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索隐——晋唐文学杂考

文史索隐——晋唐文学杂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剑云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晋唐文学
  • 文学研究
  • 文本考证
  • 文化史
  • 史论
  • 古典文学
  • 索隐学
  • 学术著作
  • 疑义辨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06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51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的主要时段与中心话题包括:一是魏晋文学,主要讨论西晋文学的艺术审美思潮与审美风尚,涉及的重要作家有傅玄、陆机、陆云、左思等,对其文学思想予以论述和剖析。二是晋宋之际的宗教文化与文学,核心人物是谢灵运,重点是对于谢灵运涉佛诗文创作的考察与追问。三是中唐文学,重点考察中唐诗坛雅正诗派、怪奇诗派、通俗诗派三大诗派鼎立和争斗的诗坛状态,与当时诗坛的生动情景。部分文章在《新华文摘》和韩国学术刊物上(韩文版)发表。

目录

前言
政治家、文学家与音乐家:傅玄考述
亦儒亦道:张华考论
“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张协考述
躁竞不已与亲情无限:潘岳考论
安身而守正:潘尼考论
“太康之英”:陆机考论
清正而文弱:陆云考述
“三张”父名问题新解
左思《三都赋》撰年疑案新断
陆机人洛疑案新断
陆机《文赋》撰年疑案新断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著述考略
陆机研究综述
谢灵运著述考略
谢灵运翻译《金刚经》小考
谢灵运润改《华严经》的一则资料
“独步一时”的谢灵运书画
谢灵运与钱塘杜明师
谢灵运与慧远交游考论
谢灵运与慧严、慧观
谢灵运与“黑衣宰相”慧琳
谢灵运与“涅椠圣”竺道生
谢灵运与“头陀僧”昙隆交游考
令狐楚生卒与里籍考
令狐楚年谱简编
令狐楚作品传流及散佚考述
马定国仕履与交游考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溯古之声,洞见文脉——《晋唐文学杂考》 本书非为猎奇,亦非逞口舌之快,而是以严谨的态度,深入晋唐文坛的幽深之处,探寻那些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的痕迹,钩沉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学掌故,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立体、更富深意的晋唐文学世界。 晋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与高峰。在这个时代,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交织,诗歌、散文、辞赋等多种文学体裁蓬勃发展,形成了璀璨夺目的文学景观。然而,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总有一些细微的波澜,一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侧面,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探究。 《晋唐文学杂考》正是怀着这样一份敬意与好奇,聚焦于晋唐文学史中一些“不那么显眼”却又至关重要的“角落”。本书并非面面俱到的通史,而是选择了一些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细致的考辨与梳理。我们力求从蛛丝马迹中发掘真相,从只言片语中还原语境,让那些模糊的轮廓重新清晰起来,让那些沉寂的声音再次回响。 本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 被低估的才情与被误读的篇章: 在晋唐文学的星空中,固然有灿若星辰的巨匠,但也有不少才华横溢的作者,其作品或因时代局限,或因史料零落,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将挑选一些这样的作者,如某些在当时颇有名望却被后世遗忘的诗人,或是其传世之作中存在争议、需要重新解读的篇章。我们将审视他们的创作特色,分析其艺术价值,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尝试对其文学地位进行更公允的评估。 例如,我们可能会探究某些边塞诗人的创作,他们笔下的雄浑与苍凉,是否比之名家有过之而无不及?某些女性作家的作品,在当时男权社会下,又承载了怎样的情感与思考?对于一些流传不广或仅有残篇的骚人墨客,我们将尽力搜集史料,辨析真伪,还原其大致的面貌及其在文学发展脉络中的可能影响。 二、 文学流派的隐秘脉络与互动: 晋唐时期,各种文学思潮与流派交织碰撞,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图景。除了广为人知的“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李杜”等,文学的演进并非总是线性发展,而是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和潜在的互动。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具体细节,考察它们之间的影响与吸收,以及一些不那么显性的“副流派”或“边缘流派”的特征。 我们会关注那些在官方文坛之外,可能存在的民间文学、宗教文学、乃至边地少数民族文学对汉族文学产生的影响。例如,佛教传入后,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潜移默化的改变?玄学对诗文创作的浸润有多深?这些看不见的线索,往往能揭示文学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动因。 三、 文学事件的再审视与背景探源: 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往往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和文化意义。本书将选取若干在晋唐文学史上具有争议或需要深入考证的事件,如某个著名的文学聚会,一次重要的文坛论战,或是一部作品引起的广泛反响。我们将超越事件本身,去追溯其发生的具体历史背景,分析参与其中的人物心态,探究其对当时文学风气和创作观念的实际影响。 比如,我们会审视某些“一时之选”的作品,它们为何能在当时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其背后是否存在着怎样的推手或时代情绪?一些看似平常的文学交流,又可能孕育出怎样的创新火花?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细致剖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文学的生命力及其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 四、 文体演变的细微之处与创新萌芽: 晋唐时期,诗歌、赋、骈文、古文等文体都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一些新的文学形式也在萌芽。本书将关注这些文体演变的细微之处,比如某些文体内部的风格差异,某些作者在文体创新上的早期尝试,以及某些文体在特定地域或特定群体中的特殊表现。 我们会关注那些介于诗歌与赋之间的作品,考察其形式和内容的界限;探究骈文在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变化;分析古文运动的早期发轫及其与骈文的拉锯;甚至会触及一些在当时可能被视为“杂体”或“小技”的文学形式,如书信、碑铭、尺牍等,从中发掘其文学价值和时代信息。 五、 文学与社会、文化、思想的深层互动: 文学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和思想土壤中。《晋唐文学杂考》将特别注重考察晋唐文学与当时社会政治、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将分析士族门阀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寒门士子如何在文学领域寻找突破;考察道教、佛教思想如何渗透到文学作品中,并塑造作家的精神世界;探究民间的歌谣、俗语对文人创作的启发;审视当时的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对文学人才的培养和文学风气的影响。 本书的价值在于: 增广见闻,深化认知: 揭示晋唐文学史中一些鲜为人知但极具价值的细节,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立体的文学知识。 革新视角,重估价值: 挑战一些固有的文学史评价,尝试从新的角度审视被低估或误读的作家与作品,进行更公允的学术判断。 探寻脉络,揭示关联: 梳理文学流派、文体演变、文学事件背后的复杂联系,展示晋唐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回归语境,理解文学: 将文学作品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深入理解文学创作的动因及其社会意义。 《晋唐文学杂考》希望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读者与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让您在翻阅之间,能感受到晋唐文人心中的激荡,领略其笔下的风华,洞见那条奔腾不息的中国文学长河中,那些更为深邃、更为隐秘的源头活水。我们相信,每一次对历史的深入探究,都能为我们理解当下,启迪未来,带来更多的智慧与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文史索隐——晋唐文学杂考》这本厚重的书,我怀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翻开了第一页。说实话,我对晋唐文学一直是仰慕有加,但很多时候,自己阅读古典文献时,总会觉得隔了一层,很多隐晦的意义和背景知识无法完全领会。而这本书,顾名思义,“索隐”,正是直击了我阅读的痛点。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典故时,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学养。他不会生硬地抛出结论,而是循循善诱,从细微之处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比如,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在文学作品中留下的印记进行了深入的追踪。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探讨了“永嘉之乱”对当时文人心境和创作风格的影响。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文人的作品,清晰地勾勒出了这种历史创伤如何转化为艺术表达,如何在诗歌和文章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这种宏观的历史视角与微观的文学分析相结合,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历史洪流中的产物。此外,书中对一些文学批评史上的争议性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论证过程严谨,引用充分,不落俗套。读来让人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对一些经典作品的重新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冷门”作家和作品的关注,这些常常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唤醒那些沉睡的知识,让古老的文字重新拥有鲜活的生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研读,相信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的晋唐文学知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评分

近来读了《文史索隐——晋唐文学杂考》,颇有相见恨晚之感。我对晋唐文学的喜爱由来已久,尤其钟情于那个时代诗文的雅致与风骨。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愈发感到,许多作品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层不易察觉的“密码”,即便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名篇,其创作的动机、所处的语境,以及作者不为人知的深层意图,都可能因为时代变迁而模糊不清。这本书恰恰解决了我的这一困扰。作者的“索隐”并非牵强附会,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考证之上。他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可能影响文学创作的关键信息,并将其与作品中的细节巧妙地结合。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边角料”时的细致。比如,书中对某个小官员的传记、某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甚至是当时某个政治派别的内部动态的考证,都可能成为解读某篇诗文的关键。这就像侦探在犯罪现场寻找蛛丝马迹一样,作者通过对这些“不起眼”的细节的深入挖掘,最终揭示出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举例来说,书中在解读某位诗人的一首咏物诗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景物的描绘,而是通过考证当时该地区的政治军事情况,揭示出诗中对某种花草的描绘,可能暗含了对边疆不稳的担忧,或者对某种政治局势的影射。这种将文学作品放置在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去理解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阅读视野。而且,作者的语言也十分精炼,将复杂的考证过程写得清晰易懂,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字字珠玑。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

评分

初次接触《文史索隐——晋唐文学杂考》,我便被它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晋唐文学,尤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似乎还有许多未被发掘的“深意”。我们常常惊叹于诗人词人的才华横溢,却鲜少去探究他们创作的初衷,以及作品背后所承载的复杂信息。这本书,正是带着读者去“索隐”那些不为人知的文学密码。作者在考据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他能够从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细节中,发现解读文学作品的关键。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探讨了某位唐代诗人,在仕途失意后,是如何通过一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 subtly 地表达他对朝政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作者通过考证诗人当时的政治处境、与他交往的官员,甚至是他生活地区的气候特点,层层深入地揭示了诗歌中“看似寻常”的描写,实则暗藏玄机。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文学作品不再是静态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书中对一些文学史上的“误读”或“偏见”也进行了纠正,并且论证过程非常具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他能够将严谨的学术研究,用一种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呈现出来,读起来既有知识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晋唐文学的另一面,也让我对自己的阅读方法有了新的启发。

评分

这本《文史索隐——晋唐文学杂考》最近真是让我爱不释手,翻开扉页,就被它那深邃的标题吸引了。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晋唐时期那段风华绝代的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个英雄辈出、文采飞扬的时代,但很多文学作品背后的典故、背景,以及作者不为人知的创作心路,都像蒙着一层薄纱,难以窥探。读这本书,就如同拥有了一把金钥匙,轻轻一拨,那些隐藏在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中的“隐”就一一浮现。作者在考据方面做得极为扎实,每一个观点都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文献,并条分缕析地进行论证,让我这个门外汉也看得津津有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几位被后世奉为圭臬的文学大家,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不再是简单地赞颂他们的才华,而是深入挖掘他们作品中可能存在的社会背景、个人际遇,甚至是当时政治风云的影响。比如,关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解读,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其对理想社会的描绘,而是结合了当时东晋末年的社会动荡,探讨了这篇田园诗背后可能蕴含的政治隐喻和避世情怀,这种视角非常新颖,让我对这位“隐士”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再比如,对李白一些看似狂放不羁的诗篇,书中也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揭示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的失落,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文人所面临的种种无奈。这种“索隐”的方式,不仅让文学作品更加鲜活,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感受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全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迷人,时而严谨考究,时而又文采飞扬,仿佛能与古人对话一般。我常常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感受晋唐文人的风骨和才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文学评论集,更像是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户,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和理解那个伟大的时代。

评分

当我翻开《文史索隐——晋唐文学杂考》这本书时,我就知道自己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背后一定隐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而“索隐”正是挖掘这些深层意义的钥匙。作者在这本书中,就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晋唐文学“隐秘世界”的大门。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时的耐心和细致。他不会仅仅满足于对作品表面意义的解读,而是会深入到作品产生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去寻找线索。比如,在解读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时,作者会详细考证当时该地区的军事状况、民族关系,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边塞政策,从而揭示出诗歌中那些看似壮阔的描写,背后可能蕴含着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或者对征战生涯的真实感受。这种“大历史”观与“微叙事”相结合的分析方式,让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对一些文学史上的“误读”也进行了细致的纠正,并且论证过程逻辑严密,引用充分,不回避争议,展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精神。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受到作者对历史和文学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正是这种热爱,让他能够如此细致入微地去探究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导览。

评分

《文史索隐——晋唐文学杂考》这本书,真是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为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一本。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深入理解那些经典作品的书籍。很多时候,阅读古籍,尤其是晋唐时期的作品,我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直白,实则深藏典故的句子,或者是一些难以理解的社会背景,这让我感觉自己只是在“看热闹”,而未能真正“品”出其中的精妙。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作者在处理每一则“杂考”时,都展现了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文学鉴赏能力。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历史事件、社会风俗、人物关系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巧妙地与文学作品中的细节联系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当时文人集团的形成和互动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一直对王羲之、谢安等名士风流背后所代表的士族文化感到好奇,这本书中就对此有深入的探讨,揭示了这种文化如何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体现,又如何影响了当时士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对文学作品背后“潜规则”的挖掘,让我对那些熟悉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作者在解读某位诗人作品时,会详细考证其家族的政治地位、当时参与的政治斗争,以及其与周边文人集团的关系,从而揭示出诗歌中某些隐晦的表达,例如对某位官员的赞扬或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社会根源。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文人们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探案”的过程,每一次的“索隐”成功,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评分

初识《文史索隐——晋唐文学杂考》,就被它那充满探索意味的标题所吸引。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一部文学作品,不仅仅在于欣赏其文字之美,更在于探寻其背后深层的历史、文化以及作者的生存状态。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缺乏足够的工具和知识去触及这些“隐秘”的层面。这本书,正是以其独特的“索隐”方式,为我们打开了这扇门。作者在考据方面极其严谨,他不会凭空想象,而是基于扎实的史料文献,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历史碎片”的挖掘和利用。例如,书中在分析某位唐代诗人的一首边塞诗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诗歌意境的解读,而是去考证当时该地区实际的地理环境、驻军情况,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军事策略,从而揭示出诗歌中某些描写背后所蕴含的真实军事信息。这种将文学作品放置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解读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文学与历史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书中对一些文学史上的“误读”和“曲解”,也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并且论证过程逻辑清晰,令人信服。我常在阅读时,感受到作者那种对知识的虔诚和对历史真相的追求,这种精神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晋唐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教会了我如何去批判性地阅读和思考,去发掘文字背后的故事。

评分

《文史索隐——晋唐文学杂考》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读史可以明智,读诗可以养性”的真谛。我一直对晋唐文学情有独钟,但往往在阅读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典故,或者模糊不清的背景,这让我感觉自己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这本书的“索隐”视角,恰恰解决了我的这一难题。作者不是简单地介绍历史背景,而是将历史事件、社会思潮、人物关系等,与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巧妙地融为一体,进行深度解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边角料”式史料的利用。比如,书中在解读某位文人的生活琐事时,能够发现其中隐藏的政治信号,从而解释其作品中为何会出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表达。这种“寻常”中见“不寻常”的解读方法,让我耳目一新。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当时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通过分析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以及相关的史料记载,勾勒出了那个时代士人追求雅致、脱俗的生活情趣,以及这种情趣如何在诗文创作中得到体现。这种对文学作品背后社会文化形态的挖掘,让我对晋唐文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十分迷人,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韵味,读起来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获得美的享受。这本书让我对晋唐文学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深刻的认识。

评分

《文史索隐——晋唐文学杂考》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精神的盛宴。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晋唐时期那个充满了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时代,有着莫名的迷恋。但要真正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往往需要具备相当的史学知识和文化背景,而这恰恰是我一直以来感到困惑的地方。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到晋唐文学的脉络之中。作者的“索隐”方式,并非是对作品进行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严谨的史料分析之上。他能够从宏观的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八王之乱等,去分析其对当时文人创作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也能从微观的社会风俗、人情世故,去解读诗文中某个词语、某个意象的深层含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与其文学作品之间关系的探讨。例如,作者在分析某位官宦文人的作品时,会详细梳理其家族的政治变迁,以及他本人的仕途起伏,从而揭示出作品中那些看似闲适的描绘,实则可能蕴含着对政治斗争的隐忍,或对权贵阶层的微妙讽刺。这种将文学创作与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紧密结合的分析,让我对那些作品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一些文学史上的“未解之谜”,也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论证过程非常清晰,环环相扣,让人心悦诚服。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站在文学的门外,而是得以窥见其精髓。

评分

《文史索隐——晋唐文学杂考》这本书,让我对晋唐文学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时代精神、社会风貌和作者心路的体现。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古籍,只能看到表面的文字,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常常需要有专业的引导才能触及。这本书就扮演了这样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作者的“索隐”功夫确实了得,他能够从看似零散的史料中,挖掘出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关键线索,并将其编织成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最终为我们揭示作品的“未言之意”。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之间微妙联系的探讨。例如,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作者通过分析一些名士的诗文,揭示出其中对家族荣辱、门第观念的微妙情感流露,以及在政治权力斗争中,文人所扮演的复杂角色。这种对文学作品背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洞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将其视为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书中对一些文学史上的“公案”,比如某些作品的作者归属、创作年代等,也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论证过程十分严谨,旁征博引,让人信服。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作者那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对知识的热情。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晋唐文学的好奇心,更教会了我如何去阅读、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