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知名作家、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研究者孟晖的zui新文化随笔集,包括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作者精心挑选194幅著名古画,在美好细节处停驻、引发,讲述古人的生活方式与有趣情致;下部分则是作者曾经创作的六篇小说,可以借此领略作者虚构写作的能力。
作者孟晖,1968年生于北京,达斡尔族。曾任北京三联书店《读书》杂志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盂兰变》(2001),随笔集《维纳斯的明镜》(2001)、《潘金莲的发型》(2005)、《花间十六声》(2006)、《画堂香事》(2006)、《贵妃的红汗》(2010)、《金色的皮肤》(2012)、《唇间的美色》(2012)、《去波斯湾看海》(2015),学术著作《中原女子服饰史稿》(1995),以及翻译著作《西方古董鉴赏》(2002,合译)等。
目录
轻纱飞扬伟丈夫/3
左右扶凭见洛神/18
谢灵运的仪形/30
清谈的维摩诘/38
裸体佯狂醉风流/52
昆仑的来客/63
男人与马共天下/77
隐映的罗衫/92
桃花马上石榴裙/106
残香犹暖绣熏笼/114
床上画屏 梦中山水/124
花间的时尚/139
内衣外穿的宋女服/154
有栏杆的回廊/166
目 录
在酒楼上/181
汴河畔的市声/191
禁苑的春天/200
千年的货郎/210
更无人处一凭栏/222
书生的蔷薇架/233
有堂听雨
桃夭/247
苍华/258
蝶影/267
春纱/276
有树的风景/287
画屏/298
在我眼中,《古画里的中国》是一本充满了“故事感”的书。作者非常善于将历史知识与画面内容巧妙地结合,让每一幅画都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描绘古代科技和工艺的画作的解读。那些描绘农耕场景、水利工程、甚至天文观测的画作,都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作者会详细介绍画中器物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解释它们在当时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仿佛能看到古代农民辛勤耕作的身影,能感受到古代工匠精湛的手艺。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还收录了一些描绘古代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的画作,这些画作充满了生活气息,展现了古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作者的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热闹的场面,感受到古人的欢乐与祥和。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不仅仅是继承了古代的文化遗产,更是继承了古代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创造精神。
评分《古画里的中国》这本书,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用沉静而有力的声音,讲述着属于中国的古老故事。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画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他不仅仅是描述人物的外在形象,更是试图去解读他们隐藏在眼神、表情、动作背后的情感和思想。比如,在解读描绘文人雅集的画作时,作者会分析参与者的神态,他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从而推断出他们当下的心情和思想的碰撞。他让我觉得,这些古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有着丰富情感和独立思考的个体。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绘画风格差异的梳理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会分析不同时期画家在构图、用色、笔墨上的独特之处,以及这些风格上的差异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我通过这本书,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演变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也让我明白,每一幅画作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都蕴含着那个时代最真实、最动人的故事。
评分《古画里的中国》真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历史的记载都显得有些枯燥和遥远。而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最生动、最形象的方式,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描绘建筑的画作的解读。那些精美的亭台楼阁、恢弘的宫殿寺庙,在作者的笔下,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图纸,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场景。他会详细介绍这些建筑的结构特点、材料运用,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所承载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我仿佛能听到雕梁画栋的吱呀声,感受到古建筑的庄严肃穆。书中对人物活动的描绘也同样精彩,那些宴饮、游猎、市集场景,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的活力和热情,体验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让我尤为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描绘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画作,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想象力,也反映了他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作者对这些画作的解读,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古画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生活、情感的宝贵财富。
评分《古画里的中国》就像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历史瞬间。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够从一幅幅静态的画面中,挖掘出无限的动态信息。我特别欣赏他对战争题材画作的解读。那些描绘古代战争场面的画作,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杀戮和征伐,而是展现了战争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军事策略,以及普通士兵的艰辛与牺牲。他会仔细分析画中人物的兵器、铠甲,解读战场的布局,甚至尝试去还原当时战争的真实场景。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历史有了更具象、更深刻的认识。我还发现,书中对一些描绘社会百态的画作的关注也十分到位。那些市井小民的生活,他们的劳作、他们的娱乐、他们的欢笑与泪水,都被作者一一捕捉并生动地呈现出来。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古代社会并非只有帝王将相,更多的是像这些画中人一样的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构成了历史的基石。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更加敬畏历史的沧桑。
评分这本《古画里的中国》真的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每一个笔触,每一抹色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画面上的场景,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细节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看那街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商贩的叫卖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再看那形态各异的船只,它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当时商业贸易繁荣的生动写照。作者还详细介绍了画中人物的服饰、发髻,甚至他们的表情,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他们的身份、职业和心情。我仿佛能感受到北宋汴京的繁华与生机,体验到古人生活的温度和脉络。书中对于画作构图、用色、笔墨技法的分析也十分透彻,让我这个对中国画不太懂的门外汉也能窥其门道,理解古画的艺术魅力所在。比如,作者提到《千里江山图》中青绿山水的独特魅力,那种浑厚而又明丽的色彩,展现了宋代绘画的极致追求。读这本书,不仅仅是看图,更像是在和历史对话,和古人交流,感受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枯燥的历史文字都无法给予的。我常常捧着这本书,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完全沉醉在古画的意境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对“中国”二字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自豪感。
评分当我翻开《古画里的中国》,首先被吸引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视觉冲击力。书中的图片印刷质量极高,色彩还原度非常到位,仿佛原作就展现在眼前。但真正让我惊艳的,是作者解读画作的角度。他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历史叙述,而是从一个极其细腻、富有生活气息的视角切入。例如,书中关于唐代仕女图的分析,作者不再仅仅讨论其人物的姿态和服饰,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了这些画作背后女性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以及当时的社会观念。他会去分析那些仕女眉宇间的愁绪,或是脸颊上那一抹淡淡的红晕,并尝试去解读这背后可能的故事。这种解读方式非常有代入感,让我觉得这些古代的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画像,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描绘节日庆典的画作的章节,那些生动的场景,如元宵灯会、民间庙会,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能想象出当时人们的欢声笑语,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画作的解读,更像是一次次的“穿越”,让我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不同朝代的风土人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平实而富有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敬意。
评分我不得不说,《古画里的中国》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像传统的历史读物那样枯燥乏味,也不像艺术画册那样仅供观赏。作者的解读方式极其独特,他将艺术史、社会史、文化史融为一体,通过一幅幅精美的古画,带领读者走进真实而鲜活的中国古代社会。我尤其喜欢他对描绘自然风光的画作的解读。那些山川河流、花鸟鱼虫,在作者的笔下,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绘,更是承载着画家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那个时代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会详细分析画中景物的象征意义,以及这些景物如何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书中关于描绘人物活动的画作也同样精彩,从帝王将相的威严,到市井小民的活泼,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亲身经历了他们的生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精神的寄托,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
评分这本书《古画里的中国》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心灵上的。作者的解读方式非常接地气,他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和艺术信息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宫廷绘画的解读,不仅仅是展示了皇家的奢华,更是揭示了这些画作在政治、外交、文化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书中分析的描绘皇帝出行、朝会场景的画作,作者会详细解读画中人物的站位、服饰、甚至是手中的器物,来推断当时的权力等级和礼仪制度。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君臣父子”这些概念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我还发现,书中对一些民间绘画的关注也非常到位,这些画作往往更能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作者通过这些画作,讲述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劳作、他们的信仰、他们的节日。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画”,更是关于“人”,关于“生活”。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看到了不同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在这个时代下生存和发展的。
评分我一直觉得,《古画里的中国》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我喜欢作者对待每一幅画的态度,那种严谨又不失温情的笔触,让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深热爱。书中对文人画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会深入分析那些水墨淋漓、意境悠远的画作,试图去理解画家笔下的“留白”所蕴含的哲理,去体会那种“胸有成竹”的创作过程。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画面的内容,更是在试图解读画家的心境,以及那个时代文人阶层的精神追求。例如,书中对梅兰竹菊的解读,让我明白了这些“四君子”为何能成为文人画的经典题材,它们所象征的高洁、坚韧、正直,与文人的品格有着怎样的契合。我还会从书中了解到,很多古画的创作,并非孤立的艺术行为,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思潮紧密相连。作者能够将这些复杂的关联一一梳理清楚,并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这让我非常佩服。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对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古画里的中国》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看见”的体验。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中国古代绘画有一定的了解,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视角极其独到,他不是从宏观的历史事件去讲解,而是通过一幅幅具体的古画,去剖析隐藏在画面背后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甚至技术发展。比如说,书中对宋代山水画中对于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作者会详细分析画家是如何捕捉光影的变化,如何表现出山峦的巍峨、溪流的潺潺,以及这些描绘如何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哲学思考。他还会去追溯一些绘画技巧的演变,比如某个时期点苔的手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这其中又蕴含了怎样的审美追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人物画时,不仅仅停留在人物的身份考证,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人物的神态、动作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他会从人物的眼神、微小的手势中解读出人物内心的波动,这种解读方式非常细腻,也让我对画中人物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读这本书,就像是拥有了一双能够穿越时空的慧眼,能够透过古老的画布,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它让我意识到,每一幅古画都是一个时代的百科全书,记录着那个时代最真实、最鲜活的点滴。
评分内容不错的书,但文字稀疏,图片模糊,只能说一般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就是太贵。
评分看着不错,趁着搞活动赶紧入手。内容还没有看。
评分内容不错的书,但文字稀疏,图片模糊,只能说一般
评分一直想买,放购物车很久了,终于凑单买了。
评分不错
评分还是不错的还是不错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