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是研究法国哲学家福柯对古代哲学的解释,以“诚言”“关心自己”为线索。从哲学史分期来看,“诚言”部分的重点是古典希腊哲学,“关心自己”部分重点是希腊化-罗马,尤其公元1-2世纪的哲学。第三编以古代快感伦理学为例,论述主体、真理与自我技艺之间的关系。其独特之处在于,福柯不是从“法规”的视角出发而解释道德史,而是以“自我关系”为出发点,解释古人如何在利用快感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生活视作一件具有审美价值和反映一定风格的作品来加以塑造。因此从本质上说,快感伦理学从属于“自我技艺史”。
说明
导论:福柯哲学的ergon
一、 古代哲学气质的福柯
二、 福柯的ergon[工作]:思想史研究
三、 福柯的ergon[现实性]:相关于政治、爱慕于灵魂、排斥于修辞
四、 福柯的ergon[作品]
五、 本书提要
第一部分[诚言]parrêsia
第一章 伯里克利式的政治诚言
一、 parrêsia在公元前5世纪前半期的用法
二、 欧里庇得斯《伊翁》:一出真理话语的戏剧
三、 politeia[政制]与dunasteia[权能]的区别
四、 parrêsia的结构及其善用
五、 parrêsia的害用与雅典民主制的危机
六、 小结:古代政治思想的四大问题
第二章 苏格拉底式的哲学诚言的界定:与政治、修辞、灵魂的关系
一、 哲学诚言相关于政治——福柯对柏拉图《书简七》的读解
二、 哲学诚言排斥于修辞——福柯对柏拉图《申辩》《斐德若》的读解
三、 哲学诚言爱慕于灵魂——福柯对柏拉图《高尔吉亚》的读解
第三章 苏格拉底式的哲学诚言的对象:真理与生活
一、 真理、勇气与生活艺术——福柯对柏拉图《拉凯斯》的读解
二、 什么是“真正的生活”[alêthês bios]——福柯对犬儒主义的读解
三、 生活果真是一场疾病吗?——福柯对苏格拉底“临终遗言”的读解
第二部分[关心自己]epimeleia heautou
第一章 爱欲、哲学、政治与“关心自己”——福柯对柏拉图《阿尔西比亚德》的读解
一、 阿尔西比亚德其人以及柏拉图对他的撰述
二、 福柯对《阿尔西比亚德》的读解
第二章 “自我教养”——论“关心自己”在公元1—2世纪的扩展
一、 年龄的扩展:从青年到一生
二、 人员的扩展:从贵族到全体
三、 形式的扩展:不再限于“认识”
第三章 “转向自己”[Se convertere ad se]
一、 “转向自己”的三种模式
二、 希腊化—罗马的se convertere ad se与柏拉图的
epistrophê之差别
三、 希腊化—罗马的se convertere ad se与基督教的metanoia之差别
四、 “自我拯救”成为哲学的实践目标
五、 自我与他人
第四章 “学识”[mathêsis]与自己
一、 犬儒主义者德梅特里乌斯:区分因果知识和关系知识
二、 伊壁鸠鲁主义:“自然研究”[phusiologia]
三、 斯多葛主义:塞涅卡的“自然问题”和马可?奥勒留的“精神修习”
四、 小结
第五章 “修习”[askêsis]与自己
一、 古代哲学中的“修习”
二、 修习之特质:“装备”[paraskeuê]
三、 修习之第一步:拥有真理
四、 修习之第二步:化真理为品质
五、 小结
第三部分主体、真理与自我技艺——以古代快感伦理学为例
第一章 从“真理政治史”到“自我技艺史”——析《性经验史》两版导论
一、 第1版:真理政治史
二、 第2版:自我技艺史
三、 不变的主题:真理
第二章 伦理学的四元结构
一、 福柯的一般伦理学的四元结构
二、 “阿芙罗狄斯亚伦理学”的四元结构
第三章 “阿芙罗狄斯亚伦理学”的四种自我技艺
一、 养生法——以身体为中心
二、 家政学——以婚姻为中心
三、 爱欲论——以少男为中心
四、 哲学——以真理为中心
结论:“诚言”作为真理、治理、伦理
附录
一、 核心术语汉译讨论
二、 福柯法兰西学院课程介绍
三、 福柯学术简历
参考文献
后记
总序
本文库主要收录通过读解第一手法文哲学原著而对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论题进行系统阐述并具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著作,旨在推进国内外学界对法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的学术研究,力图以法国哲学研究为切入点来加强和提升中西哲学界的思想交流和学术对话的水平。
从17世纪理性与信仰的交织、18世纪理性的弘扬到19世纪折中的达成、20世纪差异思想的迸发,法国哲学一直向我们展示着人类智慧的力量和创新思想的魅力。
法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占据着毋庸置疑的独特地位。笛卡尔我思哲学开创了西方近代主体哲学,启蒙思想奏响了人类理性呐喊的最强音,折中主义尝试化解人类思想的极端紧张状态,而差异哲学一个世纪以来为人类奉上了一场又一场丰硕的思想盛宴。个别与一般、理性与感性、人与世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一直是哲学探讨的重要论题。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近现代哲学家,无论愿意与否,不是笛卡尔主义者,就是反笛卡尔主义者或非笛卡尔主义者。从思想创新的角度来看,进行别样思考一直是几个世纪法国哲学发展的原动力和生命源泉。从古希腊至今的整个西方哲学也正是在思想创新中不断前行的。熠熠生辉的法国哲学思想为西方哲学的创新画卷涂上了一笔又一笔浓墨重彩。
每一个重要思想总是经由其思想源流而诞生于特定的时空坐标。每一种哲学都与特定时代、文化、语言,甚至宗教、科学、政治等密切相关。思想必定与众不同。世界哲学舞台注定是丰富多彩、百花争妍的。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因追求“绝对的”、“最高的”真理,崇尚“整齐划一的”思想而被批驳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因为这种“真理”、“思想”只能侮辱人类智慧,蒙蔽人类思想。显然,重要哲学思想必定是取决于多重因素而各有特色的。从总体上说,如果英美哲学喜好经验实证,德国哲学偏重理性思辨,那么,法国哲学则擅长感性灵动。当然,这样说并不排除某些哲学家的例外情况甚至一度相反的情形。法国哲学以其感性、率真、灵动、清澈、澄明和活力的特点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虔诚膜拜的朝奉者。
当然,强调思想互异、特色,并不无视不同思想之间的沟通、对话,甚至会通和融合。由于哲学重大论题从古至今鲜有变化,处于不同时空中的哲学家总是侧重于某个点来探讨相同的哲学话题,尽管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视角,依据不同的文献资料来从事哲学思考。因此,不仅法国哲学家相互之间,而且法国哲学与德国哲学、英美哲学在承接以往哲学传统论题的基础上还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互动(竞争、对抗、对话、融合),以其合力共同推动西方哲学乃至世界哲学向前发展。在主体性、现代性、身心关系、心物关系、言思关系、他我关系等问题上,笛卡尔哲学、休谟哲学、斯宾诺莎哲学、莱布尼茨哲学与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基本存在论、萨特现象学存在论、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主义、德里达解构哲学、福柯话语哲学、哈贝马斯商谈哲学、列维纳斯他者哲学、利科自身解释学、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罗蒂新实用主义等之间复杂而多变的理论关系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互动关系和哲学发展的分合趋势。不同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无论在哲学理论的深度,还是论域的广度上,都错综复杂,变化不断。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态势,就是法国哲学、德国哲学和英美哲学在互动中形成了一个流动的三角形。三个角会随着互动中三方力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任何一方的力量都不足以强大到完全吸收或取消其他方力量而形成独尊天下的思想局面。哲学帝国或帝国哲学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哲学不再是总体性理论,而是一种活动,一种对当下、对时代进行诊断的活动。而这种诊断活动的思想灵魂就是批判精神。另辟蹊径,进行别样思考,就彰显了这种批判精神。几个世纪以来,法国哲学家们对时代的诊断和批判思考竖起了人类思想史上一个个高大的里程碑。就重大哲学论题贯穿哲学史始终而言,任何哲学家都是当代哲学家,都是我们的同时代人。本文库就是要研究这些独特的诊断活动及其批判性思想的当代意义。
20年前国内法国哲学研究还显薄弱,有的问题还未深入研究,有的领域还尚未涉足。我们现在欣喜地看到,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到研究队伍,目前国内法国哲学研究力量已日趋强大,法国哲学著译不断问世,研究水平也日渐提高。本文库的作者大多是曾留学法国的青年才俊,他们具有批判精神,思想活跃,专业基础扎实,法语读解精准,学术视野宽广,治学态度严谨,学术有潜力。他们与国际同行保持紧密的学术联系,能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对话和合作研究,他们的目光聚焦于法国哲学的基础问题和前沿问题,对一些重要的哲学理论问题能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是为序。
莫伟民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叫一个引人注目。那种沉静的蓝灰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初看之下,透着一股子沉稳和内敛,仿佛在低语着某种深刻的道理,但又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距离感。我是在一个安静的书店角落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手里正拿着一本更华丽的精装本,可目光却被它不动声色地吸引住了。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着米黄色的纹理,摸上去有一种温暖的手感,不像那些雪白的纸张那样冰冷。我记得当时还特意留意了一下装帧工艺,那种线装与胶装结合的方式,让书页可以平整地摊开,这对于需要反复阅读和做笔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是它内文的排版,行距和字号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究书里到底写了什么,但光是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倾注的心力,让人对书的内容充满了美好的期待,觉得这一定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而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
评分从书脊的设计来看,它采用了一种非常简洁的垂直排版,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元素。字体选择了一种带有古典韵味的衬线体,但处理得现代而清晰,既保留了文字的庄重感,又不失易读性。更绝妙的是,当把这本书和其他几本厚度相近的书并排放在一起时,它的视觉存在感反而更强。它不像那些封面花哨的书籍那样喧宾夺主,而是以一种内敛的、如同一个沉默智者的姿态,静静地占据着它应该在的位置。我甚至想象,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个非常注重结构和逻辑的人,因为这种外在的极简主义,往往是内在复杂性和严谨性的外在投射。它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内容为王,无需多言,真正的力量在于文字本身的力量,而非花哨的包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虽然不走浮夸路线,但它的重量感却相当实在。拿到手里,你能明显感觉到它分量不轻,这通常意味着内容是厚重且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那种轻飘飘的、为了凑字数而堆砌的文字游戏。我当时在书店里,甚至可以想象到,如果把它放在书架上,它会以一种低调的姿态,与其他那些花哨的书籍形成鲜明对比,散发着一种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侧边裁切得非常平整利落,即便是新书,也没有那种刺鼻的油墨味,反而带着一丝淡淡的纸张特有的芬芳,这种细节处理,足见其制作工艺的精湛。这种对物质载体的极致追求,让我确信,作者和编辑团队在构建这本书的内在世界时,必然也遵循了类似的严谨和审慎。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把它带回家,放在床头,随时可以信手拈来,感受那份沉甸甸的阅读重量。
评分我是在一个嘈杂的咖啡馆里看到了有人在读这本书,当时我正因为手头的另一本书内容过于晦涩难懂而感到烦躁。那位读者,一个看起来非常专注的中年人,眉头微蹙,但手上翻书的动作却非常轻柔,仿佛生怕惊扰了书页中的某个秘密。他时不时会停下来,手指轻轻地摩挲着书页的边缘,眼神飘向远方,似乎在消化刚刚读到的信息,那种沉浸的状态极具感染力。我注意到他翻阅的速度并不快,很多页他都停留了很久,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感——我的那本书读起来像是在赶火车,而他读这本书,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的冥想。虽然我无法听见书中的任何内容,但从他那种近乎虔诚的阅读姿态中,我推断这本书必然蕴含着某种能够引发深度反思的哲学思辨或者极具穿透力的洞察力。这种无声的推荐,比任何广告词都来得有力。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策略,我得说,是相当有意思的。它处于同类主题书籍中一个略高的区间,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筛选机制,暗示了它并非面向所有大众读者,而是更偏向于那些愿意为“价值”而非“数量”买单的群体。我记得当时比较了一下,同样篇幅和开本的书,它的价格要高出百分之十五左右。这让我不得不思考,这份溢价体现在哪里?是版权费的投入,是翻译的精准度,还是装帧材料的升级?这种略带门槛的价格,反而激发了我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人觉得,如果能读懂这本书,也许能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圈子或思考维度。这种定价的策略,无形中为书籍披上了一层“精品”的光环,让人本能地认为,它所承载的信息量和思想深度,是那些廉价出版物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