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上的中国:对联

文字上的中国:对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学典藏》丛书编委会 著,《国学典藏》丛书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对联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字艺术
  • 楹联
  • 民俗
  • 文学
  • 书法
  • 节日习俗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330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54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典藏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字数:39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致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文字间,了解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思想,体会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致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中国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内容简介

对联是中华文明中不可忽视的瑰宝。它文学性强,修辞瑰丽,虽寥寥数语,却高度概括,意境深远。凡言志、寄情、庆颂、悼念、写景、吊古、讽喻、励人、自我修养等,都可以用对联来表达。
对联的文字一般是要结合具体情景,才能被很好的理解。因此,本书采取对联故事的形式,让一句句对联在故事中活起来,使读者对其中的意义能够有更好的理解。
读对联故事,看文字上的中国!

作者简介

《国学典藏》丛书编委会,常年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出版过众多优秀的国学类图书,如《中国历史悬疑真相》系列丛书、《细说大唐家庭》等图书。该编委会主编张虹、臧威威,其他成员包括蔡淑兰、张永忠、臧威威、韩振宇等人。张虹,女,当代作家,文字简练,历史观点独到,精研国学,得到众多国学专家的认可与赞赏,在推广国学方面贡献了许多力量。

目录

B篇 半副对联慑群魔 / 2 不妨假戏作真情 / 3 白衣里一个大仁 / 4 白居易两次撰酒联 / 5 板桥出对讽吝僧 / 7 包公受托出三对 / 8 包拯出对断冤案 / 10 C篇 嫦娥原爱绿衣郎 / 14 陈好智对朱熹联 / 15 陈圆圆妙对巧拒嫁 / 16 才子对联寻知音 / 17 出联喻樗得才婿 / 18 曹宗连对得大鱼 / 19 曹雪芹应对骂财主 / 20 出奇联势压三江学子 / 21 从中秋对到除夕 / 22 丑女吟对嫁俊男 / 23 苍岩古庙天王殿联 / 24 吹鼓手巧联赶车翁 / 26 出联舅父考外甥 / 27 D篇 对对子巧联婚姻 / 30 对药名高徒出师 / 32 杜康悬联夸海口 / 34 东阳智对讨风筝 / 35 大俗大雅的寿联 / 36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 37 戴灵五岁撰奇联 / 38 东坡改联点石成金 / 39 戴叔伦巧对“三白” / 40 狄仁杰怎会到汉朝 / 41 多亏说了大明君 / 42 斗鸡山上得绝联 / 43 答对过城门 / 44 店铺写吉祥联 / 45 F篇 风流梦醒,恩爱花开 / 48 夫妻巧答冷泉联 / 50 夫妻笑对难事 / 51 夫妻对联以相规 / 52 福王昏庸败坏国事 / 53 G篇 更夫巧对无情对 / 56 高则诚妙联拒婚 / 58 高则诚才高人不怪 / 60 公主择联错配郎 / 61 龟有雌雄总姓乌 / 62 归玄恭的妙春联 / 63 H篇 黄山谷恃才遇高手 / 66 海瑞幼贫应佳对 / 68 后来者居上 / 69 韩伍妙对解难题 / 70 何孟春嵌联有典故 / 71 何淡如怪联何其多 / 72 杭州虎跑寺神话联 / 73 洪宣娇考女状元联 / 74 韩秀才撰写戏台联 / 75 化怨为友之联 / 76 胡师公十年连一对 / 85 J篇 纪晓岚题联讽庸医 / 88 纪晓岚智对对联 / 89 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 92 纪晓岚戏解招牌联 / 93 蒋士铨巧对传美谈 / 94 “近视”秀才对对联 / 96 酒鬼厚颜“应对” / 97 今生无幸,前世有缘 / 98 解解解解元之渴 / 99 进士装乞丐试真情 / 100 贾似道拍马屁邀宠 / 101 蒋士铨自题楹联 / 102 揭时弊科场赋讽联 / 103 L篇 李调元趣对侯补道 / 106 李调元巧对农妇联 / 108 李调元古刹巧对 / 109 李调元博采众长拟对联 / 110 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 113 李时珍自幼善对 / 114 李东阳气暖风和 / 116 李清照妙联对人名 / 117 李开先幼年题妙对 / 118 李群玉与盐客妙对 / 119 李自成对句惊蒙师 / 120 李品芳要求让一点 / 121 李白联斗杨国忠 / 122 林大钦对联趣话 / 123 刘凤诰殿对中探花 / 124 刘靖宋教训歪秀才 / 126 老地主戏改旧楹联 / 127 老秀才联对斗状元 / 128 两虚词联讽洪承畴 / 130 两只秀目,怎可无眉 / 132 罗隐失意作讽联 / 133 榴花洞佳联奇遇 / 134 联句巧配姻缘 / 136 刘秀才巧对结姻缘 / 138 灵隐寺老僧妙对 / 140 刘伯温得助无名僧 / 141 刘与苏轼联对 / 142 伦文叙妙对考状元 / 143 林则徐结交名医联 / 145 刘禹锡落难题联 / 147 刘鹏程写联漏一字 / 148 M篇 莫宣卿巧联戏知县 / 152 莫奇联对不怕虎 / 153 马皇后以联警夫 / 154 妙联宋湘讽状元 / 155 卖酒姑娘巧对刺史 / 156 马元龙与女巧对 / 158 孟昶奇联测国运 / 159 N篇 年富拜师对奇联 / 162 倪元璐容不得半点骄 / 164 P篇 皮匠揭榜获娇妻 / 168 庞振坤联对戏知州 / 170 蒲松龄联讽两进士 / 172 破陋习徐本题戏联 / 173 Q篇 千里重金锺 / 176 巧撰联羞辱公子 / 178 乞丐善对得佳人 / 180 亲亲嫡嫡,子子孙孙 / 183 劝渔翁切莫劳心 / 184 切瓜分客连对 / 186 劝君也来两杯 / 187 穷秀才对联刺员外 / 188 樵夫联对训秀才 / 190 青草红花除心病 / 192 S篇 苏小妹夜对巧联 / 196 苏东坡戏联友名对 / 197 苏东坡对联趣闻 / 198 苏东坡“未对”之绝对 / 201 苏东坡写联立志 / 202 苏东坡以联识才 / 203 苏东坡联戏张三影 / 205 苏东坡莫干山联妙对 / 206 苏东坡巧对“鱼”联 / 208 苏东坡斗嘴巧对联 / 210 随从巧对乾隆帝 / 212 叔嫂联对“三对面” / 213 书面页落,灯心花开 / 215 宋湘丢脸卖学问 / 216 宋湘巧对塾师 / 218 师生春游共谐对 / 219 孙髯翁巨笔写长联 / 220 四苏饮酒巧联对 / 223 “四仙桥”偶对“十佛寺” / 224 书生联试新妇才德 / 225 石达开的手段 / 226 石达开对联抒壮志 / 227 T篇 唐玄宗亲试李泌 / 230 唐伯虎妙对点秋香 / 231 唐伯虎游戏对联 / 233 唐伯虎趣对剃头匠 / 236 同名巧对李梦阳 / 237 天盟俯耳,海誓连心 / 238 讨千金守林人联对 / 241 汤显祖洞房巧对联 / 242 汤显祖避雨巧答对 / 243 陶安与朱元璋联对 / 245 W篇 王羲之饺铺书佳联 / 248 王羲之和戒珠寺 / 249 王羲之妙书春联 / 250 王安石巧对成双喜 / 251 王尔烈幼时趣对 / 254 王尔烈连对宽胸怀 / 256 王应斗对句传奇 / 257 王维应对得娇妻 / 260 王勃少年舒胸怀 / 262 王夫之联对拒仕 / 263 王安石与苏轼巧对 / 264 武状元妙联难倒文状元 / 265 戊戌同体,己巳连踪 / 267 唯楚有才 / 269 文必正巧对结姻缘 / 270 X篇 解缙改对气地主 / 274 解缙说话吟诗 / 275 解缙巧改婚丧联 / 276 解缙巧对报家门 / 277 解缙智对皇帝 / 278 解缙联斗锦衣卫 / 280 解缙联对得状元 / 281 徐文长挡道难太师 / 283 徐文长联对受教 / 284 徐达遗恨“胜棋楼” / 286 徐广义梦中成巧对 / 288 小童改联大臣惊 / 289 小丫环联对训马远 / 290 小道士联警大将军 / 291 霞锦对月弓 / 292 秀才联对抒才志 / 293 喜怒笑骂皆成文章 / 294 席佩兰反难孙原湘 / 295 新嫁娘联隐逐客令 / 297 新娘联对劝新郎 / 299 巡抚联对识才子 / 300 析字谜联刺贪官 / 301 Y篇 岳母联对试才婿 / 304 哑联兴味 / 306 杨升庵妙对弘治皇帝 / 307 焉知鱼不化为龙 / 308 杨士奇写联训子 / 310 杨乃武撰联诉冤 / 311 因火生烟夕夕多 / 312 于谦的“发式”联 / 313 有杏不须梅 / 314 有规有矩,能屈能伸 / 315 永乐乐不乐 / 316 一场对句结恩仇 / 317 一副对联救道观 / 318 一谐联道出“老婆”由来 / 319 药联情动得贞娘 / 320 叶落枝枯,刀砍斧劈 / 321 应无惭巾帼英雄 / 322 晏殊巧逢“燕归来” / 324 杨抡出使琉球应对 / 325 Z篇 朱元璋一联简公文 / 328 朱元璋题春联 / 329 朱元璋“岂止吞吴” / 330 朱元璋为僧有妙对 / 331 朱元璋联对卖藕农 / 333 朱元璋题联惊店主 / 334 朱元璋联对试孙才 / 335 祝枝山写联骂财主 / 336 祝枝山巧书弹棉联 / 337 祝枝山巧断联句 / 338 郑板桥巧识对联 / 339 郑板桥教训姚有财 / 340 郑板桥撰自画像联 / 341 张之洞“微服私访” / 342 张兰张芳答武后 / 343 张居正立志当“潜龙” / 344 张廷玉甘愿肩重担 / 345 诸葛亮一生数字对 / 346 竹担挑竹,铜环锁铜 / 347 自报家门巧出联 / 349 “周不行”联对遭戏 / 350 朝得联,夕身亡 / 351 赵文华联对徐文长 / 352 中书令什么东西 / 353 左宗棠妙联“敬”藩臣 / 354 周结巴歪对戏学监 / 355 周渔璜书联井喷水 / 356 装神联对吓死秀才 / 357 知县赴任写联自律 / 358 张之洞与陶然亭 / 359 蜘蛛虽巧不如蚕 / 360

精彩书摘

  《文字上的中国:对联》: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从小聪慧,勤学苦练。相传,他七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练习书法。三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王羲之笔力日渐沉劲,写起来顿挫生姿,也渐渐有了些名气。在方圆百里赞扬声中,十岁的王羲之觉得自己的字写得跟父亲差不多了。
  有一天,王羲之到街上去玩,中午的时候,有些饿了,见不远处有一家饺子铺生意兴隆,想来口味不错,走到近前一看,里面人很多。他看到门口挂着一块招牌,上写“鸭儿饺子铺”五个大字,字虽大,但十分呆板,没有生气。
  王羲之走进店铺,只见铺内设一口大铁锅,锅中水沸腾着,包好的饺子人锅之后,好似在水中嬉戏的小鸭子,快活地嬉戏。这一幕,他看呆了。坐下来品尝之后,他觉得饺子味道鲜美,吃下去回肠荡气,一小碗饺子转眼间就被吃完了。他觉得招牌上的五个字与这饺子太不相称了,就有意为这饺子店写一个招牌,便绕过矮墙去找铺主。
  铺主是一位老妇人,正忙着揿皮包馅,动作非常娴熟,饺子一个一个从她的手中飞到旁边的大锅里。这套动作,太熟练了,好像她闭着眼睛也会准确无误。
  ……

前言/序言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文学性强,修辞瑰丽,虽寥寥数语,却高度概括,意境深远。凡言志、寄情、庆颂、悼念、写景、吊古、讽喻、励人、自我修养等,都可以用对联来表达。
说起对联的起源,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在春节前夕,一个学士在寝门左右两块桃符板上题写联句,以迎新春。孟昶皇帝看到后,认为学士的题句不工整,便亲自在桃符上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吉祥联语。这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副对联。
至于桃符板的起源,那就更早了。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约一寸余的桃木做成的,上面写上门神的名字或画上他们的画像。北宋王安石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因为汉字是一个字一个音节,大多数是一个单音词,也有两个字或三个字的多音词,对联就是字数相同的对偶句。一般来说,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字的声律相对,即平仄协调;一般上联最后一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它们要音节一致,词性相同而意思相对或相迎,并且忌讳上下联出现重字;上下句句式一样,但句意要相互独立而且有联系。
具体说来,因修辞方式和写作要求不同,对联可分为九种形式。一为嵌名联,即在对联中嵌入姓名、地名、楼名或其他特定的字。明代某地书院有一上联:“李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这出句很久没人对出来。后来大学士杨大年对出下联:“马援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上联嵌入李阳名,下联嵌入马援名。
二为嵌字联,包括嵌方位、季节、名称等。比如,乾隆年间,工部衙门失火,特命司空负责督工修复。纪晓岚做上联道:“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但一时想不出下联,正巧看到一位中书内阁,于是马上有了下联:南人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上联含金、木、水、火、土。下联有东、南、西、北、中。
三是嵌数联,就是在联中嵌入数字,表达意思。比如,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王安石出了三条上联,难倒了素以善对著称的苏东坡。三句上联是:一,“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二,“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三,“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据说,此三句到现在还没有下联,可见其难度。
四为析字联,就是用汉字的构件演变成联,有的还把字析为形,音,义三个方面。有一个析字联,非常具有代表性。上联是:“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言:明月送僧归古寺”,下联为:“双木为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另外,对联还有叠字联、谐音联、回文联、集句联、地名联等形式。可以说对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编撰本书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选材上尽量把各种形式的对联都囊括进来,好让读者有一个具体鲜明的感性认识。
对联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见的有春联,内容总是喜迎新春,展望将来,并有祝福的意思;贺人新婚或祝寿,则是庆贺祝颂的内容;至于挽联则是对死者的怀念、评价,也有将作者与死者的关系叙述在对联中的,这都是特定内容的对联。
至于一般的对联,内容就多种多样了。有的是格言性质的,例如清代大臣林则徐在出任江苏廉访使时,在大堂上挂了一副亲自书写的作为座右铭的对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上联要求自己了解百姓生活疾苦,下联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多提意见。有的评论性质的对联更是让人回味,如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有清末赵藩撰写的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慎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既是对诸葛亮的评价,又是对政治的总结,就是在今天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对联在古代被认为是不入文学体裁的小记,不被重视,常常疏于记载和整理,许多优美的对联因此失散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编这样一本书,正是为了使这种民族的文学财富能够更好地为人们了解和喜欢。
对联的文字一般是要结合具体情景,才能很好的理解。我们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采取对联故事的形式,让一句句对联在故事中活起来,使读者对其中的意义有更好的理解。在编撰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其他相关著作,在此特表示感谢。





《文字上的中国:对联》 一、 引言:穿越古今的文字艺术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其文化瑰宝浩如烟海,而“对联”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组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生动体现。 《文字上的中国:对联》一书,将带您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深入探索对联的起源、发展、艺术特征、创作技巧以及其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深远影响。本书旨在揭示对联这门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让读者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对联的起源与演变:从桃符到楹联 对联的雏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压邪”的习俗,人们会在门口悬挂桃木制品,上面刻画神荼、郁垒二神,以驱鬼辟邪。这便是对联最早的萌芽。 汉代以后,随着书写材料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这种习俗逐渐演变为在纸上书写,并出现了更具文学色彩的“桃符”。人们在红纸上写下吉祥的祝福语,张贴在门框两侧。 唐宋时期,对联的创作趋于成熟,逐渐摆脱了单纯的辟邪功能,开始融入更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此时的对联,不仅在形式上更加工整,内容上也更加丰富,涉及民俗、讽刺、抒情等多个方面。 明清时期,对联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被称为“楹联”。这一时期,对联的创作数量空前,形式多样,流派纷呈,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从皇宫宫殿到寻常百姓家,从文人雅士的案头到市井小民的口头,对联无处不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书将详细梳理对联从其起源的神秘仪式,到逐渐演变为形式优美、内涵丰富的楹联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为您呈现一幅清晰的对联发展演变图景。 三、 对联的艺术特征:形神兼备的文字游戏 对联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与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密不可分。 1. 字数相等,结构对称: 对联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词性相对,结构对称。这种严谨的格律要求,使得对联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平衡、和谐之美。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下联字数同为九字,且结构严谨,读来朗朗上口,意蕴深远。 2. 平仄协调,声韵铿锵: 对联的创作,除了字数、词性、结构的要求外,还讲究平仄的协调。上联的平仄与下联的平仄相对,使得读诵时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富有韵律感。掌握平仄是创作优秀对联的关键之一,本书将对此进行深入的解读。 3. 对仗工整,意境深邃: 对联的精髓在于“对仗”。上下联的词语在意义、词性、结构上相互关联、相互映衬,形成一种独特的“对映”关系。这种对仗不仅体现在字面意思的呼应,更在于意境的叠加与升华。例如,“万里江山披锦绣,千重日月照神州。”上联描绘壮丽山河,下联赞颂祖国光明。 4. 意境互补,浑然一体: 优秀对联的上下联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传递出作者的情感、思想或哲理。有时,一句看似简单的对联,却能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或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书将通过对大量经典对联的赏析,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艺术特征,让读者领略到对联“形神兼备”的独特魅力,理解其在文学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 四、 对联的创作技巧:点石成金的文字魔法 对联的创作并非易事,它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广博的知识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本书将为您揭示创作对联的奥秘。 1. 立意为先,构思巧妙: 创作对联,首先要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或意境,然后围绕主题进行构思。无论是抒发情感、描绘景物,还是表达哲理,都需要有清晰的立意。 2. 选材准确,用词精炼: 对联的字数有限,因此选词至关重要。要选择最能准确表达意思、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同时,要做到用词精炼,避免堆砌,力求字字珠玑。 3. 对仗工整,恰到好处: 如前所述,对仗是核心。创作时,要仔细斟酌上下联词语的对应关系,确保其工整且贴切。要注意词性、结构、意义等方面的匹配。 4. 声韵和谐,琅琅上口: 在符合格律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联的声韵,使其读起来顺畅、悦耳。平仄的运用是关键,能够增加对联的音乐美。 5. 炼字炼意,精益求精: 优秀的对联往往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作者会不断地调整词语,优化意境,力求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本书将提供系统性的创作指导,从对联的基本格律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创作技法,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帮助读者掌握对联创作的要诀,甚至可以尝试自己动手创作。 五、 对联的种类与应用:无处不在的文化印记 对联的形式多样,应用广泛,几乎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 按内容划分: 春联: 最为常见,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习俗。 寿联: 用于祝贺长辈寿辰,表达晚辈的孝心和祝福。 婚联: 用于祝贺新人结合,表达对美好婚姻的祝福。 挽联: 用于悼念逝者,表达哀思和敬意。 行业联: 针对特定行业或职业特点创作,如商联、医联、学联等。 山水联: 描绘山川景物,展现自然之美。 讽刺联: 针砭时弊,表达作者的批判态度。 哲理联: 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或哲学思考。 2. 按应用场景划分: 门联/楹联: 贴于门楣、楹柱上的对联,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匾额联: 题写在匾额上的对联,常用于牌坊、寺庙、书斋等。 册页联/扇面联: 题写在书画作品、扇面上的对联,具有一定的装饰和纪念意义。 嵌字联: 将特定字句嵌于对联之中,增加创作的难度和趣味性。 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对联,并结合历史故事、文学典故,展示对联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让读者全面了解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多重角色。 六、 对联的文化意义与传承:凝聚民族情感的瑰宝 对联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情感、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的重要文化符号。 1. 传承文化,凝聚民族情感: 对联以其精炼的语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对联的使用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2. 启迪智慧,传递哲理: 许多对联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能够启发人们思考,提升人生境界。它们以诗意的语言,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3. 熏陶情操,提高审美: 欣赏和创作对联,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对联对语言的精妙运用,对意境的营造,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品味。 4. 跨越时空,连接古今: 对联连接了历史与当下,让后人能够透过文字,与古人进行思想的对话,感受历史的温度。 本书将深入探讨对联在中华文化中的深层意义,分析其如何凝聚民族情感,启迪智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焕发的生命力。我们将强调对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弘扬的意义。 七、 结语:品味文字之韵,传承文化之魂 《文字上的中国:对联》一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对联的知识读物,更是一次深入中华文化肌理的探索之旅。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对联,欣赏对联,爱上对联,并将其中的智慧和美,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愿这本《文字上的中国:对联》,能成为您通往中华传统文化殿堂的一把钥匙,让您在方寸字里行间,感受千年文明的脉搏,品味文字的无限魅力,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极具品味,封面采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淡淡的写意留白,几笔勾勒出古朴的意境,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文化质感。翻开书页,印刷清晰,纸张也相当考究,触感舒适。内容上,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体裁,比如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着重分析了这些文学体裁的形成背景、艺术特色以及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我尤其对关于唐诗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阐述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开放以及士人阶层的崛起,是如何为唐诗的辉煌奠定基础的。他选取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几位巨匠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从诗句的遣词造句,到意象的选择,再到情感的抒发,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读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作者将其与李白浪漫不羁的性格联系起来,让我对这句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对于杜甫的诗歌,作者则着重分析了其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特点,读来令人动容。此外,书中关于宋词婉约与豪放风格的对比,以及元曲的通俗与市井气息,也让我对这些文学体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想要系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的入门读物。

评分

最近,我手边正好有一本新购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入门的书籍,虽然书名和您提到的《文字上的中国:对联》有所不同,但其侧重点却惊人地相似,都致力于揭示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这本书的开篇,就以“形”与“意”的辩证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规则,而是选取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汉字作为例证,比如“山”字如何勾勒出连绵的山峦,“日”字如何象征着圆满的光芒,甚至像“休”字,更是巧妙地将“人”与“树”结合,传达了休息的意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会意”字的部分,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是如何通过组合不同的字形,来表达更丰富、更抽象的概念,这是一种极具智慧的创造。书中还详细讲解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从甲骨文的神秘,到金文的庄重,再到篆书的流畅,以及隶书、楷书的成熟,每一种字体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审美取向。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仿佛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亲眼见证了汉字的生命力与发展脉络。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不少关于汉字与古代哲学、文学的联系,比如汉字中的阴阳平衡观念,以及在诗词歌赋中如何巧妙运用汉字来营造意境、表达情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汉字本身,更是一次深入中国传统文化肌理的探索之旅。

评分

最近在读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书,这本画册不仅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代名画,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每幅画的解读上都花了极大的心思。他不仅仅是简单介绍画作的名称、作者和创作年代,而是深入剖析了每幅画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哲学思想以及画家独特的艺术理念。例如,在解读《清明上河图》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北宋时期汴京作为都城的繁荣景象,以及画中人物的服饰、建筑风格等细节,如何精确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他甚至还结合了历史文献,考证了画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比如不同阶层人物的出行方式、商铺的招牌种类等等,这使得这幅画不再仅仅是一幅静止的画面,而变成了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另外,作者对于山水画的解读也极具启发性。他阐述了中国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画家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疏密曲直,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宇宙的感悟。读到关于“计白当黑”的讲解时,我才真正理解了留白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空间的留白,更是意境的留白,留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独特表达。

评分

我最近读的一本书,主要讲的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没有直接枯燥地讲述神话故事,而是从神话的源头、神话的演变以及神话与古代社会生活的联系等角度切入,将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部分,作者不仅还原了故事的梗概,还追溯了这些神话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并探讨了它们可能反映的古代先民的宇宙观和生死观。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众多神祇,比如三皇五帝、四大神兽、十二生肖等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象征意义和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读《山海经》时,并没有将其仅仅视为一本奇书,而是将其看作是古代中国人地理认知、物产探索以及宗教信仰的宝贵史料。他通过对《山海经》中各种奇珍异兽、海外山川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精神。整本书读下来,我不仅被一个个跌宕起伏的神话故事所吸引,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丰富想象力。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书籍,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作者没有直接讲解亭台楼阁的建造细节,而是将园林置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欣赏这些精美的园林。他首先阐述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创作理念,以及这种理念是如何受到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接着,他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域园林的风格差异,例如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扬州园林的疏朗大气,以及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弘壮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读苏州园林时,引用了大量古典诗词,通过描写园林中的景致,例如曲径通幽、小桥流水、叠石理水等,来阐述其“步移景异”、“藏而不露”的艺术手法。他甚至还分析了园林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植物的搭配来营造四季不同的美景。书中还探讨了园林与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以及园林如何成为他们寄情山水、修身养性的场所。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古代园林的审美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评分

好的书是有灵气的,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评分

好的书是有灵气的,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评分

京东一流

评分

故事很有趣,能够收集这么多的对联故事,就已经很不错了。值得一看!

评分

此次购物共买了8本(套),其他图书都有塑料包装,而这本没有塑料包装,另外这本书还有折过的痕迹,虽不影响使用,但总觉得京东不应干出这种事,最起码会退的书也要重新包装一下!!!

评分

故事很有趣,能够收集这么多的对联故事,就已经很不错了。值得一看!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好好品味。

评分

好的书是有灵气的,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评分

京东一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