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世道教送瘟仪式研究

中国近世道教送瘟仪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守诚 著
图书标签:
  • 道教
  • 送瘟
  • 中国近世
  • 仪式
  • 民俗
  • 宗教研究
  • 历史
  • 文化
  • 瘟疫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01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57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正文部分共计十二章,按时代顺序和内容主题划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讨论宋元时期“送瘟”习俗的缘起及流传地域,旨在从宏观角度考察道教瘟疫醮的各种细节,着重分析宋元神霄派的两种送瘟仪式——遣瘟送船仪和遣瘟治病诀法。中篇主要谈论明清时期闽台地区“送王船”习俗的历史渊源及影响,介绍南方沿海地区盛传的两种禳灾祭海活动——“祠沙”和“放彩船”,分析《武陵竞渡略》所描述的武陵地区端午泛舟的场景流程及禁忌风俗,指出明清以来闽台地区“送王船”信仰中尚且保留了上述习俗之遗存,梳理了明清闽台方志中涉及“出海”、“王醮”的记载并对二地的差异及特点进行比较。下篇主要讨论现代台湾的王船信仰及曾文溪沿岸的王醮仪式,详细分析南台湾灵宝道派演行王醮仪式的三项核心内容——关祝五雷神灯仪、禳灾和瘟三献仪、打船醮的节次流程及宗教内涵,通过文献比对指出当今台湾道士的道法传承大抵源自大陆,与古老的中国文化及道教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
浮世瘟神:中国近世社会与送瘟信仰的交织 本书并非探究道教仪式的学术专著,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出发,审视中国近世(约明清至民国初期)一个独特而普遍的信仰现象——送瘟。我们旨在揭示,在那个风云变幻、瘟疫频仍的时代,民众如何通过“送瘟”这一仪式化的集体行动,来应对未知的死亡威胁,并在其中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社会秩序、价值观念与情感寄托。 引言:瘟疫阴影下的众生相 中国近世,瘟疫的阴影如影随形。每一次大规模的疫情爆发,都意味着无数家庭的破碎,社会的动荡,以及个体对生命无力感的深刻体验。然而,在恐惧与绝望之中,人们并未放弃。他们寻求慰藉,组织抵抗,而“送瘟”仪式,便是在这严峻现实下,一种充满智慧与韧性的集体应对策略。本书将爬梳史料,从各地志、笔记、奏疏、民间文学等 diverse sources 中,打捞那些关于送瘟的零星记述,力求描摹出其在中国近世社会图景中的立体形象。 第一章:瘟疫的幽灵与民间的心灵 瘟疫并非仅仅是生理上的疾病,更是精神上的创伤。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瘟疫的传播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其根源常被归结于神明的惩罚、鬼魅的作祟,或是某种看不见的“邪气”。这种观念使得民众在面对瘟疫时,产生了复杂的心理。一方面是极度的恐惧,对死亡的本能抗拒;另一方面,也催生出一种寻求秩序、解释灾难的强烈愿望。 送瘟仪式,正是这种心理投射的具象化。它将抽象的“瘟疫”拟人化、实体化,赋予其形体、姓名、甚至喜好。通过隆重的祭祀、巡游、驱逐等环节,人们试图与这个看不见的敌人建立联系,并最终将其“送走”,从而达到净化社区、恢复安定的目的。本书将深入分析,在不同的地域和时期,送瘟仪式如何因应当地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民众的特定心理需求,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 第二章:送瘟的舞台:村落、城市与社会网络 送瘟仪式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结构之中。村落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单元,往往是送瘟仪式的主要发生地。在宗族制度的维系下,送瘟仪式常常由乡绅、族长或地方祭司主导,体现了集体动员与乡里自治的特点。仪式的规模、参与人数、祭品丰厚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区的凝聚力与经济实力。 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中的送瘟仪式则展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在人口密集、流动性强的城市环境中,送瘟仪式可能与行业公会、民间社团、甚至是官府的力量相结合。我们将在本书中考察,城市中的送瘟仪式如何承载了更广泛的社会功能,例如凝聚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化解不同群体间的矛盾,以及在社会治理层面扮演的角色。 此外,送瘟仪式也并非局限于特定区域,而是通过人口流动、商贸往来等途径,在更广阔的社会网络中传播与演变。本书将尝试勾勒出,送瘟信仰如何跨越地域界限,形成区域性的相似性,并在不同文化区域间发生碰撞与融合。 第三章:送瘟的表演者:神祇、鬼魅与民众 送瘟仪式是一个多方参与、互动的复杂表演。在这场“大戏”中,既有被尊崇的神祇,也有被驱逐的鬼魅,更有扮演着核心角色的广大民众。 在仪式中,人们常常会奉请一些能够降妖除魔、庇佑安康的神灵,例如瘟神爷、张天师、钟馗等。这些神灵的形象、职能以及在仪式中的具体作用,都反映了民众对超自然力量的想象与依赖。本书将梳理不同地区供奉的神灵体系,探讨其信仰渊源与文化象征。 与此同时,被送走的“瘟疫”也被赋予了具体的形象——瘟神、瘟鬼,甚至是被描绘成丑陋、凶恶的形象,以此来唤起民众的厌恶与恐惧,为驱逐行为提供正当性。我们也将考察,在某些地区,送瘟仪式甚至可能涉及对某些特定的“替罪羊”的崇拜或祭祀,反映出民间信仰中复杂的善恶观。 而最关键的“表演者”,则是参与其中的普通民众。他们是仪式的参与者,是信仰的实践者。在送瘟仪式中,他们的虔诚、恐惧、希望,以及对社区安宁的共同追求,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本书将关注民众在仪式中的具体行动,例如扮演瘟神、抬轿游行、焚烧纸钱、呐喊助威等,以此来理解仪式如何成为一种集体情绪的发泄渠道,一种社会情感的共鸣平台。 第四章:送瘟的叙事:传说、故事与身份建构 送瘟仪式并非仅仅是动作的重复,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叙事。这些叙事,通过口头传说、戏曲表演、壁画描绘等多种形式,得以世代相传,并不断丰富与演变。 本书将深入挖掘与送瘟相关的民间故事、传说,例如关于瘟神起源的奇闻异事,关于英雄人物驱瘟降魔的传奇经历,以及关于瘟疫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与抗争的故事。这些叙事,不仅为送瘟仪式提供了合法性与文化根基,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民众的身份认同。 通过参与送瘟仪式,人们不仅是在祈求平安,更是在构建一种“我们”的集体意识。他们通过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仪式、共同的叙事,来区分“我们”(健康的、被庇佑的)与“他们”(瘟疫、邪恶),从而强化社区的凝聚力,并在面对共同的威胁时,找到归属感与安全感。本书将分析,送瘟叙事如何成为一种文化记忆的载体,一种集体身份的塑造工具。 第五章:送瘟的变迁:从民间信仰到现代社会的余韵 中国近世的送瘟信仰,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科学观念的传入,以及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送瘟仪式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挑战。 本书将考察,在近代化进程中,送瘟仪式如何受到冲击,例如被官方视为迷信而加以限制,或是被其他形式的社会组织所取代。然而,我们也将看到,即便是在现代社会,送瘟信仰的某些痕迹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例如节日的庙会、地方性的民俗活动,甚至是某些艺术形式的创作。 送瘟信仰的持久生命力,恰恰说明了其背后所触及的,是人类面对未知、追求安宁的普遍心理需求。即使在科技昌明的今天,人们依然会在面对危机时,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集体性的力量。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反思送瘟信仰在中国近世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并尝试将其置于更宏观的社会史、文化史的视野下进行审视,以期为理解中国近世社会,乃至人类面对挑战时的集体行为,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当下的启示 《浮世瘟神:中国近世社会与送瘟信仰的交织》旨在通过对送瘟这一具体而生动的民俗现象的深入研究,来折射出中国近世社会的全貌。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如何以充满智慧与韧性的方式,应对现实的苦难,并在这其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送瘟仪式,正是那个时代,一面映照出社会肌理、文化底色与人性光辉的独特镜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感把握得相当好,很少有学术著作能做到如此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深谙叙事的艺术,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悬念或提出尖锐的问题,使得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到下一页寻找答案。尤其是在描述那些仪式场景时,语言的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香火的味道,听到诵经的声音。那些冗长的数据和考证部分,也被巧妙地穿插在富含故事性的分析之中,使得阅读过程充满张力。这不是那种枯燥的、只能在案头供奉的参考书,而是一本真正能够“读进去”的作品,让复杂的历史脉络以一种近乎故事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又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学术框架和行文逻辑感到由衷的钦佩。作者展现了极高的历史敏感度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于所选研究对象的界定和时间范围的划分,都显得恰如其分,避免了泛泛而谈的弊病。论证过程如同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每一步的推导都有坚实的史料支撑,绝非空泛的理论构建。尤其是对一些关键史料的重新解读和交叉比对,令人耳目一新,仿佛打开了理解该领域的一个新窗口。书中对于概念的界定时,也力求清晰明确,使得读者能够紧密跟随作者的思路,即使是涉及复杂的历史情境和宗教思想的纠葛,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这种严谨而不失灵动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愉悦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知识的冲击和精神的洗礼。它强迫我跳出以往固有的思维定势,去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力。作者的笔触是冷静客观的,但在阐释那些涉及民众情感、社会秩序变动的段落时,又能捕捉到历史深处的温度。这种学术的冷静与人文的关怀的结合,使得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论著。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记录,更像是对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挖掘,让我们理解过去的人们是如何面对生存的焦虑,又是如何通过特定的仪式体系来安顿心灵的。合上书本时,胸中涌动的不仅是学识的充盈,还有对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古朴而严谨的气息。纸张的质感非常出色,厚实且带着一丝温润的触感,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扉页那块留白的运用,与正文密集的考据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视觉上达到了很好的平衡。装帧的工艺扎实,装订处平整妥帖,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担心散页。在众多学术著作中,这本书在“阅读体验”这一层面上,无疑做到了精品中的精品。每次将它从书架上取下,都能感受到作者或编者在制作过程中的用心,这对于长期与纸质书为伴的读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这种对书籍实体本身的重视,也预示着其内部内容的深厚积淀,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量之庞大,绝对是超乎想象的。在阅读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作者为了构建其研究体系,付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努力。那些被引用的古代文献、地方志、碑刻乃至民间传说的碎片,被巧妙地熔铸在一起,共同构建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研究场景。作者似乎无处不在,上至宫廷档案,下至乡野田野调查的只言片语,都被他收入囊中。这种“地毯式”的文献挖掘,使得本书的论据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它不仅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纂的史料汇编,为后来的研究者省去了大量基础性的搜集工作,提供了极高的研究起点。

评分

收藏

评分

收藏

评分

收藏

评分

收藏

评分

用了很多田野调查的资料

评分

收藏

评分

收藏

评分

用了很多田野调查的资料

评分

用了很多田野调查的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