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庆传形意拳练用法释秘

张鸿庆传形意拳练用法释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义会 著
图书标签:
  • 形意拳
  • 武术
  • 传统武术
  • 张鸿庆
  • 拳法
  • 武学
  • 中国武术
  • 技击
  • 养生
  • 武术流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863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66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百家功夫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6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读此书,方知形意拳是从桩功到操拳、推手、打手、实作,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内容简介

张鸿庆所传的形意拳要求初学者先从慢练入手,不要发力,讲究练法、用法之不同,且重视内功,还有一套独特的盘身掌法。这些独特练法,多年来一直秘传于其本门之内。现由邵义会将此法和盘托出于本书。

作者简介

邵义会,1952年生,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人,中国武术六段。9岁随家叔邵国彭学拳,12岁拜天津王庆福(傅剑秋弟子)习少林拳械三年。后随刘泽起学习少林拳、形意拳;1967年拜唐山张兰普(宋真石、郭梦深弟子)习少林、形意、八卦掌、杨氏太极拳、太极长拳等拳械,达30年之久。

1989年拜汉沽名拳师吴桂忠老师(张鸿庆再传弟子)习形意拳、八卦拳、象形术等。1994年拜石家庄马虹习陈式太极拳械、推手等功夫。2011年先后两次到河北廊坊张国才家中学习张鸿庆先生亲传的形意拳械功夫。

邵义会自幼酷爱武术,在五十余年的习武生涯中,经常走出家门,求师访友,先后得到各地十余名前辈老师的传授,并在多个武术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自1998年以来,先后在《少林与太极》《武林》《精武》《武当》《武魂》《搏击》等杂志发表武术文章五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张鸿庆传承传略

第一节 张鸿庆其人其事

第二节 传拳特色及传人

第三节 气法与形意盘身掌

第四节 形意行步拳

第五节 内功练法

第六节 褚广发与“圆满手”


第二章 形意拳基本功

第一节 桩功

第二节 圆满手


第三章 五行拳

第一节 劈拳

第二节 钻拳

第三节 崩拳

第四节 炮拳

第五节 横拳


第四章 十二形拳

第一节 龙形拳

第二节 虎形拳

第三节 猴形拳

第四节 马形拳

第五节 鼍形拳

第六节 鸡形拳

第七节 鹞形拳

第八节 燕形拳

第九节 蛇形拳

第十节 鸟台形拳

第十一 节熊形拳

第十二 节鹰形拳

第五章 传统单练套路

第一节 五行进退连环拳

第二节 八式拳

第三节 十二形合演拳

第六章 传统器械套路

第一节 形意五行单刀

第二节 形意连环剑

第三节 形意连环棍


参考文献

代后记


精彩书摘

过去老师教的是拳,不传的是步法。我曾见过很多练形意拳的人,练了一辈子也没有得到形意拳的真正行步练法。行步拳的主要步法是七星步,练行步拳以五行拳、十二形拳为主。本门五行拳主练气、劲,十二形拳主练意、形。

有了五行拳的基础,练十二形拳要求走起来,要练活步,这个活步主要是七星步法。所谓七星步就是三步一组,左三步,右三步,连续向前走。要求前脚蹚后脚蹬,后脚要蹭着前腿胫、膝走,还要内含鸡形步的意念。另外这三步,前两步的行进路线虽然是曲线,但落脚点是在一条直线上,而第三步则要向外侧45°斜角上步。如果是左三步、右三步加上一个回身的摆扣步,其脚步落点恰似天上北斗七星的星位排列。但实际练功时,不只是左三步、右三步。开始练最好选个空旷场地,一趟拳打出去,能有二三十米再回身才好。练这个行步拳要的不是形式,要的是这三步必须练得与呼吸合拍,第三步出拳与呼气必须相合(即意念、劲力与呼气合在一个点上)。拳打出去了,气要压到第三步的脚底下,同时意劲也要到位。这三步在行进中每一步都不能停,前脚蹚,后脚蹬,后腿催前腿。步不停,手不停,气不断,意不断,劲不断,这才是行步拳。正如《拳经》所论: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躜。这行步拳也是张鸿庆传形意拳的独特练法,过去也属于拳家私功,是不让人看的东西。过去练形意拳的人不喜欢人家看他练拳,不仅是怕人家偷学他的艺,主要是怕别人干扰他练功。老辈练家讲“白练功、黑练气”,意思是要想练气法,得黑天练,要练二五更的功夫。因为只有在夜深人静的后半夜,练功的环境静心也静,心无杂念容易得气。白天不容易静,练功得气差些,但可以练劲。

我有时在公园看人打拳,有些人像小偷打拳,一边打拳,一边左摇右晃,东张西望,旁边有一点儿动静他都注意。你说这个拳怎么能打好呢?老辈练拳有些东西可以让人看,有些东西是不可以让人看的。特别是看重“打”的练家,他们的东西很多是自己一个人练,即所谓练“私功”。前辈老师说我们这形意拳是走着练的拳,是“土把式”,意思是脚不离地皮,老是贴地走。

张鸿庆的传人都是非常重视练腿功的,老一辈练拳不光练套路,很多时间他们是练走,练腿功的。打拳前要练,练拳间隙从来不会坐下来闲聊,练完一趟拳就来回遛,遛也不是瞎遛,而是遛一种特殊的步法,这种步法在本门叫“直行步”。此步走法有点像盲人走路,一步一步向前探着走。练时要求头顶项竖,肩松肘坠,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向下,手心向大腿一侧,松腰直背,搭舌拉胯,气沉丹田,目向前视。两脚向前蹚着走,脚底轻贴地皮,像穿了鞋没提后跟,趿拉着一双旧布鞋走路的感觉,拿着脚向前行。按照以上要求,只要你能放松下来走上几趟,很快就能感觉到两手发胀,全身舒畅。本门这个走法看似简单,可若能坚持长期走下去,久而久之,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的。

吴桂忠老师常讲,当年褚广发老师来汉沽教拳,从来不坐车,来回全靠步行。有一次吴老师和师兄到宁河丰台镇褚老师家接老师去汉沽,哥儿几个跟老师说:“您老坐我们的自行车,我们带着您老走。”褚老师说:“算了吧,我才不坐你们的那个车,你们走你们的,我走我的,你们到了我也就快到了。”吴老师他们无奈只好骑车先走了。等大家到了汉沽,褚老师也过了芦台了(丰台镇距汉沽90多里,芦台镇距汉沽18里)。褚老师讲,老辈练形意拳早晚有空就到村外大道、河边大堤上去遛,这形意拳的功夫多半是走出来的。

吴老师讲,过去形意拳是“一出一入”的拳,相传刘奇兰、郭云深那一代,在与八卦门传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之后在步法上有了发展,并且吸收了太极门的沾黏、腰化劲。这些东西到李存义那一辈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00年,李存义曾到山西太谷县拜见宋世荣,宋世荣向李存义传授了内功心法。受到宋世荣的点拨后,以李存义为代表的河北派形意拳又有了新的发展。应该说,宋世荣、郭云深、刘奇兰、李存义等两代形意拳大师们改造发展了形意拳。但他们的改造并没有使自家形意拳失去本门的原有特色,只是吸收了别门的精华,充实了自家拳的内涵。

步法练习是张鸿庆传形意拳的重要内容。历来老师教拳都不轻易传步法;就是传,往往也不轻易系统地传授步法。据我观察,练形意拳的人,极少有人能把前辈老师那些系统的步法学到手。张鸿庆传形意拳的主要步法有:直行步、三角步、四正步、四隅步、七星步、滑冰步、弧形步、龙行步、阴阳鱼步、摆扣步、走圈步、梅花步、九宫步等。以上这些步法都要配合一定手法单独操练。本门入门弟子练到一定火候,老师都要传授这些步法。当然由于个人情况不同,老师会因人施教,有选择地传授步法功。这些步法功的练习,是以后学练盘身掌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法。

由于重视活步练法,因而张鸿庆传的几个形意拳小套路(如五行进退连环、十二形合演、八式拳、鸡形四把、燕形、猴形、龙形拳等),也别具一格,与别的形意拳支派大不相同,其中灵活的行步法,浑厚、疾猛的发声发力别具特色。

形意门在张鸿庆这一支还秘传着一套八卦掌。这就是至今为世人寡闻的李存义“龙形八卦掌”,这套八卦掌不同于八卦门所传,它的练法不是按八卦圈行拳。此套八卦掌的步法比一般八卦掌的步法更丰富多彩,其中有七星步、龙形步、梅花步、摆扣步、走圈等步法。此套八卦掌招式清晰,动作简练实用,主要招式有摔盖掌、双风贯耳、飞燕抄水、大鹏展翅、鹞子钻天、抽身换影、白蛇缠身、黄鹰打旋、脑前摘盔、脑后摘盔、金龙锁扣、金刚通背掌等,腿法有状元腿、童子腿、龙形腿等。此套八卦掌以三体式起势,这是本门李存义传八卦掌的标志。

盘身掌

盘身掌(亦叫身盘掌、盘路)是张鸿庆这支形意拳秘如珍宝的绝技,多少人想学这个东西,可是历代拳师都不愿向外人轻露此技,就是本门传承也是极看重弟子的德行和资质的,所以一般人只能窥其一斑,难见全豹。其实这盘身掌法并没有什么固定套路,可以说好学也不好学。为什么我在本文前面用了很大篇幅介绍张鸿庆传形意拳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呢?其实前面的东西如果掌握了,那么可以说就已经具备学习盘身掌法的条件了。

盘身掌法不像一般拳套由几个或几十个固定招式串连。它没有固定招式,准确地说,演练时也说不出来这是什么掌法那是什么拳,似曾见过,没有完整招式,全是似有似无的东西。严格地说,盘身掌法就是散手打法。它为打而合,为打而练。这个盘身掌法就是把前面形意拳学到的所有各种步法、手法糅到一起,加上身形变化随意演练,所以也可以“说它是啥,就是啥”。

演练盘身掌,没有起势也没有收势,想练就练,想停就停;随意而练,随意而转,随意出拳发掌;练到兴起可见演练者臂似蟒蛇,身若蛟龙,身盘步绕,步随身转,如影随形,四面八方,前后左右,上打下打,前打后打,左打右打,进打退打,指上打下,声东击西;左转右闪,翻身吞吐,闪转腾挪,掌随身盘,浑身是法,有法无法,有意无意,无形无象,潇洒自然,自然而然。

练习盘身掌法的要点是:摇肩拧项,晃中盘,搭舌拉胯,龟背蛇腰,藏头缩项,两手空中绕,两脚步不停。身盘步绕,如影随形,有人打人,无人打空,出手如锉,回手如勾,沾衣掳袖,见空就搁。头肩肘手腕胯膝,三盘九节,节节盘,节节绕,绕中打,打中绕,随打随变,变化之中见神奇。

盘身掌法的演练,没有脱离形意拳的东西。它的练法是把形意拳的东西随意组合。但不像有些人把一门或几门拳的一些固定招式混编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组合套路。那种练法,可以作为一种表演形式,但于实战无用。形意盘身掌是完全为散打实战而练,它是一个形意拳家精神气力功、手眼身法步全部功夫的集中展示。说它无法,其实有法,“无从有中求,有至无则神”“拳本有法,无法则空,法至灵动,才为真法”“一法不定,万法皆有”。盘身掌就是这样,它没有固定招式,怎样练都可以。看似无法,可演练起来,又感觉它通身是法。就像那高超的艺人,登台亮相,举手投足,全身是戏。

盘身掌一人可自练,两人可对打。它的最大特点是,怎么练就怎么打,没有势只有招。有人打人,无人打空。地方大可练,地方小也可练,吴老师说,以前褚广发老师来他家教拳,老人家高兴时,在他家里屋曾练过这盘身掌,那是1976年地震前的平房老屋,屋内南面是土炕,北面有一排家具,屋内仅有不足四平方米的空地,可他老人家练起盘身掌,一样是身盘步绕,移形换影,前穿后打,闪转腾挪,真个是“拳打卧牛之地”,而那时褚老师已是年近七十岁的老人了。吴老师说,过去本门前辈老师到老时,经常练的就是五行拳和这盘身掌。前辈老师常常嘱咐后辈弟子“什么都可以丢,这五行拳和盘身掌不能丢”,可见老一辈拳家对这盘身掌是何等重视。

我曾向多位老师学习形意拳,对这盘身掌更是痴迷已久。多年来我多处寻师访友,虚心求艺,有幸得到了吴桂忠老师的垂爱,传授了我盘身掌法。经过三十多年对形意拳的追求、探索、研习,我对形意盘身掌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有了盘身掌法的基础,经老师稍加指点,就可以随意演练刀枪剑棍诸类器械,不需什么固定套路,照样可以使枪弄棒。

盘身掌法是本门形意拳高层次的形式展现,它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不是想练就可以练的东西,必须要有形意拳扎实的基础功夫,才能练成此艺。若是非要超前舞弄个三招两式,那也只是花拳绣腿,摆摆架子,空有其名而已。

我向大家介绍形意盘身掌这个掌法,意在提示喜爱传统武术的朋友,形意拳这个古老的拳种,古代曾有过辉煌,今天也并未过时。形意拳套路简单、古朴,招式简练、实用,练法科学,于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都有益处,非常适合现代人学习演练。形意拳在我国流传广泛,各地都有隐居的名师高手。愿有同好的朋友们珍惜大好时光,虚心向前辈老师求教、努力传承,千万不要让这古老优秀的拳种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前言/序言

自序


我所传承的形意拳

我的家乡天津汉沽,民国时期为河北省宁河县所辖(今属天津滨海新区)。旧时家乡一带习武之人很多,所习拳术主要是少林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笔者受家乡习武之风熏陶,自幼随族叔邵芝玲(傅长荣再传弟子)学少林拳;随宁河拳师王庆福老师(傅长荣递帖弟子)学少林拳、形意拳;随族叔邵长印(张景富、唐维禄再传弟子)学形意拳;随唐山开滦赵各庄矿张兰普(姚馥春再传弟子)学少林拳、八卦拳、形意拳、杨式太极拳、太极长拳;后随吴桂忠、张国才老师(张鸿庆再传弟子)学形意拳、八卦拳等拳械技艺。

形拳意的发展演变

形意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传统拳术,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形意拳是由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字龙峰)所创,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姬际可生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卒于康熙(1662—1722年)初年,寿八十。姬氏曾学艺于少林寺十载,后来研究龙、虎、蛇等禽兽征服他类的动作之长,创立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姬氏后授艺于曹继武。曹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从姬氏习心意六合拳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酉年(1693年)武科联捷三元,钦命为山西靖远总镇都督;后因宦途坎坷,致仕归籍,于池州授艺于山西祁县人戴龙邦。

戴龙邦,山西祁县人,于池州拜曹继武为师学得姬氏所传心意拳术,得五行、十大形真传。嘉庆七年(1801年),戴龙邦临终前留遗嘱给其侄儿戴文雄(二闾),曰“心意拳不得外传”,翌年,戴龙邦去世。

戴文雄,字义熊。为能长久平安生存,父母为戴文雄起乳名“二驴”。有山西传人讲,戴文雄系戴龙邦之弟麟邦之子。他从小学习心意拳,功力过人,将家传拳械全部学到手。“二驴”艺成名就,为求雅改为“二闾”。

道光十六年(1836年),直隶深州(今河北深县)人李老能(1807—1888年),字能然,号飞羽,闻戴二闾大名,遂变卖部分家产,别母离妻,千里迢迢到山西祁县小韩村学习戴家心意拳艺。然而,多次登门请教,均遭拒绝。李老能心诚志坚,深知戴家心意拳的厉害和二闾师的威名,便在这里以租地种菜为生,等待时机。此后三年间,他每日为戴家送菜,风雨无阻,未曾取过分文。戴二闾感其心诚,遵母命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式收其为徒,传授心意拳术。至此戴家拳始传于外姓人。得到戴文雄的指教,李老能刻苦练习,拳艺至臻,“学乃大成”,为日后形意拳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李老能熟练掌握了戴氏心意拳术,又汲取道家的养生及哲学观点,同弟子车毅斋以及贺运恒、李广亨等,对戴氏心意拳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改造和创新,追求“形”与“意”的完美结合,拳法朴实明快,动作以直线为主,强调先发制人,一寸为先;动作启动快,严密紧凑,范围小,着重于力量与速度的结合;迈步如行犁,落地如生根,步伐稳健,桩步沉实;全身节节贯通,动作整齐,内外一致,形成了形意拳的雏形。其间,李老能又深得峨眉云游道长的指教,形意拳的理法逐步得到完善。

李老能进一步参考研究道家的思想,吸收日月之精华,乾坤之灵气,模仿世间万物的精良动作,结合自己多年习武实践,集众家门派之长,诸弟子之实践所得,在“心意六合拳”基础上,把原来的十形动作,又增加了鼍、二形充实为十二形,在清咸丰六年(1856年)创立了“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外”的拳术,改“心意”为“形意”,形意拳之名由此而始也。

李老能艺成后在山西传了车毅斋、贺运恒、李广亨,后来又传了河北人郭云深、刘奇兰、李太和、刘元亨、李占元、张树德、宋世荣、宋世德等。他们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形意拳学,并且培养了很多学生。百余年来,形意拳有了更大的发展,并传到全国各主要城市,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形意拳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形意拳理论、技术的传播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河北的刘奇兰、郭云深及他们的传人李存义、张占奎等,山西的车毅斋、宋世荣,河南的买壮图、宝显廷等人,以及后来的尚云祥、孙禄堂、姚馥春、张鸿庆、傅长荣、唐维禄等都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人物。

形意拳在一百多年的实践发展中不断得以充实,拳法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其中,山西地区练法,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地区练法,拳势勇猛,气势雄浑;河北一带练法,拳势舒展,稳健扎实。

各地区流传的形意拳内容也有所不同,近代山西、河北交流频繁,内容较为接近,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鹰、熊)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用“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拳为十形),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等。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剑、连环枪、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大枪、凤翅镗,等等。

河南的基本拳法为十大形(龙、虎、鸡、鹰、蛇、马、猫、猴、鹞、燕)。单练套路有四拳八式(头拳、挑领、鹰捉、粘手)、龙虎斗、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对练等。

申方林(1850—1926年)是河北固安县人,1903年经人引荐,来到宁河县亲授形意拳、八卦掌。他早年曾在少林寺学艺多年,精通多种少林门拳艺,后在清廷的“御国术馆”当武术教习,后又拜董海川学八卦掌,拜郭云深学形意拳,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拳王”。

申万林先生在宁河县芦台镇传形意拳,使宁河县成为我国北方传承发展形意拳的重要地区,培养出了多名形意拳名师,如傅长荣、唐维禄、张景富、申殿侠、高长泽、崔德元、杜福堂、陈计生、刘岐山等。

1908年,申万林因处理家事要去东北,临走前写信推荐唐维禄、傅长荣等去天津找其师兄李存义继续学艺。

在本派的传承中,张鸿庆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张鸿庆的老家在原河北宁河县潘庄镇(今属天津市宁河县),师从李存义、张占奎(张兆东)。张鸿庆所传形意拳动作简单古朴,儒雅大气,内涵深奥,耐人寻味。一般形意拳师所传练法,明劲外显,动作刚猛,而张鸿庆要求弟子初练时,从慢练、柔练入手,以三体式、五行拳作为入门基础,以形意拳八字诀“二十四法”规范架势;重气法,讲胎息,与人交手善用暗劲打法。

宁河县丰台镇名拳师褚广发是张鸿庆、唐维禄的高徒,并且曾得过尚云祥、薛颠等民国年间形意拳师的指教,吴桂忠老师是褚广发的嫡传弟子。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向吴桂忠老师学习张鸿庆先生所传形意拳、八卦掌,并曾得到张国才老师的亲传亲授。经多年研习体会,深觉张鸿庆传形意拳不仅具有独到的技击艺术,而且具有很高的健身养生价值。故近年来笔者由博返约,精心研习、探索张鸿庆传形意拳、八卦掌之奥秘,经多年努力,略有感悟,今编著此书,愿将前辈几代人传承之拳术精华及本人习武之点滴体悟奉献给读者,仅供同道朋友参考。书中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书的编写得到《武魂》杂志社原主编常学刚先生的热情鼓励和帮助,书中图像由我的朋友杨洋摄像,王淑艳老师对本书的文字录入、文章编辑、图像处理等做了大量工作,特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邵义会



《张鸿庆传形意拳练用法释秘》一书,深入解析了形意拳这一传统武术的精髓与实践。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拳谱招式,而是着重于“练用法”的三个核心环节,层层剥茧,揭示了形意拳内在的武学原理与实战应用。 “练”:筑基与内炼的深度探索 形意拳的“练”,绝非仅仅是肢体的机械运动。本书在“练”的部分,将读者带入一个严谨的修炼体系。首先,是对形意拳基本功的详细剖析。这包括桩功的要领,如站桩时身体各部位的对拉拔长、虚实的变化、意念的贯注等。书中会具体阐述如何通过站桩来培养“整劲”,如何让身体成为一个高度协调的整体,以及如何通过桩功来打通任督二脉,疏通经络,为后续的技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对形意拳“五行拳”的深入解读。本书不会仅仅给出五行拳的套路名称,而是从每一个拳种的源头上,探究其代表的意象、动作的含义以及内含的劲力。例如,在讲解“劈拳”时,会详细阐述其“劈”的含义,是开山劈石,还是穿透进击,其劲力如何从脚底生根,通过脊柱传导,最终由掌心发出。书中会结合人体力学和中医的经络学说,解释每个动作在生理上的反应以及对身体素质的提升作用。同样,“崩拳”的“崩”如何体现弹抖之劲,如何用于快速反击;“钻拳”的“钻”如何寓含穿杨之技,如何用于穿透敌人的防御;“炮拳”的“炮”如何展现雷霆万钧之势,如何用于重创对手;“横拳”的“横”又如何体现顶牛之劲,如何在近距离进行绞缠与缠斗。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练”与“内炼”紧密结合。在解释每个动作时,会强调意念的引导作用。形意拳讲究“以意导体,以体用劲”,意念是驱动劲力产生的关键。书中会教授读者如何将意念集中于丹田,如何用意念去想象身体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的运动,如何用意念去感知劲力的运行轨迹。这种内炼的过程,是为了培养出充沛的内劲,使拳术的威力倍增,而非仅停留在表面的招式模仿。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形意拳的八种基本劲力,如穿、透、崩、炸、弹、抖、按、压等,并详细说明这些劲力如何在五行拳的练习中得以体现和发展。它会指导读者如何将抽象的劲力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身体感觉,并在日常的训练中加以巩固和提升。 “用法”:从理论到实战的桥梁 形意拳的“用法”,是将练习所得的劲力与技艺转化为实战能力的直接体现。本书将“用法”的部分置于核心地位,力求让读者理解,形意拳并非花拳绣腿,而是具有极强的实战价值。 书中会详细解析五行拳在实战中的应用。例如,劈拳在面对直来攻击时,如何通过“开”来化解对方的力,同时迅速发出穿透性的攻击;崩拳在对方出拳时,如何借力打力,用弹抖之劲反击;钻拳在两人贴身缠斗时,如何利用身体的钻劲渗透对手的防线;炮拳在取得一定优势后,如何发挥其爆发力,给予对手致命一击;横拳则在近身距离,如何利用身体的顶撞与缠绕,限制对手的动作并寻找破绽。 本书还会深入讲解形意拳的十二形,以及它们在实战中的独特应用。十二形,如龙形、虎形、猴形、马形、鸡形、鹞形、燕形、蛇形、鹰形、狸猫形、熊形、狗形,每一种形都代表了一种动物的捕食或防御姿态,蕴含着独特的技击智慧。书中会剖析每一种形的神韵与劲力特征,以及它们在实战中的对应战术。例如,龙形的舒展与变化,虎形的扑击与抓挠,猴形的灵巧与闪避,马形的稳固与冲撞,蛇形的蜿蜒与缠绕,鹰形的锐利与穿刺等,都会被详细阐释其在搏斗中的实际运用。 更重要的是,本书强调形意拳的“对练”和“散手”的重要性。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只有通过实际的对抗练习,才能真正检验和提升技艺。书中会提供一些经典的对练套路,以及如何在对练中培养反应速度、预判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对于散手训练,本书会强调如何将所学的拳法融会贯通,根据对手的特点和意图,灵活运用不同的技法,以及如何培养武者的胆魄与斗志。 本书还会涉及形意拳的“腿法”与“摔法”。虽然形意拳以拳法为主,但其腿法与摔法同样精妙。书中会对这些技法进行系统的介绍,并说明它们如何在拳法的基础上起到辅助或主导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近身搏斗体系。 “释秘”:揭示隐藏的武学奥秘 形意拳之所以被称为“秘”,在于其许多精深的原理往往不为常人所知,需要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本书的“释秘”部分,正是致力于将这些隐藏在招式之下的武学奥秘公之于众。 这里的“秘”,首先指的是“劲力之秘”。形意拳的劲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特定的身体结构和运动规律之上。书中会用科学的语言,结合物理学和生物力学的原理,去解释形意拳是如何做到“以弱胜强”、“后发先至”的。例如,如何利用身体的整体性产生“螺旋力”,如何通过“折叠”与“舒展”来释放巨大的爆发力,如何通过“内气”的引导来增强力量的穿透性。 其次,“意念之秘”也是释秘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意拳的意念训练,是其最核心的秘密之一。书中会阐述如何通过意念来调控身体,如何用意念来感知对手的动向,如何用意念来激发潜能。例如,在练习五行拳时,需要将意念与动物的形态、习性相结合,从而使动作更加逼真,劲力更加充沛。在实战中,如何通过意念来“占先机”,如何通过意念来“诱导”对手,这些都会被细致地揭示。 再者,“呼吸之秘”也是形意拳修为的关键。书中会详细讲解形意拳的呼吸方法,如何做到“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以及呼吸与劲力之间的配合关系。正确的呼吸不仅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氧气,更能增强内劲的募集与发放。 最后,“功法之秘”便是将以上诸点融会贯通,形成一套完整的修炼体系。本书会总结形意拳的训练要点,包括如何循序渐进地提高,如何避免走入误区,以及如何将形意拳的训练成果融入日常生活。它会强调形意拳不仅仅是一种技击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途径。 本书的“释秘”部分,旨在打破形意拳的神秘感,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其深厚的武学内涵,并从中受益。它试图让读者明白,形意拳的奥秘并非是不可捉摸的,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和深入的学习来掌握的。 总而言之,《张鸿庆传形意拳练用法释秘》一书,以其详实的内容、严谨的逻辑和深入的洞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全面、深刻的形意拳学习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武术教科书,更是一部关于身体、意识与能量相互作用的武学哲学著作。读者通过研读本书,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形意拳的“练”,掌握其“用法”,并逐步揭开其背后蕴藏的“秘”奥,最终领略形意拳的独特魅力与强大威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心法”与“练法”之间相互作用的精妙阐述。很多武术书籍往往将“心法”单独列为一章,显得有些抽离,而这本书则巧妙地将意念的引导融入到每一个具体的动作解析之中。比如在讲解“进身、靠、砸”这些刚猛招式时,作者会同步说明如何调整呼吸、如何保持内气的流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用力”的要求上。这种内外兼修的指导思路,使得读者在练习时能够真正做到“意到气到力到”,避免了外家功夫容易陷入的“蛮力”误区。读完后我立即尝试调整了几个日常练习中的细节,发现对整体劲力的整合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这表明作者的体系是高度统一和自洽的,绝对不是简单的招式拼凑,而是真正融会贯通后的精炼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是与其他武术书籍大相径庭,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玄乎其词,也没有过度现代化的科学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老先生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将深奥的武学道理娓娓道来。文字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好,时而紧凑有力,直击要害,阐述功理;时而又舒缓自如,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个人习练的体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某些对练技巧时的那种务实态度,不回避实战中的矛盾和难点,而是直接给出解决思路,这对于那些渴望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的朋友来说,无疑是定心丸。这种既有传承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沟通效率的叙述方式,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习练者的桥梁。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一定探究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在历史背景的铺陈上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形意拳发展脉络的微观史。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考据和梳理历代宗师们的传谱和心法,将它们有机地融入到功法解析之中。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读者在学习具体招式之前,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文化和精神坐标系,理解为什么这些技术会以这样的形式流传至今,背后蕴含的是怎样的时代精神和武人风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股从山西到直隶,再到全国范围扩散的形意拳气韵,这让练习行为不再仅仅是体能的消耗,更成了一种对历史和传统的致敬与承载,极大地提升了练习的“意义感”。

评分

我接触形意拳也有些年头了,但很多时候总感觉理论与实战之间隔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纱”。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终于有人用一种非常贴近实战的角度,将形意拳的核心——“整劲”的运用逻辑给彻底剖析开来了。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诀和概念上,而是非常扎实地从人体的骨骼结构、肌肉链的传导机制入手,去解释“三节”的配合如何实现“寸劲”的爆发。特别是关于“劲路”的描述,作者似乎有一种将无形之劲“可视化”的能力,通过对不同桩架和手法的细微差别对比,让我对以往理解中的某些误区豁然开朗。这种由内及外的讲解方式,比起那些只教你外形模仿的教材要高明得多,它真正触及到了武术练习的本质,让人在练习时不再是盲目的重复动作,而是带着明确的意图去感知身体内部的协调与变化,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很有质感的哑光纸,配上那个醒目的书名烫金工艺,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厚度适中,完全不会有透印的烦恼,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版式设计方面,字体的选择既保留了传统武术书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排版疏密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尤其是那些关键动作图解的配图,线条流畅,细节刻画得非常到位,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拳架的结构和发力的微妙之处。很多武术书籍在图文排版上常常顾此失彼,要么是图片太小看不清细节,要么就是文字堆砌得让人头晕,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平衡,看得出编辑团队在细节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打磨,整体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愉悦且专业的,这对于一本深入探讨武学精髓的书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评分

形意拳经典之作,值得学习收藏,这个必须五星!

评分

书中的内容对练法讲的很详细,不过需要有老师亲自指点才能练

评分

真功夫,中华好另儿均可据自己的爰好择一其喜好者学习

评分

讲解很详细,拳照也很清晰,有学习价值

评分

书纸不好

评分

书中的内容对练法讲的很详细,不过需要有老师亲自指点才能练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书好价格合理服务热情周到快递快服务热情周到服务到家塮谢

评分

收到后一直没抽出时间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