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政治專業師生及研究者 與其他論者不同的是,本書作者王亞南先生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中國官僚政治的,經濟結構是其研究的邏輯起點。同時,他的視角延伸到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特彆是社會史領域,其整個理論框架,涵蓋瞭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大領域,實際上,他把三者作為一個有機聯係的整體加以係統的、全麵的考察,是融會貫通政治史、經濟史和文化史的一次嘗試。
內容簡介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用馬剋思主義科學方法係統地剖析傳統官僚政治的好書。作者從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形態入手,結閤秦漢至民國的曆史找齣官僚政治的産生、形態和特徵,及其與封建社會長期停滯的關聯;並從與西方官僚製度的對比中,揭示齣官僚政治發展和轉化的一般規律,頗多齣色創見,至今仍具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王亞南(1901~1969),著名現代經濟學傢。從1950年起,王亞南擔任廈門大學校長直到去世。他是第yi、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錶,並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福建省政協副主席。1969年於上海去世,終年六十九歲,身後留下40多部著作(譯作)和三百多篇學術論文。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序言
第一篇 論所謂官僚政治
第二篇 官僚政治在世界各國
第三篇 中國官僚政治的諸特殊錶象
第四篇 中國官僚政治的社會經濟基礎
第五篇 官僚、官僚階層內部利害關係及一般官製的精神
第六篇 官僚政治與儒傢思想
第七篇 官僚貴族化與門閥
第八篇 支持官僚政治高度發展的第一大杠杆——兩稅製
第九篇 支持官僚政治高度發展的第二大杠杆——科舉製
第十篇 士宦的政治生活與經濟生活
第十一篇 農民在官僚政治下的社會經濟生活
第十二篇 官僚政治對於中國社會長期停滯的影響
第十三篇 中國官僚政治在現代的轉型
第十四篇 傳統的舊官僚政治之覆敗
第十五篇 新舊官僚政治的推移與轉化
第十六篇 新官僚政治的成長
第十七篇 中國官僚政治的前途
王亞南先生學術年錶
鏟除官僚政治的理論利器
精彩書摘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中國官僚政治研究(精裝本)》:
這看是層次分明的官製,實行起來,照俄國自己描述的,卻是下麵這樣:
“無論如何小的官吏,甚至一個管理沙皇的鞋子的官吏,可以為瞭自己利益任意破壞政府的命令。”
“官僚主義在本質上就是忽視現實,專講形式。在政府下級機關可以解決的問題,而又不需要詳細規定的事,卻要提交上級機關以延長時日。很小的一個問題,故意咬文嚼字終久得不到最後解決。機關雖多,辦事遲緩……視人民如牛馬,因而發生強奪、利誘、賄賂、藐視國法、狡猾、欺詐的現象。”
“監察機關用各種方法掩飾行政官的汙點,他們有時也更換行政人員,但那是為瞭在人民心目中造成一種印象,以為政府也是反對官僚主義的,其實,那是政府懼怕人民騷動,故以監督官的名義來監督人民……不論監察機關的形式如何……在中央政府有‘秘密官署’,在各地方也必有很多秘密組織。”
帝俄官僚政治的上述弊病,顯然是直延到十月大革命纔根本鏟除瞭的。俄國式的專製政體——官僚政治,對於英法兩國固不必說,就是對於德國,亦錶示瞭莫大的差異性。德國在幾次對外戰爭勝利後,封建的軍國主義雖受到鼓舞,資産階級勢力亦因以昂揚,所以德國的專製政體到瞭19世紀後期,就必須以不徹底的立憲來予以遮掩。俄國每經對外戰爭失敗以後,就藉改革內政,特彆是解放農奴來平抑全國人民對於它那種腐敗、暴虐統治的責難與怨憤。但農村傳統生産關係沒有根本改變,國民經濟或民族資産階級勢力無法抬起頭來,它所施行的立憲步驟,就比之德國還要不徹底得多。等到外國資本進來瞭,新型的金融寡頭支配因素,使參組在尚待蛹脫的傳統社會生産關係或政治支配形態中。也許就因此故,我們一見到前述帝俄後期的官僚政治及其弊害,就仿佛格外感到是“吾傢故事”。所以,盡管不少的曆史傢,從俄國是一個西方國傢兼東方國傢來解釋它的專製政體——官僚政治的特異性,而我卻寜願就社會史的立場來說明它。
……
前言/序言
現在拿來問世的這本書——《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內容共分十七篇,曾分篇連載於上海齣版的《時與文》雜誌上。在登載第一篇“論所謂官僚政治”時,作者曾在前麵附上一個引言式的楔子,說明從事這種研究的動機、態度,並附帶列舉齣全書內容的預定篇目。動機是已定的,不必說;在將近半年的寫作過程中,雖然現實的官僚政治的毒害,在國內外引起瞭更普遍的責難或咒詛,而我卻幸能勉強避免激動的情緒,一貫的維持住客觀的科學的研究態度;至於內容方麵,與原來預定篇目雖略有更改,那無非是為瞭說明的便利。因此,除瞭篇目一項,由目錄一見明白,無須瑣贅外,我在這裏,隻想把楔子中關於研究動機和研究態度的自白,移植過來,而最後更簡單解說我在研究中及研究後所接觸或感觸到的一些情節。
先言研究動機。1933年*,英國Prof.Needham因為某種文化使命,曾到那時尚在粵北坪石一帶的國立中山大學。我在坪石一個旅館中同他作過兩度長談。臨到分手的時候,他突然提齣“中國官僚政治”這個話題,要我從曆史與社會方麵作一扼要解釋。他是一個自然科學者,但他對一般經濟史,特彆是中國社會經濟史,饒有研究興趣。他提齣這樣一個話題來,究是由他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對此發生疑難,抑是由於他當時旅遊中國各地臨時引起的感觸,我不曾問個明白,我實在已被這個平素未大留意的問題窘住瞭。當時雖然以“沒有研究,容後研究有得,再來奉告”的話敷衍過去,但此後卻隨時像有這麼一個難題在逼著我去解答。我從此即注意搜集有關這方麵的研究資料瞭。加之,近年以來,官僚資本問題已被一般論壇所熱烈討論著。官僚資本與官僚政治的密切關係是非常明白的。有關官僚資本的研究(一部分已在《文匯報》“新經濟”及《時與文》上發錶),處處都要求我進一步對中國官僚政治作一科學的說明。此外,我在大學裏,有時擔任中國經濟史的課程。中國社會經濟之曆史演變過程,在我的理解和研究上,認為有許多是不能由硬套刻闆公式去解明的;但提齣任何特殊經濟發展規律固然很難,應用那種作為社會基礎看的規律,去解說曆史上的一切突齣的社會文化事象,更屬不易。中國官僚政治形態,是屬於那些社會文化事象之一,它將和中國社會突齣的宗法組織、倫理傳統、儒傢思想等等,同樣成為我們所提論到的中國社會經濟特殊發展規律是否正確的考驗。在這種意義上,中國官僚政治的研究,又必然要成為我關於中國經濟史研究的副産物。而我也希望藉此減輕我對於非所專習的政治製度加以研究的僭越。
《中國官僚政治研究》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國曆史上官僚製度的形成、演變、運作及其深遠影響,勾勒齣綿延兩韆餘載的官僚政治圖景。本書並非對某一時期或某一具體官僚機構的孤立考察,而是力求從宏觀視角齣發,揭示中國官僚政治內在的邏輯與規律,理解其在中國社會結構、政治生態及文化傳統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引言:曆史的脈絡與研究的視角 本書的齣發點,是對中國官僚政治這一獨特而重要的曆史現象進行係統性的梳理與解讀。自秦統一中國,確立中央集權與官僚製度以來,這一製度體係便深深嵌入瞭中華文明的肌體,塑造瞭國傢的治理模式,影響瞭社會的階層流動,並與中國的文化、思想、經濟發展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復雜而動態的有機整體。理解中國官僚政治,便是理解中國曆史的脈絡,洞察中國文明演進的關鍵動力。 本書的研究,不拘泥於對史料的簡單羅列,而是注重對官僚製度背後的權力結構、利益分配、運作機製以及其産生的社會效應進行深入的分析。我們將目光投嚮製度的創立與革新,審視其在不同朝代的繼承與變異,探究其在國傢治理中的實際功能與局限。同時,我們也關注官僚體係內部的運作邏輯,例如官員的選拔、晉升、考核、監督等製度,以及這些製度如何塑造瞭官員的行為模式與價值取嚮。此外,本書還將官僚政治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曆史語境中,考察其與經濟發展、社會結構、文化思想、乃至民族精神的互動關係,力圖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中國官僚政治全貌。 第一部分:製度的奠基與早期演變 本書的開篇,將迴溯中國官僚製度的源頭。從先秦時期初步形成的官僚雛形,到秦始皇建立的郡縣製與中央集權體製,再到漢代對這一製度的初步完善與固化,我們將細緻地考察官僚政治製度的早期形態。這一時期,官僚體係的建立,標誌著國傢治理從封建宗法製嚮更加集權化的官僚製的轉變。我們將重點分析以下幾個方麵: 中央集權的確立與官僚體係的構建: 詳細闡述秦朝如何通過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軌,以及建立以三公九卿為核心的中央官製,奠定瞭官僚政治的基礎。郡縣製的推行,如何打破瞭分封的藩籬,實現瞭對地方的直接控製。 官員選拔製度的萌芽與發展: 考察秦漢時期察舉製、徵闢製等早期選官方式,分析這些製度的特點、優勢與局限,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早期官僚隊伍的構成。 早期官僚的權力與職能: 探究中央與地方各級官員的設置、職責劃分,以及他們在中國早期國傢治理中的實際運作。例如,中央官員如何輔助皇帝決策,地方官員如何執行朝廷政令、徵收賦稅、維持治安。 官僚與皇權的關係: 分析早期官僚體係如何服務於皇權,但同時也開始孕育齣一定的獨立性與影響力。皇權如何通過官僚體係實現統治,而官僚體係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製約皇權。 第二部分:製度的成熟與輝煌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唐宋元明清等重要朝代,深入分析中國官僚政治在這些時期所達到的成熟與輝煌。這一時期,科舉製度的完善與成熟,極大地拓展瞭官員的選拔範圍,塑造瞭更加精英化的官僚隊伍。同時,各朝代在中央官製、地方行政、監察製度、財政製度等方麵也進行瞭不斷地改革與創新,使得官僚政治的運作效率與穩定性得到瞭顯著提升。 科舉製度的興衰與影響: 詳細論述科舉製度的起源、發展、演變及其對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刻影響。分析科舉製如何成為連接士庶階層與官僚體係的關鍵橋梁,以及其對教育、文化、人纔流動的作用。 中央官製的變遷與優化: 考察不同朝代中央官製的設置,如三省六部製、中書門下、內外官等,分析其權力製衡、分工協作的機製,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決策效率與皇權的管理。 地方行政體係的層級與運作: 探討道、府、州、縣等各級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置與職能,分析其在稅收、司法、教化、治安等方麵的實際運作。 監察製度的建立與強化: 關注禦史颱、都察院等監察機構的設置與職能,分析其在監督官員、防止腐敗、維護法律方麵的作用。 財政與軍事管理中的官僚角色: 探討官僚體係如何在稅收徵收、財政預算、軍糧供應、軍事指揮等領域發揮作用,以及其對國傢穩定與發展的貢獻。 官僚倫理與文化傳統: 分析儒傢思想、法傢思想等對官僚倫理的塑造,例如“忠君”、“愛民”、“廉潔”、“勤政”等觀念,以及這些觀念如何影響瞭官員的行為準則。 第三部分:製度的運作與復雜性 官僚政治並非一成不變的僵化體係,其運作過程中充滿瞭復雜性與多麵性。本書的第三部分,將深入剖析官僚政治在實際運作中的各種現象,揭示其內在的邏輯與矛盾。 權力運作的微妙之處: 探討官僚體係內部的權力博弈,例如派係鬥爭、人際關係、恩蔭與裙帶關係等,分析這些因素如何影響瞭官員的任免與晉升。 信息傳遞與決策過程: 考察奏摺製度、公文係統等信息傳遞機製,分析其在信息過濾、加工、失真方麵的特點,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最終的決策。 “政”與“吏”的張力: 探討政治理念與官僚實踐之間的差異,分析政策執行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偏差與扭麯,以及官僚體係如何將抽象的政策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官僚的績效與惰性: 分析官僚體係的效率與惰性並存的特點。考察官員在追求政績與規避風險之間的權衡,以及官僚機構的慣性與僵化。 腐敗的根源與機製: 深入探討中國官僚體係中腐敗的成因,例如權力尋租、人情交易、製度漏洞等,分析其産生的機製與對社會的影響。 官僚與民眾的關係: 考察官僚體係如何與廣大民眾進行互動,例如稅收徵收、司法審判、社會教化等,以及這種關係中存在的張力與矛盾。 第四部分:製度的挑戰與轉型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把目光轉嚮晚期中國官僚政治的挑戰與轉型。麵對內憂外患,傳統的官僚體係暴露齣越來越多的弊端,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本書將分析這一時期的關鍵問題,並探討其對近代中國産生的深遠影響。 晚清官僚製度的危機: 考察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的入侵對中國傳統官僚體係造成的衝擊。分析官僚體係在應對外部挑戰時的無能與僵化。 洋務運動與改革的嘗試: 論述洋務運動中官僚體係內部進行的改革嘗試,例如建立新式軍事、工業、外交機構,以及這些改革的成效與局限。 戊戌變法與官僚的阻力: 分析戊戌變法期間,守舊派官僚對改革的阻撓,以及官僚體係對變革的抵觸心理。 辛亥革命與官僚體係的解體: 探討辛亥革命如何推翻瞭帝製,瓦解瞭傳統的官僚體係,並為中國政治發展開啓瞭新的篇章。 20世紀以來官僚政治的新形態: 簡要分析20世紀以來,中國官僚政治在新政權下的演變與發展,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特點。 結論:曆史的迴響與現實的啓示 本書在對中國官僚政治進行瞭全麵梳理與深入分析之後,將進行總結,並嘗試從中提煉齣對當下具有啓示意義的思考。中國官僚政治的悠久曆史,既為我們提供瞭理解中國社會運作的獨特視角,也為我們反思當代治理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藉鑒。本書希望通過對中國官僚政治的細緻考察,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曆史的運行邏輯,洞察中國社會發展的深層動力,並為反思當下的治理挑戰,提供更為廣闊的視野與更為紮實的認識。 本書的研究,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係統性的中國官僚政治分析框架。通過對製度的建立、演變、運作及其挑戰的細緻描繪,本書試圖勾勒齣一幅綿延兩韆餘載的壯麗畫捲,揭示齣中國官僚政治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與深遠影響。本書的目標是,讓讀者在閱讀之後,能夠對中國官僚政治有一個更為清晰、更為深刻的認識,並能從中汲取曆史的智慧,理解現實的復雜,並對未來的發展有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