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欲念心理學》是一本深刻解讀我們自己和他人的書,也是讓你一生受益的心理學課程!讓你更好地認識自己、瞭解他人、讀懂社會!
2.“人類是充滿欲望並受欲望驅使的動物。”——弗洛伊德
3.讓我們一起用心理學的金鑰匙,開啓精彩的人生之旅吧!
4.《欲念心理學》中包含瞭西格濛德·弗洛伊德、卡爾·古斯塔夫·榮格、伊凡·彼德羅維奇·巴甫洛夫、讓·皮亞傑、B.F.斯金納、亞伯拉罕·馬斯洛、艾森剋、查爾斯·埃傑頓·奧斯古德、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愛德華斯、羅森塔爾、約翰·杜威、威廉·馮特……所總結的心理法則!
弗洛伊德曾說:“人類是充滿欲望並受欲望驅使的動物。”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有欲望,雖然它們深藏在我們心底,卻無時無刻不左右著我們的各種選擇。如何理解和掌控欲望,便是心理學的重要課題。
作者用精彩有趣的故事來講述紛繁復雜的心理學問題,幫你係統瞭解有關實用心理學的知識及技巧;一旦你掌握瞭它們,許多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也將迎刃而解。
江月梓,80後,北京人,二級心理谘詢師,曾翻譯多部心理學著作,長年關注國內外心理學研究成果,並結閤生活實踐做讀書筆記,本書就是作者多年學習積纍的成果。
第一章 你必須瞭解的心理學問題與人格障礙
多麵嬌娃的你,今天是哪一麵——多重人格 002
我隻想安安靜靜地做一個美男子——自戀型人格障礙 005
被顛覆的那個世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008
看見歪的東西就不開心——強迫型人格障礙 010
一個身體裏住著兩個靈魂——分裂型人格障礙 012
他的性格太差瞭——攻擊型人格障礙 014
性彆怎麼就跑偏瞭——性彆認同障礙 016
我就要做彆人的尾巴——依賴型人格障礙 019
他們都被自己殺掉瞭——恐懼心理 021
一個小測試差點引發瞭血案——心理暗示 024
為什麼大便形狀的東西會讓人難以下咽——反射心理 026
吃貨的悲哀——暴食癥 028
窗外的景色——自私 032
把工作留到明天——拖延癥 034
為何難以戒煙——煙癮 036
一位母親的呼聲——網癮 039
他為什麼被開除——嫉妒 042
曹操容不下楊修——狹隘 044
上帝的救贖——偏執 047
健康是買不來的財富——貪婪 049
韆金難買的是快樂——虛榮 051
“如果、隻要”的背後——病態懷舊 053
多想迴到傢鄉——依賴 056
有人看見“髒東西”就抓狂——潔癖 058
美女被譴責,誰纔是罪魁禍首——虐待狂 061
他們說我像個餓鬼——厭食癥 063
他們都愛買東西——購物狂 066
為什麼她總是感覺很餓——焦慮癥 069
第二章 你必須知道的心理學技巧與效應
你為什麼總是自己嚇自己 072
煩惱是一種心境 074
要時時為彆人著想 076
包容是一種生存智慧 078
逆境中需要堅強而非固執 080
心病還須心藥醫 081
你聞到那股怪味道瞭嗎——暗示效應 083
那裏不可以去,很危險——禁果效應 085
給你錢,你是花齣去還是存下來——馬太效應 088
鄰居決定你的生活——鄰裏效應 090
他們看到瞭不同的世界——選擇性注意力 092
和尚在,那麼我去哪裏瞭——自我認知 093
失去自由的日子裏——感覺剝奪 096
視崖邊界前的嬰兒——深度知覺 097
錯誤的選擇——從眾效應 099
蝴蝶引起的風暴——蝴蝶效應 102
什麼都做不好的人,為什麼成功瞭——瓦拉赫效應 104
第三章 把握好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兩個秀纔遇見一口棺材——情緒 108
波爾赫特的遭遇——樂觀 110
蘇章判案——道德感 111
截然不同的孿生兄弟——性格差異 113
國王與三個兒子——寬容 115
趙傢新為什麼被晉升——自製力 117
把掌聲獻給誰——自尊 119
17歲的百萬富翁——自立 122
有錢人的苦惱——緊張憂慮癥 125
博客成為避風港——壓抑 127
誰為古董埋單——逃避 130
趙蘭蘭的煩惱——抱怨 132
方丈與青年——厭倦 135
人生為何如此黑暗——空虛 137
丈夫離去的日子裏——孤獨 139
地上的泥土與天上的星星——挫摺 140
幸福靠自己爭取——怨恨 142
生死邊緣的徘徊——抑鬱 144
彆讓生命在孤獨中隕落——自卑 146
他為什麼會臉紅——羞怯 148
特殊的尋找者——完美主義 150
人們為何會“對著乾”——逆反心理 152
愛情為何如此傷人——失戀者心理 154
隻需一根柱子——自信 156
拿影子懲罰自己的人——過度敏感 159
第四章 探尋愛情與婚姻的本源
為什麼越反對越相愛——羅密歐與硃麗葉效應 162
她的一切我都愛,就連鞋子也一樣愛——暈輪效應 164
燭光晚餐為什麼適閤錶白——黑暗效應 166
酒後總是想著亂性——啤酒效應 168
“七年之癢”還是“三年之痛”——刺蝟法則 170
戀愛和父母有什麼關係——強迫性重復 172
為什麼會一見鍾情——直覺現象 175
誌同道閤的婚姻纔幸福——誌同道閤法則 177
閃婚!一個最危險的決定——未來場景現象 180
過日子不要和彆人比——攀比心理 182
小三與婚外情——中年危機 184
為瞭孩子不離婚,到底傷害瞭誰——未來恐懼 187
親吻是愛情和諧的根基——親吻心理學 189
第五章 為什麼有的人總能左右逢源
距離産生美——心理距離 192
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初次效果 194
你今天來當我怎麼樣——換位思考 197
她為什麼沒人緣——感恩的必要 199
贊美泛濫,會惹人討厭——贊美定律 201
蹺蹺闆也有大學問——互惠原理 203
人為什麼會幫助陌生人——親社會行為 205
為什麼對他見死不救——旁觀者效應 207
孟母為什麼三遷——場化效應 208
第六章 如何在工作中事半功倍
男女搭配,乾活不纍——異性相吸原理 212
瞭解需要,投其所好——滿足感 214
你成瞭薪水的僕人——德西效應 216
你怎麼就沒有領導的藝術——齣醜效應 218
是皮鞭厲害還是糖果管用——南風效應 221
說你行,你一定行——皮格馬利翁效應 223
給手錶找些小夥伴——配套效應 225
永不掙脫的水牛——思維定式 227
張海迪成功瞭——意誌力 230
你要有足夠的注意力纔行——專注 232
中止講解有助學生記憶——蔡加尼剋效應 234
鼓勵式教育的成功——鼓勵法則 237
第七章 掌握色彩的神秘力量
彆人搶,我也搶——哄搶效應 240
物以稀為貴——稀缺效應 242
越貴越容易賣齣去——凡勃倫效應 243
商傢為什麼熱衷於名人代言——名人效應 245
顔色能告訴你一個人的性格 248
讓人覺得涼快的顔色 250
黑色中藏著一種神秘的力量 251
顔色主宰空間的大小 252
他們都說顔色是有重量的 253
白色為什麼安全一些 255
色彩是有一種神秘味道的 257
藍色的減肥功效 258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一絕,它並非簡單地將各種心理學理論堆砌在一起,而是以一種非常清晰和遞進的方式,層層深入地剖析“欲念”這個主題。開篇部分,作者就為我們構建瞭一個宏觀的框架,解釋瞭從生物本能到社會文化,各個層麵是如何共同塑造我們的欲望,並最終影響我們的行為。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書中引入的“動機鏈”概念,它解釋瞭為什麼一個看似簡單的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一連串復雜且相互關聯的動機。例如,我們為瞭獲得社會認可而努力工作,但這背後可能又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對安全感和歸屬感的渴望。這種層層剝離式的分析,讓我看到瞭行為背後隱藏的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作者在闡述過程中,大量引用瞭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但處理得非常得當,既保持瞭科學的嚴謹性,又不會讓非專業讀者感到晦澀難懂。他會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解釋大腦的運作機製,比如將大腦比作一個“奬賞係統”,不斷尋求刺激和滿足。這讓我對自己的大腦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能理解為什麼我們會沉迷於某些活動。本書的案例選擇也極具代錶性,作者選取瞭從個人成長、職業發展到消費心理、社交互動等各個領域,覆蓋麵非常廣。我讀到關於“承諾與一緻性”原理的部分時,立刻聯想到瞭自己曾經在麵對銷售人員時,是如何一步步被引導做齣購買決定的。這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在閱讀過程中此起彼伏,讓我覺得每一頁都充滿瞭價值。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即使遇到一些復雜的概念,作者也會用圖錶、故事或者對話的形式進行解釋,讓理解變得更加容易。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欲念”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性”的書,讓我對人類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翻到這本書的,當時被書名吸引,但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然而,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低估瞭它的深度和價值。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欲念”本身,更是通過“欲念”這個視角,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人類行為本質的大門。作者在書中提齣的“反事實思維”和“預設模型”概念,讓我對自己的決策過程有瞭全新的認知。我常常會陷入對“如果當初我那樣做瞭會怎樣”的思考,而這本書則讓我明白,這種思考方式背後有著深刻的心理機製,並且它如何影響我們對當下情況的判斷。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稀缺性原理”的分析,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對那些難以獲得的東西會更加珍視。這個原理在營銷和銷售領域被廣泛應用,但作者將其上升到瞭對人類普遍心理的洞察。他指齣,稀缺性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時間上的、機會上的,並且它如何激起我們內心的占有欲和緊迫感。這種分析讓我對很多消費行為和決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論文的嚴謹,又不失散文的韻味。作者在敘述過程中,時而充滿哲思,時而又帶著一絲幽默,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我特彆欣賞他處理那些復雜心理概念時,那種“化繁為簡”的能力。他能夠用最精煉的語言,最貼切的比喻,將那些深奧的心理理論娓娓道來,讓讀者仿佛醐醐灌頂。這本書的結構也設計得非常巧妙,每一章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拼圖塊,但又與整體緊密相連,共同構建瞭一個關於人類行為的完整圖景。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人性的理解又上瞭一個新的颱階。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如此”。我一直對人類的非理性行為感到睏惑,而這本書則為我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解釋。作者在書中非常深入地剖析瞭“確認偏差”和“選擇性注意”等認知現象。他指齣,我們的大腦並非是一個客觀的信息處理器,而是會主動地去過濾和解釋信息,以符閤我們已有的信念和期望。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情感啓發式”的論述。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在做決定時,常常會受到情感的影響,而不是完全依賴理性的分析。作者指齣,當我們麵臨復雜或不確定的情況時,我們會傾嚮於依賴直覺和情緒來做齣判斷。這種“情緒驅動”的決策方式,雖然有時會讓我們做齣錯誤的判斷,但也正是它,讓我們能夠快速地應對各種情況,並且保持一種情感上的連接。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社會認同”原理時,那種深刻的洞察力。他指齣,我們往往會參考他人的行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尤其是在不確定或模糊的情境下。這種“跟隨大流”的心理,既有積極的一麵,比如能夠幫助我們快速學習和適應社會,但同時也可能讓我們盲目地模仿,從而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流暢,而且充滿智慧。作者在分析問題時,總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並且提供多方麵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他不會強迫讀者接受他的觀點,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
評分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人,需要深入挖掘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而這本書恰恰就是這樣一本工具書。它不是那種讓你看完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讓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去迴味和實踐。作者以一種極為生動和直觀的方式,將那些隱藏在人類行為中的“邏輯”展現在我們麵前。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情感賬戶”的理論。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在某些關係中會感到“親密”或“疏遠”,以及我們如何通過一係列的行為來“存入”或“取齣”情感。這個概念對於理解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展示瞭在愛情、友情、親情甚至職場關係中,“情感賬戶”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如何纔能維持一個健康的情感賬戶。我曾經睏惑於為什麼有些關係會悄無聲息地變淡,讀到這部分時,我纔意識到,原來是我在無形中“透支”瞭情感,而沒有及時“存款”。此外,書中關於“習得性無助”的論述,也讓我對一些人所錶現齣的消極和被動行為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指齣,當一個人長期處於無法控製的環境中時,會逐漸喪失改變現狀的動力,即使後來有機會改變,也可能因為過去的經驗而選擇放棄。這種洞察讓我對身邊一些“不思進取”的人有瞭更多的同情和理解,而不是簡單的責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卻又富有力量,作者沒有使用過多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直接、最樸素的語言,去揭示那些最深刻的心理真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收獲。
評分這本書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心理學著作。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欲念”的心理學,更是在通過“欲念”這個切入點,帶領我們深入理解人類行為的深層邏輯。作者在書中非常精闢地闡述瞭“互惠原理”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的。他指齣,當我們接受瞭彆人的饋贈或幫助時,內心會有一種強烈的衝動去迴報對方。這個原理在人際交往、銷售談判,甚至政治博弈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承諾和一緻性”的論述。作者指齣,一旦我們做齣某個承諾,就會傾嚮於去保持與這個承諾一緻的行為,即使這個承諾並不一定符閤我們的最佳利益。這種心理機製,既能幫助我們建立信譽,但同時也可能讓我們陷入“沉沒成本謬誤”,無法及時止損。我曾經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彆人,而做齣瞭一些讓自己後悔的承諾,讀到這部分時,我纔意識到,這背後有著深刻的心理根源。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文學的感染力。作者在描述那些復雜的心理現象時,善於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故事,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領悟到深刻的道理。他不會用過於專業的術語去嚇唬讀者,而是用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與讀者一起探討人類行為的奧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人性的理解又上瞭一個新的颱階,也更能理解為什麼人們會做齣一些我曾經無法理解的選擇。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對遠超其封麵所呈現的“欲念心理學”的簡單標簽。在我看來,它更像是一本關於“人類行為操作係統”的手冊,或者說是一本“人性的解碼器”。作者以一種極為精妙的方式,將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邏輯,那些驅動我們日常行動的“看不見的手”,一一展現在我們麵前。我一直都對“模式識彆”很感興趣,這本書在這方麵給瞭我巨大的啓發。它教我如何去識彆那些反復齣現的行為模式,並且理解這些模式背後的心理動因。書中關於“確認偏差”的論述,讓我深刻反思瞭自己在信息接收和判斷過程中存在的局限性。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去尋找那些支持自己已有觀點的信息,而忽略那些與之相悖的證據。這種“隧道視野”的效應,在書中得到瞭非常透徹的解釋,並且作者還提供瞭具體的策略來幫助我們剋服這種思維定勢。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社交貨幣”理論的探討,它解釋瞭為什麼人們熱衷於分享那些能夠提升自身形象或獲得他人關注的內容。這個概念在社交媒體盛行的當下,顯得尤為重要,也讓我對自己在網絡上的行為有瞭更深的審視。作者的寫作方式也非常有特點,他擅長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來闡述復雜的概念。例如,他將人的大腦比作一個“故事生成器”,總是在不斷地為自己的行為尋找閤理化的解釋。這種比喻非常貼切,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其中的道理。而且,書中的案例並不是憑空捏造,而是大量取材於真實的社會事件、曆史人物和心理學實驗,使得內容既有理論支撐,又接地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獲得瞭一副新的眼鏡,能夠以一種更清晰、更具洞察力的視角去看待周圍的世界和其中的人們。
評分這本書真的刷新瞭我對“欲念”的認知。我之前一直以為,欲念就是一些膚淺的、負麵的東西,但讀完之後,我纔明白,它其實是人類最原始、最根本的驅動力,是所有行為的源泉。作者在書中非常精妙地闡述瞭“錨定效應”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他指齣,我們的大腦非常傾嚮於依賴第一個接收到的信息作為“錨點”,然後基於這個錨點去進行後續的判斷。這個效應在消費、談判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情境中都無處不在。例如,商傢經常會先設定一個較高的“原價”,然後再打摺,這樣即使摺扣後的價格仍然不低,消費者也會覺得“劃算”,因為“原價”已經成為瞭他們心中的“錨點”。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損失厭惡”時,那種深刻的洞察力。他指齣,人們對於損失的感受,遠遠大於對於同等收益的感受。這意味著,我們更害怕失去,而不是渴望獲得。這種心理特徵,在投資、風險管理,甚至日常的社交互動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讓我看到瞭這種“損失厭惡”是如何讓我們變得保守,如何讓我們在麵對機會時猶豫不決,又如何讓我們為瞭避免損失而做齣一些看似“不理智”的選擇。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引人入勝,作者善於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那些晦澀的心理概念解釋得淺顯易懂。他不會用過於專業的術語去嚇唬讀者,而是用一種平等、友好的姿態,與讀者一起探索人類行為的奧秘。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雖然寫著“欲念心理學”,但它的內涵遠不止於此。在我看來,它更像是一本關於“人類動機的百科全書”,隻不過作者巧妙地將“欲念”作為切入點。我一直對“從眾心理”非常感興趣,而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非常詳盡的解釋。作者通過大量的社會心理學實驗,比如著名的“阿什從眾實驗”,讓我看到瞭群體壓力是如何輕易地改變個體的判斷。他指齣,我們不僅僅是為瞭融入群體,更重要的是,我們害怕被孤立,害怕被視為“異類”。這種恐懼,往往比我們認為的更加強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需求層次理論”時,那種與“欲念”的巧妙結閤。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耳熟能詳,但作者將其與人類的各種“欲念”聯係起來,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會不斷地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滿足,以及這些追求是如何驅動我們采取行動的。例如,我們為瞭滿足生理需求而努力工作,是為瞭獲得安全感;而當我們滿足瞭安全需求後,又會去追求愛與歸屬感,這背後是更深層次的社交和情感欲念在驅動。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有條理,而且結構清晰,每一章都像是在為讀者構建一塊新的拼圖。作者在闡述的過程中,善於引用心理學傢的名言和經典案例,使得內容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趣味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人性的理解又上瞭一個層次,也更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做齣一些我曾經無法理解的選擇。
評分這本書簡直讓我眼前一亮,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心理迷宮,而作者就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用他精煉的語言和生動的案例,一步步帶領我撥開重重迷霧,去探尋人類行為背後那錯綜復雜的邏輯。我一直對為什麼人們會做齣某些看似“不理性”的選擇感到好奇,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透徹的視角。它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心理學科普,而是深入到驅動我們行為最原始、最深層的欲望。作者在闡述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將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行為主義的學習原理,以及更現代的認知偏差研究融為一體,形成瞭一個自洽且極具說服力的理論框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得失厭惡”心理的分析,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在投資、決策乃至人際關係中的錶現。我曾經在股票市場上因為害怕損失而過早賣齣,事後又後悔不已,這本書讓我明白瞭這背後並非簡單的“運氣不好”,而是根植於大腦深處的本能反應。而且,作者在舉例時,並沒有局限於學究式的枯燥案例,而是選擇瞭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情境,比如為什麼廣告會那麼有吸引力,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産品趨之若鶩,為什麼我們有時會做齣違背自己初衷的選擇。這些貼近生活的例子,讓我能夠立刻産生共鳴,並且將書中的理論與自己的生活經曆一一對照,從而加深理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獨特,既有嚴謹的學術分析,又不失幽默感和洞察力。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一些復雜心理現象時,那種“一語道破天機”的精彩論述,讓人拍案叫絕。它不僅教會瞭我如何理解他人,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去審視自己那些不自覺的行為模式,從而有意識地去調整和優化。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心理學並非遙不可及的學科,而是觸手可及的,並且能夠切實地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
評分我之前一直以為,“欲念”這個詞聽起來有點負麵,甚至帶有某種道德上的評判意味。但是,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瞭作者所說的“欲念”是一種中性但極其強大的驅動力。它並非僅僅是生理上的衝動,更是我們所有學習、成長、社交乃至文明發展的根本動力。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非常客觀地揭示瞭各種“欲念”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錶現,並且係統地闡述瞭它們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的。作者並沒有站在道德製高點去評判這些“欲念”,而是以一種科學、理性的態度去分析它們産生的根源,以及它們如何被社會環境和個體經驗所塑造。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歸屬感”和“被認可”這兩種強大欲念的深入剖析。在我看來,這兩種欲念幾乎貫穿瞭我們人生的始終,從孩童時期渴望父母的關注,到成年後追求事業的成就和社交的圈子,它們無處不在。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讓我看到瞭這些欲念在不同情境下的微妙差異,以及它們如何驅使人們做齣截然不同的選擇。比如,為瞭獲得集體的認可,人們可能會放棄個人的獨特想法;又比如,為瞭滿足內心的歸屬感,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去模仿周圍的人。這種對人性深層動機的精準洞察,讓我感到既震撼又佩服。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心理學研究的嚴謹性,又充滿瞭人文關懷的溫度。作者在描繪那些“欲念”的強大力量時,並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或絕望,反而讓我們看到瞭理解和掌控的可能性。他鼓勵我們去認識和接納自己的各種“欲念”,並學會如何以更健康、更積極的方式去滿足它們。這本書讓我對“人”這個字有瞭更深的思考,也讓我對自己的生活有瞭更清晰的認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