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

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才武 著
图书标签:
  • 公共文化政策
  • 文化政策研究
  • 中国文化
  • 政策实验
  • 观察报告
  • 文化发展
  • 社会发展
  • 政策分析
  • 公共管理
  • 文化体制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19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60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85家“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的观察数据与理论思考,围绕我国“文化政策”这一重大课题,对中国基层文化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微观进程进行观察和分析,主要反映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问题,在此基础上检视和评价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政策效应,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政策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支持。

作者简介

傅才武,男,1966年生,湖北崇阳人。博士后,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化馆服务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服务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2007年被授予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1989~2004年先后在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物局从事研究工作。2004~2008年先后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战略研究所所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文化经济史、文化体制、文化产业研究。近五年主持和协助主持(执笔)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和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委托的公共文化政策调研课题30多项,在《文艺研究》《新华文摘》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

目录

总报告
2014~2015年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傅才武 郭 阳 魏 冀】/001
行业观察篇
免费开放政策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2015年全国31个省份 “四馆一站”的实地调查【彭雷霆 何 璐】/015
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研究
——来自全国31个省份114家博物馆的调查【陈 波 杨 瑞 李婷婷】/035
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全国31个省份116个图书馆的调查研究【孙 颖 陈 庚】/053
我国美术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全国42个美术馆的调研分析【李朝晖】/069
文艺院团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及其路径优化浅析
——基于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文艺院团的观察【王琼波】/084
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及效应研究
——基于27省10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公众参与状况的分析【莫 晸 曾 睿】/097
理论研究篇
浅析博物馆观众研究、媒介属性与传播模式【于 淼】/110
当代城市博物馆文化功能的思考——以武汉博物馆为例【任晓飞】/122
重庆市博物馆免费开放运行绩效评估研究【谢 硕】/134
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初探【夏汉群】/143
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评价体系研究【王兆辉 闫 峰】/150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其服务推广【周 未】/160
四川省公共文化馆事业发展现状研究【赵红川 邓华南 毛 玲】/169
十堰市群艺馆免费开放工作中的基本经验、问题及对策研究【秦 黎 温 静】/182
文化馆期刊现状与改革发展刍议
——以北碚区文化馆《北泉歌声》为例【唐 强】/194
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部分中外美术馆为例【李 潇】/202
乡村文化瑰宝——中国村落森林文化解读【赵家华】/213
案例研究篇
社会组织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罗智敏 荣 辉】/224
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研究
——以西安市高陵区“110”模式为例【穆平潮】/233
博物馆馆际交流的成功尝试
——保山市博物馆开展馆际交流的实践与思考【段德李】/247
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试点建设观察报告
——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为例【鲁兴勇】/257
名人纪念馆免费开放服务实践与创新
——以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为例【蔡 诚】/269
创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地方经验
——以乐山市文化馆实施“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为例
【陈一华 胡海琪 魏 源 甘 澍】/280
创新文化服务方式让老百姓唱主角
——以十堰市群艺馆“社区群众文艺辅导员”服务模式为例【韩 谦 陈秋娟】/292
传承传统文化抢救濒危剧种
——以山东大弦子戏“三位一体”保护和传承模式为例【李 磊】/304
创新发展模式传承地方戏剧
——以孝感楚剧“1+7”模式为例【肖正礼 李 玮】/316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农村演艺发展
——以泸县农民演艺网为例【孔 芒 肖 鹏】/328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究
——以浩口镇综合文化站“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例
【潘世茂 张秋发 刘文虎】/339
Abstract/348
Contents/349

前言/序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文化行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提速,一系列作用于公共文化领域、文化产业领域、对外文化交流领域的文化政策密集出台,在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推动文化改革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在获得文化政策红利的同时,相关文化决策机构及研究机构也面临着不断检视政策效应、观测政策执行效果、完善健全政策体系的历史性任务。但如何检视政策效应,谁来评价,采取何种手段和方式评价,这一系列问题不同程度体现了文化行业部门和研究机构在文化政策研究和制定过程中的困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为文化决策部门和高校研究机构完善相应的专门性研究机构指明了实施路径。
2012年,在文化部财务司和财政部教科文司的直接支持和领导下,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以下简称“实验基地”)建设,计划5年内在东中西部地区选择100家文化政策观察点,覆盖省、市、县、乡镇四级文化机构。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构成我国公共文化事业领域与文化产业领域的实证观察研究网络。实验基地建设采用“政策研究+基层实践+效用评价”的模式,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观察国家文化政策绩效的视角。相关部门和高校下大力气进行实验基地的建设,旨在从学术和实证研究的双重角度检视和优化国家文化政策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为国家财政文化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决策的理论依据,推动文化政策在实验基地先试先行,同时为文化行业部门对接基层需求、总结重大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种研究和观察通道。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转型和国家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环境下,文化作为一种战略性力量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价值逐步显现。特别是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确立,对文化政策的设计和执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公共政策产生更大的政策效用。实验基地的设立,对于观察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微观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建立了中央财政文化部门与基层文化机构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创新政府、高校、基层文化机构的合作机制,形成公共文化政策研究的信息体系,可以疏通理论联系实际的信息传播与反馈渠道,便于政府和研究机构直接从实践一线了解和获取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政策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新动态,及时了解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新变化,为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和修订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理论创新推动文化行业的改革发展。
第二,有望成为国家文化政策的试验田。实验基地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承担文化政策试验的责任。一项文化政策从制定到执行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同时,政策的执行效果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利用实验基地的先行试验功能,为国家政策的出台提供先期经验,有利于减少文化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有利于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政策效应的评估,建立政策制定、执行与修正的快速反应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也将极大提高文化政策执行的效果。
第三,有利于建立一条基层文化机构表达文化政策诉求的“通路”。在中国,文化机构设置复杂、体系庞大,尽管基层文化机构规模大、影响面广,但由于存在因层级而产生的信息传达功能性障碍,广大的基层文化单位在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仍较为微弱,它们的诉求难以得到完整和对称性的传达。实验基地的设立,以及基于实验基地年度数据的《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的编辑出版,为基层文化机构提供了向相关决策层面传达信息、表达政策需求的平台。
第四,代表了当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模式的创新。从研究层面来说,设立实验基地并由此联通政府、研究机构和基层文化单位,可使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融合,这种模式是新形势下建设国家专业型新型智库的基础,也是2012年教育部关于在全国高校设立“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本意。实验基地的设计布局,涵盖了我国各类文化事业机构与文化企业,可形成供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长期观察的公共文化政策研究网络;同时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桥梁,连接了政府主管部门与基层文化单位,有利于形成文化领域理论研究对接实践需求的有效通道,是高校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的一种路径创新。
截至2016年9月,武汉大学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已发展到100家,涵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艺馆)、文化站、剧团、非遗中心、文化企业和艺术研究机构等不同类型的文化机构。为发挥这些实验基地在文化政策制定、执行和优化中的作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以这100家实验基地为研究对象,同时观照行业发展态势,结集各类文章汇编成《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从行业观察、理论探讨、案例研究的层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展现当前国家文化政策主导下公共文化行业及基层文化机构生存与发展现状、改革创新成就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对公共文化机构发展的理论思考。《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以年度报告形式出版,以期建成政府相关行业部门、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观察中国基层文化单位改革与发展过程的一个微观窗口。
是为序。
编 者

《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 本书深入聚焦2016至2017年间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实践与演进,以研究实验基地的视角,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运行与发展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报告旨在呈现这一时期公共文化政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取得的进展,为理解中国公共文化事业的现状与未来提供一份详实的记录。 一、 研究背景与方法 本报告的撰写,立足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2016年至2017年,正是我国“十三五”规划深入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数字化浪潮对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阶段。在此背景下,研究实验基地作为政策落地与实践探索的前沿阵地,其观察到的现象与积累的经验,对于评估政策成效、发现实践问题、并为后续政策优化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的研究方法,结合了定性与定量分析。通过对实验基地日常运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我们得以量化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利用效率、满意度等关键指标。同时,报告也采用了访谈、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定性研究手段,深入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主体的体验与反馈,挖掘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与影响机制。研究人员深入基层,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等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者、工作人员以及服务对象进行广泛交流,力求呈现真实、生动、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场景。 二、 政策实施与实践探索 报告主体内容围绕2016-2017年间,一系列重要的公共文化政策在实验基地的落地情况展开。这包括但不限于: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报告详细记录了实验基地在推动国家发布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在基层落地的情况。重点关注了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项目等方面的执行情况,以及在标准化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标准与地方实际的契合度、服务人员的培训与能力提升、以及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 公共文化设施的升级改造与效能提升: 针对实验基地内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报告分析了国家在促进设施现代化、提升服务效能方面的投入与成效。这包括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数字化应用的推广(如数字图书馆、线上展览、虚拟现实体验等)、以及空间利用效率的优化等。同时,报告也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设施的吸引力和利用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化推进: 报告特别关注了政策如何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通过对比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实验基地,分析了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服务水平的差距,以及对口支援、人才流动等机制的实际效果。报告也探讨了如何通过政策引导,缩小数字鸿沟,让更多偏远地区的群众享受到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2016-2017年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成为重要的政策导向。本报告深入观察了各类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在实验基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创新、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实践。分析了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模式、机制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潜在挑战。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创新与品牌建设: 除了基础设施和服务标准的建设,报告还着重考察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创新与发展。这包括针对不同群体(如青少年、老年人、流动人口等)的特色服务项目设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表达,以及如何通过文化活动品牌化运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报告对实验基地在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与反馈机制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分析了满意度调查、公众意见收集、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将评价结果反馈到政策调整和实践改进中,形成良性循环。 三、 观察与思考 通过对2016-2017年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在研究实验基地中的实践观察,本报告提炼出以下关键性的观察与思考: 政策落地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了许多支持性的政策,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挑战。报告详细分析了政策信息传导不畅、基层执行能力不足、资金到位不及时、以及地方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具体表现。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伴随着数字素养的差异、平台建设的成本、以及数字内容的安全与规范等挑战。报告深入探讨了实验基地在应对这些问题上的探索与尝试。 治理能力与服务效能的提升: 政策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上。报告审视了实验基地在提升管理水平、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努力,并对其成效进行了客观评估。 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凸显: 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和参与意识的提升,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报告关注了如何更好地回应群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如何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 政策协调与联动机制的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层级的协同。报告关注了在实践中,不同政策之间、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联动情况,并提出了构建更有效率的联动机制的建议。 四、 结论与建议 《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以翔实的案例、客观的分析,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在实践中的生动图景。报告不仅记录了成就,更直面了挑战,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实践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基于上述观察与分析,报告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与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些建议可能涵盖但不限于:加强基层执行能力建设、深化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完善多元参与机制、强化政策评估与动态调整、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为未来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和文化建设的普通读者,我对《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其对于“研究实验基地”这一概念的解读和实践呈现上。这个“实验基地”的设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可能是在某个地区进行政策的先行先试,也可能是在特定领域进行模式的创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释这些“研究实验基地”是如何被选择和构建的,它们在政策的研究和试验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在2016至2017年这段时间里,它们究竟进行了哪些具体的观察和研究。我非常感兴趣的是,这些观察是否触及到了政策执行中的一些“痛点”和“难点”?例如,在资源配置方面是否存在不均衡?在基层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走样”或“变形”的情况?在政策创新和适应性方面,这些基地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事实的、深入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政策是如何从顶层设计走向基层实践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哪些障碍需要被克服。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公共文化政策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拿到这本《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扎实的实证研究和深入一线的视角,这对于我这样希望了解政策落地情况而非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以往许多政策研究报告的刻板印象,用更生动、更具象化的方式,展现政策在基层是如何被理解、被执行、被改进的。毕竟,政策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其能否惠及民众,能否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报告涵盖了2016年至2017年的观察,这段时间是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许多新的政策理念和实践正在萌芽和探索。我尤其关心的是,在这样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跨度内,研究基地如何捕捉到那些细微的变化和趋势?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洞见,让我们看到未来公共文化发展可能走向何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如同一个显微镜,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细节放大,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数据和文件背后的真实故事。同时,作为“观察报告”,它应该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应该包含研究者们的思考和判断,是基于事实的、有深度的分析,能够引发读者更广泛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告知“是什么”,而是去探究“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这本书的题目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一本能够带来“新鲜空气”的书。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政策研究,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过于理论化,而缺乏对政策具体落地过程的细致呈现。而“研究实验基地”的设定,则暗示了一种深入一线、实地考察的严谨态度。我非常好奇,在这两年(2016-2017)的时间里,这些“基地”究竟做了什么?它们是如何捕捉到公共文化政策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生态下呈现出的差异化特征的?是哪些具体的观察点,让报告具有了“观察报告”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鲜活的案例,展现政策执行的“温度”与“质感”,例如,在某个偏远的山村,政策是如何支持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在某个城市社区,政策又是如何促进居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事实的、具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那些在基层涌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创新实践,从而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中国公共文化发展图景。

评分

对于《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种“实践出真知”的科研理念。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最终的检验标准在于其是否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研究实验基地”的设立,恰恰表明了研究者们试图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将目光投向政策落地的真实场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生动地呈现2016至2017年期间,这些“基地”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它们是仅仅记录数据,还是深入到社区、乡村,与基层管理者、文化工作者甚至普通民众进行互动?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例如访谈记录、现场照片、活动现场的观察日记等等,这些都将极大地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和可信度。同时,我也非常关注报告中是否能够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启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如何应对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评分

对于《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这本书,我最大的好奇点在于它是否能够提供一种“现场感”。许多政策研究报告往往是站在学者的立场,对现有的政策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和评价,但对于政策在真实社会环境中的运行状态,往往缺乏直观的了解。而“观察报告”这个词,以及“研究实验基地”的设定,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深入实地的田野调查,一种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细致描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在2016至2017年期间,中国的公共文化政策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研究实验基地”中,是如何被落实的。这意味着我希望看到具体的案例,看到政策如何作用于具体的文化设施,如何影响具体的文化活动,又如何触及到具体的社区居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政策执行中的点点滴滴,包括那些成功的经验,也包括那些不尽如人意的挑战。我想知道,政策制定者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在基层究竟实现了多少?又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或者“衍生效应”?这本书如果能够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政策的力量和局限,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

《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这个标题,让我立刻感觉到一种扎根于现实的学术探索。我一直认为,任何一项政策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其在基层社会的实践效果。而“观察报告”和“研究实验基地”的组合,恰恰表明了作者们试图跳出书斋,深入到政策的第一线进行实地考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2016至2017年期间,这些“研究实验基地”的具体工作内容。例如,它们是如何通过田野调查、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它们关注的重点是哪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是基层文化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可及性?还是文化惠民活动的有效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翔实数据的、有说服力的论证,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向我们展示政策在基层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那些具有创新性的探索和解决方案,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发展脉络。

评分

读到《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种探索未知的画面。公共文化政策的实践,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广阔而多元的国家,必然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研究实验基地”的设置,无疑为理解这些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这些“基地”的选取标准和地域分布,以及它们在2016至2017年这段时间内,作为政策“试验田”所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下,相同的公共文化政策会呈现出怎样的差异化表现。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政策创新、模式推广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探索和经验总结?例如,是否有一些在基层涌现出来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服务模式,能够为更广泛的推广提供借鉴?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方式,向我们展示政策在实践中的“活”与“不活”,以及背后的原因,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领域始终保持关注的读者,一本名为《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的书,无疑能够立刻吸引我的目光。标题中的“观察报告”和“研究实验基地”这两个词,预示着本书可能具有一种非同寻常的价值:它很可能是一种深入一线、贴近实践、记录真实状况的研究成果。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对政策条文的解读,而是深入到政策执行的“毛细血管”中,去观察、去记录、去分析。我非常好奇,在2016至2017年这段时间里,这些“研究实验基地”究竟进行了哪些具体的观察?它们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是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情况?是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度?还是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有说服力的案例,展现政策在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落实情况,包括其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挑战。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政策执行的“温度”和“质感”,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在理解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践方面存在的认知空白。以往接触到的很多相关文献,往往侧重于政策法规的出台背景、理论依据或是宏观的政策效果评估,但对于政策在具体落地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实际执行的路径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差异化表现,则很少有详尽的描述。而《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这个题目,让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种“沉浸式”的观察,一种深入一线、贴近实践的研究方法。我设想,报告中可能包含了大量具体的案例,从城市社区的文化中心建设,到乡村的文化活动组织,再到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情况,这些都应该是报告所涵盖的内容。我尤其好奇的是,报告是如何界定和选择“研究实验基地”的?这些基地在全国范围内是否具有代表性?它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又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又如何影响了公共文化政策的实施效果?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为我展现一个立体、多元的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践图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政策执行的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这个书名时,我立即联想到的是一种“沉浸式”的调研方式。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情况复杂的国家,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而“研究实验基地”的设定,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能够窥探到政策在真实土壤中的生长过程。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两年时间里,这些“基地”都进行了哪些深入的观察?它们是怎样选择观察对象的?它们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是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情况?是基层文化组织的活力?还是居民的文化参与度和满意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生动的案例,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政策是如何被一层层地传达、被一层层地执行,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哪些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政策执行中的普遍性问题,以及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从而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宝贵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