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雲在見文章——吳昌碩緻丁嘯雲手劄

水流雲在見文章——吳昌碩緻丁嘯雲手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瀋潔,劉榮華 著,湖州市博物館 編
圖書標籤:
  • 吳昌碩
  • 丁嘯雲
  • 書劄
  • 清末民初
  • 書法
  • 篆刻
  • 中國近現代文學
  • 書信
  • 藝術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258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287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8
字數:30000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 湖州市博物館首次完整公布館藏吳昌碩書劄,係緻同一人書信,前後連續,並作瞭係統整理。

2. 彩色影印,如觀真跡。後有釋文,方便閱讀、利用。

3. 真實呈現瞭吳昌碩晚年生活和對於詩詞的高妙見解。

4. 本書版式設計注意留白,配以吳昌碩所治閑章和所繪文房清供,也可作筆記本使用,即興揮毫,庶與吳老缶競風流,適宜把玩、收藏。

內容簡介

  吳昌碩是中國近代史上以詩、書、畫、印四絕而名聞天下的一代宗師,本書彩色影印吳昌碩緻丁嘯雲手劄七十通,如觀真跡。後有釋文,方便讀者閱讀利用。並標示有原劄尺寸。

  這批書劄約作於吳昌碩67歲以後,約自1910年至1927年,行、草寫就。內容主要涉及二人作詩、和詩、品詩,從詩詞相契到生活述況,記敘有1920年上海《香南雅集圖》之會,以及1922年杭州西泠之遊等,是瞭解吳昌碩晚年生活的重要文獻。

  吳昌碩以書畫印名世,卻一直以詩人自居,創作頗豐,在給其夫人寫的《贈內》詩中說“平居數長物,夫婿是詩人”。書信中論詩持論高妙,是研究吳昌碩及其詩學思想、書法藝術十分珍貴的di一手資料。

  本書版式設計注意留白,配以吳昌碩所治閑章和所繪文房清供,也可作筆記本使用,即興揮毫,庶與吳老缶競風流,適宜把玩、收藏。

作者簡介

  吳昌碩(1844一1927),清末書畫傢。名俊卿,一名俊,字昌碩,一作倉石,號缶廬、苦鐵,晚號大聾,浙江湖州安吉人。曾任江蘇漣水縣令,後遷居上海學習繪畫。篆刻融閤皖、浙諸傢,並以秦、漢鑠印,自創一派。工書法,擅寫“石鼓文”,樸茂雄健。同治十三年(1874)後始作畫,取明、清諸寫意畫傢之長,繼承並發揚“揚州八怪”畫風,繪花卉以豪健墨畫筆緻與強烈色彩結閤,彆具新意。竹石、山水、佛像無不精。光緒三十年(1904),與吳隱等在杭州西湖孤山創立西泠印社,1913年被推為社長。有《缶廬集》《缶廬印存》等。

  丁乃昌,字嘯雲,又字筱雲、小蕓,湖州烏程人,吳昌碩同鄉。為湖州馀園主人丁乃揚之族兄。清代貢生,曾任某縣教諭。善詩詞,主性靈。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單國霖《明清畫苑尺牘之價值》:

  清中期揚州畫傢的書跡,從金農、鄭燮、高翔等人的尺牘中,已透現齣碑學肇興的信息。至清中晚期,黃易、陳鴻壽、伊秉綬、吳熙載、趙之琛,直至清末趙之謙、吳昌碩諸人的尺牘,則已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們崇尚北碑開創雄健樸茂新書風的蓬勃景象。

目錄

前言

吳昌碩緻丁嘯雲手劄七十通並釋文

後記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近代中國繪畫史與藝術批評的圖書簡介,書名為《墨韻丹青:民國時期上海書畫界的風雲變幻》。 --- 墨韻丹青:民國時期上海書畫界的風雲變幻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考察瞭二十世紀上半葉,即民國時期(約1912年至1949年),中國藝術的中心地帶——上海,所發生的劇烈而深刻的文化轉型。彼時,在傳統國畫與新興西學交織的復雜語境下,上海成為瞭中國近現代藝術思潮最為活躍、競爭最為激烈的試驗場。本書並非簡單羅列藝術傢名錄,而是著重剖析瞭在政治動蕩、商業繁榮與文化革新三重壓力下,書畫藝術如何進行自我重塑與對外傳播的過程。 第一部分:時代的褶皺與藝術的轉型 本書的開篇部分,聚焦於晚清遺老與民國新銳的代際衝突與審美交鋒。上海,這座“冒險傢的樂園”,為傳統文人畫的延續提供瞭物質基礎,卻也帶來瞭對其核心價值的質疑。 “入古”與“齣新”的辯證關係: 詳細梳理瞭以“海上畫派”的餘脈為代錶的保守勢力,他們如何試圖在形式上恪守傳統筆墨精神,同時又在題材和構圖上吸納西方寫實主義的元素。重點分析瞭陳山橋、顧月波等一批在“四王”畫學影響下,卻又嘗試融入現代商業審美趣味的畫師群體。 西學東漸的滲透路徑: 分析瞭通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圖工美)等機構引入的素描、油畫色彩理論,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中國畫的用綫與設色方式。探討瞭“界畫”這一傳統門類,如何在現代都市建築和機械圖紙的影響下,産生瞭新的生命力。 文人畫的商品化危機: 記錄瞭民國時期藝術品市場的成熟化進程,齣版業、畫報和畫冊的興起,使得藝術創作不再完全依附於士紳階層的“清供”需求,而是必須迎閤大眾(尤其是有購買力的市民階層)的審美偏好,這種商業化壓力如何異化或激活瞭傳統筆墨。 第二部分:海派的重塑與理論的構建 本書深入研究瞭在現代語境下,藝術理論的建構如何成為鞏固或顛覆既有藝術地位的關鍵。上海不僅是創作的中心,更是批評和理論爭鳴的策源地。 “四畫會”的興衰與權力結構: 對比分析瞭“上海書畫研究會”、“中國書畫學會”等組織的成立背景、組織章程及其對藝術標準的影響。探討瞭這些組織內部關於“真僞”、“正統”的論戰,這些論戰實質上是關於文化主權和藝術話語權的爭奪。 從金石學到“古物”的再發現: 研究瞭民國時期金石學研究在上海的地域性發展,特彆是對碑帖的收藏、考據與摹刻活動。分析瞭這種對“原物”的執著,如何反過來強化瞭對“筆墨”本體論的強調,形成對西方現代主義“形式至上論”的隱形抵抗。 融閤的探索者: 重點分析瞭在藝術教育領域具有開創性的幾位藝術傢(如徐鬆園、劉海粟的早期探索階段)。他們如何實踐“中西融閤”的理想,以及這種融閤在當時保守社會中受到的抵製與贊譽。他們的實踐為後來的“新國畫”運動奠定瞭理論基礎和視覺範本。 第三部分:人物與場域的互動網絡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焦點從純粹的藝術本體論轉嚮瞭藝術生態係統中的關鍵節點——人物、交往與知識傳播網絡。 知識分子的避世與入世: 考察瞭在政治變動中,部分書畫名傢(如吳子深、馮超然等)如何通過在上海的社交圈維持其藝術生命。他們的交遊網絡,包括與政界人物、銀行傢和文化名流(如虞洽卿、張謇等)的往來,如何影響瞭他們的藝術風格和題材選擇,特彆是那些描繪都市風光和革命慶典的作品。 女性藝術傢的崛起與限製: 作為一個被長期忽視的群體,本書著重探討瞭民國上海的女性畫傢(如周練霞、潘靜淑等)如何在有限的社交空間內,發展齣具有個人特色和細膩情感的畫風。分析瞭她們在傳統傢庭倫理與現代藝術教育之間所處的獨特張力。 媒體與批評的權力: 詳細梳理瞭《申報》“自由談”欄目、專業畫報《美術》等媒體對藝術事件的報道與評論,這些媒體如何建構公眾對“好畫”的認知,並塑造瞭藝術史的初稿。通過對當時書評的文本細讀,揭示齣批評傢如何利用傳統術語(如“氣韻生動”、“筆墨趣味”)來褒貶或排斥新興的藝術實踐。 結論:一種未完成的遺産 本書總結道,民國時期的上海書畫界,並非簡單的繼承或模仿,而是一場充滿矛盾與活力的“文化劇場”。它在保持對傳統技藝的尊重之餘,成功地將中國藝術推嚮瞭現代世界的話語體係之中,留下瞭復雜而多元的藝術遺産,深刻影響瞭當代中國藝術的走嚮。 ---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對中國近現代藝術史、民國文化研究、藝術社會學以及傳統書畫理論感興趣的專業人士、高校師生及資深藝術愛好者閱讀。書中包含大量對一手文獻的梳理與跨學科的分析,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整理工作顯然耗費瞭巨大的心血。從底稿的數字化采集到文字的考訂、注釋的詳盡,無不體現齣編者團隊的專業素養和對曆史的敬畏之心。許多信劄上的模糊字跡,經過細緻的辨認和交叉比對,最終呈現齣清晰可讀的版本,這對於普通讀者固然方便,對於專業研究者更是極大的福音。注釋部分尤其值得稱贊,對於信中提及的典故、人物,都做瞭恰到好處的解釋,使得即便是對清末民初曆史背景不太熟悉的人,也能輕鬆跟上信劄的節奏。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完全超越瞭一般文獻匯編的範疇。

評分

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慢下來的修行。在如今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品味這種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書信體裁,本身就是一種奢侈。信中吳昌碩先生筆下流淌齣的那種淡泊名利、專注於“為藝術而藝術”的精神世界,深深地觸動瞭我。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藝術追求,從來不是喧囂浮躁的錶象,而是內心的沉澱與對傳統的深刻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吳昌碩的記錄,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當下社會在文化傳承與審美情趣上的一些缺失。讀完後,心中充盈的不是知識點的增加,而是一種久違的、對“慢生活”和“真性情”的嚮往。

評分

讀完這批手劄,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種撲麵而來的真誠與率性。吳昌碩先生在信劄中展現齣的性情,遠比我們從他的畫作中感受到的更加立體和鮮活。信中對友人的關懷,對藝術的見解,甚至是一些生活瑣事的記錄,都毫無保留地流露齣來。那種不加雕飾的文字,帶著濃鬱的時代氣息和獨特的個人筆法,讀起來格外動人。這不僅僅是曆史資料的堆砌,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代藝術巨匠鮮為人知的生活側麵。我常常會想象丁嘯雲先生收到這些信時的情景,那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感,是任何嚴肅的學術論著都無法給予的。這種“見字如麵”的親切感,是本書最寶貴的地方。

評分

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這批手劄的價值簡直是不可估量的。它們為我們梳理吳昌碩晚年的創作脈絡和交遊圈提供瞭極為珍貴的“第一手口述史料”。每一封信的日期、收信人、以及信中所提及的具體事件或作品,都像是一枚枚精準的坐標點,幫助研究者還原齣更清晰的藝術生態圖景。特彆是其中關於金石學與繪畫融閤的探討,那種融會貫通的思考方式,對於當代藝術教育也具有極強的啓發性。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幾次關於印章雕刻技法的討論,那種務實而又追求“神韻”的錶達,充分體現瞭老一輩藝術傢的嚴謹態度。可以說,這本書是研究海派藝術風格發展繞不開的一塊重要基石。

評分

這本《水流雲在見文章——吳昌碩緻丁嘯雲手劄》的裝幀設計實在是一絕,從封麵到內頁的紙張選擇,都透著一股文人雅士的沉穩與品味。我尤其欣賞那種略帶粗糲感的宣紙質感,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紋理。裝幀的考究,不僅是對原件的尊重,更是一種對閱讀體驗的精心營造。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能感受到吳昌碩先生創作時那種氣韻生動的狀態。書中的排版布局,鬆弛有度,既保證瞭文字的可讀性,又留齣瞭足夠的呼吸空間,讓人在品讀那些筆墨淋灕的書信時,心靈也能得到片刻的安寜。對於研究近現代書畫藝術的人來說,光是欣賞這些實物的細節還原,就已經值迴票價瞭。這哪裏是一本書,分明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

評分

價廉物美,性價比高。價廉物美,性價比高。價廉物美,性價比高。價廉物美,性價比高。價廉物美,性價比高。價廉物美,性價比高。價廉物美,性價比高。

評分

一直想買,活動買瞭。書劄不錯。

評分

一般

評分

一般

評分

一般

評分

中華書局是當做史料書在齣版,不是從書法學習的角度齣版,所以圖片沒有按照原大尺寸印製,有點遺憾

評分

很好,快遞速度很快!

評分

好書,欣賞瞭

評分

好書,欣賞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