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第3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共分为11章,对发动机的两大机构、五大系统进行了全面描述。内容包括发动机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点火系统、起动系统的构造、原理和维修方法,发动机装配与调试、汽车维修常用工量具。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第3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内容在立足于成熟的技术和规范的同时,力争把握汽车专业发展前沿,重视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力求做到内容与行业技术在使用上同步更新,并安排了便于学习和操作的项目单和综合测试题,以提高学生和培训者在实际生产中的知识应用能力。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第3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以《高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为依据,结合高职专业的要求和特点,以及当前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和要求而编写的。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第3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适合于高职高专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以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相关课程的教材使用,还可供汽车维修人员、驾驶人、汽车行业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发动机总论
1.1 发动机识别
1.2 发动机总体构造
1.2.1 发动机组成
1.2.2 发动机分类
1.2.3 内燃机编号规则
1.3 发动机工作原理
1.3.1 发动机基本术语
1.3.2 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
1.3.3 二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简介
1.4 发动机性能指标及特性
1.4.1 发动机性能指标
1.4.2 发动机特性
实训项目
第2章 曲柄连杆机构
2.1 概述
2.1.1 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和组成
2.1.2 曲柄连杆机构受力分析
2.2 机体组的构造与维修
2.2.1 气缸体与曲轴箱
2.2.2 气缸盖
2.2.3 气缸垫
2.2.4 发动机的安装与支撑
2.3 活塞连杆组的构造与维修
2.3.1 活塞
2.3.2 活塞环
2.3.3 活塞销
2.3.4 连杆组
2.4 曲轴飞轮组的构造与维修
2.4.1 曲轴
2.4.2 曲轴主轴承
2.4.3 曲轴扭转减振器
2.4.4 飞轮
2.5 曲柄连杆机构异响
2.5.1 异响的类型和原因
2.5.2 异响的影响因素
2.5.3 异响分析
实训项目
第3章 配气机构
3.1 概述
3.1.1 配气机构的作用和组成
3.1.2 配气机构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3.1.3 气门间隙
3.1.4 配气相位
3.2 气门组的构造与维修
3.2.1 气门
3.2.2 气门座
3.2.3 气门导管
3.2.4 气门弹簧
3.3 气门传动组的构造与维修
3.3.1 凸轮轴
3.3.2 气门驱动形式
3.3.3 挺柱
3.3.4 推杆
3.3.5 摇臂和摇臂轴
3.3.6 正时传动装置
3.4 配气机构异响
3.5 可变配气相位及其控制技术
3.5.1 概述
3.5.2 本田可变气门控制机构
3.5.3 丰田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3.5.4 帕萨特B5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机构
3.5.5 保时捷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3.5.6 宝马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3.5.7 奥迪可变气门升程系统
实训项目
第4章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4.1 概述
4.1.1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作用和类型
4.1.2 车用汽油机对可燃混合气浓度的要求
4.1.3 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
4.2 电控汽油喷射式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概述
4.2.1 电控汽油喷射式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
4.2.2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类型
4.2.3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优点
4.3 进气系统的构造与维修
4.3.1 进气系统的作用和组成
4.3.2 进气系统的主要部件
4.3.3 进气系统的检修
4.3.4 进气控制
4.3.5 废气涡轮增压控制
4.4 燃油供给系统的构造与维修
4.4.1 燃油供给系统的作用和组成
4.4.2 燃油供给系统的主要部件
4.4.3 燃油供给系统的检修
4.4.4 燃油喷射控制
4.5 排气系统的构造与维修
4.5.1 排气系统的作用和组成
4.5.2 排气系统的主要部件
4.5.3 排放控制
4.6 电子控制系统的构造与维修
4.6.1 电子控制器
4.6.2 随车诊断系统
4.6.3 失效保护系统
4.6.4 应急备用系统
4.6.5 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
实训项目
第5章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5.1 概述
5.1.1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
5.1.2 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要求
5.1.3 柴油机燃烧室
5.1.4 柴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过程
5.2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构造与维修
5.2.1 喷油器
5.2.2 喷油泵
5.2.3 调速器
5.2.4 输油泵
5.2.5 柴油滤清器
5.2.6 柴油机供油正时
5.3 柴油机电控喷油系统
5.3.1 柴油机电控喷油系统概述
5.3.2 位置控制式电控喷油系统
5.3.3 时间控制式电控喷油系统
5.3.4 电控高压共轨式燃油供给系统组成与特点
5.3.5 高压共轨式电控喷油系统主要部件
实训项目
第6章 冷却系统
6.1 概述
6.1.1 冷却系统的分类和组成
6.1.2 冷却系统循环水路
6.1.3 冷却液
6.2 水冷却系统主要部件的构造与维修
6.2.1 水泵
6.2.2 散热器
6.2.3 补偿水桶
6.2.4 节温器
6.2.5 冷却风扇
6.3 电控冷却系统
6.3.1 电控冷却系统的组成
6.3.2 电控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
6.4 冷却系统维护
6.5 冷却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6.5.1 冷却液温度过高
6.5.2 冷却液温度过低
6.5.3 冷却液消耗过多
实训项目
第7章 润滑系统
7.1 概述
7.1.1 润滑系统的润滑方式和滤清方式
7.1.2 润滑系统的组成
7.1.3 润滑系统油路
7.1.4 发动机机油
7.2 润滑系统主要部件的构造与维修
7.2.1 机油泵
7.2.2 机油滤清器
7.2.3 机油散热装置
7.3 润滑系统维护
7.4 润滑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7.4.1 机油压力过高
7.4.2 机油压力过低
7.4.3 机油消耗过多
7.4.4 机油变质
实训项目
第8章 点火系统
8.1 概述
8.1.1 点火系统的作用和要求
8.1.2 点火系统的分类和组成
8.2 计算机控制点火系统的构造与维修
8.2.1 计算机控制点火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8.2.2 计算机控制点火系统的主要部件
8.3 计算机控制点火系统的类型
8.3.1 有分电器的计算机控制点火系统
8.3.2 无分电器的计算机控制点火系统
8.4 点火控制
8.4.1 点火提前角控制
8.4.2 通电时间控制
8.4.3 爆燃控制
8.5 点火波形检测
8.5.1 标准点火波形
8.5.2 点火波形检测
实训项目
第9章 起动系统
9.1 概述
9.1.1 起动系统的作用和组成
9.1.2 对起动系统的要求
9.2 起动系统的构造与维修
9.2.1 起动机
9.2.2 传动机构
9.2.3 操纵机构
9.2.4 起动系统使用注意事项
9.3 起动系统控制电路
9.3.1 起动系统控制电路的类型
9.3.2 常用起动系统控制电路
9.3.3 起动系统电路的检测
实训项目
第10章 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
10.1 发动机的装配与调整
10.1.1 发动机装配的基本要求
10.1.2 发动机装配程序和主要技术要求
10.2 发动机的磨合
10.2.1 发动机磨合的意义
10.2.2 发动机磨合规范
10.3 发动机的验收
实训项目
第11章 汽车维修常用工量具
11.1 常用工具
11.1.1 普通扳手
11.1.2 钳子
11.1.3 其他工具
11.2 专用工具
11.2.1 活塞环装卸钳
11.2.2 活塞环压缩器
11.2.3 气门弹簧钳
11.2.4 机油滤清器扳手
11.2.5 冷却系统压力测试器
11.2.6 火花塞套筒
11.3 常用量具
11.3.1 钢直尺
11.3.2 直角尺
11.3.3 塞尺
11.3.4 游标卡尺
11.3.5 千分尺
11.3.6 百分表
11.3.7 量缸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大量新技术的应用,促使汽车的结构和性能不断变化和提高。本教材是以《高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为依据,结合高职专业的要求和特点,以及当前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和要求而编写的。
全书共分为11章,对发动机的两大机构、五大系统进行了全面描述。内容包括发动机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点火系统、起动系统构造、原理和维修方法,发动机装配与调试、汽车维修常用工量具。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目前汽车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情况,本书内容在立足于成熟的技术和规范的同时,力争把握汽车专业发展前沿,重视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力求做到内容与行业技术在使用上同步更新,并安排了便于学习和操作的项目单和综合测试题,以提高学生和培训者在实际生产中的知识应用能力。
本书由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仇雅莉担任主编(编写第1、2、3、4、5、11章);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胡光辉担任副主编(编写8、9、10章),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毛丽参编(6、7章)。全书由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陈曙红教授主审。
本书适合于高职高专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以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相关课程的教材使用,还可供汽车维修人员、驾驶入、汽车行业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技术资料,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所有参考资料的作者及关心支持本书编写的同志们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提供教学课件,授课教师可在机工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注册后下载。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第3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引言 现代社会,汽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而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其构造原理和维修技术更是至关重要。本书旨在为职业院校学生、汽车维修从业人员以及广大汽车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深入的发动机学习资源。本书在吸收前两版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汽车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更新与修订,力求内容的前沿性、实用性和权威性。 第一部分:发动机的基础理论与构造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从最基础的层面认识汽车发动机,理解其基本工作原理和核心部件。 第一章 发动机概述 1.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作用: 详细阐述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在整车中的地位以及其主要功能,即为汽车提供动力。 1.2 发动机的分类: 按工作原理分类: 详细介绍往复式内燃机(汽油机、柴油机)和旋转活塞式发动机(如Wankel发动机)的构造特点、工作循环及优缺点。 按燃料分类: 区分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气体燃料发动机(如LPG、CNG)以及新能源发动机(如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燃料特性。 按配气相位分类: 解释顶置气门、侧置气门发动机的结构区别和影响。 按点火方式分类: 讲解火花塞点火(汽油机)和压燃点火(柴油机)的原理。 按冷却方式分类: 详细描述水冷发动机和风冷发动机的结构、工作过程和适用范围。 按进气方式分类: 介绍自然吸气发动机和增压发动机(涡轮增压、机械增压)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提升效果。 1.3 发动机的基本术语与参数: 介绍缸径、冲程、排量、压缩比、功率、扭矩、转速等关键术语,并说明它们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1.4 发动机的组成: 简要介绍发动机的整体结构,包括机体、气缸盖、曲轴、连杆、活塞、配气机构、燃油供给系统、点火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进排气系统等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发动机的机械结构 本章将深入解析构成发动机的各个核心机械部件,理解其设计原理和功能。 2.1 发动机机体: 2.1.1 气缸体: 详细介绍气缸体的材料、结构(整体式、分体式)、冷却水道、油道、支承曲轴的曲轴箱等。 2.1.2 气缸套: 介绍湿式和干式气缸套的结构、作用、材料及安装方式。 2.1.3 曲轴: 讲解曲轴的组成(曲柄、主轴颈、连杆颈、平衡块)、材料、制造工艺、作用以及动平衡的重要性。 2.1.4 飞轮: 介绍飞轮的作用(储存能量、平稳运转、连接传动系),以及其结构和安装。 2.1.5 气缸盖: 详细描述气缸盖的结构(进排气门座、燃烧室、火花塞安装孔、喷油器安装孔、冷却水道)、材料、密封方式(垫片)以及其与气缸体之间的配合。 2.2 活塞连杆机构: 2.2.1 活塞: 介绍活塞的组成(顶、裙、环槽)、材料、形状(锥形、椭圆形)以及活塞环(压缩环、油环)的作用、结构和安装。 2.2.2 活塞销: 讲解活塞销的作用、固定方式(浮动、固定、半浮动)以及其材料和精度要求。 2.2.3 连杆: 介绍连杆的组成(大头、小头、杆身)、材料、结构以及其与曲轴和活塞销的连接。 2.3 配气机构: 2.3.1 气门: 介绍进气门和排气门的作用、结构(门杆、门盖、门座)、材料以及气门密封的重要性。 2.3.2 气门弹簧: 讲解气门弹簧的作用、结构(单簧、双簧)以及其对气门关闭的影响。 2.3.3 气门驱动方式: 顶置凸轮轴(OHC)和顶置气门(OHV): 详细介绍OHC(单顶置凸轮轴SOHC、双顶置凸轮轴DOHC)和OHV的结构、传动方式(齿轮、链条、皮带)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凸轮轴: 介绍凸轮轴的组成(凸轮、轴颈)、材料、加工工艺以及凸轮的形状对配气相位的影响。 摇臂、挺杆、气门间隙: 解释这些部件的作用、配合以及气门间隙的调整意义。 2.4 曲轴箱通风系统: 介绍曲轴箱内气体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强制通风(PCV)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三章 发动机的工作循环与热力学 本章将深入探讨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揭示其内在规律。 3.1 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循环: 3.1.1 进气冲程: 讲解进气门开启、活塞下行、混合气(或空气)进入气缸的过程。 3.1.2 压缩冲程: 描述进气门关闭、活塞上行、混合气(或空气)被压缩的过程,以及压缩比的影响。 3.1.3 做功冲程: 阐述火花塞点火(汽油机)或燃油喷射(柴油机)后,混合气燃烧膨胀,推动活塞下行,对外做功的过程。 3.1.4 排气冲程: 讲解排气门开启、活塞上行、燃烧后的废气排出气缸的过程。 3.2 二冲程发动机工作循环: 介绍二冲程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工作循环(合并进气和排气到压缩和做功阶段)以及其优缺点。 3.3 发动机的热力学基础: 3.3.1 燃烧过程: 介绍混合气的燃烧机理、燃烧速度、火焰传播以及燃烧过程中的能量释放。 3.3.2 热效率: 讲解发动机的热效率概念,以及影响热效率的因素(压缩比、燃烧质量、摩擦损失等)。 3.3.3 发动机功率与扭矩的产生: 从热力学角度解释功率和扭矩的来源,以及它们与燃烧压力、转速的关系。 3.4 发动机的燃烧室类型: 介绍不同类型的燃烧室(如半球形、楔形、平板形)及其对燃烧效率和排放的影响。 第四章 发动机的辅助系统 发动机的正常工作离不开各种辅助系统的支持,本章将逐一进行介绍。 4.1 燃油供给系统: 4.1.1 汽油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 化油器式: 介绍化油器的基本原理、结构(主量孔、怠速系统、加速系统)以及其工作过程。 电控燃油喷射(EFI)系统: 详细讲解EFI系统的组成(燃油泵、燃油滤清器、喷油器、燃油压力调节器、ECU、传感器等)及其工作原理,包括单点喷射(SPI)和多点顺序喷射(MPI)。 缸内直喷(GDI): 介绍GDI技术的特点、优势、结构(高压燃油泵、直喷喷油器)以及其对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 4.1.2 柴油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 高压油泵(柱塞式、分配式): 介绍柴油机高压油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喷油器: 讲解柴油机喷油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压力开启、惯性开启)以及柴油机喷射方式(单次喷射、多次喷射)。 高压共轨(Common Rail)系统: 详细阐述高压共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优势以及其对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提升。 4.2 点火系统(汽油发动机): 4.2.1 传统点火系统: 介绍分电器、点火线圈、火花塞等部件的工作原理。 4.2.2 无分电器点火系统(DIS): 讲解双缸同步点火和独立点火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2.3 电子控制点火系统: 介绍ECU如何根据传感器信号控制点火时间和点火能量,以及点火提前角调整的意义。 4.2.4 火花塞: 介绍火花塞的结构、作用、种类(电阻式、贵金属)以及其电极间隙的调整。 4.3 冷却系统: 4.3.1 水冷系统: 详细介绍水泵、散热器、节温器、冷却风扇、冷却水道等部件的作用和工作流程。 4.3.2 冷却液: 介绍冷却液的成分、性能要求以及其重要性。 4.3.3 冷却系统的常见故障及检查: 分析冷却液泄漏、散热不良、节温器故障等问题。 4.4 润滑系统: 4.4.1 润滑的作用: 介绍润滑在降低摩擦、减少磨损、散热、清洁、密封方面的作用。 4.4.2 润滑系统组成: 详细描述机油泵、机油滤清器、油底壳、机油道、油压传感器等部件。 4.4.3 干式和湿式油底壳: 介绍两种油底壳的区别和应用。 4.4.4 机油的种类和性能要求: 介绍不同粘度等级的机油,以及机油的清净性、抗氧化性等。 4.5 进排气系统: 4.5.1 进气系统: 介绍空气滤清器、进气歧管、节气门等部件的作用。 4.5.2 排气系统: 讲解排气歧管、三元催化转化器、消声器等部件的功能,以及其对排放和噪音控制的重要性。 4.5.3 增压技术(回顾与深化): 结合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更深入地讲解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6 发动机控制单元(ECU)与传感器: 介绍ECU在现代发动机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各种传感器(如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氧传感器、空气流量计、水温传感器、爆震传感器等)的功能和在发动机管理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发动机的维修技术 本部分将聚焦于汽车发动机的实际维修过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方法。 第五章 发动机的故障诊断 5.1 故障诊断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强调“先易后难、先总后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介绍问诊、检查、试车、测量等基本步骤。 5.2 常用故障诊断工具与设备: 介绍万用表、示波器、汽油机/柴油机诊断仪、压缩压力表、真空表、内窥镜等常用工具的使用。 5.3 发动机常见故障现象分析: 5.3.1 发动机难以启动或无法启动: 分析燃油供给、点火、压缩、机械故障等原因。 5.3.2 发动机怠速不稳或熄火: 检查怠速控制阀、真空泄漏、点火系统、燃油系统等。 5.3.3 发动机加速无力或加速闯动: 检查燃油供给、点火提前角、进气系统、排气堵塞等。 5.3.4 发动机异响: 区分敲击声、嘶嘶声、摩擦声等,分析活塞、连杆、气门、轴承等部件的故障。 5.3.5 发动机冒黑烟、蓝烟、白烟: 分析烧机油、燃油混合比过浓、冷却液泄漏等原因。 5.3.6 发动机过热: 检查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点火提前角等。 5.3.7 发动机爆震: 分析燃油标号、点火提前角、积碳、混合气过稀等原因。 5.3.8 发动机油耗过大: 检查燃油系统、点火系统、润滑系统、机械磨损等。 5.4 运用诊断仪进行故障代码读取与分析: 介绍OBD-II诊断接口,如何连接诊断仪,读取故障码(DTC),并根据故障码解析可能的故障点。 第六章 发动机的拆卸与装配 6.1 发动机拆卸前的准备工作: 场地准备、工具准备、安全注意事项。 6.2 发动机拆卸顺序与注意事项: 6.2.1 外部附件的拆卸: 进排气管、点火线圈、喷油器、发电机、空调压缩机等。 6.2.2 顶盖与配气机构的拆卸: 气门室盖、凸轮轴、正时链条/皮带等。 6.2.3 燃油供给与点火系统的拆卸。 6.2.4 冷却与润滑系统的拆卸。 6.2.5 发动机整体从车架上拆卸。 6.2.6 机体内部部件的拆卸: 气缸盖、油底壳、曲轴、连杆、活塞等。 6.3 发动机装配顺序与注意事项: 6.3.1 机体内部清洁与检查。 6.3.2 曲轴、连杆、活塞的安装与间隙测量。 6.3.3 气缸盖的安装与气门间隙的调整。 6.3.4 配气机构的安装与正时调整。 6.3.5 辅助系统的安装与连接。 6.3.6 发动机的外部安装与连接。 6.4 关键零部件的安装精度与公差配合: 强调各部件的配合间隙、扭矩要求的重要性。 第七章 发动机主要部件的维修 本章将针对发动机的关键部件,提供详细的维修技术和方法。 7.1 气缸体的维修: 7.1.1 缸体裂纹的检查与修复: 焊接、粘接等方法。 7.1.2 气缸孔的测量与研磨: 测量气缸孔直径、椭圆度,根据磨损程度进行镗缸或珩磨。 7.1.3 曲轴主轴颈孔的测量与修正。 7.2 气缸盖的维修: 7.2.1 气缸盖平面度的检查与研磨。 7.2.2 气门导管的更换与修理。 7.2.3 气门座的研磨与更换。 7.2.4 气门密封的检查与调整。 7.3 曲轴与轴承的维修: 7.3.1 曲轴的检查(弯曲、磨损)。 7.3.2 曲轴轴颈磨损的测量与修磨。 7.3.3 曲轴轴承(主轴承、连杆轴承)的检查、更换与间隙调整。 7.4 活塞与连杆的维修: 7.4.1 活塞的检查(磨损、裂纹)。 7.4.2 活塞环的更换与安装。 7.4.3 活塞销的检查与更换。 7.4.4 连杆大头与小头孔的检查与修理。 7.5 配气机构的维修: 7.5.1 凸轮轴的检查(磨损、变形)。 7.5.2 气门弹簧的检查与更换。 7.5.3 气门间隙的调整方法。 7.5.4 正时链条/皮带的检查与更换。 第八章 发动机的保养与常见故障排除 8.1 发动机日常保养项目: 机油、机滤、空滤、燃油滤清器、冷却液、火花塞的检查与更换周期。 8.2 定期保养与季节性保养: 针对不同使用环境和里程的保养建议。 8.3 发动机常见故障的快速排除: 针对实际维修场景,提供常见故障的快速诊断和处理流程。 8.4 发动机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磨合期、避免长时间怠速、注意异常声音等。 8.5 发动机环保与排放控制: 简要介绍三元催化、EGR等技术在降低排放中的作用。 第九章 新型发动机技术简介 9.1 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 介绍不同类型的混合动力系统(串联、并联、混联),以及发动机在其中的角色。 9.2 涡轮增压直喷(TSI/TFSI)发动机: 结合增压和直喷技术,分析其优势和特点。 9.3 可变气门正时(VVT)与可变气门升程(VVL)技术: 讲解这些技术如何优化发动机的进排气效率,提升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9.4 智能启停系统: 介绍其工作原理和节油效果。 9.5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简述): 简要介绍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电池等,作为与传统发动机的对比。 结论 本书力求以清晰的逻辑、翔实的图文、严谨的叙述,帮助读者全面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原理和维修技术。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在汽车发动机学习和实践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为您的职业发展和汽车维修技能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