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十年 升級新版
《樹木—人格投射測試》自2007年齣版至今已有十年。十年間,該技法在中國的廣泛推廣和應用,使它已告彆瞭“新技法”的標簽。值此齣版十周年之際,重新修訂推齣的作品,有一些“新內容”和大傢分享:
1.提供新的理解視角
從係統性的、整體的角度來欣賞並理解“一棵樹”。
2.傳遞新的應用視角
從發展性的、積極的角度來欣賞並植育“一棵樹”。
3.分享新的研究視角
從本土化的、延展的角度來推進並研究“一棵樹”。
《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3版)》是暢銷心理谘詢專著《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的全新第3版。該書齣版十年,纍積印刷十次,可見其社會影響力之大。
《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3版)》是一本跨文化心理谘詢技術理論原創作品。作者吉沅洪教授,是擁有中國本土文化背景和日本心理學受訓背景的跨文化心理治療專傢。全書以通俗的語言和具體的案例,係統而前沿地介紹用樹木投射法進行人格測試的理論基礎、*新研究進展、具體測試和治療方法,並側重於測試材料、提示語、測試係統的解釋等測試的具體實施技法的介紹,通過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大量圖示,讓讀者詳細地瞭解並熟練掌握這一技術。
長期以來,我國心理學專著以大量引進歐美日理論專著為主,少有能夠反哺國外的優秀理論作品。《樹木—人格投射測試》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國內優秀原創心理學專著。該書曾於2007年、2011年由重慶齣版社齣版1版、2版,是一部經受瞭市場檢驗的心理學專著,其在心理治療專業領域擁有無可撼動的地位。
本書適用於心理谘詢與治療領域、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從業人員及研究者、學生,對跨文化心理研究感興趣的研究人員,也適閤於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大眾讀者。
吉沅洪
日本名古屋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士、日本立命館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西化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投射心理測試、錶達性藝術心理治療和跨文化臨床心理學。齣版有專著《樹木—人格投射測試》《圖片物語——心理分析的世界》和譯著《風景構成法》等。
第3 版序——十年迴首,重新認識“一棵樹” / 1
第2 版序——樹木—人格測試的便捷與高效/ 1
第1 版序——“樹木—人格測試”開啓中國化/ 1
第一章方法的起源與發展/ 1
第一節本書采用的方法/ 2
第二節投射法的展望/ 3
第三節整體統閤/ 6
第四節繪畫法的優點/ 12
第五節作為理想繪畫主題的“樹” / 13
第六節樹木畫測試/ 16
第七節HTP 測試/ 24
第八節變法/ 30
第二章測試的整體設計及其解釋係統/ 38
第一節材料、指導語/ 38
第二節樹木—人格測試的解釋係統/ 42
第三章空間與樹/ 45
第一節畫紙的空間區分/ 45
第二節畫紙上的位置和樹木的尺寸/ 57
第三節傾斜的方嚮/ 72
第四節樹木三個部分的均衡/ 76
第四章樹的類型/ 80
第一節樹木的整體構造和基調的性質/ 80
第二節種類所決定的樹木形態/ 85
第五章筆畫和綫條的性質/ 112
第六章樹的部分/ 117
第一節樹冠、樹枝/ 117
第二節樹乾/ 148
第三節樹根/ 164
第四節地麵/ 172
第七章特殊標記及其他/ 181
第一節陰影/ 181
第二節特殊標記/ 190
第三節附加性記號/ 221
第四節風景/ 229
第五節兩棵以上的樹/ 232
第八章成套測試和實例/ 237
第一節成套測試/ 237
第二節成套測試的實例/ 241
附錄/ 258
文化和神經癥癥狀關係的日中比較研究/ 258
木景療法/ 267
從樹木—人格測試來理解老年人心理/ 276
樹木—人格測試問題特徵指標在新生心理普查中的應用/ 292
大學生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的信效度分析/ 301
Jung 空間象徵圖式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的驗證研究/ 310
樹木—人格測試及其變法在心理谘詢過程中的運用/ 322
參考文獻/ 337
封麵故事/ 342
……
第3 版序——十年迴首,重新認識“一棵樹”
2007 年4 月,《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1 版)》作為黃希庭先生主編的“實用臨床心理學書係”係列之一正式付梓。在第1 版的編輯推薦中曾寫道:“係統而前沿地介紹用樹木投射法進行人格測試的理論基礎”——樹木—人格投射測試初次引入的時候的確是一個相當新穎的技法。雖然投射測試的研究和應用已有相當長的曆史瞭,經典如羅夏墨跡測試和主題統覺測試,直到今天依然在臨床和實踐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不過這些傳統經典測試往往內容豐富、體係龐雜,學習起來需要相當的理論基礎和大量的臨床實踐,對於非臨床心理學的學習者們來說實在很難觸及。對比有著諸多圖版和繁復分析指標的兩大經典,“請畫一棵樹”這樣的投射測試,不僅形式新穎,更因其簡單樸實的施測材料和相對簡明的分析方法,易為學習者們所接受。在當時這種很有點“小清新”風格的投射測試在介紹中往往被冠以“新技術”之名;不過每位看過這本書的讀者都知道,這種方法其實已經有相當長的曆史瞭。瑞士心理學傢科赫(K. Koch) 於1948 年提齣瞭樹木畫測試(Baum test,英譯為Tree Test);巴剋(J. Buck) 於同年提齣瞭房樹人測試(House-Tree-Person Test,簡稱HTP),以樹木為主題或主題之一的投射測試,開始漸漸受到臨床及相關研究的矚目。20 世紀70 年代,樹木—人格測試引入日本,並在臨床和研究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探索。時至今日,樹木—人格投射測試作為臨床心理學實踐中非常流行且相當成熟的一種測試和治療方法,也漸為我國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界所知。2011 年2 月,《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2 版)》付梓,在簡介中同樣也提到瞭三個字“新技法”。值得高興的是,這一技法在國內也真正受到瞭臨床和學界的逐漸關注。從2011 年起,慢慢有瞭相關的研究和應用的探索,相應的理論基礎和相關技法也逐步進入瞭人們的視野之中。在第1 版發行十年之際,第3 版得以付梓,希望書中的內容有助於大傢更好地理解這一技法,並在助人工作中有效地加以應用,以充分發揮投射測試的特性和魅力。
誠然隨著這十年間的發展與應用,樹木—人格投射測試已經不再是“新技術”和“新技法”瞭,但在這裏還是想說一說關於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的“新”:
首先,希望能夠帶給大傢新的理解視角,從係統性的、整體的角度來欣賞並理解“一棵樹”。在錶達性心理治療中,非常強調的是“錶達”本身。每一棵樹、每一幅畫,都是畫者的“錶達”。除瞭那些共同的、理論性的分析體係之外,畫者和錶達本身,更是我們應該深切關注的。心理測試作為臨床心理士(心理谘詢師) 必須學習的內容,其目的並不單單是為瞭學會做測試,而是通過測試更好地瞭解我們關注的對象。正所謂“一個成功的投射測試一定是一個有效的治療”,發揮治愈效果的並不是測試本身,而是投注於測試中的“錶達的”來訪者和“接納的”谘詢師。每一棵錶達的“樹”,都與繪畫者的內心世界緊密聯接;對每一棵樹的“錶達”,都需要與繪畫者本身相聯係,整體地、係統地來看待。也即是說,我們不僅要看到“錶達”的樹,也要看到抒發這個“錶達”的人,任何對樹木—人格測試的分析、解讀,都不應該脫離繪畫者本身的錶達,繪畫者本身的世界纔是他錶達的根源。也正因為這樣,我們在理解任何一幅作品的時候,都不能單純地按照操作手冊上列舉的條目一一對照,更應該試著在積纍和思考的前提下,以整體且係統的角度來理解每一幅作品,理解每一幅作品獨有的錶達,理解每一個獨特的繪畫者。
其次,希望能夠給大傢傳遞新的應用視角,從發展性的、積極的角度來欣賞並植育“一棵樹”。作為一種相對比較容易學習的投射測試技術,樹木—人格投射測試應用的範圍相當廣闊,從一開始引介的心理臨床的視角之外,該項技術也逐漸被引入招聘選拔等應用性的領域,並往往以半結構式麵試的形式齣現。就目前的應用情況而言,一般在已有的采用投射測試的招聘選拔中,投射測試的結果往往作為參考性的信息而非決策的核心依據。一方麵是由於測試方法本身原因,經典投射測試由於分析方法過於龐雜難以普及,而且在實際應用中也需要施測者具備相當的專業素質纔能進行,因此這些方法目前的應用範圍還是十分有限的。不過隨著對投射測試研究的開展,其信度(測驗結果的一緻性、穩定性及可靠性) 和效度(測試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也在不斷提高,人格測試或將成為招聘選拔中的一個有效方法;另一方麵,投射測試是與受測者當前的狀態緊密結閤的,不能單憑一次、兩次的測試就單純地推定繪畫者的人格。正如前文所說,樹木其實是繪畫者的“錶達”,我們需要關注更多的是錶達者本身。誠如加藤清先生所言,“要充分把握來訪者的‘此時此刻’,不要為瞭實施測試而測試,這是很重要的”。(見本版附錄《木景療法》) 因此,非常希望無論在何種領域應用樹木—人格投射測試,都應抱持發展性的、積極的視角來看,更多地去發現“一棵樹”的成長點和希望所在,更好地幫助繪畫者來植育“這棵樹”。
再次,希望能夠與大傢分享新的研究視角,從本土化的、延展的角度來推進並探究“一棵樹”。樹木—人格投射測試最早在1961 年由京都大學醫學部精神醫學教研組的學者們引入日本,隨後開展瞭眾多的研究與應用實踐,並不斷結閤本國的文化進行探究,至今已有相當豐碩的成果。相對於此,我們的本土化研究和應用其實還處於起步階段,依然有很多工作值得去做。雖然同為東方文化背景,中國人和日本人依然有著很大的差異(參見附錄《文化和神經癥癥狀關係的日中比較研究》)。
堅實的理論研究纔能為應用提供更為牢固的基石,本土化的研究方可為實踐奠成豐厚的沃土。有鑒於此,本版附錄特彆收錄瞭部分樹木—人格
投射測試的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孟凡的《大學生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的信度效度分析》,提齣樹木—人格測試本身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並伴有顯著的時空差異,在應用時需要結閤具體對象開發本土化的分析指標;而在何雯靜的《樹木—人格測試問題特徵指標在新生心理普查中的應用》這一同樣參考Denise de Castilla (1994)指標體係對大學生進行的研究中,也發現本土化分析指標探索的必要性。孫紅日、鄧龍霖和陳韻思在《Jung 空間象徵圖式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的驗證研究》中提齣,Jung 空間象徵圖式理論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得到部分驗證,父親空間位置與理論假設相一緻,而母親、過去和未來的空間位置與理論假設存在不一緻。對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略有瞭解的人都知道,解析的理論基礎之一是榮格(C. Jung) 的空間象徵理論,為什麼這一理論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沒有得到驗證呢?張力、硃瀅等人(2005) ②曾做瞭一個相當有名的研究。他們發現在神經水平上,母親也是中國人集體主義自我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西方文化中,自我參照的迴憶成績優於其他形式的語義加工,這一記憶優勢可能緣起於自我在內側前額葉(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 的定位;然而中國人的母親參照與自我參照無論在記憶成績上,還是在自我覺知的程度上都非常類似。也即是說在中國人的自我觀中,自我不僅是指自身,也包括母親等重要他人;但在西方文化中並沒有這樣的效應。這或許是孫紅日等人的研究中發現母親、過去和未來的空間位置與理論假設存在不一緻的原因之一。鑒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本土化的探究實在是十分必要的。
除對中國大學生展開的研究外,汪為以留學生為對象,探討瞭《樹木—人格測試及其變法在心理谘詢過程中的運用》,介紹樹木—人格測試在日本以及歐美産生的相關變法,與其他測試相結閤施測的可能性;並進一步介紹瞭樹木—人格測試及其變法與心理測評組閤,在司法領域、醫療臨床以及學校臨床領域的應用可能性。此外,劉妮的《從樹木—人格測試來理解老年人心理》,探討瞭老年人繪畫的樹木畫特徵以及通過這些特徵錶現齣來的心理狀態,對老年人的樹木畫進行瞭十分具體的探究,強調在進行心理援助時要走進他們的世界,用他們的語言進行交流,傾聽老年人的訴說,用共情的立場、純粹的心態去傾聽並理解老年人。有鑒於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的今天,這一研究對如何有效地開展老年人的心理谘詢和心理援助是很有意義的。
最後還是想重申一下:“一個成功的投射測試一定是一個有效的治療。”真摯地希望本書給從事心理臨床的專業人士帶來一些幫助,同時也給心理學愛好者帶來一些啓示。
吉沅洪
於日本京都2017 年紫陽花季節
我是一個對人際關係比較敏感的人,常常會因為彆人的情緒而影響自己。《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3版)》這本書,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互動模式。我之所以被吸引,是因為它提供瞭一種非語言的溝通方式,這對於我這樣不擅長言辭錶達的人來說,非常有幫助。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指示畫瞭一棵樹,然後對照書中的解讀,我驚訝地發現,我畫的樹的枝乾的形態,竟然反映瞭我對外界的防禦機製。書中的解釋非常細緻,從樹的高度、寬度,到枝葉的生長方嚮,都可能與我們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我喜歡這種“抽絲剝繭”式的解讀方式,它不像一些心理測試那樣給你一個固定的結論,而是鼓勵你去主動思考,去發掘其中的深層含義。我曾用這本書來幫助我的傢人更好地理解彼此,我們一起畫樹,然後分享我們的感受,這讓我們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順暢和深刻。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看似平凡的繪畫行為,也能承載如此豐富的情感和心理信息。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更懂得如何與他人建立更健康的連接。
評分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我常常會感到一些難以言喻的壓力和睏惑。《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3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來梳理這些情緒。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利用瞭“投射”這一心理學概念,通過繪畫這一行為,來揭示個體潛意識中的想法和感受。我被書中對樹木作為人格象徵的解釋深深吸引,覺得它非常具有洞察力。我按照書中的步驟,細緻地描繪瞭一棵樹,然後對照書中的解析,我驚喜地發現,我畫的樹的某些特徵,例如樹的根係是否發達、枝乾是否扭麯,竟然準確地反映瞭我近期的一些心理睏境和未被滿足的需求。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它既有心理學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美感,閱讀起來毫無壓力。它不是那種簡單粗暴的“答案式”的書,而是鼓勵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自我反思。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不同樹木細節的詳細分析,每一個細節都可能蘊含著豐富的心理信息,這使得我的解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嚮我的朋友們推薦瞭這本書,他們也錶示,通過這本書,他們對自己的內在世界有瞭更深的理解,並且找到瞭很多自我成長的方嚮。它就像一位智慧的嚮導,指引著我去探索內心深處的自己。
評分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很難被“看穿”的人,內心有很多想法,但不太容易直接錶達齣來。《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3版)》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意想不到的齣口。一開始,我隻是覺得畫一棵樹很簡單,但當我按照書中的指導,嘗試著去描繪時,我發現自己的潛意識在“作祟”。我發現自己畫的樹,總是有些扭麯的枝乾,或者特彆粗大的根係。對照書中的解讀,我纔意識到,這些“不完美”的描繪,竟然反映瞭我內心深處的不安和對安全的渴望。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沒有直接給你一個結論,而是通過分析你畫的樹的各個部分,讓你自己去發現其中的意義。這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自我探索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我不需要去背誦什麼心理學名詞,隻需要誠實地去畫,去感受,然後書會告訴你,你的畫在“說”什麼。它就像一個翻譯官,將我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緒,轉化成瞭可以理解的語言。我曾多次嚮我的伴侶推薦這本書,我們一起畫樹,然後討論彼此的解讀,這成為瞭我們增進瞭解的一種有趣方式。它讓我覺得,原來認識自己,可以如此生動有趣,如此富有啓發性。
評分我一直認為,瞭解自己是通往更充實生活的第一步。《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3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有趣且富有啓發的工具。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抽象的心理學理論,通過一種直觀且富有創造性的方式呈現齣來。我被書中對樹木作為人格象徵的解讀深深吸引,覺得它非常新穎且具有普遍性。我按照書中的指導,細緻地描繪瞭一棵樹,然後對照書中的詳盡解析,我驚訝地發現,我畫的樹的某些特徵,比如樹冠的大小和形狀,樹乾的筆觸,竟然能夠準確地反映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性格特點和情緒狀態。書中的語言非常通俗易懂,即便是對心理學接觸不多的讀者,也能迅速理解其核心概念。它並非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通過自己的描繪和解讀,去發現自己內心的秘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樹木細節的詳細分析,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可能承載著豐富的心理信息,這使得我的解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曾嚮我的傢人和朋友推薦這本書,他們也錶示,通過這本書,他們不僅對自己的內在世界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認識自己的大門,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內心的風景。
評分我之前一直對心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多理論都顯得有些高深莫測,難以落地。偶然間翻到這本《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3版)》,說實話,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瞭,覺得“樹木”和“人格投射”結閤起來,一定很有意思。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卻發現它並非我一開始想象的那種枯燥的學術著作。書中的語言非常通俗易懂,即便是對心理學接觸不多的讀者,也能很快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這棵樹代錶什麼性格”的簡單答案,而是引導你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自己在描繪樹木時所流露齣的潛意識信息。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指導,為自己畫瞭一棵樹,然後對照書中的解析,發現瞭很多讓我驚訝的洞察。很多我從未意識到的自己性格特質,竟然在描繪這棵樹的過程中悄然顯現。這讓我對“投射測試”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原來我們看似隨意的行為,真的能摺射齣內心深處的自己。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溫和且富有啓發性的自我探索工具。它不像有些測試那樣,直接給你一個標簽,而是讓你自己去解讀,去發現,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樂趣和驚喜。每次重新畫一棵樹,我都會有新的體會,仿佛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自己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沉默的朋友,靜靜地陪伴你,幫助你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自我成長、內心探索感興趣的朋友們,相信你們也會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看似簡單的繪畫行為,也蘊含著豐富的心理信息,而這本書,就是解鎖這些信息的絕佳鑰匙。
評分在我生活的這個階段,我感到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3版)》這本書,就像一束光,照亮瞭我內心的某個角落。我本身對心理學有一些瞭解,但一直缺乏一個可以實踐的工具。《樹木-人格投射測試》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我被書中對樹木作為人格象徵的解釋深深吸引,感覺非常新穎。我按照書中的步驟,細緻地描繪瞭一棵樹,然後對照書中的解析,我發現瞭自己一直以來被忽略的很多情感需求和潛在的優勢。書中的語言流暢且富有洞察力,沒有使用過多生澀的術語,使得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它不是那種告訴你“你應該做什麼”的指導手冊,而是引導你去“看到”你自己,然後由你自己去決定下一步怎麼走。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不同樹木形態的細緻分析,每一個小小的細節都可能承載著豐富的心理含義,這讓我對自己的描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曾嚮我的朋友們強烈推薦這本書,他們反饋說,通過這本書,他們也找到瞭很多關於自己的新發現。它就像一個靜默的嚮導,帶領我穿越內心的叢林,去發現那些被隱藏的寶藏。
評分我一直對如何理解他人,特彆是如何理解那些不太容易直接錶達自己情感的人感到好奇。《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3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實用的工具。我之所以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它提供瞭一種非語言的、象徵性的方式來探索人的內心世界。我按照書中的方法,仔細地為自己畫瞭一棵樹,然後我對照書中的詳盡解讀,我纔發現,我畫的樹的某些細節,例如樹乾的粗細、枝葉的生長方式,竟然能夠準確地反映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想法和情緒。書中的語言非常通俗易懂,即便是對心理學沒有深入瞭解的讀者,也能夠輕鬆掌握其核心概念。我喜歡它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它鼓勵讀者自己去觀察、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給齣一個生硬的結論。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看似簡單的繪畫行為,也能承載著如此豐富和深刻的心理信息。我曾嘗試著為我的一些親近的人推薦這本書,他們也錶示,通過這本書,他們對自己的內在世界有瞭更深的認識,並且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它就像一麵神奇的鏡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更懂得如何去與他人建立更真誠的連接。
評分我是一個對藝術和心理學都充滿好奇的人。大學時期,我曾接觸過一些關於藝術療法的介紹,但當時覺得有些抽象。《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3版)》這本書,恰好連接瞭我對這兩者的興趣。它並沒有要求你有繪畫功底,而是鼓勵你用最自然的方式去畫一棵樹。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瞭很多有趣的細節。比如,我畫的樹乾是粗壯還是縴細,樹葉是茂盛還是稀疏,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在書中都得到瞭令人信服的解讀。我曾經嘗試過幾次,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樣。有一次,我畫瞭一棵經曆風雨、有些殘缺的樹,書中對這種“殘缺”的解讀,竟然和當時我所處的心理狀態非常契閤。這種“不謀而閤”的感覺,讓我對這本書的準確性有瞭很高的評價。它不是那種“說瞭跟沒說一樣”的書,而是真的能讓你産生“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書中的語言風格也很彆緻,既有心理學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美感,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我甚至嘗試著為我的朋友畫樹,然後讓他們自己去解讀,發現他們也能從中找到一些共鳴。這本書就像一本打開內心世界的地圖,它指引著你發現那些藏在深處的風景。它讓我明白,即使是最簡單的綫條,也能承載著如此豐富的情感和信息。
評分在我近期的生活經曆中,我感到自己需要一些更深刻的自我認知。《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3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利用瞭“投射”這一心理學概念,通過繪畫這一行為,來揭示個體潛意識中的想法和感受。我被書中對樹木象徵意義的闡釋所吸引,覺得它非常貼切且具有普遍性。通過按照書中的指引,我仔細地描繪瞭一棵樹,然後我對照書中的解析,我驚喜地發現,我畫的樹的某些特徵,竟然準確地反映瞭我近期的一些心理睏境和未被滿足的需求。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它既有心理學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優美,閱讀起來毫無壓力。它不是那種簡單粗暴的“答案式”的書,而是鼓勵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自我反思。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不同樹木細節的詳細分析,每一個細節都可能蘊含著豐富的心理信息,這使得我的解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嚮我的朋友們推薦瞭這本書,他們也錶示,通過這本書,他們對自己的內在世界有瞭更深的理解,並且找到瞭很多自我成長的方嚮。它就像一位智慧的嚮導,指引著我去探索內心深處的自己。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的心理谘詢師,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來訪者更深入地挖掘內心世界的工具。市麵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心理測試,但很多都過於標準化,缺乏個體化的解讀空間。《樹木-人格投射測試(第3版)》這本書,在我看來,提供瞭一種非常獨特且有效的方式。它並非簡單的量錶,而是通過一種非語言的、象徵性的方式,引導來訪者將內心的潛意識信息投射齣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樹木特徵的詳盡解讀,從樹冠、樹乾、根係到葉子、枝條,每一個細節都可能蘊含著重要的心理意義。書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如何將書中的理論應用於實際谘詢中。我發現,當來訪者在描繪樹木時,他們往往能夠放下心理上的防禦,更真實地展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解讀”樹木,更重要的是它引導谘詢師和來訪者共同進入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對話空間。我曾用它來幫助一些有溝通障礙的來訪者,他們發現通過畫樹,反而能更輕鬆地錶達自己的感受。這本書的第三版,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瞭更新和完善,增加瞭更多的新案例和研究成果,使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更加成熟。對於緻力於探索潛意識、深化自我理解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讓我看到瞭投射技術在臨床實踐中的巨大潛力,也為我提供瞭更多靈活多樣的谘詢方法。
評分國內樹木人格分析經典必讀,值得入手
評分瞭解
評分老婆要買的 不便宜 但送過來快
評分是正版圖書,紙張質量不錯,字跡清晰
評分現在在學習房樹人的投射,不知道書好不好,就想學學
評分購買選擇紙質版發票,收到後卻被改為電子發票。聯係客服告知不要可以退貨,是你操作錯誤,有截圖,又說再試點,隻能退貨。年底再彆的地方買根本來不及。差評
評分趕上京東活動買的,1000減500買瞭一堆書,一直是想看的,不錯,物流也快
評分東西挺好的,還是比較滿意的!到的也比較快
評分好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