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風流:生活在魏晉南北朝

最風流:生活在魏晉南北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靈犀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魏晉南北朝
  • 人物傳記
  • 文化
  • 風流人物
  • 士人
  • 社會生活
  • 思想
  • 文學
  • 曆史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960298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447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32
字數:1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1)魏晉南北朝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市井小民,吃穿住行、文娛生活全景重現。生活之美在魏晉南北朝。
  這是異常混亂的時代,也是異彩紛呈的時代。動蕩與衝突,文化與繁榮,一本書帶你領略精彩的魏晉南北朝。
  年間遙久到影跡漫漶,分裂動蕩到鮮有人顧。
  可是,鬍漢碰撞的火花,
  卻照亮瞭亂世的寒夜,引燃瞭隋唐的煙火。
  那些風流往事、文化時俗,
  都是我們不可多得的曆史財富。
  (2)超有趣的魏晉南北朝生活指南。一本書帶你領略風雅、有趣的魏晉南北朝文化與生活。
  麯水流觴,是文人的娛樂嗎?/傅粉施硃,不是女子的專利/當褒衣博帶,遇上鬍服勁裝/佛寺、石窟,是另一種瑰麗/五花八門的競技遊戲,哪個更時尚?/東床快婿,是怎麼挑選的?


內容簡介

  《*風流:生活在魏晉南北朝》從歲時節令、衣食住行、娛樂遊藝、婚喪嫁娶、醫藥教育、市井人情等方麵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時風時俗,進行考據嚴謹而不失輕鬆風趣的介紹。一本書帶你領略異常精彩的魏晉南北朝。
  此外,筆者旁徵博引,不局限於本時期的時風時俗。在章節內部和章節後的拓展閱讀部分,盡量注意與其他朝代“對接”,以求增強曆史散文作品的厚度。讀者在閱讀中,不僅會獲得係統而豐富的曆史文化知識,還能得到較好的審美體驗。

作者簡介

  靈犀,80後,南充市作協會員。曾用筆名靈犀無翼、蘇睦雲。喜談曆史文化,因有金戈鐵馬、崢嶸歲月;喜讀古典文學,因有紅妝翠眉、錦瑟華年。
  作品《崇質宮詞》曾獲2014年“中國好故事每日優秀故事奬”,《長安未歇》入選中國作協“2016年度全國網絡文學重點園地工作聯席會議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已齣版:古典隨筆集《且嚮花間留晚照》《唯有相思不曾閑》、古言小說《堇色無恙芰荷香》、曆史隨筆集《君生我未生》《王權背後的女人——帝女花》。

精彩書評

  歲時節令、衣食住行,饒有趣味;娛樂遊藝、婚喪嫁娶,彆有情味;醫藥教育、文化交際,富有品味。
  ——曆史作傢,蕭盛

  靈犀文字大有古意,打動讀者的不止溶溶月色,悄悄閑庭,更兼滿目青山,一派凜凜,隻因她為筆下人與物淬練齣不凡的生命質地。就在進退之間,張弛之際,讓走進她文字的人,領會到這世間不絕的好意與溫情。
  ——南充市順慶區文聯主席,謹謙學堂,張筠

目錄

第一輯 歲時節令,載歡載笑
第一章 天南海北,都是年味兒
第二章 麯水流觴,是文人的娛樂嗎?
第三章 說不完的端午節
第四章 七夕乞巧,重陽登高
第五章 一年到頭,又除夕
第二輯 鮮衣美服,麗色艷妝
第一章 側帽也是一種時尚
第二章 上有冠,下無履
第三章 當褒衣博帶,遇上鬍服勁裝
第四章 步搖的前世今生
第五章 傅粉施硃,不是女子的專利
第三輯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第一章 飯局在左,吃貨在右
第二章 主食與肉,皆不可辜負
第三章 蔬菜裏的秘密
第四章 喝茶,還是飲酪?
第五章 禁酒令背後的故事
第四輯 宮室苑囿,日常傢居
第一章 長安與洛陽,是最華麗的憂傷
第二章 銅雀春深,可曾鎖過二喬?
第三章 金榖園裏的美男纔子
第四章 佛寺、石窟,是另一種瑰麗
第五章 客人,請獨坐一榻
第五輯 行旅往來,遊藝成風
第一章 晉武帝的羊車,真的和羊有關嗎?
第二章 藏鈎、射覆,文藝人士的最愛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的“梅蘭芳”
第四章 五花八門的競技遊戲,哪個更時尚?
第五章 呼盧喝雉,擲齣來的天意
第六輯 婚喪嫁娶,養生保健
第一章 東床快婿,是怎麼挑選的?
第二章 北有青廬行婚,南有卻扇題詩
第三章 冥婚,可惡的陋習
第四章 嗑藥,飛一般的感覺,火一般的溫度
第五章 選墓地?防火防盜防皇帝
第七輯 教育文化,交際往來
第一章 胎教、試兒,一個都不能少
第二章 玄之、凝之、煥之……
第三章 太學生,讀齣來!
第四章 門閥士族,傢學淵源
第五章 想說“卿卿”,不容易

精彩書摘

  麯水流觴,是文人的娛樂嗎?
  隻要提起三月三,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蘭亭集序》裏的描述。
  在東晉的永和九年,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兼文人雅士,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齣遊,並寫下眾多歌詠自然、一抒懷抱的詩作。其間,提到瞭修禊事和麯水流觴這兩種活動。
  “初唐四傑”中的王勃,曾在山陰雲門寺,模仿蘭亭麯水流觴的格局,主持過一次禊事,還寫瞭一篇《修禊序》,文辭大有可觀之處。“他鄉易感,增棲愴於茲辰羈客,何情更歡娛於此日,加以今之視昔,已非昔日之歡。後之視今,亦是今時之會?”這樣的句子,和王羲之“嚮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等句頗有異麯同工之處。
  北宋黃庭堅也十分欣慕古人雅聚,曾在萬州和戎州(今四川宜賓),模仿《蘭亭集序》中所繪的意境,鑿石引水為池,皆取名為“流杯池”。有趣的是,兩者之間相隔長達三十餘年,可見黃庭堅對這種風雅的活動,實在有很深的執念。
  然而,將目光迴溯至魏晉南北朝,我們會發現,那時三月三的麵貌與我們的想象頗有不同。應該說,三月三的準確稱法,是“上巳節”,意思是說三月中第一個上巳的日子。因此,很明顯,上巳節的日期肯定不是固定的。
  翻閱一下《宋書》,大概可以看齣,在曹魏之後,人們就已經將此上巳節定為每年的三月三。同時,也有人認為,人們依然把巳日當作上巳節,不固定為三月三。如果按這種說法來看,就是上巳節與三月三這兩者已經分傢瞭。
  如果後一說法更為確鑿,其實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在三月三這天,活動的主題是宴飲遊玩,而傳統的上巳節則不然,它們各有其存在的意義。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雖讓弟子們“各言其誌”,卻獨獨對曾點的誌趣錶示贊同。春日郊遊,沒有戰亂和飢荒,隻有陽光的照拂和春風的滋養,沐浴和歌唱,都讓人心曠神怡。
  這裏的沐浴,並不僅僅隻是沐浴而已。根據《周禮·春官·女巫》的記載,由女巫職掌每年的祓除儀式,同時為人們釁浴除災。祓除,是一種除災去邪的祭禮;釁浴,是說用香薰草藥塗身(或熏身)並沐浴潔身。
  早在春鞦時,便已流傳至民間的風俗,到瞭東漢時仍然保留瞭下來,《後漢書》中說:“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
  到瞭王羲之所在的東晉,三月三日幾乎不再進行祭祀活動,想來《蘭亭集序》中所說“修禊事”的重點並不在祭祀,而是在潔身沐浴和水邊嬉遊這上頭。節日意義的變化,是移風易俗的必然,實在不必大驚小怪,但值得注意的是,被三月三日“丟”去的東西,不僅是修禊事裏的祭祀內涵,還有麯水流觴裏的迷信說法。
  其實,麯水流觴並不是王羲之等人的首創,隻是因為《蘭亭集序》太有名氣,後人的追慕太過癡狂,我們纔容易誤以為,這活動其實就隻是這群文人雅士們,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的事兒。
  南朝梁吳均在《續齊諧記》中曾寫到晉武帝對三月三日來曆的睏惑。他的詢問對象是摯虞。摯虞這人挺實誠,也沒多想,就照著他聽來的掌故,緩緩道來。晉武帝聽瞭以後,有些不高興。他本以為麯水流觴挺風雅的,不料卻是晦氣得緊。
  這是因為,摯虞說,在東漢章帝時,有個叫徐肇的人,在三月初生瞭仨女兒,結果很悲劇地隻活瞭三天就夭摺瞭。村民們覺得這事兒實在太邪門瞭,便趕緊去河邊盥洗除災,還把酒杯漂在水上,大概也是為瞭送走晦氣。
  大臣束皙見摯虞捅齣瞭簍子,趕緊上來講瞭個好聽的故事。故事挺久遠的,還得套到周公的頭上。據他所說,周公當年營建洛邑,便藉流水來泛酒,故此逸詩(先秦古籍中引用的“詩”,但又不在今本《詩經》中)中有“羽觴隨波”的句子。
  在此,我不得不插入一句,羽觴那個“羽”字,和羽毛沒有關係。之所以有這麼個名字,是因為它的形狀如爵,兩側的抓耳又類似於鳥的雙翼,纔得瞭這麼個名字。當然,您要說這形狀也挺像小耳朵的,也無不可,因為它還有個彆名,叫“耳杯”。
  束皙接著說,後來秦昭王曾在三月三當天,效仿周公在河邊泛舟酒。這仿佛是個吉兆,因為有個金人“嗖”的一聲從水裏冒齣來,呈給他一柄水心劍,並且告訴他,如果持有此劍,可據有西夏之地。後來,秦昭王為瞭感謝這個金人,便在那裏建瞭一座麯水祠,泛酒也就是流觴的習俗,便被當作吉俗一並傳承瞭下來。
  因為束皙的故事講得太好瞭,當即得到瞭奬賞,而摯虞那個倒黴蛋,則因為講瞭個晦氣的傳說而被貶為陽城縣令,真是禍從天降。
  相比而言,如將上巳日祓除釁浴的意義再琢磨一下,很有可能摯虞那個“除災化厄”的傳說更為貼近曆史,何況,“羽觴”“耳杯”的稱法,是在漢朝纔定下來的,這可不是逸詩所能載錄的瞭。但這沒關係,隻要晉武帝愛聽就行,傳說的特異之處便在於越古老越美好。
  當然啦,在草長鶯飛的時候,呼朋引伴地去宴飲遊玩,的確是人生一大樂事。古人們自己都願意丟棄那些迷信色彩,我們也不必給它再塗抹上去瞭。想想看,到瞭三月三那天,艷服靚妝齣門,聽由酒杯隨波而下,將春意與情意送至杯歇處,該是多有情趣的一件事。
  “三月三日,士民並齣江渚池沼間,為流杯麯水之飲。”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裏記載如是。看到瞭吧?雖說,一般百姓在這天未必都會吟詩拽文,但還是會一起麯水流觴,享受生活的樂趣。所以說,此種娛樂活動還真不是隻屬於文人雅士們的。
  對於文人來說,齣口成章不是難事,但您聽說過有飽學之士吟不齣詩的事嗎?那位曬肚皮炫學問的郝隆便是一例。當時,東晉權臣桓溫曾擔任過南蠻校尉,駐守於南方民族地區,郝隆在他府中任參軍。
  到瞭三月三這天,桓溫要求屬下們都來作詩,不能為者便要罰喝三升酒。郝隆受罰喝酒後,總算寫瞭一句:“娵隅躍清池。”娵隅,就是魚的意思,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稱魚為“娵隅”。桓溫納悶瞭,問:“作詩還用蠻語?”郝隆便說,他自己從韆裏之外趕來投奔對方,有幸得到瞭南蠻校尉府的參軍一職,不說蠻語怎麼成呢?
  郝隆無非是在埋怨對方對他不予重用,措辭卻極幽默,這話裏的話,桓溫豈會聽不齣來,不過他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也就一笑置之。
  剛剛說的是南方這頭,那麼到瞭這天,北方那邊又如何呢?答案是,他們同樣也熱衷於過三月三這個節日。
  在《鄴中記》中便有一段記載,說後趙武帝石虎,曾在這天親臨水會,而公主和後宮佳麗以及命婦都爭先而齣,一夥子貴人們“臨水施帳幔,車服燦爛,走馬步射,飲宴終日”,這迴頭率彆提有多高瞭,隻怕跟杜甫所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場景比起來,隻會更為醒目耀眼。
  顯而易見,對於三月三,北方人的重點是在“走馬步射”上頭,這活動與清明節射柳倒有一些相近之處。中原古來便有射禮,古時匈奴和鮮卑都有鞦祭時繞林木(或柳枝)的習俗,這習俗慢慢發展成“以柳為的,馳馬射之”的儀式。風俗幾經融閤,時間移到瞭春日,祭祀的意思也隨之慢慢淡去瞭。
  除瞭麯水流觴以外,在三月三日,人們還有彆的娛樂活動。“羽觴乘波進,素卵隨波歸”,從西晉潘尼(美男潘安的族侄)所寫的詩不難看懂——除瞭觴可以用來漂流,雞蛋也是可以的。隻是呢,那時的酒精度數畢竟不高,多喝點兒酒是沒關係,不知多吃雞蛋會不會不太好。
  南朝梁庾肩吾曾作過《三日侍蘭亭麯水宴詩》,其中除瞭提到人們也在水上漂流棗子(參差絳棗浮)以外,還不無激情地吟詠道:“百戲俱臨水,韆鍾共逐流。”
  您瞅見瞭嗎?君臣們玩得何其盡興,連綜藝節目都搬齣來瞭。他們都巴不得,在這天“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將快樂盛放到極緻。
  小貼士
  【羽觴】“觴”是酒杯的通稱,因此行酒便是“行觴”,酒政便是“觴政”。另外,“觴”也是“羽觴”的省稱。因為唐朝時人們仍在使用羽觴,所以李白“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裏的“羽觴”應為實指。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羽觴的消失,宋詞中所提的這個物件,隻是代指而已。而明清時再次齣現的羽觴,已非古製,且隻做禮器、擺件。
  【寒食節和清明節】寒食節在農曆三月,清明之前一兩天。前者又稱“禁煙節”“冷節”。
  據《辭源》《辭海》的釋義,此節是晉文公重耳為悼念被燒死的介子推而設的,因此要求民間禁絕煙火,隻吃冷食。魏晉南北朝時,改漢朝的一月時限為三日,這與曹操、石勒等人的禁令有一定關係。不過,寒食節在2000多年曆史裏,一直被作為祭掃的重要節日看待,直到唐朝,寒食節為清明節所替代。今天人們喜歡食用的饊子,即來自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的名字叫“寒具”。
  ……

前言/序言

  序言
  月上梢頭,繁星當空。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總喜歡泡一杯清茶,佇立在清風襲來的窗口,抬頭仰望那一顆顆遙不可及的星辰。今晚迷離的月華,忽然讓我想起兩年前的那次邂逅。我與靈犀相識在一個作者群中,初次聊天,便被她認真、執著的性格所吸引。雖然時光慢慢流逝,但這份友情卻如同一朵朵盛開的蘭花,彌漫在綠草萋萋的原野上,久久不曾散去。
  在我心中,靈犀既像一位朋友,又像一名老師。像朋友,是因為她對人和藹隨性,有求必應;像老師,則是因為她對作品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今天為她寫這篇序,其實我的內心是無比緊張的,就好像一個練習瞭很多遍升旗儀式的國旗護衛隊新手,終於有機會站在天安門城樓前完成生命中的第一次升旗。毫無疑問,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魏晉南北朝是很多朝代的統稱,雖然隻有寥寥五個字,卻涵蓋瞭當時多達幾十個朝代或國傢。“魏”是三國時期的曹魏。三國之後,司馬氏創建的西晉王朝與其後割據在南方的東晉王朝閤稱為“晉”。實際上,東晉時的北方屬於五鬍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指的是東晉之後,南北對峙時齣現的幾個朝代。南方是宋、齊、梁、陳,北方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直到隋朝一統南北,纔終於結束瞭三國以來三百多年的紛亂。
  在靈犀的這本書中,你將會看到不一樣的魏晉南北朝。大傢對魏晉南北朝的瞭解程度可能並不如對秦、漢、唐、宋、元、明、清。其實,魏晉南北朝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那時的朝代和國傢特彆多,留下的風俗和人文也多姿多樣。如果沒有深厚的國學功底、超強的文字駕馭能力,想要整理這樣的一個長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靈犀做到瞭。
  書中梳理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歲時節令常識,百姓、名士、高官等的服飾裝扮,飲食文化,城市建築和傢居生活,豐富多彩的遊藝種類,婚喪嫁娶,嬰幼兒保健等知識。書中靈犀引用瞭大量的史料甚至冷料,而且語言凝練輕鬆,能吸引人一讀到底,會心一笑。雖然我是曆史學碩士在讀,之前讀過不少曆史文獻、文章,但在靈犀麵前,我感覺自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除此之外,靈犀對文字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就好像是一堆正在燃燒的篝火,藉著清冷的月華,慢慢照亮這片漆黑漫長的夜。祝願靈犀的書能大賣,希望她能再接再厲,創作齣更多更好的作品。
  曉鬆溪月
  寫於山東濰坊
  2017.5.13

《魏晉風骨:亂世中的文人身影》 本書聚焦於魏晉南北朝這一特殊曆史時期,以一種側重於士人階層精神風貌、文學藝術成就及社會文化變遷的視角,深入剖析瞭“風骨”的形成、流變與在亂世中的堅守。 本書並非一本純粹的編年史或政治史,而是試圖構建一幅關於那個“士”最為閃耀也最為沉重的時代圖景。我們拋卻那些耳熟能詳的宮廷秘聞與權力鬥爭的冗餘敘述,轉而將筆墨聚焦於那些在曆史的洪流中掙紮、沉思、創作的文人士大夫。 第一部:風流的起源與時代的底色 魏晉南北朝,一個在血與火中交織的時代,承接瞭漢末的凋敝,開啓瞭隋唐的恢弘。本書開篇即探討這一時期獨特的文化土壤——何以“風流”得以滋長? 一、漢末遺風與士人精神的覺醒: 漢代察舉製的鬆弛與末世的動蕩,使得傳統的儒傢教條受到瞭前所未有的衝擊。士人不再是單純的王朝棟梁,他們開始關注個體生命的價值、情感的真實性以及對宇宙人生的終極追問。我們將詳細考察“竹林七賢”等先驅人物的早期思潮,分析他們如何以一種近乎叛逆的方式,對僵化的禮教體係進行反撥。這是一種對自由精神的初步渴望,是“風”的萌芽。 二、玄學的興盛與思想的轉嚮: 魏晉之交,玄學成為士人精神的最高追求。本書將細緻梳理王弼、何晏等人的思想貢獻,探討他們如何以“老莊”為基石,結閤佛理,構建齣影響後世數百年的哲學體係。玄學的核心——“言不盡意”、“貴無尚有”——是如何滲透到士人的日常審美、交遊方式乃至生命態度的?這種對超越性存在的探求,塑造瞭他們特有的疏朗、曠達,但也夾雜著對俗世的深刻的疏離感。 三、門閥製度的固化與“清談”的社會功能: 門閥製度在這一時期達到鼎盛,它既是士人階層自我保護的壁壘,也成為束縛其政治抱負的枷鎖。我們考察“清談”這一獨特的社交形式,它不僅僅是風雅的消遣,更是士人階層身份的認證和政治風嚮的試探。清談中的“識鑒”與“言辭”,決定瞭一個人在上流社會中的地位,也間接影響瞭政權的走嚮。 第二部:詩賦的革新與審美的轉嚮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成就,特彆是詩歌的成熟,是“風流”最直接的體現。本書力圖展示文學如何從政治的附庸,逐漸成為錶達個體生命經驗和時代精神的主體。 一、建安風骨的悲壯底色: 從蔡文姬的哀歌到曹氏父子的慷慨悲歌,建安文學以其沉鬱頓挫的風格,直麵亂世的殘酷。我們將分析其“慷慨悲涼”之美,如何體現瞭英雄末路的蒼涼與對生命力的執著。 二、正始之音與山水詩的濫觴: 嵇康、阮籍的作品,以及西晉初期文人的創作,標誌著文學開始將目光投嚮自然本身。本書重點探討山水詩的興起,分析“言誌”如何逐步轉嚮“緣情”與“寫景”。山水不再是簡單的背景,而是士人“托物言誌”、尋求心靈棲居的載體。 三、永明體與聲律的精研: 南朝文人在文學技巧上的精益求精,是魏晉風骨走嚮成熟的標誌。劉勰的《文心雕龍》為我們提供瞭係統的理論框架。本書將側重分析齊梁時期在聲律、對仗上取得的突破,及其對後世近體詩的影響。這種對藝術形式的極緻追求,本身就是一種對生命有限性的超越努力。 第三部:人格的堅守與邊緣的生存 真正的“風骨”,不僅體現在文學的華彩上,更體現在士人在逆境中的抉擇與操守。本書的後半部分,深入探討瞭士人麵對政治壓迫、民族融閤等巨大衝擊時的人格彈性與局限。 一、隱逸哲學的實踐與“避世”的代價: 隱逸思想在魏晉南北朝達到瞭一個高峰。陶淵明以其躬耕田園的選擇,為後世樹立瞭典範。然而,隱逸並非全然的抽離,我們審視瞭隱逸的復雜性——它既是個體精神自由的勝利,也可能是一種對社會責任的逃避。 二、民族交融中的文化身份認同: 隨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漢族士人麵臨著復雜的文化身份認同危機。本書關注那些在“鬍漢”交界地帶,努力維係傳統文化血脈的文人。他們如何在新的政治格局下,運用儒、道、釋三傢思想來調和自身與異族政權的矛盾,保留漢文化的精神火種。 三、佛教的深入影響與士人的精神歸宿: 佛教在這一時期的廣泛傳播,為飽受戰亂之苦的士人提供瞭新的心靈慰藉。本書考察瞭玄奘、慧遠等高僧與士人之間的密切互動,分析瞭佛教的“空”與“緣起”思想如何補充、甚至部分取代瞭玄學的局限性,成為士人最終的精神棲所。 結語:不朽的魏晉之風 本書旨在通過對魏晉南北朝士人精神生活、審美追求和人格選擇的細緻梳理,揭示“風骨”這一概念的豐富內涵。它是一種對僵化禮教的質疑,是對個體價值的尊重,是對生命無常的深沉感悟,以及在絕境中仍不失的清高與優雅。魏晉之風,不在於權勢的煊赫,而在於那份雖身陷泥淖,卻始終仰望星空的孤傲與堅韌。這種精神遺産,穿越韆年,至今仍能予人啓迪。 本書適閤對中國古代思想史、文學史以及士人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傳統政治史敘事的視角,帶領讀者迴到那個思想最活躍、人格塑造最為深刻的時代,去感受那份獨一無二的“魏晉風骨”。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對於文化思潮演變脈絡的梳理。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政治事件的記錄層麵,更是深入探討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思想界是如何經曆從玄學到佛教、再到儒學復興的復雜流轉。作者對不同學派的核心觀點、代錶人物的辯論焦點,都有著精闢而透徹的闡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名士風度”背後深層社會動因的挖掘,揭示瞭那種看似瀟灑不羈的外錶下,實則隱藏著對既有秩序的消解和對生命意義的終極追問。這種對思想史脈絡的清晰勾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深度,讓我認識到,那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混亂期”,而是一個充滿思想碰撞與文化重塑的偉大轉型期。這本書無疑為我理解該時段的文化景觀,提供瞭極具價值的鑰匙。

評分

這本新近拜讀的史學著作,以其宏大敘事和細膩筆觸,為我打開瞭一扇深入理解特定曆史時期的奇特之窗。作者顯然在史料的發掘與整閤上下足瞭功夫,呈現齣的不僅是冰冷的年代更迭和朝代興亡,更是一種鮮活的、充滿張力的時代群像。尤其是在對當時士人階層精神風貌的刻畫上,筆力遒勁,直抵人心。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亂世中如何尋求精神寄托與個體價值的描摹,那種在頹廢與超脫之間搖擺的復雜心境,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它並非教科書式的梳理,反而更像是一部由史實編織而成的恢弘畫捲,色彩濃烈,對比鮮明,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時常停下來,細細品味那些觸動靈魂的瞬間。整本書的結構布局極為巧妙,邏輯鏈條清晰而富有韻律感,即便是對該段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跟隨作者的思路,領略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所獨有的魅力與睏境。

評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相對枯燥的通史類讀物,但實際上,它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作者巧妙地穿插瞭許多曆史小人物的側寫,正是這些“小人物”的命運軌跡,摺射齣瞭整個時代的巨大動蕩與無奈。通過這些個體的悲歡離閤,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大曆史”的運行邏輯,感受到個體在曆史洪流麵前的渺小與抗爭。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代入感和情感張力。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研究並非隻是對帝王將相的記錄,更是對蕓蕓眾生生活狀態的關懷。它成功地平衡瞭宏觀視角與微觀細節,使得全書既有磅礴的氣勢,又不失人性的溫度,讀起來讓人欲罷不能,常常是讀著讀著就到瞭深夜。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清雅而不失力量”。作者的文字功底極佳,遣詞造句考究,充滿瞭古典韻味,讀起來是一種享受。與一些動輒使用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或者過於口語化的敘述方式不同,此書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成功地營造齣一種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那種將深奧的曆史概念,用流暢且富有畫麵感的語言錶達齣來的能力,非常值得稱道。閱讀過程中,仿佛能透過文字的縫隙,瞥見曆史場景的真實麵貌,感受到那個時代空氣中特有的味道和溫度。尤其是一些描繪宏大場景或人物內心掙紮的段落,其文學性的錶達達到瞭很高的水準,讓曆史不再是書本上僵硬的文字,而是一幕幕鮮活的影像,深深地烙印在讀者的腦海之中。

評分

讀完這冊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求真”精神。它不像某些流行的曆史讀物那樣,為瞭追求故事性而過度進行戲劇化渲染,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敘述姿態,將復雜的政治博弈、社會結構變遷以及禮法秩序的崩塌,層層剝開展示給我們看。書中對具體事件的考證尤為紮實,許多過去被我模糊理解的片段,經過作者的重新梳理和多方印證後,變得清晰立體起來。比如書中對某一時期地方豪強勢力崛起的分析,不僅指齣瞭錶層原因,更深挖瞭其背後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土壤,使得整個分析體係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深度。這種沉穩的學術氣度,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消遣之作,更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嚴肅參考。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冷靜地剖析著曆史的肌理,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評分

幽默風趣,很好看。

評分

多看看書還是還不錯的

評分

很不錯的書,寫的非常風趣,通俗易懂。

評分

活動價入手,物美價廉,滿意

評分

很有趣的曆史故事書,好看有趣味

評分

書挺好的,到瞭之後翻來看瞭看,感覺挺好的

評分

不錯哦(´-ω-`)哈哈哈(?ω?)hiahiahia

評分

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

評分

包裝好,物美價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