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思想文化史和宗教学、艺术学的视野,以断代的方式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历史。在时间跨度上,自佛法东传东土之汉魏两晋起,一直到晚清民国,对近两千年来各个时期的典型艺术样式进行风格分析,探讨各个时期*具代表的佛教艺术形式和内容。本书是集体分工合作的产物,主要成员承担完成了《中国佛教通史》的研究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中国佛教艺术史的专题研究。
赖永海先生,福建漳州人,于1985年获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江苏宏德文化出版社基金会法人、理事长,鉴真图书馆馆长。
第一章 汉魏两晋时期的中国佛教艺术
第二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佛教艺术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节奏把控非常高明。开篇部分,作者用极具文学色彩的笔触勾勒出佛教艺术传入之初的“蛮荒美学”,那种带着异域风情的粗粝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随着历史的推进,叙事风格也相应地变得更加沉稳和结构化,尤其在论及宋元明清时期文人画对佛教题材的渗透与改造时,语言风格又变得更加内敛和哲学化,开始探讨“空”与“有”在视觉表达上的张力。这种风格的弹性变化,极大地避免了长篇历史著作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感。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艺术品的方式——不是将它们视为孤立的审美对象,而是看作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精神需求的物质载体。每读完一个章节,总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去寻找对应的实物图像来印证书中的论断,它激发了读者内在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学术普及作品应有的特质。
评分我得承认,初次翻开这本厚重的著作时,内心是有些许抗拒的,因为“艺术史”这三个字通常意味着枯燥的断代史和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堆砌。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它没有沉溺于僵硬的学院派腔调,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沿着时间的长河,信步游览佛教艺术的各个重要站点。作者的笔触极为流畅,叙述逻辑严密,仿佛在构建一个精巧的叙事迷宫,每当你在一个朝代的艺术成就中流连忘返时,他总能适时地抛出一个新的疑问,引导你走向下一个高峰。特别是在论及南北朝时期石窟造像中犍陀罗风格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融合时,作者的分析角度十分新颖,不再是简单的“外来影响”论,而是深入探讨了信仰需求如何塑造了本土审美的主体性,这使得整个论述充满了动态的张力,而不是静止的图谱罗列。对于一个非专业背景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理解复杂历史与艺术概念的桥梁,读起来丝毫不费力,反而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畅快感。
评分对于那些热衷于图像细节辨识的资深藏家或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汇编与对比分析。它在对图像进行宏观梳理的同时,并没有忽视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边缘”艺术形式,比如宋代以后的民间木版年画中的佛教元素,或者江南地区小型寺庙中不为人知的泥塑罗汉群像。作者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尤其是一些“地方性”佛教流派(如禅宗在不同山头的派系纷争)如何影响了其对应区域的建筑形制与装饰风格的对比研究,做得尤为出色。这种地方性的深入挖掘,远比聚焦于几大石窟的普适性研究来得更为迷人。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标准范式”的局限性,认识到中国佛教艺术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无止境的地方变奏和民间创造力。翻阅到后半部分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地域的田野调查,对中国佛教艺术的版图有了立体且多维度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深厚的文献功底和广阔的视野。它绝非仅仅是对图像的描述和罗列,更是一部深挖文化根源和思想脉络的史诗。作者似乎对流传下来的所有相关寺志、地方志,乃至历代僧人的传记都有过详尽的考据,使得每一件艺术品的出现都紧密地镶嵌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例如,书中对唐代长安地区寺院经济与艺术赞助体系的剖析,揭示了艺术繁荣背后的世俗驱动力,这种从“艺术作品”到“艺术生态系统”的拓展视角,令人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图像学”与“符号学”的灵活运用,但又绝不被这些方法论所束缚,他总能从中提炼出最具有人文关怀的部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去查阅作者引用的那些古籍原文,体会到那种严谨治学态度带来的信任感。这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更是一部展现中国文化如何消化、转化、并最终以独特面貌呈现外来宗教影响的深度社会学研究。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色彩的运用和构图的精妙,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信仰与艺术交织的时代。特别是那些对壁画细节的还原,纤毫毕现,即便是触摸不到原作,也能感受到颜料的厚重与历史的沉淀。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敦煌莫高窟中晚唐时期色彩演变的论述,作者似乎拥有“时间之眼”,能精准捕捉到不同历史阶段审美趣味的微妙转移,从早期的浑厚到后期的写实与世俗化,那种对艺术风格流变的敏锐洞察力,非一般研究者所能企及。那些对造像的面部表情和手势的细致解读,更像是与古人进行了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每一个微笑、每一个禅定手印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涵。这本书的图版选择极其考究,不仅涵盖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杰作,更发掘了一些鲜为人知、但艺术价值极高的地方志碑刻或小型石窟造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对“中国佛教艺术”这一宏大命题的认知边界。装帧设计也十分典雅,纸张的质感与墨色的晕染相得益彰,捧在手中,便知这是一部倾注了作者毕生心血的诚意之作,值得细细品味,反复摩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