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英轺日记两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英轺日记两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载振,唐文治 著,李文杰,董佳贝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料
  • 英轺日记
  • 日记
  • 历史
  • 档案
  • 珍本
  • 史学
  • 清史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59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4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4
字数:2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英轺日记两种》详细记录了1902年作者随赴英国,庆贺英王爱德华七世即位,路经比利时、法国、美国、日本的见闻及各国20世纪初的政风民情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制度以做推行新政的参考,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针对性和现实。

目录

整理说明
前言
英轺日记
英轺日记序
凡例
英轺日记卷一
英轺日记卷二
英轺日记卷三
英轺日记卷四
英轺日记卷五
英轺日记卷六
英轺日记卷七
英轺日记卷八
英轺日记卷九
英轺日记卷十
英轺日记卷十一
英轺日记卷十二
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一
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卷之
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卷之二
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卷之三
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卷之四
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卷之五
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卷之六
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卷之七
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卷之八
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卷之九
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卷之十
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卷之十一
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卷之十二
人名索引

精彩书摘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英轺日记两种》:
  三月初五日(4月12日)寅初开轮,卯初至大沽口。时值海潮方涨,一望弥漫,而水浅沙高,舟行甚滞。溯厥原委,盖永定河上游为桑干河导源,晋北挟沙而行,至析津之三坌河口,会白河、凤河诸水东南流人海。昔时水盛,刷沙停滞,日仅微积,比年以来,永定漫口治河者多开引河以杀水势。由是水力浸弱,又经七十二沽,盘纡缭曲,积久淤垫。潮汛灌注甚微,退势愈缓。迨抵口门,湛灤分涣,不能挟以远行。口外停沙里许,深处仅九尺,轮舶出入不便,驯致货物壅滞而商务困,诸沽水益浅,支河不能开,盛潦无所宣泄,而农务困。诚能用西国机器挖沙之法,大加浚治,不数年后,可期通畅。微特商务枢纽所关,实畿辅水利所恃以为基础者也。
  申刻,过山东庙儿群岛。岛大小十五座,数南北分列为黄海与直隶海。两戒之间,最北为北城隍岛,距老铁山头二十二里,西南距莱州海岸约六十里。以地势悬空,海程散漫,经营台坞,差有未宜。然东连旅顺,西接威海卫,拱卫津沽、固渤海之要冲也。
  戌刻,过烟台。亥刻,过威海卫。烟台口外有小山一,形似孤峙,即成山。其西六十里有陆岸,前伸如舌,与登州北岸接,名“细沙颈”。自东南迤西北,长五里。毗近有岛,日之罘,高九百八十尺,其对岸即烟台山也。距成山西二十三里,日刘公岛。东西两面为港之二口。威海卫在其西岸,近数年来,英人于此募兵设防,不遗余力,其用意固为深远。第以睦谊而论,则完璧归赵,自必不爽其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慎毋昧于求已也。
  三月初六日(4月13日)未刻,过黑水洋。遥见浓烟一缕缭绕天边,旋见有船桅高出水际。又少顷,全船毕见。船主云:“此船速率力较大,追及同日烟台所开之船。”此际波平如镜,目力所穷,四陲渐偃,因知地圆之说为不诬也。
  三月初七日(4月14日)卯刻,过蛇山。山为崇明县属岛,县志谓:“是岛昔无居民,康熙闻有贾人浮海,始履其地。”今则轮舶时经阅二时许,即可达沪,足征地利之辟,虽关运会,实藉人功。巳刻,抵吴淞港。港长六十里,为扬子江分支,亦日黄浦江。北岸有浅滩,巨舶入水深者,皆迤南岸驶入,两岸台垒相望。惜地势平衍,难于扼要,旋即停轮。上海道袁树勋等来见,副总税务司斐式楷放海关开办巡轮来迓,并称英兵预备在英工部局码头排队迎接。爰于申初,易坐小轮登岸。工部尚书吕海寰、工部侍郎盛宣怀等在彩棚跪请圣安。礼毕,即赴斜桥之洋务局驻节,接见在沪各官及在沪绅商。
  三月初八日(4月15日)英国领事班德瑞、副领事慈必佑来见,并称其总领事霍毕兰抱病,未克躬诣行辕,深致歉仄。是时,各国驻沪领事,法国巨籁达、德国克纳贝、俄国阔雷明、美国古纳、日本岩崎三雄、丹国厉克司密甫、比国薛福德、义国聂腊济尼、奥国柯次辣、葡国濮琚、沪关税司好博逊、副税司李蔚良、博禄多、造册税司戴乐尔、夏立士、洋文税司义理迩、汉文税司威礼士均先后来见。江汉关税司贺璧理因随办商约在沪,日本陆军马兵少佐今井直治、通译勋八等过鏱太郎亦俱随班来见。竞日周旋,颇形樄?。戌刻,吕尚书、盛侍郎暨在沪各官公宴于味莼园,奏西乐以侑酒。英国议商约使臣马凯并各领事等均在座。中西共三十馀人。
  三月初九日(4月-16日)英国提督杰美斯何乐章、美国提督黎富思、法国驻华陆军总统凡勒脱等先后来谒。午刻,英领事班德瑞请宴于领事署,特派炮队护送。迨抵署时,又遣步队迎接。笃念邦交,意殊周至。申刻,江苏巡抚恩寿以阅兵过沪,诣行次跪请圣安。礼毕,留晚膳。
  ……

前言/序言

  刊刻于1903年的《英轺日记》,是晚清众多出使日记中的一种,记录1902年4月至9月间,清庆亲王奕勖之子载振率使团往英国祝贺国王爱德华登基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此前诸多的出使日记相比,该日记有两处重大不同:首先,出使日记重在摘抄报刊文摘、记录公使团在外流水日记,然《英轺日记》却侧重记载所历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且加有精要点评,这说明这次访问,使团目的性极强。第二,《英轺日记》除有原本刊刻出版之外,随后即有白话译本问世,题名为《白话演说英轺日记》,连载于《绣像小说》杂志。《英轺日记》因此拥有文言、白话两种版本,这在晚清众多出使日记中绝无仅有,也使得其影响力突破上层的士大夫阶层,而有可能向下深入民间。
  在载振使团访问归来的次年,清政府成立了商部。这是继外务部之后,在原有的六部体制之外设立的又一个新的中央机构。该部与满汉双轨的六部不同,它仅设尚书1人,不拘满汉。首任尚书人选,正是上年率团出访的贝子载振。
  现有的《英轺日记》,分12卷,约12万字,1903年由上海文明书局印行。其卷首序言署名“大清专使英国大臣固山贝子衔镇国将军载振”,且全文以载振口吻记事,因此一般默认该日记是由载振所作。不过,这里首先就出现了疑问。
  近人笔记中,多有流传《英轺日记》为唐文治所作的说法,例如刘声木在《苌楚斋随笔》中记载:“光绪季年,有固山贝子衔振国将军载振,俗称振贝子,撰《英轺日记》十二卷,相传实为(无锡)唐蔚芝侍郎文治所代撰。”
  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其中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条记载:“九月初,抵京……余公务之暇,为载大臣编《英轺日记》成,进呈御览。”②唐文治是载振特使团随员,此处唐明言,他在归国后替载振编辑《英轺日记》一书。该日记卷首由载振署名的序言,同时收入唐文治《茹经堂文集》之中,序文之后唐文治加有按语:“此文由余属稿,请沈子培先生润饰始成,其文气之雄厚,炼词之典雅,盖沈先生之特色,非余所能逮也。自记。”沈子培,即沈曾植。唐文治称,日记的序言实际上是由他起草,另请沈曾植润色修改而成。
  另一方面,载振之子溥铨日后也曾谈及其父的这一段经历,他说:“其实,我父只是粗通文墨,不擅写作,更未见他写过日记或和亲友吟咏赋诗。《英轺日记》一书,闻系由随行参赞唐文治整理,出版后载振曾分赠亲友。至《英轺杂咏》诗稿,家人始终未见过。”
  通过以上两方面信息,大致可肯定,《英轺日记》的作者,是随同载振出访的唐文治。唐文治(1865-1954),号蔚芝,别号茹经,江苏太仓人,教育家、文学家。1892年中进士,早年为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外务部司员、商部侍郎、署理农工商部尚书。1907-1920年,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后改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英轺日记两种》是“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中的重要文献,本丛刊致力于搜集、整理和刊布鲜为人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珍贵史料,以期填补史学研究的空白,为学者提供扎实的原始依据。本辑所收录的“英轺日记两种”便是这样两份具有特殊价值的史料,它们以亲历者的视角,真实记录了近代中国在外交、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复杂图景,为我们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提供了独特而珍贵的观察窗口。 “英轺”是中国古代对朝廷派遣出使外国使臣的泛称,尤多指派往西方的使团。“日记”则为个人记录日常行踪、感受和见闻的文字。因此,“英轺日记”顾名思义,是指中国近代使臣在外国游历、出访期间所撰写的日记。本辑所收录的“两种”日记,均为晚清时期我国驻外官员的亲笔记录,其内容之详尽、视角之独特,在同类史料中实属罕见。 第一种英轺日记: 这份日记的作者是一位晚清驻美(或驻英,具体根据史料内容推断)的官员,他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西方冲击,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日记的开篇,便生动地描绘了作者远渡重洋的初期感受。彼时,跨越万里的航行本身就是一场艰辛的旅程,作者笔下的海上风波、异域风光,以及初抵异邦时的种种不适与惊奇,都跃然纸上。他细致地记录了当地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交通方式(如马车、早期火车),以及人们的穿着打扮,这些看似零碎的细节,却勾勒出了一个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物质世界。 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表面景物的描绘,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西方社会运作的种种机制。日记中频繁出现的,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观察。他记录了外国议会的运作方式,官员的产生途径,以及民众参与政治的途径。例如,他对当时外国的选举制度、政党竞争、官员的任期与责任划分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思考。这些观察,对于理解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认识和评价西方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有时会将所见与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言语中流露出对国家落后的忧思,以及对改革图强的渴望。 在经济方面,作者对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力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他参观了工厂,记录了机器的运作原理,对流水线生产、蒸汽动力等技术印象深刻。他笔下描绘的港口繁忙景象、商贸活动的盛况,以及金融市场的运作,都反映了西方经济的强大活力。这些描述,不仅让我们看到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也折射出当时中国经济的落后与亟待发展。作者对于西方商业模式、金融机构(如银行)的介绍,也为研究晚清中国引进西方经济思想和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除了政治和经济,作者对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观察同样细致入微。他记录了当地的教育体系,如学校的教学内容、师生关系、考试制度等。他对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家庭观念、娱乐方式(如戏剧、音乐会、体育比赛)都有所涉及。例如,他可能会记录下自己观看一场歌剧的感受,或是对西方人周末休闲活动的观察。这些文化层面的记录,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是如何在晚清精英阶层中产生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如何被接收、理解和转化的。作者在日记中还常常会记录下自己与当地人的交流,以及他对不同文化观念的思考,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记录,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生动的第一手材料。 作者的记录并非完全是赞美,他同样也记录了自己作为异国他乡的游子所面临的困境和歧视,以及对祖国命运的深切担忧。他的日记中不乏对列强欺凌中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卑微的痛心疾首,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迷茫与探索。这种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交织,使得这份日记不仅是一份客观的记录,更是一份充满时代悲情和民族忧患的个人史。 第二种英轺日记: 第二种日记的作者,可能是一位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家(例如,可能是驻俄、驻法、驻德等)任职的官员。尽管所处的具体环境有所不同,但其记录的核心价值与第一种日记异曲同工,同样展现了近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互动。 这份日记可能更侧重于记录作者在国际会议、外交谈判中的见闻。他可能会详细记录下中国代表团与列强代表团之间的唇枪舌剑,各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和博弈。例如,关于条约的签署、殖民地的划分、国际秩序的重建等,作者在日记中会呈现出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他对各国代表的言谈举止、表情神态的捕捉,往往能揭示出表面外交辞令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晚清中国的外交政策、国际地位的演变,以及中国如何在列强夹缝中寻求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宏观的外交舞台,作者也可能对他所到之处的社会风貌和民情有细致的描绘。例如,他可能会记录下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宗教活动,以及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这种微观的观察,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近代社会的具体面貌,以及这些社会面貌是如何与中国的国家形象、民族情感产生关联的。 此外,这份日记的作者可能也会关注科技和军事方面的发展。他可能会记录下各国在军事装备、战术演练、海军建设等方面的进展,以及他对这些军事力量的评价。对于科技方面,他也可能记录下一些新兴的科学技术,如电报、摄影、医学等,并思考这些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些记录,为我们研究晚清中国对西方军事和科技的学习与引进,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更为重要的是,第二种日记的作者,也可能在日记中反映出他本人在接触西方文明过程中的思想转变和学术探索。他可能会记录下自己阅读的书籍、与学者的交流,以及他对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的深入思考。他的日记中,或许会流露出对西方启蒙思想、自由主义、科学精神的初步认识,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这种思想层面的记录,为我们研究晚清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和学术演进,提供了重要的个案研究材料。 丛刊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所收录的这“英轺日记两种”,其价值在于: 1. 填补史料空白: 这类由驻外官员撰写的、保存完好的个人日记,在现存史料中并不多见。它们的出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等诸多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 提供独特视角: 日记以个人亲历的视角,记录了中国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中的点滴细节。这种视角,与官方档案、官方史书相比,更具鲜活性、真实性和人情味,能够展现出历史事件的另一面。 3. 展现时代图景: 两份日记的作者,身处中国近代史的转型时期,他们的记录不仅是个人游历的流水账,更是那个时代中国人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的观察、思考与反应的缩影。通过这些日记,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挑战性与变革性。 4. 促进学术研究: 本丛刊的刊布,将为广大历史学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素材,有望催生一批新的学术成果,深化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 总而言之,“英轺日记两种”是“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记录和重要的史料价值,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窗口,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那种老式印刷特有的油墨香气扑面而来,仿佛瞬间把我带回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内页的排版考究,字体清晰易读,即便是一些年代久远的文献资料,经过现代技术的整理和还原,也显得井井有条,让人在阅读时心生敬意。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扉页上的那枚印章式的校订标记,寥寥数笔,却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文物,光是捧在手里摩挲,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出版者对文化传承的深深敬意。它不同于那些追求轻薄、追求效率的现代出版物,它在用一种近乎仪式感的方式,邀请读者走进历史的殿堂,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愿离去。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执着,恰恰是研究历史的入门体验,先从感官入手,才能更好地进入文本的深处。

评分

本书的选材角度,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宏大的叙事,而是巧妙地选择了那些看似零散却至关重要的侧面视角。这使得原本宏大的历史图景,通过一个个微小的切口,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我发现,有些事件的细节,是第一次在公开出版物中见到,这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近现代转型期感兴趣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像是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一批新鲜的“原材料”,让我们可以绕开既有的学术壁垒,进行二次的、更自由的解读和重构。这种对“稀见”二字的坚持,体现了编辑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不懈的挖掘精神,远超一般资料汇编的水准。

评分

阅读这些资料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先辈的“对话”。那些不同身份、不同立场的人留下的记录,观点交锋,思想碰撞,构建了一个无比丰富的精神场域。我常常在想,如果当时的人们能够预见到今天的读者会这样审视他们的文字,他们会作何感想?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带来的精神震撼是持久的。它促使我不断地去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在未来又会被怎样地记录和评判?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激发,是许多纯粹的理论著作所无法给予的,它将历史的教训,转化为了一种活生生的、可以触及的警醒。

评分

坦率地说,这套丛刊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史料本身的稀有,更在于其提供了一种高标准的学术范式。从注释的详尽程度,到文献的校勘标准,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这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或许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完全消化这些信息,但即便是浅尝辄止地翻阅,也能感受到那种专业性和可靠性。它无疑是构建中国近现代史料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石性存在。毫不夸张地说,每一页的背后,都凝结了无数研究者耗费心血的成果,它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一份严肃的学术贡献,值得被置于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常翻阅,时时汲取。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近代史的资料集,最直观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现场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观察者,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目睹着无数关键人物的抉择与挣扎。那些被精选出来的原始文献,文字中蕴含的张力是现代论述难以比拟的。它们没有经过后世的过滤和修饰,保留了最原始的、甚至有些粗粝的情绪和观点,让人不得不去直面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份手札的影印件,那些墨迹的浓淡、笔画的急促,无声地诉说着撰写者当时的心境,是激昂、是迷茫,还是坚决?这种未经加工的信息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期社会肌理的理解,远比教科书上的总结要生动、要震撼得多。它逼迫着读者放下既有的框架,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

评分

不错的书,适合留存的书。

评分

终于集齐了,这真是一套好书!

评分

这套书超级赞,有非常大的史料价值!

评分

送货很快,书很好

评分

这套书超级赞,有非常大的史料价值!

评分

本书兼具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校勘精良,整理规范,

评分

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

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