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給我們提供瞭一個工具,幫助我們獲取對潛意識和自己的隱藏部分的自我認識,我們用瞭一輩子的時間去壓抑、拒絕、否定它們,或將它們投射到他人身上。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師可以與患者一起探索真實的自體,無論真實是如何被定義的。這種探索可能因文化的影響而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目標總是“瞭解你自己”。—— Glen O. Gabbard
《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基礎讀本》對長程動力學治療中的原則,如共情、治療聯盟、潛意識意義、移情、阻抗等內容進行瞭詳細的描述,同時,本書第二版中新增瞭3個治療案例視頻,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些治療原則。本書非常適閤心理谘詢師、心理治療師以及精神科醫生閱讀使用。
作者簡介
Glen O. Gabbard,醫學博士,布朗精神分析基金會主席,美國德剋薩斯州休斯頓貝勒醫學院貝勒精神科診所主任、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係精神病學教授。
譯者簡介
徐勇,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醫師,中國心理學會注冊係統注冊心理督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學會團體輔導和團體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認知行為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認知行為治療工作組委員,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常務理事(認知行為組),衛生部心理治療師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傢委員會委員,國際團體治療和團體過程協會會員及常務理事,國際團體治療基本標準工作委員會委員,美國團體治療協會會員及國際關係特殊興趣團體聯閤主席。
中文版序
引言
第1章 核心概念
第2章 評估、適應證和假設
第3章 心理治療的基本要素
第4章 治療性乾預
第5章 目標和治療作用
第6章 處理阻抗
第7章 動力學心理治療中夢和幻想的應用
第8章 反移情的識彆與處理
第9章 修通和結束
第10章 督導的運用
第11章 評估長程心理動力學治療的核心能力
中文版序
為《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基礎讀本》(第二版)的中文版寫序我感到非常高興。我知道這本教材的一版在中國很暢銷,所以我很高興這本書的第二版也即將齣版。在所有物文化中,人類的一個偉大的願望就是“認識你自己”。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是我們擁有的發展自我認識的非常佳工具之一。當我們在嬰兒期、兒童期和青春期成長和發展時,我們傾嚮於藉助防禦來阻止我們認識自己是誰。我們感覺自己的一些部分是無法接受的。我們有羞恥,我們有憤怒,我們有怨恨,我們有欲望。我們成為自我欺騙的大師,將自己的本性掩藏起來。類似地,我們發展齣一些防禦,允許我們在這個社會中與他人一起行使功能,但我們也許呈現瞭一個假性的自體,它掩蓋瞭我們真正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的真實感受是什麼,以及我們真正渴望什麼。等到我們成年時,我們被潛意識控製,而在意識層麵我們感到睏惑。
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給我們提供瞭一個工具,幫助我們獲取對潛意識和自己的隱藏部分的自我認識,我們用瞭一輩子的時間去壓抑、拒絕、否定它們,或將它們投射到他人身上。我們也許認為他人是自私的,卻看不到自己身上的自私。我們也許會否認我們對他人的憤怒和憎恨,卻感覺某些我們認識的人非常地嚴厲和瞧不起人。這種自我認識未必是受歡迎的,因此治療過程可能需要幾年。治療安排看上去好像很簡單:一名患者和治療師坐在一起,至少一周一次,有時一周2—3次,每次一個小時。治療師要求患者說齣在治療中齣現在腦子裏的任何想法,而治療師要非評判性地傾聽患者所說的話。隨著治療的進行,治療師開始指齣患者的思考和行為模式,這對患者來說並不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受過訓練的治療師從“外部”觀察患者,相比於患者來自“內部”的視角,可能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有更清晰的認識。我們自己的內省過程可能會充滿偏見,並阻止我們真正瞭解我們自己的阻抗。
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認識到塑造我們的身份認同的影響因素有許多——基因、創傷或被忽略的早期環境體驗、父母的要求和期望,以及文化自身的影響。華人小說傢任碧蓮指齣,在中國文化中,自體的發展有彆於在西方文化中的發展。中國文化鼓勵發展根植於大傢庭的“相互依靠的自體”。相反,美國文化肯定獨立的堅毅的個人主義者。美國文化中一個常見的錶達是“成為你自己的主宰”。換句話就是,對於一個個體來說,很重要的是和你的傢庭分開,並在不受傢庭期望的影響下發現自體。
不管怎樣,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師可以與患者一起探索真實的自體,無論真實是如何被定義的。這種探索可能因文化的影響而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目標總是“瞭解你自己”。
Glen O. Gabbard
2017年1月於美國貝勒醫學院
第4章 治療性乾預
治療師要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
如果天資聰穎,絕大多數新手治療師都能夠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係並共情地傾聽他們的故事。之後他們就開始反問自己兩個基本的問題:我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麵無錶情、沉默的治療師的形象常常縈繞在他們心頭。大多數初學者都會認為自己的反應太自動自發,說得太多,在和患者的互動中過於主動。當然,一切皆有可能,但是更容易齣現的是年輕的治療師——害怕自發性、人性的投入和自然的反應——過於刻闆和正式。
中立、匿名和節製
三個通常被認為是弗洛伊德始創的技術性原則——中立、匿名和節製——幾十年來常被新手治療師所誤解。弗洛伊德自己在臨床工作中並不真正認同這些原則(Lohser和Newton,1996),弗洛伊德警告他的弟子們很可能是齣於擔心他們陷入野蠻分析,並毀壞他一手創立的這門年輕科學的聲譽。在非常近的一二十年中,精神分析和心理動力學治療對於如何界定治療師在治療中的參與,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麵無錶情的”治療師已經退齣瞭精神分析的曆史舞颱。
所有這三條原則——中立、匿名和節製——在某種程度上是有用的,但也隻是相對而言。它們都不應該使一個新手治療師對病人錶現齣冷淡、冷漠或是疏離。
中立原則從來都不意味著冷淡或疏離。這個名詞與本我、自我、超我以及外在現實一樣作為一個術語被廣泛接受。那些超心理學的結構常常讓治療師無所適從,因而,將這些定義付諸實踐可能會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這個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有效的基本原則說的是,心理動力學治療師要努力對患者的願望、渴望,甚至是對患者的行為,都要保持非評判的態度,以便去理解他們。
當患者感到被理解而不是被評判時,他們更可能嚮治療師敞開心扉。
在心理治療中秉持非評判態度的主要睏難之一是治療師總是會在不知不覺中將評判傳遞給患者。我們當中有誰能做到始終如一地不讓我們的感覺、反應和觀點錶現齣來?在每次治療中我們都對患者做齣大量的評判。對於患者的穿著打扮、他們說瞭些什麼、他們選擇什麼人作為戀愛對象、他們在床上做些什麼、他們如何消費、他們在治療中如何利用時間等,我們都有著自己的看法。然而,與此同時,心理動力學治療師都認同的一個原則是:“生活中患者有權作齣自己的決定”。尤其重要的是,治療不應是強製性的。
幸運的是,在許多對於患者來說很重要的事情上,治療師能夠保持一種適當的非評判的態度。例如,一位遇到復雜的婚姻問題的患者,也許正在為離婚的問題感到左右為難。治療師也許能看到患者兩難睏境中的正反兩麵,並且能夠在患者非常終作齣決定時保持適當的中立態度。在其他一些事情上,如患者虐待兒童、犯罪或是拒付治療費時,治療師應該作齣讓患者清楚明確的反應。有時,嚮患者坦誠這些感受是非常有用的。例如,一個對患者所講述的惡劣的犯罪行為或是殘忍的事情無動於衷的治療師,很可能被看作在默許並支持患者的行為,並與患者 “它是可以接受的”閤理化想法達成共謀。
對中立的討論直接引齣瞭匿名的概念。治療師始終在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自我暴露,這種觀點目前已被廣泛接受。治療師辦公室內的藝術品和照片的選擇,治療師迴應患者的各種評論時錶情轉換的方式,甚至是治療師在治療中選擇什麼時候發錶評論,都透露齣許多有關治療師的信息。但是治療師不會與患者談論他們的私生活、他們的傢庭或者個人問題,因為這種固有的關係不對稱性使得把關注點放在患者的問題上變得尤為重要。與患者分享個人問題會增加患者的負擔,使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照顧治療師。
匿名的非常初的想法是為避免“汙染”患者對治療師的移情,治療師嚮患者隱藏他的“真實特點”是很有必要的。這一觀點已經不再被大多數心理動力學治療師所推崇,因為現在大傢都理解,無論治療師做什麼都會持續地影響患者對治療師的感知,因此,事實上想要不影響患者的移情是不可能的。例如,如果治療師選擇采取一種沉默的、疏離的、麵無錶情的姿勢,患者就會認為治療師是一個疏離的、沉默的,很難有感情投入的人。移情,在某種程度上,會是患者對治療師行為方式的現實的感知,而不是患者過去關係的一個反映。
網絡時代也徹底改變瞭心理治療中匿名的維度。甚至隱私本身也被重新定義。對於患者來說,在與治療師一次會麵之前去“榖歌(google)”他們已成為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在他們踏進治療師的辦公室之前,他們可能已經瞭解到關於治療師的傢庭成員、房屋按揭、齣版物以及業餘愛好等相關信息。這時治療師可能會感覺到被侵犯,患者會迴應說這些信息都是公開的,獲悉這些與侵犯無關。當治療師想要隱瞞他們正在參加的一個會議的行蹤時,隻要患者願意,這些信息都可以找到。
作為一種原則,節製是一種警告,其目的是避免過分地滿足患者的移情願望。然而,完全不滿足則可能導緻脫落。除非患者從治療師那裏獲得瞭什麼,否則治療是不可能繼續的。更糟糕的是,患者可能會受虐地屈從一位冷酷的治療師,並認為這種屈從終究能獲得一些迴報。僅僅是以人性化的和溫暖的方式去傾聽患者的擔憂,治療師就能為患者提供一種極大的滿足。聽到笑話時他們會笑,聽到悲傷的故事時他們可能會潸然淚下。在每次治療的開始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從他們的錶情上看齣他們很享受和患者的會麵。對於性願望的滿足以及任何其他形式齣自個人需要的而且可能會對患者産生剝削的願望,他們當然會保持節製。
剋製的態度很可能是以中立、匿名和節製原則為基礎的精神分析傳統在當今的衍生物。治療師通常都想要他的患者有能力去決定什麼對他們是非常好的,而無須去考慮治療師的態度。與此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需要治療師有一些自發的反應。為瞭解患者的內在世界,治療師必須允許他們自己為患者的“舞蹈”所吸引,允許一定程度的反移情任其發展。如果治療師完全不願意在心理治療的舞池上跟隨患者的引領,也許音樂就會戛然而止。正如Gabbard和Wilkinson(1994)指齣的,“治療師非常理想的心理狀態是,當他們允許自己‘沉浸’於患者的世界時,與此同時還保留著觀察它的能力。在這樣的狀態下,治療師即使在某種程度上置身於患者的影響之下,但依然在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著真實的思考”。
治療師的乾預
治療師對患者的評論常常被分為一些確立已久的心理治療乾預類彆。然而,有些評論並不適閤任何這些類彆,不管怎樣,對使用恰當的乾預的擔憂不應妨礙在治療性對話中展開的自然的會談。如圖4-1所示,我們可以在一個錶達性—支持性的連續譜中理解各種乾預。
在圖4-1的左側,非常具錶達性的乾預就是解釋。這一乾預常常被視為動力學心理治療師嚮患者傳達領悟和理解的基本手段。其目的是讓患者去覺察那些他們目前沒有覺察到的事情。這有時也意味著使先前無意識的東西意識化,有時也包括嚮患者指齣他們沒有看到的現象之間的聯係。治療師試著通過對動機和意義的解釋來幫助患者獲得領悟。下麵的這個片段便是一個解釋工作的例子。
一位無法真正擁有自己的生活的22歲的年輕男性,告訴他的女性治療師,由於他現在還住在傢裏而且找不到任何喜歡的有建設性的工作,他的母親對他很不滿。他在嚮治療師抱怨。
患者:媽媽總嘮叨我。我討厭生活在她的控製之下。我隻是希望她彆管我。
治療師:但你又不去找工作,如果你去找工作的話,你可能就能獨立地擁有自己的生活瞭。
患者:但是我在分類廣告裏找不到任何我感興趣的活兒。
治療師:有時候你不得不做一份你不是那麼喜歡的工作,這樣你纔可以做你自己,不用再承受你父母的壓力瞭。
患者:相信我,我找遍瞭分類廣告,但是在當前這種高失業率的環境下確實沒什麼可做的。現在是經濟危機時期。
治療師:你知道嗎,我有這樣一種感覺,事實上你在嘗試找新工作這件事上,通過采取一種對立的姿態製造瞭一種你母親和我都會嘮叨的情境。我想知道是不是被人嘮叨會讓你感覺到有人在關心你。
在這個解釋中,治療師將患者與母親發生的事情和患者與治療師在移情中發生的事情聯係起來。在這兩種情況下,對於彆人催促他找工作這件事他都錶現齣一種對立的模式。在治療師看來,對於改變現狀患者明顯地錶現齣很矛盾,在此基礎上,她推斷患者努力維持現狀可能是為瞭某些超齣他意識覺察的原因。她指齣,他感覺被關心、被照顧,並且不希望失去這種保護。她將解釋作為一種可能性傳遞給患者——“我想知道……”——來避免專斷的姿態,並且允許患者有不同的觀點。由於潛意識的願望、幻想、信念齣現在童年關係中、治療外的當前關係中以及移情中,所以它們經常會成為解釋工作的焦點。
新手治療師經常會犯的一個錯誤是將移情等同於患者所說的他們對治療師的感受。當然,移情可能包括那些對於感受的言語性錶達,但是在患者與治療師談話或是連接的方式中會呈現得更加明顯。移情中發展齣來的感受非常初可能是潛意識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於移情中的願望、恐懼以及感受,治療師在它們真正地進入患者的意識覺察前或是被語言化之前就對它們作齣瞭推論。通常的原則是,治療師必須推遲她的移情解釋,直到它接近於患者的意識覺察。如果過早地去解釋,患者可能完全不能把治療師所說的話和自己聯係起來,而且有可能感覺到被誤解。有一條十分有用的格言是這樣說的:解釋要三思而後言。有時延遲解釋移情給患者認識他們自己移情的感受提供瞭時間。
D先生,律師,35 歲左右,在一個和她年齡差不多大的女精神科醫生E那裏接受治療。在他的生活裏很難與戀人建立令人滿意的親密關係,在治療順利開始後,他開始與他教堂裏的一個單身女牧師約會。他似乎沒有意識到這可能會給這位牧師帶來麻煩,因為和她的一位教區居民發展這樣的關係,會將她置於雙重角色的位置。從廣義上講,對她來說這是一個界限的問題。很快,他就和這名牧師分手瞭,並開始和一位醫師約會。他嚮治療師錶達瞭自己的沮喪,因為有次去對方傢裏,他坐在長沙發上,她卻坐到瞭對麵的椅子上。還有一次他想要吻她,但在他們的雙唇就要碰到的時候,她把臉頰轉開瞭。
聽到這裏,E醫生默默地注意到他已經約會瞭兩名專業人士,其中一位與她是同行。她同樣意識到他描述的在那位女性傢裏的座位安排幾乎與治療室中的如齣一轍,她坐在椅子上而他坐在對麵的長沙發上。然而,她知道患者現在還不能建立起這種聯係,因此她隻是在腦子裏默默地做瞭這樣一個解釋:他很可能在其他的關係中把移情願望付諸行動瞭。
就在D先生要離開治療室時,他問E醫生想不想要一張近期的音樂會門票,因為他為一個組織工作,很容易弄到票。E醫生拒絕瞭他的好意,並解釋說接受他的禮物可能對他們的治療關係産生難以預料的影響。
在和那位醫生分手後,D先生很快和另一位醫生開始瞭一段戀愛關係,治療師更為確信這種模式反映齣患者將情欲性移情的感受移置到瞭其他女性專業人士身上。但到目前為止,患者還不能將他戀愛關係中的這部分言語化。
一周後,D先生來做治療,他很擔心他的航班會因為天氣原因被取消。他嚮治療師藉電話打給航空公司。治療師很快同意瞭,然後患者打電話確定瞭航班將會按計劃起飛。當他迴到座位上時,他說:“你真好,讓我用你的電話。”然後他說有兩件事想在治療結束前告訴治療師。他說瞭一件,這件事似乎並不是那麼緊急。治療師開始走神,她想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允許患者使用她的電話,因為他很可能有手機,而且大樓外麵就有一個投幣電話。突然她的注意力轉瞭迴來並且聽到瞭這樣的話:“我的意思是,這裏有一位美麗、善解人意的女性,上帝把她帶入瞭我的生活。我知道我不能真正擁有她——與自己的治療師約會是不對的,但是我就是非常希望……”
E醫生的臉“唰”地紅瞭,她心想,“天哪,他在說我!”她深深地吸瞭一口氣,對患者說瞭這樣的話:“我很高興在這兒你可以覺得足夠安全,以至能夠將這樣的感受都帶到我們的治療中來。對你的治療師發展齣各式各樣的感受是非常正常的,其中也包括愛的感受。”她點著頭鼓勵著,但是能感覺到自己的臉變得通紅。這樣的交流是在治療快結束時發生的,很快,患者就強調他要趕飛機。兩人不約而同地快速地走到門口,匆忙中都差點把對方絆倒瞭。
D先生下一次來治療時,一開始就說,“上次我提到那些對你的感受,我希望你不要介意”。他好像沒有注意到治療師臉上泛起的紅暈,但是他確實好像擔心也許他不應該提起那樣的話題。
E醫生迴應道,“當然不會介意瞭。治療就是提供一個你可以隨心所欲錶達你的想法的地方。而且,通過探索你對我的感受,我們也許能夠更好地理解你平時的關係。”
這次患者臉紅瞭:“看起來這是一種模式,是嗎?”
治療師說,“是啊,你和一個和我職業相同的女醫師約會,而且你發現她們對你都不是很熱衷。也許在這裏發生的與你在外麵的模式如齣一轍。你迷戀那些實際上不能以你想要的方式迴應你的職業女性。”
在這個例子中,治療師延遲瞭對情欲性移情的解釋,直到它已經如此地接近意識覺察,以緻她都不需要再給予解釋瞭;患者自己承認瞭。當患者真的把他的感受講齣來時,E醫生被搞得有些心慌意亂,而且顯得十分尷尬,因為患者可能注意到瞭她的臉紅——潛意識地,如果不是有意識地。當患者說“我愛你”或“你很吸引我”時,很多治療師都會有些慌亂不安。E醫生很好地從她的尷尬中恢復過來,並能夠在下次治療中有效地利用這種情欲性移情。因為它已經被意識到瞭,所以她無須解釋,但是她確實解釋瞭他與治療外那些難以企及的職業女性約會與他對治療師的渴望之間的聯係。
解釋也可以用於處理阻抗的結構。治療師可以讓患者意識到他們如何使用防禦以及他們正在防禦什麼。換句話說,他們可以指齣充滿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的而且適用於發展中的移情的特定的恐懼和幻想。
心理動力學治療過程更多的是錶達性的、探索性的而不是支持性的,其程度不僅基於解釋性乾預的數量,還在於對移情本身的關注程度。
在治療中錶達性與支持性的比重程度也與治療頻率有關。通常來說,一個更傾嚮於錶達性的治療會更注重移情而且頻率為每周2~3次,而支持性的治療可能一周隻有一次甚至更少。通過增加治療的頻次,移情會增強,因此這也可以是治療師乾預的一個核心目標。長程心理動力學治療很難在少於一周一次的情況下進行,因為那樣會破壞每次治療之間的連續性,在較少的頻次下很難去聚焦於移情的問題。
有時候不去解釋移情是明智的。如果患者的移情主要是正性的並能促進治療,根據“不壞就不修”這個基本原則,一些治療師會選擇不去探索或解釋。一條很有用的指導意見是隻有當移情成為治療的阻抗時纔需要被解釋。負性的移情也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如果患者治療時遲到、拒絕對治療師所觀察到的內容進行思考,或一直毫無進展,那麼治療師可以用以下的解釋為正在發生的事情提齣自己的見解:“你總是遲到並且也不去仔細考慮我的觀察,我想知道這個是不是和你覺得我像你父親有關。你總和我說你聽不進去他所說的任何話。這種傾嚮是否與你感覺我像你的父親有關。你曾告訴我很多次,他非說不可的那些話,你都聽不進去。”如果這種乾預是準確的,那麼患者就可能開始思考他對治療師的體驗與他和父親的體驗是如此的相似,以緻他覺得他都無法讓治療師來幫助自己。
引 言
這本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入門書是2002年受“精神醫學住院醫生輪轉審查委員會(Rsychiatry Residency Review Committee,簡稱為RRC)”委托撰寫的,該委員會要求所有的精神科住院醫生必須接受培訓,掌握五種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在這樣的考慮下本書的第一版於2004年齣版,但它是為比精神科住院醫師更廣泛的讀者群所寫的。許多其他的精神衛生工作者,如將來的心理學傢、社會工作者、執業谘詢師、護士以及其他人士,也在接受這種治療方法的培訓。他們也許發現本書第一版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入門教材。
我在準備第二版時心裏想的還是同樣廣的讀者群。現在RRC將指定的心理治療的種類數由五種降為三種。三者之一的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依然是精神科醫師和其他精神衛生專業工作者的基本治療方法。絕大多數患者渴望他們作為獨特的個體被聽到、被理解和被承認。在第一版和第二版期間,更為嚴格的肯定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的療效和價值的研究已經發錶在主要的精神醫學和心理學雜誌上。這些新的數據已經包括在第二版中。
在第二版中,另一個改變是增補的臨床案例片段,收錄在配套的DVD中[如需此DVD(數字多功能光盤)資料,請掃描本書封底的二維碼獲取。——譯者注]。實習治療師渴望看到資深的治療師的工作。對保密的需要讓教他們的老師們滿足這種要求變得復雜起來。為瞭保護患者的隱私,在這張DVD中的治療片段裏我們使用瞭專業的演員。經過適當掩飾,我們使用瞭實際的心理治療案例的情節,演員接受指導去扮演患者和治療情景,就像實際發生的一樣。我通過建議讀者什麼地方應該觀看某個臨床案例以及通過提供評論來幫助闡釋讀者在DVD中看到的片段,將錄像片段與文本整閤起來。許多實習治療師告訴我,觀看我和患者一起工作幫助他們鞏固瞭對本書中許多知識點的理解。
這本書的每一章我都進行瞭修改,以反映和動力學治療的實踐者相關的領域的進步。我對包含在第一版中的一些理論和技術問題也補充瞭一些闡釋。作為一名治療師我也在不斷地成長,並以各種方式修正我的思考。這些思考的修正反映瞭對本書的修改。
和第一版一樣,這本書的許多材料都來自我每周在Baylor精神科診所案例討論會上與各位精神衛生專業的受訓人員一起工作的經驗。每周三上午,一名精神科、心理學或社會工作方麵的受訓者報告他在心理治療中遇到的臨床睏難,作為我們培訓優秀的治療技術原則的發源地。我不規定我們要討論什麼樣的話題,而是讓案例討論會去適應受訓者們努力應對的睏難。這種方法讓我理解瞭許多新手治療師所經常麵臨的睏境和他們作為學生的需要。在寫這本書時,我努力地把那些睏難放在心裏,這樣,初學者就會感到其中的案例以及這些案例所闡釋的原則能夠直接適用於他們的學習經驗。同時,我在寫這本書時心裏也想著培訓指導者,我希望他們會發現我評估心理治療能力的想法對他們的培訓項目也是有用的。
這樣薄薄的一本書不可能全麵地涵蓋一種復雜的治療。因此,我在第1章(“核心概念”)中對理論原則做瞭一個簡要的迴顧。對心理動力學精神病學的主要理論模式的詳細討論以及特定的精神障礙的治療方法,建議讀者參考我的另一本書——《動力取嚮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踐(第5版)》(Psychodynamic Psychiatry in Clinical Practice, Gabbard,2014)。同樣地,這本書也意味著必須結閤教學指導和每周的督導。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是一門藝術,需要深入的教學和經驗,隻有通過這些額外的訓練,一個人纔可能在實踐中勝任這種治療。
齣於篇幅的考慮,我們沒有對精神衛生資金,或者在一個第三方介入心理治療關係隱私的時代進行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引發的問題進行討論。盡管在總體上精神科治療的資源正在減少,但仍有相當多的患者尋求長程的心理治療關係,在這樣保護他們隱私的職業關係中他們可以感到被理解。不僅如此,在長程動力學治療中學到的原則,如共情、治療聯盟、潛意識意義、移情、阻抗以及醫生的反移情的影響等,對精神科所有的治療都是適用的。
雖然心理動力學治療可以在團體的設置下、在傢庭治療或聯閤治療中進行,還可以在兒童和青少年的治療中進行;但這本書的焦點主要還是成人的個彆的長程心理動力學治療。探索其他領域超齣瞭本書的篇幅限製。我也省略瞭對藥物結閤心理治療的討論,因為那個話題範圍太廣,無法作為附加的部分包括在本書中。
即使是針對成人的個彆長程心理動力學治療,治療本身也是非常多樣化的。一個治療師接受培訓的理論取嚮決定瞭其概念化他的患者的睏難以及實施治療性乾預的方式。另外,治療師的人格也會在他所做的治療上打上他個人的印記。因此,在一本書裏涵蓋所有的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的方法是不可能的。這本書裏描述的方法吸收瞭幾種理論模式,反映瞭當今這個領域的多元主義,以及我本人對這些不同的概念框架的整閤。這本書講授的治療也反映瞭我的個人風格,它是在超過30年的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某些讀者有理由不同意我工作的方式,我也完全接受那些恰當的不同意見。
我尤其要感謝Baylor精神科診所的同事和學生,他們讓我在日常的工作中保持對教學和患者的熱情。我很幸運能夠在一個互相支持、有良好的幽默感及獻身於照顧患者的環境中工作。我也想感謝我的一些傑齣的同事和學生,他們為這本書提供瞭他們的臨床案例。他們是Ali Ashgar-Ali,Faye Brown,Kim-Lan Czelusta,Gabrielle Hobday,Kristin Kassaw,Theresa Lau,Rececca Maxwell和Daniel Rogers醫生。此外,我希望錶達我對三位優秀的專業演員——Shannon Emmerick,Jon Frazier和Kelly Kunkel——的感謝,他們的錶演非常逼真地捕捉到瞭我的患者們的精髓。我也要對Eric Arnold先生的技術、耐心以及他對製作DVD的精益求精錶示感謝。我還要特彆感謝Bob Hales——美國精神醫學齣版社的總編,以及John Mcduffie——編輯部主任,感謝他們在我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給予我的堅定的支持和明智的建議。同絕大多數的撰寫項目一樣,這本書的撰寫得益於整個團隊的努力。Diane Trees Clay——我可以信賴的、總是很樂觀的助手,本書的許多草稿都是她打字輸入的,而且在我感到沮喪時她總是給予我安慰。
最後,我想錶達對我的患者的感謝,在過去的歲月裏他們教給我的超過任何我的教授和同事教給我的。我感謝他們容忍我在技術、判斷、時機以及解釋上的失誤,感謝他們在我學習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的耐心。
(徐勇 譯)
《萬韆心理: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基礎讀本(第二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去理解人類行為的深層動機。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心理動力學,更多的是一種模糊的印象,覺得它與“童年經曆”、“潛意識”等詞匯緊密相關,但缺乏一個係統性的認識。這本書的齣色之處,在於它以一種極其係統和深入的方式,為我展現瞭心理動力學理論的豐富內涵。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自戀”概念的細緻剖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自戀等同於虛榮和傲慢,而是深入探討瞭其在個體發展中的各個層麵,從健康的自戀(如自我肯定和自信)到病態的自戀(如誇大、缺乏同情心、以及對批評的過度敏感)。通過對不同類型自戀的錶現和成因的分析,我逐漸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錶現齣極度的自我中心,為什麼有些人會極度害怕被拒絕,以及這些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自戀性創傷”和“破碎的自我”。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自戀性防禦”的闡述,以及這些防禦如何幫助個體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自我的穩定,但同時也可能阻礙其與他人的真實連接。這種對“自戀”復雜性的深刻揭示,讓我對人類普遍存在的“自戀傾嚮”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能夠以一種更溫和、更少評判的態度去麵對自身和他人。書中對“權力”和“控製”在心理動力學中的作用的討論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指齣,許多心理衝突都與個體對權力、控製以及被控製的體驗相關,而治療師的任務,就是要幫助來訪者理解和轉化這些與權力相關的內在動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冷靜而深刻”的力量,它不煽情,卻能字字珠璣,直擊人心,讓我逐漸領悟到,理解人類心靈的復雜性,需要我們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和一顆善於反思的心。
評分購買《萬韆心理: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基礎讀本(第二版)》的初衷,是希望能夠係統地學習心理動力學的核心概念,為自己未來的臨床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讀完之後,我隻能說,這本書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讀本”,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用耐心和智慧,引導著我去探索人類心靈的幽深之處。書中對“自我防禦機製”的解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沒有停留在列舉防禦機製的清單,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機製的起源、功能以及它們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運作。例如,對於“壓抑”的解釋,書中描繪瞭當個體無法承受痛苦的經曆時,意識如何將這些記憶和情感推嚮無意識,以及這些被壓抑的內容如何在日後以扭麯的方式顯現齣來。作者通過多個案例,生動地展示瞭這些防禦機製如何影響來訪者的思維、情感和行為,以及治療師如何通過識彆和理解這些防禦,來幫助來訪者逐漸麵對和整閤那些被遺忘或被否認的部分。書中對“嬰兒期的心理發展”的討論,也極其詳盡,從口唇期、肛門期到性器期,作者不僅闡述瞭每個階段的心理任務,還重點分析瞭如果在某個階段發展受阻,可能在成年後引發的心理問題。這種對發展過程的細緻梳理,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來訪者的癥狀是如何在生命早期形成的,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乾預。我尤為欣賞書中關於“象徵性意義”的解讀,作者強調每一個行為、每一個夢境、甚至每一次遺忘,都可能具有其獨特的象徵意義,而治療師的任務就是與來訪者一同去探索這些象徵,從而揭示其潛意識的渴望和衝突。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在培養讀者一種“心靈的敏感度”,一種能夠洞察潛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刻含義的能力。
評分《萬韆心理: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基礎讀本(第二版)》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啓發。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一堆理論,而是將心理動力學理論與臨床實踐巧妙地融為一體,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一個個真實的治療場景之中。作者在描述“自由聯想”時,並沒有僅僅將其定義為“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看似隨意的溝通方式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意義。他指齣,自由聯想是繞過意識防禦、觸及無意識內容的重要途徑,並詳細闡述瞭治療師如何通過傾聽、共情和適時的乾預,來引導來訪者進行有意義的探索。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移情”的深入剖析。作者並沒有將移情簡單地視為“把對過去重要人物的感受轉移到治療師身上”,而是對其進行瞭多層次的解讀,包括原始移情、客體移情、自體移情等等,並詳細闡述瞭這些不同類型的移情在治療關係中的錶現形式和臨床意義。書中通過一係列精巧的案例,生動地展現瞭來訪者如何在治療關係中重現其早期的人際模式,以及治療師如何利用這些移情來幫助來訪者理解和修復其過往的創傷。這種對移情的細膩描繪,讓我對“建立治療性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認識到它不僅僅是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更是理解和轉化來訪者內在世界的關鍵。此外,書中對“界限”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強調瞭建立清晰的治療界限對於維持治療的有效性和保護來訪者至關重要,並詳細闡述瞭如何在治療過程中處理各種可能齣現的界限模糊的情況。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不張揚,卻能深刻地觸動讀者的內心,引發深入的思考,讓我逐漸領悟到,心理動力學的真正魅力在於其對人類內在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對生命復雜性的尊重。
評分坦白說,在拿起《萬韆心理: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基礎讀本(第二版)》之前,我對其內容抱有一定的疑慮。心理動力學,對我而言,總帶著些許神秘和難以捉摸的氣質,總覺得它更適閤那些已經有一定心理學基礎的人閱讀。然而,這本書的齣色之處,在於它以一種極為友好的方式,將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理論,變得清晰易懂,引人入勝。我尤其贊賞書中對“童年創傷”的探討。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列舉創傷的類型,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創傷如何深刻地影響個體的心理發展,如何在無意識中塑造其人格特徵和行為模式。通過對不同類型創傷(如忽視、虐待、失落等)的細緻剖析,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錶現齣極度的不安全感,為什麼有些人會反復陷入自我破壞的循環,以及這些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痛苦和渴望。書中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示瞭這些童年創傷如何在成年期以各種隱秘的方式顯現,例如,早年的被忽視可能導緻成年後在人際關係中過度尋求關注,而早年的被虐待可能導緻成年後對權威人物的過度恐懼。這種對創傷影響的深入解讀,讓我對來訪者的痛苦有瞭更深的同情和理解。此外,書中對“早期關係”的論述也極具啓發性。作者強調瞭父母與孩子之間早期互動模式對個體心理發展的重要性,並詳細闡述瞭這些模式是如何內化,從而成為個體在未來人際關係中的“內在工作模型”。例如,一個在早期關係中感受到被充分愛和支持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戀模式,並在成年後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反之,一個在早期關係中感受到被拒絕和不被理解的孩子,則可能更容易形成不安全型的依戀模式,並在人際關係中遭遇更多睏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在培養讀者對人類痛苦和脆弱性的深刻理解,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平和、包容的心態去麵對自己和他人。
評分這本《萬韆心理: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基礎讀本(第二版)》的書名乍一看就透露著一種宏大與深邃,仿佛要引領讀者潛入心靈的汪洋大海,探尋那些潛藏在意識之下的深層動力。然而,當我真正翻開這本書,準備迎接一場關於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的係統性學習時,我發現它所呈現的並非是枯燥的說教或冰冷的理論堆砌。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為我鋪展瞭一幅關於人類心靈復雜性的壯麗畫捲。從開篇就深入淺齣的闡述,到貫穿全書的案例分析,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概念的介紹,而是著力於展現這些概念如何在真實的治療情境中被理解、被應用。特彆是關於“移情”與“反移情”的討論,書中並非簡單地定義這兩個詞語,而是通過大量的臨床實例,生動地描繪瞭它們如何在治療關係中相互交織,如何成為理解來訪者內心世界的關鍵綫索。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看似微小的行為,一句不經意的話語,都可能承載著來訪者過往的創傷、未被滿足的需求,以及在當下治療關係中的投射。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能夠捕捉到那些最細微的情感流動和人際動態,並將其轉化為具有啓發性的解讀。這種對“在當下”的關注,使得心理動力學不再是遙遠的理論,而是觸手可及的、充滿生命力的實踐。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阻抗”的分析,它沒有將阻抗視為治療的障礙,而是將其看作是來訪者為瞭保護自我而産生的防禦機製,是理解其內心衝突的重要窗口。通過對不同類型阻抗的細緻剖析,我學會瞭如何識彆、理解並溫和地處理這些阻抗,從而促進治療的深入。這本書,確實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入門讀物,它不僅提供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在培養讀者成為一個更具同理心、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治療師的道路上,邁齣瞭堅實的第一步。
評分《萬韆心理: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基礎讀本(第二版)》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人性深刻的理解和對生命細膩的體悟。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將那些抽象的心理學概念,轉化為生動而具象的臨床實踐。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象徵性思維”的探討。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象徵性思維視為一種幼稚的思維模式,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在人類早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在成年期以各種隱秘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情感和行為。例如,書中通過對神話、童話、夢境以及藝術創作等領域的分析,讓我看到瞭象徵性思維如何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來錶達那些難以用理性語言描述的情感和衝突。這種對“象徵的解讀”能力,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來訪者的內在世界,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普遍的心理體驗。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集體無意識”的初步探討,雖然篇幅不長,但卻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開始思考,在個體無意識之上,是否還存在著一種更廣泛的、跨越時空的心理連接。此外,書中對“治療性危機”的討論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指齣,在長程心理治療過程中,來訪者可能會經曆一係列的危機,例如,對治療師的強烈依賴、對改變的恐懼、或者對自身過往的重新麵對。而治療師的任務,並非是迴避這些危機,而是要學會如何理解和陪伴來訪者,如何將這些危機轉化為成長的契機。這種對治療過程復雜性的坦誠描繪,讓我對“成為一名心理治療師”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成長”本身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不露聲色”的智慧,它不嘩眾取寵,卻能深刻地觸動讀者的內心,引發深入的思考,讓我逐漸領悟到,理解人類心靈的奧秘,需要我們擁有一顆謙卑和充滿探索精神的心。
評分《萬韆心理: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基礎讀本(第二版)》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一種“豁然開朗”的體驗。它以一種極其清晰和富有邏輯的方式,將原本在我看來復雜晦深的心理動力學理論,梳理得井井有條。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自我”的構成和發展的探討。作者並沒有將“自我”僅僅視為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通過對“自我功能”的詳細分析,例如,現實檢驗能力、防禦能力、綜閤能力、思維能力等,讓我能夠具體地理解,一個健康的“自我”是如何運作的,以及當這些功能受損時,個體可能齣現的心理睏境。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生動地展示瞭來訪者在這些自我功能上的不足,例如,某些來訪者可能缺乏現實檢驗能力,難以區分幻想與現實,從而導緻在人際關係中産生誤解和衝突;而另一些來訪者可能防禦機製過度僵化,難以接納新的信息和體驗,從而阻礙瞭自身的成長。這種對“自我”的細緻描繪,讓我能夠更具體地理解,個體心理健康的構成要素,以及在治療過程中,如何針對這些要素進行乾預。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精神分析的治療過程”的詳細闡述。作者並沒有將治療過程描述成一個單調的、綫性的過程,而是強調瞭其復雜性、麯摺性和非綫性。他詳細分析瞭治療的各個階段,從建立治療聯盟,到深入探索無意識衝突,再到鞏固新的自我認知,並強調瞭在每個階段,治療師所麵臨的挑戰和應對策略。這種對治療過程的真實描繪,讓我對“長程心理動力學治療”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耐心”和“堅持”在治療中的重要性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樸實而深刻”的力量,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卻能字字珠璣,直擊人心,讓我逐漸領悟到,理解人類心靈的運作機製,需要我們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和一顆善於觀察的心。
評分《萬韆心理: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基礎讀本(第二版)》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意義非凡的心靈探索之旅。我並非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對於心理動力學,更多的是一種好奇和淺顯的瞭解。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它以一種極其生動和人性化的方式,為我揭示瞭人類心靈深處的奧秘。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無意識”概念的闡述。作者並沒有將其描繪成一個抽象而神秘的領域,而是通過大量的例子,生動地展示瞭無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即使我們對此毫無察覺。例如,書中通過對夢境、口誤、遺忘以及各種看似“無緣無故”的情緒反應的分析,讓我逐漸理解,原來我們許多的行為並非齣於理性思考,而是受到潛藏在意識之下的無意識力量的驅動。這種對“看不見的力量”的洞察,讓我對自身和他人的行為有瞭全新的理解。書中對“自體心理學”的討論也讓我深受啓發。作者通過對“自體客體”的闡述,以及對“鏡像反應”、“理想化”、“孿生”等概念的深入解讀,讓我理解瞭個體在發展過程中如何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來建構和維持自體的完整性。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共情”在自體心理學中的重要性的強調,以及對治療師如何通過提供“共情的迴應”,來幫助來訪者修復受損的自體。這種對個體自我發展過程的細膩描繪,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錶現齣極度的空虛感,為什麼有些人會過度追求他人的認可,以及這些癥狀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自體發展睏境。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染力,它不會強迫你接受某種觀點,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敘述和發人深省的例子,讓你自己去體會和領悟心理動力學思想的精髓,讓我逐漸領悟到,理解人類心靈的復雜性,需要我們擁有一顆開放和充滿好奇的心。
評分這部《萬韆心理: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基礎讀本(第二版)》的閱讀體驗,對我而言,是一次充滿意外驚喜的旅程。我本來預期會遇到一些較為艱澀的心理學專有名詞,需要反復查閱纔能理解,但令人欣慰的是,作者以一種極其流暢且富有敘事性的語言,將復雜晦深的心理動力學理論娓娓道來。書中的章節編排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從最基礎的理論框架,到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探討,再到具體的治療技術,都顯得井然有序。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解釋“客體關係理論”時所采用的方式,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理論傢的觀點,而是通過生動的情境描繪,比如童年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模式如何內化,如何在成年後影響個體的人際關係和自我認知。這些描述讓我能夠非常直觀地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反復陷入相似的人際睏境,為什麼有些人在親密關係中會錶現齣截然不同的行為模式。書中對“依戀理論”的闡述也同樣精彩,作者深入分析瞭不同依戀類型(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成年期人際互動中的錶現,並進一步探討瞭這些依戀模式如何影響來訪者的治療關係。這種將理論與個體成長經曆緊密結閤的解讀方式,極大地增強瞭理論的可讀性和實踐意義。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引人入勝的案例片段,這些片段雖然簡短,但卻極具代錶性,能夠幫助讀者將抽象的理論概念具象化,從而更好地理解其在實際治療中的應用。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它不會強迫你接受某種觀點,而是通過清晰的闡述和豐富的例證,讓你自己去體會和領悟心理動力學思想的精髓。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啓濛讀物,能夠幫助他們在心理動力學的世界裏,找到一條清晰且充滿啓發性的道路。
評分《萬韆心理: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基礎讀本(第二版)》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令人振奮的知識啓濛。我之所以選擇閱讀這本書,是因為我對人類內心世界的奧秘一直充滿好奇,而心理動力學,無疑是探索這些奧秘的寶貴鑰匙。這本書的齣色之處,在於它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理論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關係”在心理動力學治療中的核心地位的強調。作者並沒有僅僅將“關係”視為一種治療的手段,而是將其提升到“治療的基石”的高度。他深入分析瞭來訪者在早期關係中所形成的“內在客體關係模式”,以及這些模式如何在成年後影響其人際互動。通過對“客體關係理論”的深入解讀,我逐漸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反復陷入同一種不健康的關係模式,為什麼有些人會難以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以及這些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未被滿足的渴望”和“受傷的內在客體”。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分離-個體化”過程的闡述,以及它如何影響個體在成年後形成獨立自主的自我,同時又能保持與他人的連接。這種對個體如何在關係中成長和發展的細膩描繪,讓我對“獨立”和“連接”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治療師在中立性”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強調瞭治療師在治療關係中保持中立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恰當的“保持距離”,來避免捲入來訪者的戲劇性事件,從而為來訪者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探索空間。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溫暖而有力”的感染力,它不迴避人類的痛苦和脆弱,卻能在理解和共情的基礎上,引導讀者去探索內在的成長和轉化,讓我逐漸領悟到,理解人類心靈的復雜性,需要我們擁有一顆充滿好奇和願意傾聽的心。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心理動力學角度的書,寫的很有深度
評分心理動力學角度的書,寫的很有深度
評分好
評分心理動力學角度的書,寫的很有深度
評分質量很好,正版圖書選京東!
評分經人介紹買的應該不錯吧,還沒來得及看。
評分心理動力學角度的書,寫的很有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