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篇是我国儒家早期经典著作。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帛书《五行》篇,并被国务院收录《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本经与《论语》《大学》和《中庸》的思想一脉相承,注重的是人的道德养成,这对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目前对这一经典的研究著作较少,在仅有的十几部研究著作中,几乎都集中在考据、辨义、训诂等方面,本书在对《五行》篇进行解析的基础上,从禅学的角度深入发掘其思想内涵,以使广大读者了解古人的智慧,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李群伟(1963.12--),字静达,号弘音。别号:泰山坐忘斋主人。曾供职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现任泰山医学院教授。对儒、释、道、诸子百家等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涉猎广泛。已出版专著《禅解道德经》《禅解南华经》。
序………………………………………………………………………………………………
五行篇竹简……………………………………………………………………………………
五行篇经文……………………………………………………………………………………
前言……………………………………………………………………………………………
禅解篇…………………………………………………………………………………………
经1………………………………………………………………………………………
经2………………………………………………………………………………………
经3………………………………………………………………………………………
经4………………………………………………………………………………………
经5………………………………………………………………………………………
经6………………………………………………………………………………………
经7………………………………………………………………………………………
经8………………………………………………………………………………………
经9………………………………………………………………………………………
经10………………………………………………………………………………………
经11………………………………………………………………………………………
经12………………………………………………………………………………………
经13………………………………………………………………………………………
经14………………………………………………………………………………………
经15………………………………………………………………………………………
经16………………………………………………………………………………………
经17………………………………………………………………………………………
经18………………………………………………………………………………………
经19………………………………………………………………………………………
经20………………………………………………………………………………………
经21………………………………………………………………………………………
跋………………………………………………………………………………………………
禅解篇
【经1】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禅解】本章是全经的核心,开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五行”之内涵,后面的二十章皆是围绕如何达成“五行”这个中心而展开的。
笔者阅读这一章时,不禁击节叫好!这一章是本经的总纲,本经的精华!本章寥寥数言,却把儒家思想一下子提高到了哲学的巅峰(孔夫子提出的“仁”和孟子提出的“心性论”,再加上后来王阳明的贡献,使儒家的理论成为圆满的“心学”,终于攀上了哲学的顶峰)!令人极其佩服,作者的智慧何其广大,简直可以比拟佛教中的菩萨!看了此段文字的人,再也不要轻视儒家,尤其是学大乘佛法的人,总是以为自己高明,看不起儒家。其实这本身就是贡高我慢,这样子修法,永远不会脱离六道轮回。
本章主要解释两部分即可完全明了其宗旨,其一是解释什么是“仁”、“义”、“礼”、“智”、“圣”;其二是解释什么是“形于内外”。今初:
何谓仁、义、礼、智、圣?其实儒家的某些概念说起来好像很明白,仔细推敲起来就很麻烦,就连梁启超也承认,给这些词语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概念含义极其丰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道德规范系统,你不见得能把他们解释得很清楚,所以我们只好从古人的论述中去把握这些概念,注意,这也仅仅是这些概念的一部分内涵而已,并没有穷尽其完整的意义。
何为仁?古人说:“仁,亲也,从人二(《说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仁者,人也(《论语》)”;“仁者,爱人(《论语》)”;“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群书治要·六韬》)”;“所谓仁者,爱人者也。爱人,父母之行也(《群书治要·袁子正书》)”。梁启超说:“普遍人格之实现就是仁。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到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
何为义?“义者,宜也(《中庸》)”;“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六韬》)”;“所谓义者,能辨物理者也。物得理,故能除天下之害也。兴利除害者,则贤人之业也(《群书治要·袁子正书》)”。一句话,义就是按照大道的规律做事,做合宜的事。
何为礼?“礼,所以事神致福。从示从豊(《说文》)”;“礼者,履也(《尔雅》)”;“礼者,理也(《礼记》)”;“礼节民心(《乐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礼是指敬神的仪轨、范式和虔诚之心;后来则演变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了,包括一些礼仪、规范,还包括一些待人接物的举止要求等。
为什么要有礼呢?实在是因为人都有欲望,如不加以节制,就会泛滥成灾之故也。故曰“约之以礼”。荀子说: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荀子·礼论》)
何为智?此为知识、聪辩和智慧的统称。有甚者还把计谋、巧诈、手段等也归于智,如《孙子兵法》即是如此。
何为圣?道德修养达到极致谓之圣;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汉书》说的可能更明白些:“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本具性德的显现而已,性德只是一个,无二无别,但考察其不同侧面,则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等外在表现形式。
说到“仁义廉耻,孝礼智信”等概念,有人就说道家是崇道德而反对仁义礼的,最直接的依据就是老庄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等句子。那么,道家真的是反对仁义礼信吗?如果真是这样,道人就该是一个无情无义无忠无信的小人了,怎么会成为至人呢?你若是这样理解道家,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道家的宗师这样说的目的是要破除我们执著和框架,使我们解脱出来,恢复先天本性,这与《金刚经》的“破相”用意完全一致。当然也有怀念远古时期道风淳厚的意思在内。老子就曾教导他的弟子文子说:
文子问德仁义礼,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人之所怀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群书治要·文子》)
老子说:圣人就是据此而教化众生的,怎么能说道家是反对仁义的呢?
次释“形于内外”。
《五行》篇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可以分为“内外”两种性质,“形于内”的叫做“德之行”,“不形于内”的仅仅叫做“行”。
早期儒家思想中,尽管孔老夫子已经提到了“仁”是我们本具的性德,而且,人人相同。但夫子并没有明确提出“心”这个概念。到孟子那里,就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心性论”,并指出人人“性本善”,是本自具足的——“非由外铄我也”。如果没有《五行》篇的发现,我们可能据此就认为“心”学的提出是始于孟子了,但《五行》篇的出土,使我们弄明白了,“心”学的鼻祖是子思!子思首倡“心”学,第一个明确提出“形于内”的概念,它直接指向我们的自心,并进而提出了如何使我们的本性回归的具体途径,使得儒家学说臻至圆满,终于站到了哲学的巅峰!
然而由于《五行》篇的失传,二千多年来,儒家一直被认为仅仅是关于“世间”的学问,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子思、孟子殁世一千多年后,才被王阳明先生“无意”之中给撞见了,遂使“心”学发扬光大。
如何看待“德之行”与“行”?这是划分一个人是否开悟,是否到家,是否究竟的分水岭。有人认为“形于内”的意思我们的德行做的足够久了之后,会慢慢内化,成为我们的德行。这就大错特错了!德之行,是我们的本性,它不会由外部得来,完全是内在原本就有的,它只是被我们的无明烦恼给覆盖了,只要去掉我们的无明烦恼,这个本性就自然而然地现前了,这就是修行的过程。
本经即认为,德之行是我们的本性,它发自于内,是由本心发出的,是自性之德。而那种外在的“行”则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出的,不是出自于人的本性。使我们的本性显现的过程,儒家叫做“诚”,由诚而至明;道家叫做“返璞归真”,“复归于婴儿”,便恢复了我们本有的“赤子之心”;而佛家则叫做“直心”,谓一切思想行动皆“从自性海中流出”,不经过妄想意识、分别推度所致。《首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其义虽有小异,但大体则是相同的。在《孟子》中即有这样的思想,如孟子说“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由此也可以肯定,荀子说《五行》篇为“孟轲和之”起码也没有冤枉孟子。
自序
本书是朽人禅解系列著作中的一部,是“中国生命智慧系列丛书”之三。
《五行》篇是我国儒家早期经典著作,至今已经2000多年了。但在这20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知道什么是《五行》,更不知道其内容和思想。如果没有荀子在其著作中大为光火地发了一次脾气,我们可能根本连有个《五行》篇都不知道。这个谜团就这么一直持续到1973年。
1973年我国考古界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这就是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这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改写了我国古代历史,更正了我们很多错误认识。还有很多谜团到现在我们也未能全部解开,比如古代的如何制作的薄如蝉翼的丝衣?湿润有弹性的不腐木乃伊如何保存到现在的?等等。其详细过程和资料现在网上都有,笔者不在此赘言。笔者要说的是,这次发掘发现了帛书《五行》篇!使得这一珍宝时隔2000多年终于重见天日。这次发现的帛书《五行》篇共5400多字,其体量大体与《老子》相当;21年后,1994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的抢救性发掘再次令世人震惊,本次发掘有大量竹简出土,里面又有《五行》篇!竹简《五行》篇文字少很多,只有1300字左右。经山东大学庞朴先生研究,这就是失传的儒家《五行》篇,而且郭店竹简《五行》篇是原著,马王堆帛书《五行》篇是原著加上了注解的“扩展版五行篇”,这个注解在古经典中叫做“说”或“传”,是解释经的文字。至此,庞朴先生解开了存疑2000多年的谜团,实乃我国传统文化之一件幸事也!《五行》篇最终被国务院收录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
本经的发现,使我们得以一窥失传了二千二百多年的古代文献,这是现代人独有的际遇。真的得感谢冥冥之中的保护神,历经二千多年的战乱、地震、洪水、盗墓、建设等活动,这些珍贵的资料能保留至今,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五行》篇发现后,学者们即开始了文字考证、校对、训诂及释义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五行》篇思想深邃,言简义丰,区区1300余字的经文,却内含无量义,致使很多人读后如坠五里雾中,不明所以。这就是荀子批评的三无现象:“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换句话说,荀子的指责并非是空穴来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加之《五行》篇刚刚发现不久,目前仅仅在少数学者之间进行研究,笔者查阅了相关研究文献,专门的著作仅限笔者所列的十几部,再有就是几十篇的单篇论文了,而且几乎都集中在“考据,辨义,训诂”等方面,几乎没有对《五行》全经的解读专著。故《五行》篇到目前为止仍然不为学界所广知,更别提是普通百姓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皮毛,担心那些深奥的术语会像一道道高墙将我拒之门外。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口语化”的叙事风格吸引住了。他仿佛坐在我对面,用一种非常亲切且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概念一一拆解。比如,他用春天万物生发来比喻“木”的特性,用夏日炎炎比喻“火”的爆发力,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迅速建立起了与文本之间的情感链接。书中对于五行在不同领域,比如中医、堪舆学甚至是日常饮食中的体现都有深入浅出的论述,这让原本觉得高不可攀的“玄学”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太强烈,需要时间消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让现代人的思维模式能够顺畅地跨越时空,去理解古人的智慧体系。
评分这是一本结构严谨,逻辑推进如同精密仪器般精确的作品。作者在处理“五行”这个宏大主题时,展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思维脉络。每一章的论述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相互之间咬合得天衣无缝。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五行与自然节律的对应关系时,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资料,这使得他的论证不再是空泛的哲学思辨,而是建立在坚实的观察基础之上。特别是关于“中央土”的论述,作者成功地将其从一个边缘概念提升到了统摄全局的关键枢纽地位,角度十分新颖独到。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因为它要求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和联想。但对于真正想要深入探究传统文化内核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系统、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参照框架。它不是让你相信什么,而是教会你如何用一种更系统的方式去观察和理解世界万物的关联性。
评分从文字的韵律和作者对意境的营造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散文诗集,而非枯燥的学术专著。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罗列五行的属性,他更热衷于描绘它们在宇宙舞台上上演的宏大“戏剧”。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古典而磅礴的气韵。文字中流淌着一种深沉的古意,让你仿佛置身于山林之间,聆听着风声、水声、草木生长的声音,这一切都与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规律紧密相连。这种诗意的表达方式,使得抽象的哲学概念获得了极强的感染力和画面感。特别是对“水”的描写,那种“至柔至刚,利万物而不争”的特质,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后心生敬畏。这本书成功地将知识的深度与美学的享受完美地结合起来,它不只是关于“知道”,更是关于“感受”和“体悟”一套完整的宇宙运行法则。这是一次极其美妙的阅读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选用的纸张质感,都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典雅的气息,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阅读体验不仅仅是文字内容,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享受。作者在文本中表现出的那种对“道”的敬畏与探求,贯穿始终,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稳定和凝重。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引用古代典籍时所做的细致考证和现代解读,他既尊重历史的原文,又敢于结合当下的语境进行合理的阐释,避免了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在讨论五行之间的“制化”关系时,作者并没有采取二元对立的视角,而是强调了其动态平衡和相互依存的本质,这对于理解复杂系统的运作规律具有极大的启发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智力上的“排毒”,许多基于片面经验形成的认知被温柔地修正了。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悟其深意的佳作,它值得被放在书架上,时常取阅。
评分这本关于《五行》哲学的书,读起来真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山,每一步都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作者的文笔就像一位经验老道的向导,他没有急于把我推向山顶,而是耐心地指引我认识脚下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苔藓。那些关于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理论,在书中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公式,而更像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相克”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他没有将任何元素视为绝对的敌人,而是强调在制约中寻求平衡,这与我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的体验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整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像是遵循着某种自然的韵律,层层递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合上书页时,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那些原本困扰我的许多疑惑,似乎都在这古老而又常新的智慧中找到了安放之处。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更像是一盏引路的灯,照亮了通往内心宁静的长路。
评分买错了,不过这个buc
评分买错了,不过这个buc
评分禅解五行篇禅解五行篇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这书和五行根本就沾不到边,书里有关五行的内容只字未提,尽是宣扬些道德宣传的内容。不建议购买。
评分禅解五行篇禅解五行篇
评分禅解五行篇禅解五行篇
评分买错了,不过这个buc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