地嵌入到该族群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场景中去解读。例如,在探讨某个特定表示“亲属关系”的词汇时,作者不仅分析了其构词法,更深入挖掘了在特定历史时期,这种称谓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关系。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书中的内容不再是冰冷的文本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带着温度和故事的文化载体。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参与一场深入的田野调查,透过语言的表层,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族群精神图谱是如何被刻画和延续下来的。这种深度的文化挖掘,让阅读体验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获取,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共鸣与对话。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有些担心这类严肃主题的书籍会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然而,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采用了非常人性化的叙事笔调。它没有刻意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来掩饰内容的深度,而是用一种近乎于“娓娓道来”的口吻,将复杂的理论体系娓娓道来。尤其是在解释那些具有多重歧义的词汇时,作者往往会并列展示不同的解释路径,并清晰地标明每种解释的依据和局限性,这种处理方式体现出极大的学术诚信和对读者的尊重。它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既有结论。这种略带“苏格拉底式”的引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参与状态,仿佛自己不是被动接收知识,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并肩探索真理。这种风格,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