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復雜的人心,在心理學麵前也是一片透明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人類心理世界
73個妙趣橫生的心理實驗 73個匪夷所思的心理定律 73個精準無比的心理效應
認知自身 掌控情緒 規劃人生
簡單 好玩 實用
適用於商業談判 職場溝通 人際交往 傢庭教育
到商店給妻子買塊衛生棉,最後卻買瞭條遊船;戰爭首惡希特勒性格分析竟得高分;贊美不擔讓人發奮,連植物都能茁壯生長?
你身邊是否有怪怪的夥伴?你在麵臨考試或升遷時是否睡不著覺?你總會沒來由地害怕,看到蟑螂、一個人睏在電梯、擔心僵屍跑到傢裏?
再復雜的人心,在心理學麵前也是一片透明,本書以有趣、專業、深入的筆觸,濃縮72個心理學上廣泛運用的心理效應,用淺顯直白的案例,全新解讀心理效應的深層運用。適用於商業談判、職場溝通、人際交往、教學教子等各種領域,也是認知自身、掌控情緒、規劃人生的啓濛書。
關亞瑋 知名圖書策劃人,曾策劃多部暢銷圖書,精擅於科普及心理學題材圖書的策劃。
第一捲 知己知彼:認知必用的心理學定律
002 / 無中生有讓你防不勝防——鳥籠效應
006 / 庸人自擾害人不淺——自我參照效應
009 /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很難做好——不值得定律
012 / 遵從你內心的選擇——樂隊花車效應
015 / 星座究竟有幾分準——巴納姆效應
020 / 隻緣身在此山中,自我認知中的盲區——蘇東坡效應
024 / 走自己的路,讓彆人說去吧——韋奇定律
028 / 廢除強迫癥,剔除半途而廢——蔡戈尼效應
032 / 一斑窺豹要不得——暈輪效應
035 / 懂得經營自己長處的人最聰明——瓦拉赫效應
038 / 重視加暗示,成就不凡——霍桑效應
041 / 莫用自己的喜好挑戰他人的極限——投射效應
044 / 善用過度理論,收獲美滿生活——過度理由效應
047 / 摘掉無形的“有色眼鏡”——刻闆印象
050 / 眼見不一定為實——記憶偏差
053 / 專傢並非不能質疑——權威效應
056 / 學習就要多反饋——反饋效應
058 / 說我行,我就行——期待效應
第二捲 左右逢源:社交達人交際必用的心理定律
062 / 距離産生美——刺蝟效應
066 /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互惠關係定律
069 / 拉近相互之間的距離——自己人效應
073 / 給他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首因效應
076 / 新信息的重大影響——近因效應
079 / 退一步海闊天空——豁達效應
082 / 把握好“度”,你就是高人——適度原則
084 / 留人顔麵,掌握說話分寸——瀑布心理效應
088 / 朋友決定自我層次——圈子效應
091 / 沒有間隙的共贏——共生效應
095 / 微笑是最好的名片——曼狄諾定律
098 / 讓所有人為你喝彩——自信法則
102 / 最有威力的武器是愛與關懷——南風法則
106 / 傾聽是對彆人最好的尊重—— 傾聽原則
110 / 心有靈犀一點通——共鳴原則
113 / 把話說到他人心坎兒上——贊美效應
116 / 卸下對方的戒備感——黑暗效應
118 / 閤作需要正確途徑——三個和尚沒水吃規律
第三捲 勝者為王:獲取成功的心理學定律
122 / 患得患失敗事,專心緻誌成事——瓦倫達心態
126 /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定律
130 / 成就的大小取決於難度的高低——跨欄定律
133 / 我的人生我作主——毛毛蟲效應
137 / 成功就是再堅持最後一分鍾——臨界點效應
140 / 目標決定高度——跳蚤效應
143 / 失敗也是一種機會——比倫定律
146 / 男女搭配,乾活不纍——異性效應
148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青蛙效應
151 /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馬太效應
154 / 巧用規律,獲取成功——二八定律
157 / 學會尊重,你就得到瞭全部——馬斯洛效應
160 / 告彆無助,體驗成功——習得性無助效應
164 / 通嚮成功的萬能鑰匙——示弱定律
167 / 不選閤作選競爭——競爭優勢效應
170 / 一種走嚮成功的捷徑——登門檻效應
173 / 切勿畫地為牢——心理定式
177 / 競爭孕育成功——鯰魚效應
第四捲 掌控情緒:成就自我的心理學定律
180 / 解除憂慮的萬能鑰匙——卡瑞爾公式
184 / 信念改變一切——情緒ABC 理論
187 / 幸福= 效用/ 欲望——幸福公式
190 / 不要拿彆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踢貓效應
193 / 積極熱情的心態可以改變一切——杜利奧定律
196 / 易怒者短命——野馬結局
200 / 珍愛幸福,遠離嫉妒——嫉妒心理
203 / 讓心靈灑滿陽光——酸葡萄與甜檸檬效應
207 / 放棄也是一種美——小池定理
210 / 不完美的人更可愛——齣醜效應
213 / 不要敗在自己手上——羅伯特定理
216 / 以快樂的視角看世界——視網膜效應
219 / 人比人氣死人——對比效應
223 / 掌控自己的情緒,做快樂的主人——情緒效應
227 / 注意調整微小的不良情緒——蝴蝶效應
231 / 學會傾訴更健康——傾訴效應
235 / 心理素質左右成敗——詹森效應
239 / 遇事多用腦——餓老鼠與布利斯效應
244 / 滿招損,謙受益——盧維斯效應__
無中生有讓你防不勝防——鳥籠效應
世界上究竟存不存在無中生有這樣的事情?
老趙和老張都是文化人,也是相處多年的老鄰居,由於工作的緣故,老趙要搬傢到另外一個城市,傢裏的東西大部分都要賣齣去。清理完所有的傢具後,隻剩下瞭一張書桌,因為價格昂貴,不太好賣,老趙便決定把它送給老張作紀念。
老張欣悅地接受瞭老趙的饋贈,並錶示瞭感激之情,將書桌搬迴瞭自己的房間。
那張書桌外觀非常雅緻,散發著古典的韻味。酷愛文墨的老張十分喜歡這張古色古香的書桌,不過,他隨即發現一個問題:他原來坐的那把破舊的、方方正正的木藤椅和書桌看上去極不相稱!
於是,為瞭讓座椅和書桌相配,老張以不菲的價格,買瞭一把高檔的、古典風格的太師椅來搭配。
一天,朋友來老張傢做客,言辭間對書桌和椅子贊不絕口,但轉過話頭卻說:“不錯,不錯,隻是你要能把書櫥換一下就更好瞭。”
老張看著破舊的書櫥,點瞭點頭,心想確實也應該換一個好的。於是朋友走後,他又跑到商場裏花錢買瞭一個風格和書桌、椅子統一的新書櫥……
不久後,又有一個朋友光顧瞭老張傢,對其書房的傢具贊譽有加,卻又評論道:“你的書房什麼都好,就是光綫太暗,要是能把前麵的牆打掉,加個落地窗,這間書房就更完美瞭!”
老張聞言,真的就行動起來,請裝修公司打掉瞭牆,開瞭一個落地窗。當他站到窗前,看著窗外的景色時,終於滿意瞭,他的書房也得到瞭朋友們一緻的誇贊。不過,這前前後後,老張花齣去的錢可真不少,有一天,他沒事算瞭一筆賬,自己都嚇瞭一跳——這次摺騰,他搭進去的錢等於他兩年的工資瞭。
1907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傢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傢卡爾森。一天,詹姆斯與卡爾森打賭,他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
卡爾森不以為然地笑道:“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沒過幾天,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瞭他準備的生日禮物——一個精緻的鳥籠。
卡爾森想起那個賭約,哈哈大笑:“你就彆費勁瞭,我隻會把它當成一件漂亮的工藝品。”
不久,卡爾森就發現一件事情:隻要有客人來訪,看見卡爾森書桌旁那個空蕩蕩的鳥籠,無一例外地都會問一句:“卡爾森教授,你養的鳥怎麼不在籠子裏呢?”
卡爾森隻好一次又一次地嚮客人解釋說:“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這是朋友送我的禮物。”
然而,這種迴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睏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
終於有一天,卡爾森在送走又一個帶著疑惑的朋友後,走進花鳥商店,買瞭一隻漂亮的鸚鵡,迴傢後養在瞭那個鳥籠裏。同時,他也微微有些沮喪地承認,他的好友詹姆斯的“鳥籠戰略”成功瞭!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規律,從物質層麵探討,它會指引人們在偶然獲得的一件自己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地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就像卡爾森,即使他自己長期對著空鳥籠並不彆扭,但每次來訪的客人都會很驚訝地問他這個鳥籠是怎麼迴事或者把怪異的目光投嚮空鳥籠。
卡爾森為瞭避免每次都要進行解釋,就隻能選擇扔掉鳥籠或者買一隻鳥來,但精緻漂亮的鳥籠扔瞭他會覺得可惜,所以隻好選擇後者瞭。
實際上,卡爾森在最初把鳥籠掛到自己客廳的時候,也許根本就沒想到,他以後的日子會和這個鳥籠糾纏不休。
從精神層麵上來說,人們往往會在一些事物麵前對它們下達一個自認為“有用”的判定,於是為瞭迎閤或者鞏固這種判定,自覺不自覺地在思想和行為上做齣相應的行為,從而讓一些事情偏離瞭最開始的初衷。
……
剛拿到《那些準到沒話說的心理效應》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挺好奇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效應能“準到沒話可說”。結果,翻瞭幾頁就被吸引住瞭,它真的把很多我平時模糊感知到的、但又說不清道不明的現象,給解釋得頭頭是道。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稟賦效應”的章節。書中舉瞭一個例子,說我們往往會對自己擁有的東西産生一種過高的評價,即使這個東西在彆人看來並沒有那麼值錢。比如,我有時候會特彆珍惜一些小禮物,即使它們可能並不貴重,但因為是我擁有的,我就會覺得它們更有價值。這本書就深入淺齣地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會這樣,以及這種效應在購物、談判甚至人際關係中會産生怎樣的影響。它讓我意識到,有時候我們對某些事物的執著,可能並非是它本身有多麼優秀,而是因為我們已經“擁有”瞭它,這種擁有感賦予瞭它特殊的意義。再比如,書中提到瞭“稀缺性原理”,就是說當某個東西變得稀少時,它的吸引力就會大大增加。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無論是限量版的商品,還是限時的優惠,都總能勾起我們想要立刻抓住的衝動。這本書把這些心理學原理拆解開來,讓我們看到背後的邏輯,原來我們的很多“想要”和“不捨”,都是可以被預測和解釋的。更讓我覺得這本書“準”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告訴你這些原理,更是在引導你去觀察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去發現這些原理是如何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你和我。它不是那種看完就忘的書,而是會讓你在之後的日子裏,時不時會迴想起書中的某個例子,然後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這種感覺,真的非常奇妙,也讓我對人類的行為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評分《那些準到沒話說的心理效應》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本“心理學速成班”。它用最簡潔明瞭的方式,揭示瞭那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反復齣現,卻又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心理規律。其中關於“近因效應”的闡述,尤其讓我受益匪淺。我們往往會更加關注和記住最近發生的事情,而對早期信息有所淡忘。這一點在人際交往中尤為重要,一次糟糕的“結尾”,可能會抹去之前所有美好的印象。這本書就用生動的例子說明瞭這一點,讓我意識到,在與人溝通交流時,如何把握好“最後時刻”的呈現,是多麼的關鍵。它讓我開始有意識地去關注自己的“收尾”,無論是工作匯報還是朋友告彆,都力求給對方留下一個積極的印象。還有關於“霍桑效應”的解讀,也讓我對“被關注”這件事有瞭更深的理解。人們在知道自己被觀察時,行為會發生改變。這一點在工作場所尤其明顯,管理者常常會利用這一點來提高員工的績效。這本書就詳細解釋瞭這種效應的原理,以及它可能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它讓我明白,有時候我們所謂的“努力”,可能不僅僅是因為事情本身,還可能是因為我們知道“有人在看”。這種對自我行為的覺察,讓我對自己的動機有瞭更清晰的認知。總的來說,這本書就像一把萬能鑰匙,打開瞭通往理解人心的門。它讓我看到瞭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刻規律,也讓我對自己和他人有瞭更深的包容和理解。
評分《那些準到沒話說的心理效應》這本書,簡直就是我行為模式的“解剖圖”。它把那些我習以為常、甚至認為理所當然的反應,都給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中關於“巴納姆效應”的論述,讓我驚呼“太準瞭!”。就是我們常常會認為一些籠統的、普遍性的描述,特彆符閤自己的個性。比如星座運勢、血型性格分析,雖然描述得很模糊,但我們總能從中找到與自己相似的地方。這本書就揭示瞭這種心理,讓我們看到,有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可能並沒有那麼準確。它讓我開始審視,我所相信的關於自己的很多特質,究竟是真實的,還是被這種“巴納姆效應”所影響。再有,“從眾心理”的章節,也讓我感同身受。在不確定的時候,我們傾嚮於參考他人的選擇,即使這個選擇未必是正確的。這本書就生動地描繪瞭這種群體的影響力,以及它如何讓我們在不經意間,放棄瞭獨立的思考。它不僅僅是告訴你“為什麼”,更是在引導你去“怎麼做”。比如,它會教你如何在信息不足的情況下,保持警惕,不輕易被群體所裹挾。這本書就像一個“心理雷達”,讓我能夠提前預警那些可能影響我判斷和決策的心理陷阱。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獨立思考和自我覺察的能力。
評分《那些準到沒話說的心理效應》這本書,就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心理解碼器”。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解釋瞭那些影響我們行為和決策的深層心理機製。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確認偏誤”的探討。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去尋找那些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而忽略那些與自己觀點相悖的證據。這一點在政治、社會討論中尤為明顯,人們很容易陷入“迴聲室效應”,隻聽到自己願意聽到的聲音。這本書就用生動的例子,說明瞭這種偏誤是如何讓我們固執己見,難以接受新事物。它讓我意識到,要保持客觀和開放的心態,主動去接觸不同的觀點,而不是一味地堅持自己的固有認知。再有,書中關於“損失規避”的解釋,也讓我受益匪淺。我們對於失去東西的厭惡感,遠遠大於獲得同等價值物品的愉悅感。這一點在投資、保險等領域錶現得尤為突齣,商傢常常利用這種心理來促使我們做齣購買決策。這本書就教我們如何識彆這種心理陷阱,從而做齣更明智的財務規劃。它不僅僅是告訴你這些心理效應的存在,更是在教你如何“反套路”,如何在復雜的心理博弈中保持清醒。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性中那些普遍而又微妙的規律,也讓我對自己和他人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評分坦白說,《那些準到沒話說的心理效應》這本書,起初是因為它的名字很吸引人,感覺很有“料”。翻開之後,果然不負所望,它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解瞭很多讓我醍醐灌頂的心理學概念。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光環效應”的分析。一個人的某個特質(比如外貌或口纔),會影響到我們對他的整體評價,即使這些評價並沒有根據。這一點讓我開始反思,我自己在評價一個人時,是否也常常被這種“光環”所迷惑,而忽略瞭更重要的內在品質。這本書就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一個穿著得體的推銷員,往往更容易獲得信任,即使他推銷的産品本身並沒有那麼優秀。它讓我明白,如何在信息有限的情況下,避免被錶麵的“光環”所誤導。另外,關於“認知失調”的解釋,也讓我豁然開朗。當我們內在的信念與外在的行為不一緻時,我們會感到不適,然後會想方設法去調整,以達到心理的平衡。比如,我們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依然有人堅持吸煙,他們可能會通過“我知道,但我覺得沒那麼嚴重”來緩解這種認知失調。這本書就深入剖析瞭這種心理機製,讓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身邊一些“矛盾”的行為。它不僅讓我看到瞭這些心理效應的“神奇”,更讓我學會瞭如何去應對它們,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做齣更理性的判斷。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運作規律。
評分《那些準到沒話說的心理效應》這本書,拿到手的第一感覺是它名字就透著一股子“凡爾賽”的勁兒,但翻開之後,纔發現這股“凡爾賽”是真有底氣的。我一直對人的行為模式和思維習慣很感興趣,總覺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不自覺地被一些看不見的“力量”所牽引,做齣一些看似閤理卻又帶著點微妙的反應。這本書就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剖析瞭那些隱藏在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原理,而且,最關鍵的是,它講得一點都不枯燥。作者非常善於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復雜的心理學概念,我記得其中有講到“錨定效應”的部分,舉的例子是關於商品定價的,一個原價幾百塊的包,打摺到幾十塊,我們就會覺得非常劃算,覺得撿瞭大便宜,但實際上,這個“幾十塊”可能比我們實際需要花的錢還要高。這種日常到不能再日常的場景,一旦被點破,瞬間就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還有關於“從眾心理”的探討,我常常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些“跟風”的現象,比如某個産品突然火瞭,大傢一窩蜂地去買,即使自己並沒有真正的需求。這本書解釋瞭這種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讓我們理解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容易受到群體的影響,以及如何在不被裹挾的情況下做齣更獨立自主的選擇。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位智慧的朋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帶你探索人心的奧秘。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照鏡子,你會看到自己身上的一些影子,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身邊的人。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每一個決定,思考背後是否存在著某種心理暗示,而這種自我的覺察,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收獲。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改變,讓我看待世界和與人交往時,多瞭幾分洞察力。
評分這本書,《那些準到沒話說的心理效應》,真的就像是給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一直以為自己對人情世故洞若觀火,結果看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很多時候,我隻是在跟著一些隱形的“心理腳本”在走。其中關於“損失規避”的描寫,讓我印象深刻。我們往往對失去東西的痛苦,比得到同等價值東西的快樂,感受更強烈。這一點在消費決策上錶現得淋灕盡緻,商傢常常會利用這一點,通過強調“錯過將損失XXX”來促使我們購買。這本書就細緻地剖析瞭這種心理機製,讓我明白,有時候我們看似“精打細算”的決策,實際上是被對損失的恐懼所驅動。它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在麵對選擇時,是否過於看重“不失去”,而忽略瞭“可能獲得”的機會。而且,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它更像是在教我們如何“玩轉”這些心理效應。比如,它會告訴你,如何通過製造“稀缺感”來提升産品的吸引力,或者如何利用“互惠原則”來增進人際關係。這些方法並不是 manipulative,而是基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周圍的世界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自己的行為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就像一個“心理地圖”,幫助我 navigates in this complex social landscape with more confidence and awareness. 那些“準到沒話說的”心理效應,真的讓我覺得,原來人是可以被如此精準地“讀懂”的。
評分《那些準到沒話說的心理效應》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本“心理學生活指南”。它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堆砌,也沒有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將復雜的心理學現象展現在我們麵前。我尤其喜歡它關於“確認偏誤”的論述。我們總是傾嚮於尋找、解釋和記住那些能夠證實自己信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與之相悖的證據。這一點在網絡信息爆炸的時代尤為明顯,我們很容易陷入“信息繭房”,隻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從而加劇瞭偏見。這本書就形象地說明瞭這一點,讓我反思自己在獲取信息和做齣判斷時,是否也存在著這樣的“偏愛”。它提醒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主動去接觸不同觀點,而不是固步自封。還有關於“蔡格尼剋效應”的解讀,也讓我恍然大悟。為什麼那些未完成的任務反而會讓我們念念不忘?這本書解釋瞭這種大腦的“習慣”,以及如何利用它來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我一直是個有點拖延癥的人,讀到這裏,我纔意識到,有時候不是我不想做,而是我的大腦還沒有“完成”這個任務,所以纔會一直惦記著。這本書提供瞭很多非常實用的“心理小技巧”,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它不是那種讓你看完就覺得“我知道瞭”的書,而是會讓你在看完之後,不自覺地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做齣更明智的選擇。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纔是真正打動我的地方。
評分《那些準到沒話說的心理效應》這本書,確實名副其實,讀起來就像是在看自己的人生劇本,隻不過這本書把幕後操縱的“導演”給指瞭齣來。其中關於“沉默的證據”的解釋,讓我印象尤為深刻。我們總是容易被成功人士的故事所吸引,而忽略瞭那些失敗的案例。比如,我們聽到的都是創業成功的勵誌故事,卻很少聽到那些倒閉的企業和失意的創業者。這本書就提醒我們,要看到那些“沉默的證據”,不要被錶麵的成功所迷惑。它讓我明白,在做任何決定時,都需要更全麵的信息,而不僅僅是那些光鮮亮麗的“成功案例”。還有關於“布裏丹的驢”的寓言,書中也進行瞭深刻的心理學解讀,就是當麵臨兩個同樣有吸引力的選擇時,我們可能會因為猶豫不決而錯失良機。這一點在我生活中經常齣現,比如選擇哪個offer,或者去哪裏旅行,總是糾結半天,最後可能什麼都沒決定。這本書就用這個寓言,揭示瞭這種“決策癱瘓”的心理根源,並且提供瞭剋服它的方法。它鼓勵我們勇敢地做齣選擇,即使這個選擇並不完美。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關於心理學的知識,更是一種麵對生活挑戰的勇氣和智慧。它讓我看到,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裹足不前,是因為我們被自己內心的恐懼和猶豫所束縛。
評分《那些準到沒話說的心理效應》這本書,真的像是一次與內心深處的對話。它沒有講那些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把心理學的智慧融入瞭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我最受觸動的是關於“暈輪效應”的探討。它不僅僅是外貌影響評價,還包括一個人從事的職業、穿的衣服,甚至說話的語調,都可能成為我們評判他人的“光環”。這本書就用大量的案例說明,一個笑容燦爛的店員,即使服務稍有不足,也更容易獲得顧客的好評。它讓我反思,自己是否也常常因為某一個優點,就對一個人産生過度的正麵評價,而忽略瞭其他的方麵。這種“一葉障目”的現象,在生活中屢見不鮮。再比如,書中關於“錨定效應”的講解,也非常貼切。在購買商品時,先看到高價商品,再看到摺扣商品,會讓人覺得摺扣商品特彆劃算。這不僅僅是商傢的小把戲,更是深植於我們大腦的心理機製。這本書就教我們如何識彆這種“錨定”,從而做齣更自主的消費選擇。它不是那種讓你看完就覺得“哇塞”的書,而是會讓你在之後的日子裏,在每一個細微的瞬間,都會迴想起書中的某個觀點,然後不自覺地調整自己的看法和行為。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改變,纔是真正價值所在。它讓我看到瞭人心的復雜和微妙,也讓我對如何與人相處有瞭更深的智慧。
評分幫人買的 包裝可以 物流快
評分生活中常見的,可能知道現象,卻不懂緣由 ,看這書就對瞭
評分不錯很好看,長知識瞭!
評分現在已經習慣瞭買啥東西先上京東看下,東西好,價格實在,送貨速度快,好評
評分good
評分生活中常見的,可能知道現象,卻不懂緣由 ,看這書就對瞭
評分幫人買的 包裝可以 物流快
評分很好,在京東購物,放心!有用
評分還沒開始看,4.23讀書日的時候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