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二日?:禪讓時期的大清朝政

天有二日?:禪讓時期的大清朝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蔔鍵 著
圖書標籤:
  • 清史
  • 禪讓
  • 康熙
  • 曆史研究
  • 政治史
  • 皇位繼承
  • 權力交接
  • 雍正
  • 清朝
  • 君主專製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224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2936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著名清史專傢蔔鍵深度解讀禪讓時期的大清朝政。
  這是大清王朝wei一次禪讓,也是清代重要的曆史節點。
  這是太上皇輝煌的政治告彆秀,也是寵臣和珅的人生絕唱。

內容簡介

  本書從乾隆六十年開始,在整整五年的時間跨度中描摹宦情、勾勒人物,軍國大事、兩朝帝王以及許多朝廷大員涵括其中,而著力點仍在於禪讓的三年。禪讓的三年,所有重大事件都離不開三個人:弘曆,和珅,顒琰。這是大清王朝wei一一次禪讓,也是一個政治結構復雜的時期,是清代一個重要的曆史節點……禪讓,是弘曆暮年濃墨重彩的一筆,評價雖遠非他期盼的那樣美好,卻也是乾隆帝遵循儒傢理念,希望將治統與道統整閤為一的嘗試。上皇逝後,嘉慶帝高揚起“守成”的旗幟,對求新求變公開斥責,對外部世界更為驕矜排拒,渾然不識間把國傢帶入深淵。同時,禪讓的三年,是和珅由寵臣走嚮權臣的得意旅程,也是他的人生絕唱……

作者簡介

  蔔鍵,筆名吳楚、雙舸子,江蘇徐州人,文學博士,研究員。現任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副會長,北京文史館館員等。已齣版《傳奇意緒》《中國小說文體與文學精神》《從祭賽到戲麯》《雙舸榭重校評批金瓶梅》《明世宗傳》《國之大臣》等,箋校《李開先全集》《紅樓夢》等,主編《元麯百科大辭典》。

目錄

引言 子夜的養心殿 12
第一章 老皇帝愛講的一個故事 21
第一節 祝禱與還願 21
一、星月之下的默禱 22
二、建儲之痛 25
三、選定皇十五子 27
四、大清又有瞭皇太子 30
第二節 從內閣到樞垣 33
一、樞閣中的“官二代” 34
二、和珅與王傑的鬥法 36
三、火綫提拔二閣臣 40
第三節 苗變之痛 42
一、總兵明安圖之死 43
二、大員雲集 45
三、軍中三虎將 49
四、殺俘令 54
第四節 預設的皇權運行規則 58
一、關於“歸政” 59
二、為數歸期 62
三、頂層設計 65
四、寜壽宮與重華宮 67
第二章 歸政前的大反貪 71
第一節 接連不斷的整肅 71
一、乙卯科場風波 72
二、道員德明的三輛大車 74
第二節 福建官場的斷崖式崩塌 80
一、將軍魁倫的密奏 81
二、藩庫的巨額虧空 86
三、“官心惶怖” 89
四、新任巡撫姚棻 90
第三節 十五萬兩鹽規 94
一、前任庫吏開銀鋪 95
二、行之已久的鹽規 97
三、“監斃十命”的案中案 99
第四節 嚴厲的懲處 102
一、抄傢連著抄傢 103
二、綁縛刑場的督撫 106
三、被革職遣發的主審官 108
第三章 嗣皇帝·子皇帝·嗣子皇帝 113
第一節 京師的禪讓大典 113
一、喜字第一號玉寶 114
二、再開韆叟宴 116
三、留居養心殿 118
第二節 “大事還是我辦” 121
一、 何時提齣的“訓政” 121
二、 改元後的首開經筵 125
三、被集體考傻的上屆庶常 129
第三節 稱職的子皇帝 134
一、奔波之勞 134
二、禦門聽政 137
三、掖輦巡方的感覺 140
第四節 喪亡相繼是重臣 141
一、捷報與噩耗 142
二、奔赴前綫的和珅子侄 144
三、孫士毅之死 146
四、瘟神撲嚮和琳 148
第四章 兩朝天子一朝臣 151
第一節 白蓮教起事 151
一、欽犯劉之協 151
二、除夕夜 154
三、辰年辰月辰日 155
第二節 “二皇帝”和珅 158
一、攔截帝師硃珪 159
二、不如意事常八九 164
三、選擇性發飆 167
第三節 子皇後的大喪 172
一、喜塔臘氏的幸運與不幸 172
二、父子分離的日子 175
三、受寵與受責 179
第四節 樞閣的變局 182
一、還是要用劉墉 182
二、又一個烏龍 184
三、阿桂辭世 188
第五章 失寜的山河 192
第一節 京城的水與火 192
一、永定河潰決 193
二、火起乾清宮 196
三、翰詹大考 201
第二節 從粵洋到浙洋 204
一、海盜襲殺班兵 204
二、來自安南的洋盜 209
三、海盜的幫夥 214
第三節 殺戮之痛 220
一、桃花馬上看重來 221
二、換帥如走馬燈 227
三、官逼民反 230
第四節 黃水滔滔 234
一、豐汛六堡大決口 235
二、“又有漫溢之事” 241
三、河決睢州大堤 247
第六章 弘曆的最後一個鼕天 252
第一節 衰老是不可抗拒的 252
一、安眠的喜悅 252
二、有這麼一個傳說 254
三、憧憬“林下”? 256
第二節 未能舉辦的九十大壽 259
一、重建乾清宮 260
二、子皇帝領銜的籲請 263
三、“望九”與“來孫” 266
第三節 世上已無太上皇 268
一、望捷 269
二、參蓮飲 271
三、遺詔的蹺蹊 274
第四節 誅殺和珅 276
一、遞過來一枚如意 277
二、盛世的祭品 279
三、衣帶詩 283
四、薩彬圖 293
第七章 仁宗親政 296
第一節 鬍齊侖冒濫軍費案 296
一、能臣的落馬 297
二、支領清單上的統兵大員 303
三、福寜的厄運 307
四、“嚴參重處”的苦心 313
第二節 整頓軍務 316
一、“時深焦急” 317
二、該換的與不該換的 319
三、欽差軍機大臣督軍 324
第三節 求言與拒諫 328
一、求言的門檻 328
二、拒絕“維新” 331
三、洪亮吉事件 334
四、被刺痛的皇上 337
第四節 南疆的隱患 342
一、和卓傢族的孤子 342
二、窮蹙無依的“貴種” 346
三、“殊屬多事無謂”? 349
結語:禪讓夢殘 353
參考文獻
跋:是一是二

精彩書摘

  引言 子夜的養心殿
  嘉慶元年正月初一日(一七九六年二月九日),八十六歲的乾隆帝弘曆照例早起,於夜半子刻走進養心殿東暖閣,舉行一年一度的“元旦開筆”。這是一個私密的祈願儀式,為乃父胤禛所創,參與者僅皇帝一人(跟從的一眾人等,都要止於東閣之外)。此前兩韆餘年的中國曆史中,未見有其他王朝的帝王這麼做,隆鼕時節,光是這份午夜起床就大不易。
  皇帝開筆之處,在東暖閣明窗前,紫檀長案上,一應法物已擺設停當:象徵疆域安寜的“金甌永固杯”,注滿屠蘇酒;雕漆龍盤中盛放八趾吉祥爐和香盤,散溢著蘭麝之氣;專用的玉燭晶瑩剔透,要由當今聖上親手點燃;正中鋪展著禦用黃箋,一側的筆架上,是那管皇帝專用的“萬年枝”。又到瞭大清皇帝新年開筆的莊重時刻。這是弘曆第六十一次為即將到來的一年祈福,幾個時辰後他就要禪讓帝位,濡墨運筆,應是浮想聯翩。
  元旦開筆,又叫“元旦試筆”“元旦舉筆”,本為流行於讀書人中的一種年俗,即在進入新歲之始,寫下心中對本年度的願望,多不外科場順遂、連捷進士之類。胤禛登基後政治局麵復雜,內廷爭鬥激烈,外朝議論紛飛,精神上的壓力可想而知。一個多月後改元雍正,新紀元的第一天,胤禛夜不能寐,於子時披衣而起,走進養心殿東暖閣,提筆書寫心聲,除“五榖豐登”“民安樂業”之類吉祥套語,更為主要的是對政通人和的殷切期盼。從那之後,誕生瞭一個程序極簡的宮中儀式——元旦開筆。
  六十年前的乾隆元年元日,青年弘曆第一次舉行開筆儀,全無皇父之沉重,英氣飛揚,一口氣題寫瞭三箋。第二箋先以硃筆,居中寫下“元年元旦,海宇同禧,和氣緻祥,豐年為瑞”;復於兩側改用墨筆,分彆是“願共天下臣民永享升平”,“所願必遂,所求必成,吉祥如意”。是為後世沿用的基本書寫模式。時光飛逝,到瞭二十五年元日,清朝大軍勘定迴疆、統一祖國大西北,弘曆誌得意滿,在開筆時亦有所體現。至二十七年新年,就形成固定的格式、固定的措辭,除開頭的年份變化,主體為四字一組,共二十八個字,一成不變地沿襲瞭三十三年。就這樣,本來的一個濃縮版年度規劃,本應有著具體軍政大事的新歲祈願,演化為單一的禮儀書寫形式。國傢一史館前館長鄒愛蓮曾著文分析,論為乾隆帝由進取到保守的一個例證,所見極是。
  雖說是年復一年陳陳相因,乾隆帝對元旦開筆還是極其重視的,終其一生,持之以恒。去年九月初三日,冊立皇太子並宣布明年元旦舉行禪讓之後,乾隆帝即將顒琰領至養心殿東暖閣,“教以先朝留貽例典,及開筆禦用法物”,講述元旦開筆的由來和意義,並演示一整套儀節,所寫正是此二十八字。那是一個父子獨處的溫馨時刻,也是皇位傳承的一道序幕,多年後嘉慶帝追憶及此,仍是點滴在心。
  這是一個特彆的日子,清朝曆史上唯一的禪讓大典即將舉行,弘曆的感受自會與往年不同。前邊說過開筆祈願是皇帝的個人行為,而這次,述及者多以為皇太子顒琰應恭侍在側。老皇帝將筆毫在香爐上薰一薰,先以硃筆寫下“六十一年元旦良辰宜入新年萬事如意”;再換墨筆,於左右各書八字:“三陽啓泰萬象更新”,“和氣緻祥豐年為瑞”。仍舊是乾隆年號,仍是那延續瞭三十多年的二十八個字。這之後,顒琰鄭重接過那管萬年枝,一筆一劃,將父皇所書內容恭謹照錄一遍。此事雖不列入禮典,卻是宮中迎新第一儀式,然後纔是到奉先殿、堂子等處行禮。此刻的弘曆父子,還是皇帝與太子的關係(幾個時辰後便是太上皇帝與皇帝),以同樣的吉祥文字,迎接丙辰年的到來。
  有關這次元旦開筆的記載很少,就連起居注、內起居注也無片字涉及。兩朝天子是一起在養心殿開筆麼?今天未見實證,當時怕也未必。筆者推測為父子二人在各自宮中分彆舉行,否則便不需要在冊立皇太子後,專門教以開筆儀節瞭。嗣皇帝顒琰也會在子夜起床,也會鄭重舉行開筆儀,但應在他所居住的毓慶宮。彼處殿宇,格局比養心殿略窄,亦有東暖閣。
  有意思的是,這兩份當年分彆秘藏的禦筆黃箋,曆經劫火,竟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在書寫時顯然有些手腕顫抖,筆畫時見潦草,“旦”和“良”幾乎粘連重閤;顒琰所題則工工整整,端莊中略顯拘謹。所不同的僅僅在於年號,弘曆題為“乾隆六十一年”,顒琰寫的則是“嘉慶元年”。同一時期齣現兩個甚至更多的年號,在我國曆史上多有之,而父子交班、明確禪讓之後仍如是者,此為唯一一例。這當然是太上皇帝的意思,顒琰遵照父皇之旨書寫。不獨禪讓伊始,以後的三個大年初一,都是如此。
  根據已有程序,弘曆與顒琰寫畢,會親手將吉語紙條摺好密緘,將所用法物一一收拾起,交與所司密存。內務府恭進當年時憲書(即大清曆書,因避弘曆名諱改稱),“瀏覽一通,以寓授時省歲之意”。遵從乾隆帝的旨意,去年十月初就印製瞭嘉慶元年時憲書,頒行天下;而父子二人此刻所讀,當是“乾隆六十一年時憲書”。這是應顒琰率諸王大臣懇切叩請,得到允準在宮內使用的。
  兩處元旦開筆,兩本新歲曆書,一個新的、政治結構特殊的曆史時期就這樣開始瞭。
  此時,被史學傢稱為“偉大時代”的十八世紀正接近尾聲,工業革命帶給世界的巨變已然顯現,歐美幾位大國之君的命運也是可嘆可嗟:
  法王路易十六,已在三年前的大革命浪潮中人頭落地(馬嘎爾尼所攜帶的英王緻乾隆帝信函中,特地提到此事,弘曆在詩文諭旨中雖無隻字提及,心中卻不可能沒有一點兒震動),新成立的法蘭西共和國血雨腥風,另一個皇帝拿破侖正在軍事和政治舞颱上初露頭角;
  英王喬治三世,正被間歇性精神病(一說是卟啉病)所摺磨,王室頗有幾分式微,而議會主導的英國已顯現齣相比於君主獨裁的體製優越性,最先得受工業化帶來的實惠,綜閤國力急遽增長;
  ……
  天有二日嗎?
  在上皇意識中自然不是,在嘉慶帝思想上當然也不是,在和珅看來則必然是。而悲劇在於:和珅麵對著父子皇帝,不能不以侍奉上皇為主,又要處處考慮子皇帝的感受,一僕二主,殫心竭慮,長袖善舞,八麵臨風。他是一個能臣,也是一個小人,自以為世事洞明,自以為已經深結新帝之歡心(子皇帝也不時錶達齣依賴信任),孰料上皇崩逝,緊接著就是那一聲晴天霹靂……
  ……

《風雲變幻:從晚明到初唐的權力更迭》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型期——從明朝覆滅到唐朝建立之間的動蕩歲月。這不是一部單純的編年史,而是聚焦於權力真空下各路英雄豪傑的角逐、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以及社會結構的深刻重塑。 第一部分:末世的挽歌與新秩序的萌芽 故事伊始,我們首先迴到崇禎年間的紫禁城。詳盡描繪瞭晚明帝國由盛轉衰的內在機製——財政的枯竭、文官集團的僵化、邊患的失控,以及層齣不窮的民變。我們不僅關注瞭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的崛起軌跡,更細緻考察瞭他們內部組織結構的變化,以及他們在占領城市後所采取的治理模式,探討瞭他們作為“新朝代”的雛形,在製度建設上的探索與失敗。 與此同時,東北的關外,努爾哈赤的後金(後來的清朝前身)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本書將重點剖析女真部落在薩爾滸之戰後如何迅速完成軍事化和政治化轉型。不同於一般的軍事史描述,我們側重於分析其吸收漢文化、構建“八旗”製度的精妙之處,以及他們對“天命”觀念的闡釋,為日後入主中原奠定瞭意識形態基礎。分析揭示瞭,在明朝內部矛盾激化的同時,關外的力量是如何在外部壓力下完成內部整閤的。 第二部分:山海關的抉擇與南明的掙紮 山海關之戰並非簡單的軍事勝負,而是中國曆史走嚮的決定性拐點。本書對吳三桂的復雜心路進行瞭深入的心理側寫,探討瞭他麵對“降明”與“引清兵”兩種極端選擇背後的權力考量、個人恩怨與地緣政治壓力。我們詳細梳理瞭清軍入關初期的軍事部署和戰略調整,重點分析瞭清廷如何利用“剃發易服”等政策來鞏固其統治閤法性,以及這引發的江南士紳階層的激烈反彈與抵抗。 在南方,南明政權並非鐵闆一塊。本章細緻考察瞭弘光、隆武、永曆諸帝政權的更迭,分析瞭東林黨遺老、地方士紳、以及擁立皇帝的軍事將領之間錯綜復雜的權力博弈。我們探究瞭南明政權為何在擁有龐大的人力物力基礎的情況下,最終仍無法抵禦清軍的攻勢,強調瞭其內部派係鬥爭對國傢意誌的消磨,以及在財政、軍事動員上的先天不足。 第三部分:中原的新格局——清初的治理與士人的再定位 清軍定鼎北京後,權力結構迅速穩定,但如何治理廣闊的漢地成為新的挑戰。本書將重點分析清初統治者(順治、康熙早期)采取的一係列“以漢治漢”的策略。這包括科舉製度的恢復與調整、對儒傢經典的重新詮釋(尤其是對“忠君”思想的強化)、以及八旗與綠營的協同作戰體係的構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文字獄”現象進行瞭社會學層麵的考察。它不僅僅是壓製異議的工具,更是清廷試圖通過重塑知識分子的思想範式,來內化其統治閤法性的重要手段。通過對具體案件的分析,我們得以窺見知識分子群體在新的政治環境下所經曆的深刻的身份焦慮與道德睏境。 第四部分:隋唐的遺産與李唐的崛起 在討論中原政權更迭的同時,本書也適時地將目光投嚮瞭西北的關隴集團。本書追溯瞭隋朝建立的背景,分析瞭其在製度上(如三省六部製、科舉製的初步確立)對後世的深遠影響。隋末的農民起義和地方割據,如何為新興的李唐勢力提供瞭轉圜餘地。 重點聚焦於李世民個人的軍事纔能和政治手腕。我們分析瞭“玄武門之變”這一關鍵事件的幕後操作,探討瞭這一血腥的權力交接如何奠定瞭唐朝初期中央集權的基調,以及它對後世皇權繼承模式産生的長期影響。唐朝在統一過程中對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安撫政策,特彆是“羈縻”製度的運用,體現瞭與中原王朝傳統“徵服”模式的不同,為後來的多民族融閤打下瞭基礎。 結語:曆史的循環與斷裂 全書最後總結瞭這一曆史時期所展現的復雜圖景:王朝的衰亡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社會結構性矛盾、統治集團的認知失誤與外部挑戰多重作用的結果。從明末的混亂到清初的定鼎,再到隋末的掙紮與唐初的輝煌,我們看到的是權力在繼承、顛覆、再重建中的循環往復。然而,每一次“重建”都伴隨著文化的吸收與製度的斷裂,正是這些斷裂與融閤,共同塑造瞭此後數百年中國的基本麵貌。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視角,去理解權力轉移背後的復雜動因。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強烈的曆史悖論感——“天有二日”,本應是異象,是動蕩的象徵,卻用在瞭“大清朝政”上,這暗示著作者對既有曆史觀的挑戰。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種顛覆性的敘事角度,而不是重復那些被嚼爛瞭的清初故事。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對權力閤法性來源的深層探討。例如,在清朝建立初期,滿漢之間的關係如何通過“禪讓”的意象進行政治包裝和鞏固?那些文人士大夫是如何在口頭贊頌“禪讓”的同時,內心又在如何衡量新的統治者?我尤其關注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細節,比如文書的措辭、禮儀的變動、甚至是一個官員的眼神變化,這些細微之處往往能摺射齣最真實的政治氣候。如果這本書能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重新整閤,構建齣一個既有邏輯又充滿張力的曆史圖景,那麼它就具備瞭極高的閱讀價值。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立刻被它那種略帶蒼涼和深沉的基調所吸引。這個“禪讓時期”的定位,立刻讓我聯想到權力轉移時的那種微妙的、近乎無聲的戰爭。我希望作者能夠像一位高明的棋手一樣,布局整本書的節奏。開篇或許會是那種平靜下的暗流湧動,隨著故事的深入,矛盾逐步升級,直到在某個關鍵的曆史節點爆發。我特彆關注作者如何處理曆史人物的復雜性。在“禪讓”的背景下,那些支持者和反對者,他們究竟是為瞭理念還是為瞭私利?那種夾在舊秩序瓦解和新秩序建立之間的知識分子的睏境,是否會在書中得到充分的展現?我更希望這本書的語言是那種沉穩而不失力量的,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如果能將曆史的冰冷與人性的溫度並置,這本書就能深深地打動我,讓我對那個時代産生更深切的共鳴。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引人注目瞭,“天有二日”這四個字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讓人聯想到古代那些改朝換代的風雲變幻,尤其是再加上“禪讓時期的大清朝政”這個副標題,更是讓人浮想聯翩。我期待著作者能在這本書裏,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剖析那個復雜多變、充滿權力鬥爭的時代。我心裏琢磨著,作者會不會把重點放在那些幕後的交易、文臣武將之間的明爭暗鬥,以及皇權更迭時期的那種微妙的政治博弈上。畢竟,大清朝的建立和鞏固,絕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必然經曆瞭無數次的妥協、算計和妥協,而“禪讓時期”這個提法,更是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不確定性,仿佛空氣中都彌漫著陰謀與權謀的氣息。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抽絲剝繭,還原那些被曆史塵埃掩蓋的真實瞬間,那些關於忠誠與背叛、野心與剋製的交織故事。這本書要是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政治懸疑小說瞭。

評分

這本《天有二日?:禪讓時期的大清朝政》的書名,似乎在問一個形而上的問題:權力真有“讓渡”一說嗎?或者說,曆史的進程究竟是人為設計的結果,還是自然演化的必然?我帶著這樣的哲學思辨進入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中。我期待作者能夠跳齣純粹的事件敘述,轉而探討權力轉移背後的意識形態構建。清朝的統治者是如何利用“禪讓”的概念,來為自己塗抹上一層神聖的光環,以對抗其“異族入主”的先天不足?而那些漢族士人又如何在新舊交替的縫隙中,既要保全性命,又要維持文人的氣節?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對“閤法性”的深度解構。如果這本書能夠將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熔於一爐,用一種近乎冷峻的筆觸去審視曆史的真相,那麼它就超越瞭一般的曆史讀物,成為瞭一部可以反復咀嚼的經典之作。

評分

光從書名來看,這本書就有一種強烈的古典美學和深刻的曆史反思意味。我常常在想,那些史書上記載的“禪讓”或者類似的權力交接,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人性的掙紮和曆史的必然性?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有著不同尋常的洞察力,能從這些看似平靜的政治變動中,挖掘齣深層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心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這種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之間的關係的?是像傳統史傢那樣,專注於帝王將相的功過得失,還是會更側重於探討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無力感和選擇?如果這本書能兼顧這二者,用細膩的筆觸去描繪那些身處權力漩渦中的小人物的掙紮,同時又能提供一個清晰的宏觀曆史框架,那麼它無疑是成功的。我更偏愛那種帶有哲學思辨色彩的曆史解讀,希望這本書能引導我思考,在麵對曆史的巨大轉摺時,我們究竟應該以何種態度去麵對和理解。

評分

主要是買來請作者簽名。

評分

內容還不錯,排版也好,封麵設計太難看瞭

評分

蔔健先生的書值得擁有!

評分

把乾隆內禪前後幾年的大事梳理瞭一遍,如整治貪汙,平定苗疆,治理河患,等等。主要看瞭下乾隆禪讓前後和嘉慶的權力關係。

評分

嚴謹又不失趣味

評分

蔔健先生的書值得擁有!

評分

嘉慶皇帝當瞭三年的太子皇帝,這三年的忍辱負重值得一看

評分

人民文學齣版社也是品質的保證

評分

一般,很一般,見識淺薄,論述流於錶麵,失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