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与社会》是日本灾害社会学的集大成之作,本卷作为开篇之作,被称为整套书的“母体”,其他各卷的主题都孕育和萌芽于此。全书以“复元·恢复力”为基本视角,讲述了现代社会应对灾害的历史 、灾害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灾害中的生命问题与心理问题、灾害信息以及灾后的生活与重建;探讨了近年呈现的灾害新风险和研究新领域。在灾害全球化的今天,这项灾害社会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学术敏锐性,其论点对中国的灾害防治也极具借鉴作用。
大矢根淳,日本专修大学教授。
浦野正树,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早稻田大学地域社会及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
田中淳,日本东洋大学教授。
吉井博明,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
译者简介:
蔡驎,日本一桥大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翟四可,上海交通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深沉的蓝色调,配上一些抽象的灾害元素图案,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比较严肃、专业。翻开内页,纸张质量摸起来不错,阅读起来挺舒适的,没有那种廉价印刷品的刺鼻气味。我主要是冲着这个领域的理论框架来的,希望能够对灾害的社会影响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新闻报道的层面。这本书的章节划分看起来很逻辑,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似乎都有所涵盖。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社会脆弱性、风险感知以及社区韧性建设的深入探讨。如果能有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比如结合心理学或者政治学的观点来分析灾害管理,那就更好了。整体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严谨,适合希望深入了解灾害社会现象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不错,虽然主题严肃,但作者似乎努力避免了过于枯燥的学术报告腔调。它在引入理论概念后,总能迅速地衔接到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可感可触。我特别喜欢那种将宏大的社会结构变化与微观的个体经历联系起来的写法,这使得灾害不再是遥远的新闻标题,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议题。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共情能力。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人文关怀结合在了一起,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对受灾群体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相当出色,这一点值得称赞。在如今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拥有一本纸质书的阅读体验依然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在面对像“灾害与社会”这样需要反复查阅和标记重点的专业书籍时。书中的图表和插图设计得非常清晰直观,有效辅助了文字的阐述,使得一些复杂的社会模型和数据可视化效果显著。我尤其欣赏它在案例选择上的多元化,似乎不仅关注了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兼顾了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独特挑战。这种全球视野对于理解灾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至关重要。尽管内容略显厚重,但良好的物理设计大大减轻了阅读疲劳,让我在长时间阅读后依然能保持专注。
评分拿到这本读物,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学术深度。我之前对这个主题的了解比较零散,大多是从科普文章或者新闻报道中获取的碎片信息。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轻松的入门读物,它的语言风格相当书面化,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学术阅读基础才能比较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我花了一些时间仔细阅读了前几章关于核心概念界定的部分,感觉作者在构建一个严密的分析框架上下了很大功夫。它似乎在试图超越传统上将灾害仅仅视为自然事件的观点,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中去考察。这对我来说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社会因素在灾害发生和应对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不过,对于纯粹的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来消化这些理论性的内容。
评分从一个对社会学研究背景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文献引用非常扎实。它似乎非常注重对现有灾害社会学流派的梳理和批判性继承,这表明作者对该领域的发展脉络有着清晰的认识。我注意到它在讨论风险沟通和灾后重建时,引用了相当数量的经典和社会学理论家的观点,这使得论述不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上升到了理论解释的层面。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份很好的参考资料库,尤其是它对关键术语的界定和不同学派观点的对比,非常有助于构建自己的研究视角。当然,对于普通读者,可能需要跳过一些偏理论化的章节,才能更快地抓住核心论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