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文化由来已久,早在希腊神话中就有那耳喀索斯的故事,但是近半个世纪,自恋文化已借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飞速传播至全球,最终造就了今天的“自恋时代”。本书以现代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为脉络,全方位阐释‘自恋’的前身、自恋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整个进化过程。
整容潮流、金融危机、网络色情、感情出轨、校园霸凌、反社会事件、信仰缺失……这一切的幕后根源都是现代人心中膨胀的自我意识?看两位心理学家如何从专业视角对社会乱象进行另类解答。
集合大量现实案例,以媒体报道和名人轶事为引,循序渐进道出应对自恋流行趋势的解决方案。笔触幽默之余又深刻入骨,意在唤起人们对于恶性自恋文化传播趋势的防范意识。
“爱自己,做自己,相信自己是棒的,值得拥有的。”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这样做难道不对吗?今天,大众认为自恋是正确的,是提高自尊,保持自信,驱使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但是,自恋狂潮会导致整个社会偏离现实,而现实总会战胜幻想,膨胀的欲望也终将坍塌。
在本书中,心理学家腾格博士与坎贝尔博士聚焦一般人的自恋人格特质,回溯自恋病毒在文化中的恶性传播,点明其给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所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本书借助于各种啼笑皆非却又发人深省的实例,深刻切入孩子教育、媒体网络、物质消费、人际关系、宗教信仰等社会层面,列举出详细例证及数据,为人们了解、分析、对抗自恋提供了入口。
简?M.腾格(Jean M. Twenge),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心理系教授,著有畅销书《我一代》等,文章常刊登于《时代周刊》《今日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报刊,《NBC日界线》等节目也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
W.基斯?坎贝尔(W. Keith Campbell),美国乔治亚大学心理系教授,《当你爱上一个只爱自己的人》一书作者。其有关自恋的研究成果曾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包括《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和福布斯新闻频道在内的多家媒体都对其研究进行过报道。
首版《自恋时代》出版之后,其带来的反响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很显然,我们触及了人们的文化神经,把许多人心中类似的想法变成了文字。我们想通过这本书,引发一场有关美国文化中的自恋和特权感的全民大讨论。很多人在讨论中,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使得我们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在这里,我们想向那些花时间思考过、同我们讨论过,或者彼此之间讨论过这些问题的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几年前,当我们开始着手创作《自恋时代》一书时,我们的很多想法都充满了争议性。在当时的美国,人们正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自我感觉良好。这使得他们很难察觉到这种表象下潜伏的问题。因此,很多人会问:“自恋、过度自信有什么问题吗?”然而,在过去几年中,这种争议开始逐步弱化。随着信贷泡沫的破裂以及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民众们已经清晰地感受到了过度自信所带来的副作用。借助于新的科学数据(已添加到第二章),我们如今更加肯定,自恋现象正在呈上升趋势发展。此外,2009年的一份全国性民意调查也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大学生承认,与前代人相比,他们这一代更加自恋。能够坦率地承认自身不光彩的一面,这十分可贵。不过,正如我们之前多次表达过的观点一样,年轻人不是自己把自己养大的。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这些变化,其实开始于更加直接地塑造了这种文化的老一辈们。此外,使得美国经济陷入破产境地的,也不是如今20岁左右的年轻人,老一代人在经济衰退之路上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此外,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好奇“自恋症”是如何成为“诊断”政客的流行语的。这其中就包括(就在最近)深陷婚外情丑闻的前南卡罗来纳州州长马克?桑福德(ftarkSanford)、前美国副总统候选人萨拉?佩林(SarahPalin)以及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BarackObama,消息来源于一封广为流传的电子邮件)。我们承认,一个人如果想要治理一个州,甚至统治美国,某种程度上的自恋是必需的。当然,一个集个人魅力、虚荣、不诚实和不贞(请注意,佩林和奥巴马两人都不符合这一描述)于一身的人肯定离变成自恋狂不远了。不过,我们仍然认为,对政客们进行“自恋症”诊断并非开展政治辩论的最佳途径。反之,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政客们自身的问题和行为上,那么你可能会找到更多否定他们的理由。
不过,我们的重点是观察近几年的社会变化是如何影响自恋现象的。正如本书第二部分中所描绘的那样,我们设想将社会中的自恋置于一张四条腿的板凳上。其中,第一条“腿”代表发展性,比如宽容的、专注于培养自尊心的教育方式。第二条“腿”是媒体文化所宣扬的肤浅的明星效应。第三条“腿”表示互联网——它在为人类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为个体自恋提供了桥梁。最后,宽松信贷使得自恋者的梦想成为了现实,这是第四条“腿”。从文化角度来说,自恋式的自我膨胀和信贷膨胀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他们都属于泡沫,只不过是信贷泡沫先破裂罢了。
每一条“腿”都支撑着人们生活在非现实的自恋式幻想中。家长们很少会约束孩子。老师们不停地告诉孩子,他们是“大明星”,是“胜利者”。名人文化和媒体时时刻刻都在引诱人们去追逐名望(所谓名望,常常指的是吸引了多少人的注意,而并非实实在在的成就)。互联网使得人们有机会向全世界展示膨胀的、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同时鼓励人们每天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打量自己的照片。宽松信贷扮演起了“救星”的角色,令很多人的愿望成为了现实,但这种“美梦”也只能维持到账单到期之前。此外,倘若宽松信贷真的如2007年经济衰退时那样——成为“救星”的话,美国经济想要再从其中恢复过来就很困难了。
自《自恋时代》出版以来,支撑自恋板凳的四条“腿”中,有三条都依然顽强地伫立着,唯独一条“腿”——宽松信贷——被锯掉了几厘米。身为社会科学家,我们很少会通过自然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观点,但信贷泡沫的破裂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正如我们在发现宽松信贷是自恋流行病蔓延的原因之一时所预测的那样,物质主义在信贷逐渐收紧时,也开始慢慢消退了。比如,2007至2008年,豪宅销量急剧下降,整形手术率也有所下滑(但是同历史同期相比,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甚至连悍马这一品牌,也有可能出售给中国公司,因为选择购买超大型汽车的美国人越来越少了。21世纪初期的这种文化转变使得美国社会从之前的过度追求物质主义,开始向一种更加节制,有时甚至是节俭的思维方式转化。
有人甚至推测,经济衰退与随之而来的文化转变将会给美国社会带来一场永久性变革,同时伴随着更少的债务和物质主义。但在我们看来,现在就下此定论还为时过早,因为支撑自恋板凳的其他三条“腿”都还完好无损地伫立着。养育子女的方式,或者学校的教育模式尚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比如,我们在更新给婴儿起独特名字(一种判断个人主义和想要与众不同程度的行为指标)的研究数据时发现,出生于2008年的婴儿拥有独特名字的比例在美国历史上高居首位。直到现在,我们的孩子仍然一出生就被当作一片独特的小雪花一样对待。电视真人秀节目依然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且像《真实主妇》(TheRealHousewives)一样宣扬物质主义的真人秀越发受人欢迎了。互联网行业依旧保持繁荣。社交网站Facebook现在的用户已经突破了2.5亿,这其中增速最快的当属50岁以上人群。
此外,美国政府也制定了鼓励过度消费和借贷的方案。2009年夏天广为人知的“旧车换现金”项目,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这一项目中,政府通过借款的方式(当然,我们的孩子以后必须偿还),来吸引那些租车开的负责任市民贷款购买新车。之后,政府非但没有把“旧车”赠送给有需求的市民(他们会把这当作天赐之物),反而下令拆毁汽车引擎,然后再将这些旧车当作废品碾碎。没错,这么做也许有利于环保,但与此同时,这一项目也为美国政府和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债务,而且浪费了很多虽然老旧,但是依旧可以驾驶的汽车。人们经常会问,增强自信、告诉孩子他们很特别、“关于我自己”课程,或者以其他形式(也许是无意之举)传递自恋的课程是否有遭到过抵制。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回答通常是“没有”。事实上,就在我们为本书写序的当天,简收到了一封女儿就读的幼儿园发来的邮件,告诉了她幼儿园下一周的课程计划。“亲爱的学生家长,”邮件中这样写道,“下周我们的课程主题是‘关于我自己’和‘我是特别的’。这些主题将会涉及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技能和概念,比如,认识(邮件原文如此)和学习我们的名字、情感和个人卫生(例如刷牙),当然最重要的是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特别的。围绕‘关于我自己’和‘我是特别的’这两个主题,我们会举办很多活动,从而让孩子可以发现、欣赏他们的才艺和技能。”关于这一计划,我们最喜欢的部分是教孩子刷牙,尽管它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做一个特别的人要比注意个人卫生更加重要。
以上这个例子,以及其他许多仍在持续发展的趋势都表明,对于这种极度追求个人主义的文化,人们并没有真正地表现出反对态度。与之相反,许多家长和老师似乎还完全没有意识到,“觉得自己很特别”实际上就等于自恋。诸如“我很特别”之类的信息非但不会带来好处,反而会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于3岁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每天应该记住的是彼此之间要懂得分享、不要打架——那些觉得自己很特别的孩子是不太可能做到这两点的。
想要从根本上让我们的社会朝着积极方向转变,光靠变革信贷市场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可以没收一个追求物质享受的少女的信用卡,但是一旦她拿回信用卡,便会立刻开始肆意挥霍。在这一点上,多数美国人都很相似——只要经济稍微复苏,便会开始过度消费。因此,从根本上讲,我们需要的是一场关于“我们是谁,要到哪里去”的全民大讨论。而且,我们需要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待这场讨论。
因此,我们也为本书的读者们设置了一项挑战:仔细想想我们的文化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我们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可以选择自恋这条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会看到贪婪、自我中心主义、人情冷漠、爱慕虚荣、社会孤立、虚假经济繁荣、政府救助以及推诿指责。或者,我们可以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一条以自身、家庭和社会责任为重的道路。这条路注重那些为我们自己带来快乐,但同时又不会伤害到他人的事物,比如亲密的关系、强大的社会、辛勤工作和充满热情的爱好。这些事物崇尚个性自由,但又不失责任感。这条路注定走得更加艰辛,因为它建立在现实,而非幻想的基础之上——这是一条路,而不是某个目的地,因为生活本无完美——但从长远来讲,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们希望在旅途中能看到你的身影。
——简?M.腾格博士,W.基斯?坎贝尔博士于2009年9月写于加利福尼亚州
圣地亚哥市和佐治亚州雅典市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个时代量身定做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好像被重新梳理了一遍,很多困扰我多年的疑问,突然间找到了清晰的答案。尤其是在“自恋时代”这个概念上,作者的剖析深入骨髓,让我们看到现代社会如何一步步将“自我”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崇拜。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身边的人似乎都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总是期待被关注、被赞美,却很少去在意别人的感受?这本书用详实的论据和生动的案例,解释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复杂成因,从社会结构的变化,到媒体的推波助澜,再到教育方式的演变,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构建起一个庞大的自恋主义文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交媒体对个体心理影响的分析印象深刻,那些精心设计的“完美生活”截图,那些不断刷新的点赞和评论,无形中都在强化着一种“我必须被看见,我必须被肯定”的观念。而这种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引发强烈的焦虑和失落。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照一面镜子,看到自己,也看到身边的人,虽然有时会感到扎心,但更多的是一种解脱,因为你终于明白,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种迷茫和挣扎,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都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应对。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及时的“心理按摩”,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自恋时代”,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批判的意味,但我发现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批判,而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多维度的剖析。我一直觉得,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太注重“自我”了,好像世界就应该围绕着自己转。但这本书告诉我,这种“自我”的膨胀,背后有更复杂的原因。作者以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理论,解释了现代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将“个人主义”推向极致,导致了普遍的“自恋”倾向。我尤其被书中关于“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s”的讨论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很多自己或身边人身上存在的迹象,但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你就是自恋”的诊断,而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分析的框架。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很多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了这场“自恋”的浪潮,并且,这种倾向并非无法改变。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思路,帮助我们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并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揭示社会现象本质的书籍充满好奇,而《自恋时代》绝对满足了我的期待。我常常觉得,身边的很多问题,无论是人际关系中的摩擦,还是个人成长中的瓶颈,都与一种普遍的“自我中心”心态有关。这本书则用非常系统的理论框架,解释了这种心态的形成和发展。“自恋时代”,这个书名直击要害。作者并非简单地指责现代人“爱自己”,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爱”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我尤其被书中关于“social comparison”理论的阐述所吸引,在社交媒体无处不在的今天,我们更容易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倾向于放大自己的优点,而忽视自己的不足,这无形中就滋养了自恋。书中列举的案例,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能够轻易地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的洗礼,让我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在这个时代保持健康的心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并没有提供“快速修复”的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理解,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之道。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长期以来感到迷茫的都市人群量身打造的。我常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那些光鲜亮丽的生活,那些看似完美的个人形象,不禁会问自己,为什么我达不到?为什么我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困惑。作者并没有直接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去探索“自恋”现象的根源。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现代人贴上“自恋”的标签,而是详细分析了现代社会环境中,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倾向于过度的自我关注。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表演性文化”的讨论,我们似乎都被鼓励去“表演”一个更成功、更快乐、更受欢迎的自己,而真实的自我反而被隐藏起来。这种持续的表演,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也容易让我们陷入一种虚假的自我认同中。书中还提到了“集体自恋”,也就是一种群体性的自我中心主义,这让我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焦虑,因为我明白,这种“爱自己”的倾向,很大程度上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产物,而不是我个人的失败。
评分我之前一直觉得,现代社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越来越缺乏同理心,越来越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自恋时代”,这个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而作者在书中对“自我”的分析,更是让我醍醐灌顶。他并没有简单地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而是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如何催生了这种“自我中心”的倾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performativity”的讨论印象深刻,我们似乎都被鼓励去“表演”一个更好的自己,无论是社交媒体上的形象,还是职场上的表现。这种持续的表演,让我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而忽视了内心的真实需求和与他人的真实连接。书中列举的很多案例,都让我感同身受。例如,那些总是需要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点赞和关注的人,那些总是觉得自己应该得到特殊待遇的人,他们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对自我价值的极度渴望。这本书让我明白,这种现象并非是个人道德的沦丧,而是整个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让我少了很多对身边人的抱怨,多了些理解。
评分不得不说,《自恋时代》是一本非常有冲击力的书。我通常不太喜欢那种过于理论化、学术化的书籍,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深奥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self-esteem movement”的讨论,过去我们被鼓励要“爱自己”,要“建立自信”,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走向极端,却可能演变成一种不健康的自恋。作者深入剖析了这种转变的根源,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让我感到震惊的是,书中关于“自恋”和“成功”之间看似矛盾却又紧密相连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被教导要追求成功,而“成功”的定义往往又与个人的成就、名望和物质财富挂钩,这无形中就鼓励了人们去关注和放大自己的优点,忽视自己的不足。这种文化环境,自然容易滋生自恋。这本书让我对“自我”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扁平的个体概念,而是一个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不断被塑造和影响的动态过程。
评分《自恋时代》这本书,绝对是我今年读到的最令人深思的图书之一。我长期以来都对现代社会的“自我中心”现象感到不解,总觉得身边的人似乎越来越不关心他人,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现代人,你为何这么爱自己?”,这本书的副标题,就像是直击我内心深处的疑问。作者以一种非常冷静、客观的视角,剖析了现代社会如何一步步滋养了这种“自恋”文化。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narcissistic traits”的描述,它并没有将“自恋”简单地标签化,而是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可以观察和理解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倾向。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结合生动的案例,解释了为什么在现代社会,拥有这些特质的人似乎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关注。这让我对所谓的“成功学”以及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反思。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爱自己”,也可能是在这个环境中被无意识地培养出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一个常常感到困惑的现代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好像每个人都在“秀”自己,都在强调自己的独特性,都在渴望被关注。而《自恋时代》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刻的方式,解释了这种现象的根源。“现代人,你为何这么爱自己?”,这个问题,我在内心深处问了无数次,而这本书,终于给了我一个让我信服的答案。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批判,而是深入挖掘了导致这种“自恋”倾向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我尤其被书中关于“self-enhancement”和“narcissism”之间联系的分析所吸引,它让我明白,我们追求自我肯定和希望被他人认可,是人之常情,但一旦走向极端,就可能演变成一种病态的自恋。书中大量的案例,都非常贴切,让我能够轻易地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从而引发了深刻的反思。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让我明白,我们所经历的很多困惑和焦虑,并非是个人特质的缺陷,而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化产物,这让我感觉少了一些压力,多了些理解和接纳。
评分我承认,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是被它充满争议性的书名所吸引。“自恋时代”,听起来就充满了批判的意味,而“现代人,你为何这么爱自己?”更是直接点破了现代社会的某种普遍弊端。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家长里短、道德批判的读物,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客观的学术态度,将“自恋”这个概念剥离出道德审判的范畴,转而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究。他并没有简单地指责现代人“自私”,而是试图去理解这种“爱自己”的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心理机制。书中对“自恋”的定义也相当 nuanced,并非所有自信和自我关怀都可以被简单归为自恋。作者区分了健康的自我肯定和病态的自我膨胀,并详细阐述了导致后者滋生的环境因素。例如,书中关于“itlement”(认为自己有权获得特殊待遇)的分析,让我对身边一些总是觉得“全世界都应该围着我转”的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我应该得到”的心态,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可能源于家庭教育、社会文化以及个体成长经历的共同作用。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帮助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去理解复杂的人性以及社会现象。
评分坦白说,《自恋时代》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社会心理学探险。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尤其是发达社会,似乎有一种普遍的“以我为中心”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似乎只看到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存在。这本书,恰恰触及了这个问题最核心的部分。“现代人,你为何这么爱自己?”这个副标题,直接抛出了一个我们都可能在思考的疑问。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详实的理论分析和生动的案例,向我们揭示了隐藏在“爱自己”背后的复杂社会文化机制。我尤其被书中关于“entitlement”的解读所打动,这种认为自己理应获得特殊待遇的心态,在现代社会中似乎越来越普遍。作者深入分析了这种心态的形成,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层层剥茧,让我们看到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根源。读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指责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而是开始尝试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可能动机,这让我的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平和与理解。
评分好书,京东物流速度很快。好书,京东物流速度很快
评分这是心理类的书籍 很不错 物流很快的 值得分享
评分这一次买了好多好多书,都超级喜欢,放在家里慢慢看!
评分帮朋友买,朋友反馈说挺好的
评分很不错的书,有助于改善情绪
评分京东双11满200-100,配合上,勋章券,非常的划算,快递也非常的快
评分妻子:“到底是我重要还是你妈重要?!”
评分帮朋友买的,朋友关注了好久,说是本好书。运送速度快,价格美好,朋友都不敢相信,直呼下次还要京东购买。
评分还没看内容,包装完好,按时送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