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假象:财经热点背后精准金融解析

经济的假象:财经热点背后精准金融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贺江兵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金融
  • 投资
  • 财经
  • 理财
  • 金融分析
  • 热点解读
  • 精准分析
  • 市场
  • 财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203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80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92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全方位聚焦了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从货币政策、资本运作、股市、楼市、万科之争,到汇率、人民币国际化、财税政策……在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中国经济与金融体系巨大进步的同时,精准解析了财经热点背后的运行逻辑,纠正了许多流行的错误论点,为金融从业者与普罗大众知性、理性地认识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大趋势,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书文风:
  犀利独到、口无遮拦、毫无顾忌、
  言辞激烈、雅俗共赏、妙笔生花
  常惹人恨不得用唾沫星子淹死他
  却又总能先知先觉、精准立于趋势的浪潮之巅

作者简介

  贺江兵,著名金融评论家,优选金融副总裁、优选文化传媒总裁,曾任《华夏时报》总编辑助理、编委、金融部主任,在商业银行、基层央行、银监部门工作8年,2005年进入《财经时报》,2007年6月加盟《华夏时报》,2016年6月加入优选金融集团。其文章笔调辛辣、鞭辟入里,擅于结合社会现象深刻剖析金融形势与政策取向,2007年至2012年间准确预测全部货币政策调整,对国家金融、财经等政策提出多项建议和意见,许多获得高层认可。

精彩书评

  金融与真相的距离
  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真相。每年的央视315晚会都备受关注,它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在消费领域,消费者知情权并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或者说真相是稀缺的。金融领域可能更是如此。
  为了揭示金融领域的真相,我写过2本《金融的逻辑》、2本《财富的真相》,这些书反响很好,但对于加深社会对金融的认知可能还远远不够。我国的金融市场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国家的资本积累、居民的财富积累已经超过以往任何时候,金融学炙手可热,金融机构的利润甚至超过其他行业、部门的利润总和。这样一来,金融从业者和研究者从不同的维度阐释金融的真相,自然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让金融的真相呈现出来,实际上可以拆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普通人而言,要学习基本的金融常识,了解并尊重金融的本质和金融系统运行的逻辑。在这方面,老年人可能是比较欠缺的,所以他们常常是金融骗局的受害者。现实生活中,金融的逻辑是极容易被扭曲的,比如我们的楼市有泡沫、股市里盛行赌博心态、近两年互联网金融乱象频出,这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让很多人成为直接的受害者。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实际上还是要回归对金融本质的理解。而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假象,看不到真相,而在当下浮躁的社会,极其需要一些专业人士站出来说出财经金融背后的原理与逻辑。
  另一方面是对金融监管者而言,要警惕金融表象的复杂化,要让资本的流动尽可能透明化,而不是神秘化。金融是服务实体的,但金融资本也是逐利的,因此资本常常倾向于规避监管、使用更高的杠杆,甚至利用自身的资源左右监管规则。所谓的“金融创新”如果缺乏合理的制度监管,往往使金融复杂化,真相被遮蔽,其结果是,中小投资者的合理回报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的功能定位都会被弱化。
  在学科分类上,金融学的基础是经济学,而经济学归根结底是社会科学,我们没有必要将金融理想化,但金融也一定要有以人为本、以实体经济为本的人文和社会诉求。股票市场有“有效市场假说”这一理论,但从更高的维度上讲,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这是我们探求金融真相的基础。事实上,我国的金融市场作为弱有效市场,无论是国人的金融素养、市场体制都不够健全,这决定了我们离真相的距离更远。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求来讲,真相缺失作为金融市场低效的一种直观表现,未来带来的问题会比今天更加突出。金融要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真相缺失乃至金融乱象频出,说明金融往往也是信息不对称的制造者。就中国经济而言,2013年,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资本积累仍将是中国未来1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中国未来的投资速度较过去会有所降低,伴随着时间推移,其速度大致从10%下降至7%左右,相应地,资本积累速度也将有所下降。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高效的金融体系,实现更为合理的资源配置,否则,金融系统内的资本流动将更加趋向零和博弈,而资金空转必然倾向于“弱肉强食”,加剧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在发达的金融市场,金融与真相之间的距离也是最近的。而在中国,俗语说“富不过三代”,实际上是金融不发达的微观表现。近两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金融泡沫此起彼伏,社会对金融市场改革等热点事件的关注度也在提高。就大众而言,无论是基于对自身财富增长的焦虑,还是基于对国家宏观经济命运的关切,都需要更多地了解金融,从而更好地参与金融。
  ——陈志武
  (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

目录

金融与真相的距离 // 001
自 序 // 001
第一章 金融大趋势
——为何较早判断银行业衰败
P2P行业的十大风险 // 002
中国银行业黄金十年行将结束 // 007
建行行长称银行是弱势群体几个意思? // 013
金融业降薪银行先衰 银行业也要步上纸媒的后尘 // 021
中国非通货紧缩 // 026
中国不会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 032
经济差股市牛的金融逻辑 // 038
股市暴涨暴跌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致贬值 // 042
对冲基金大佬指股市:不该救,方式也错了 // 046
大股东都在高位套现 跟着跑就对了 // 052
揭秘放任贬值真相 // 054
关于存款保险的误解 // 057
央妈会放水救非银钱荒危机吗?NO // 062
降息降准会带来的三大金融恶果 // 065
《人民的名义》:国企的金融角色 // 069
对刘士余主席谈三点 // 072
第二章 金融的角度看万科之争,宝能系的问题在哪里?
力挺王石的还有一支隐狠力量 // 078
别让王石跑了! // 081
今天,最怕王石离开的是姚振华! // 085
宝能系举牌资金涉嫌违规 // 088
形势对宝能系越来越不利了! // 093
应由央行牵头再查宝能系 // 096
只需要100亿,王石就能搞垮宝能! // 101
万科报告属敲山震虎 // 105
万宝大战:监管层2.5比0.5王石领先 // 109
王石华生违反了潜规则:详解宝能退出最佳方案 // 112
宝能系的对手不是王石而是农行系 // 116
终结篇:万科的结局始于南玻A // 119
第三章 房地产拐点判断
——依据人民币国际化
降成本需终结房地产,一业兴百业衰 // 124
房价上涨在实现金融风险转移 // 129
房地产已由蓄水池变成最大的堰塞湖 // 134
高房价拐点只等一件大事,会很快发生 // 139
货币供给侧看高房价 // 143
稳住汇市房市关键不在央行和索罗斯 // 146
高房价触及三个顶只有跌了 // 151
谨防房价未跌物价涨 // 154
三四五线城市经济现状,房地产能投资吗? // 157
M2现拐点前提:房价普跌 // 161
二手房普跌严重的金融后果 // 165
经济金融规律真的完全失效?房价只涨不跌? // 168
M2破十真相:房价暴涨结束 // 174
第四章 美国特朗普新政,中国的应对策略
特朗普的金融忽悠术 // 178
被严重低估的“特朗普新政” // 181
美元“加息”再显特朗普经济目标悖论 // 185
人民币贬值、房价与特朗普 // 188
特朗普新政下李嘉诚、孙正义转投海外,中国急需要的政策是“减税+加息” // 192
留住曹德旺保外汇的根本在于减税 // 196
特朗普减税对世界影响被严重低估 // 199
第五章 减税建议:汇率与货币政策
燃油税销蚀积极货币政策,消极财税政策影响极大 // 204
央行放弃外汇占款发钞锚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减免税费+对外贬值 // 209
稳增长:货币政策再用会出事,该减税了 // 213
央行货币政策透支,财税政策应该出场 // 217
年底突击花钱发愁,不如免了个税 // 221
个税起征点是个伪命题,都别吵了 // 225
全面放开生二孩,亟须减免个税 // 229
留住企业和人才关键在减税费 // 233
【汇改关键先生】
“改革先生”周小川的后攻坚战:人民币国际化 // 236
殷勇被破格提拔的重要意义:暗赞外储 // 240
殷勇再获破格提升的另类意义 // 244
收紧管制保不了汇,根本出路在人民币国际化 // 247
第六章 实际操作:《虎成论金》
教你投资理财防被骗
大通胀到来之前的投资秘籍! // 252
范剑平:买不买房?在哪儿买? // 256
张虎成:中国经济下滑的四大深层次原因 // 261
中央为什么对“妖怪”、“土豪”痛下杀手? // 265
闲 篇
贺江兵:财经记者不是吃青春饭 // 272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金融大趋势
  ——为何较早判断银行业衰败
  P2P行业的十大风险
  2014年11月19日
  P2P跑路已经不算新闻了,能坚持活下来不出事才是新闻。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中P2P风险居高不下?11月13日,本人应邀参加了由《华夏时报》、和讯网等主办的第二届互联网金融大会。在会上,我系统地分析了这个问题。当时简要谈了P2P九大风险(本文补充了一条),P2P的风险有来自外部的,也有其独有的风险。与小贷公司、银行等相比,P2P的风险更高,不确定性更大。
  从外部看,P2P主要有以下风险:
  第一,法律风险。关于P2P没有专门的法律,甚至尚未有监管部门的统一规范。在上述会议中,法律专家和从业者对P2P相关的问题很难达成一致,甚至看法相反。比如对“自融”问题,一部分人认为,这是高压线,不能碰;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只要发了公告,说明用途并提示了风险,就不算违规。关于“资金池”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绝对不能搞资金池,部分从业者认为资金池会被动产生,不可避免。甚至关于P2P是信用中介还是信息中介,在场的人士也不能达成一致,这个问题在监管部门中也有争议,这样的现实状态下,自然存在法律风险,至少存在制度、规定上的风险。
  第二,监管风险。由于前几年,批准P2P的部门过多,有央行批准的,有地方金融办批准的,亦有工业信息管理部门批准的,五花八门,其监管也是九龙治水。不过,这种局面有望得以改善,现在明确了银监会的监管责任,无论是监管原则还是监管标准都有望得以统一,而缺乏监管是之前P2P鱼龙混杂、问题频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经济下行风险。无论是什么样的放贷公司,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都容易形成不良贷款,即便是封闭运行有大数据支撑的不良率一直很低的阿里小贷,在上季度不良率也大幅攀升了。
  有丰富放贷经验的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贷款中,不良率也大幅攀升,除了拥有长期对小微企业放贷经验的民生银行。
  第四,小微企业贷款本身的高风险。小微企业本身存在较高风险,除了本身生存周期短、抵押品不足、账目不规范、人员素质相对不高、还款能力不足等因素外,放贷企业的人力成本要远高于对大中型企业的放款成本。
  何况,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的难题,而P2P的放款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这也注定了其信贷业务的高风险。
  这些外部风险对于其他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部分亦是适用的,比如法律和监管风险。
  P2P的高风险更多的是来自其内部风险。
  第五,从业人员素质风险。包括P2P行业、担保公司、推介公司等,从事P2P行业平台的大多是互联网人士居多,归根结底,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有些金融人士对互联网又不熟悉,二者都懂的又对互联网金融不懂,对互联网金融懂的又不太懂法律。
  监管部门倾向于定位P2P为信息中介,这样,这个平台更注重于互联网人才。如果仅仅定位于信息中介,搭建平台的门槛会更低,造成P2P恶性膨胀和竞争就在所难免了。
  第六,技术风险。既然以互联网为平台,互联网企业遇到的黑客攻击和其他网络问题,P2P平台必然同样会遇到。不同是,无论门户网站、微博、即时通信工具或者其他互联网产品即使遭遇攻击,最多也就是短暂的系统瘫痪,其强大的团队都会很快将系统恢复,而一般的P2P平台很难有这样强大的技术团队和设备支撑。
  由于P2P跑路新闻不断,其广大客户犹如惊弓之鸟,一旦出现技术故障——哪怕是短暂的,也可能会造成所有金融业最恐惧的挤兑事件,从而造成P2P倒闭。
  第七,挤兑风险。上述的技术故障都能导致出现挤兑风险,各种传闻、负面新闻等亦能造成挤兑风险。2013年7月,因为遭遇“黑客攻击”,网贷平台中财在线部分用户数据泄露,间接诱发投资人恐慌,曾造成挤兑事件,后虽平息,却让其高管心有余悸。
  而拆标则将长期借款标的拆成短期,大额资金拆成小额,从而造成了期限和金额的错配。这必然会从时间和资金上人为造成流动性紧张,从而引发挤兑事件。
  由拆标而导致的挤兑事件更是不胜枚举。
  第八,道德风险。据一位资深的业内从业人员讲,大部分跑路的P2P平台公司,其建立平台的出发点就是圈钱走人;而因为经营不善出现亏损、流动性枯竭而被迫跑路的占少数。《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3》共统计了9家跑路和关闭案例,涉及金额超过2600万元,但只有2起案件的嫌疑人归案。
  2013年以来,跑路事件层出不穷。另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到2014年4月,全国累计已有119家P2P平台“倒闭”或“跑路”,涉及资金共计约21亿元;其中,2014年前4个月出现问题的网贷平台已近30家。
  对于任何金融机构来说,“道德风险”始终是其最大的风险。《证券市场红周刊》曾将P2P道德风险分为两类。第一种,P2P平台通过虚构借款方信息诱骗投资者购买,实则资金流向平台企业的腰包,这里特别要提示投资者的是“自融”风险,即指那些有资金需求的人自己成立一家P2P平台为自己融资的情况;第二种,平台企业采用债权转让的模式,拆分错配,投资者实际和平台公司产生交易,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不管哪一种,只要投资者的资金直接转账给该平台的老板或者高管,都暗藏着“老板跑路”的风险。
  第九,信用风险。目前,中国还缺乏统一的权威而全面的征信系统,而央行建立的征信系统,目前P2P参与者尚未接入、联网。退一步讲,即便与央行的征信系统实现了联网,也难以获取足够、必要、完整的信用状况。
  就个人而言,央行征信系统一般只录入个人银行贷款、担保、信用卡、法院案件等情况,不仅满足不了银行信贷需要,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更是无法满足其需要。其实用性尚不及阿里小贷对淘宝店根据店主交易量、结算等而决定的贷款金额。
  对于个人、企业信用状况缺乏全面了解,造成信息严重不对称,这为平台与担保公司、推介公司勾结,甚至开展自融、设资金池等提供了便利。
  第十,高息风险。P2P行业普遍存在高利率问题,一般在15%以上,甚至高达30%以上,这样的高利率不仅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甚至对整个行业会造成毁灭性的自我伤害。
  骑士贷CEO郭震认为,高利率会直接摧毁P2P行业:“大家知道为什么银行坏账率那么低,并不是大家都有钱还。为什么有钱呢?因为他借了高利贷把银行的钱还了,因为银行便宜,他想把借款变成长期借款,长期使用。如果P2P降到企业长期接受的融资成本,假设这个企业真的没有钱还你,他为了这个平台到期能再续下来,他也会借一笔成本更高的钱还你。如果你的平台成本很高,如果已经到20%多,我借30%多的钱借不到,那我可能就不还了。银行可能融资成本8%,随便借高利贷就把钱还了。P2P平台想降低坏账率就要降低成本,让借款人有动机和力量把借款还掉。”
  简言之,如果P2P利率过高,企业无法融资来偿还,或严重超出企业承受范围,企业干脆不还本息了。
  总之,在P2P行业至少存在上述十大风险。部分银行、小贷公司,特别是阿里小贷的成功经验值得P2P学习借鉴,在风控模式上可以结合行业特点进行创新。
  希望跑路的越来越少,创造更多的风控模式,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本文发表在P2P“鼎盛时期”,野蛮生长之际,现在超过半成以上消亡,本文提到的对接央行征信系统部分已经完成。大部分风险仍未解决。原文刊发在《华夏时报》。)
  ……

前言/序言

  自 序
  我的第一本金融书《金融的真相》自2015年初出版后,受到金融系统朋友的喜爱,同时,一些对金融感兴趣的朋友也能看明白,广大读者的支持,让笔者非常受鼓舞。
  相较于第一本书,那是十年文章的集结,略显散漫,根据热心读者的建议,本书文章更为集中。在准备出这本书之前,笔者已经对文章做了留存底稿和分类工作,主要收集的文章是2015年后的,以及第一本书中未收录的极少数文章。
  “假象”本来是培根提出的哲学名词,现在理解为迷惑幻觉和假象等。为什么很多人对财经问题总是看不出本质和走向?这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金融和金融规律,这些金融规律会在背后起作用,最终导演出你想象不到的结局。
  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在2015年之前,个人对财政税收和货币金融政策的建议是“减税+人民币贬值”;到了2016年之后,人民币经过适度贬值,正在趋于均衡,笔者在2016年提出的财税与货币政策的建议是“减税+加息”。关于加息,很多人都有怀疑,而事实上,2017年初,央行对金融机构融资已经变相加息了。本书收集的文章对这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多有建议和事前分析。
  本书重要的文章多集中在2016年这个金融经济不平凡的一年。2016年最重要的财经事件莫过于万科的股权之争,原本,对此事笔者只是一个观众,关注其走向,加之刚从报社离职回归金融行业,出言更加谨慎。当时,万科特别是其董事局主席王石差不多是千夫所指了。2016年6月29日,一个比较有名的财经评论员在其朋友圈写道:“凡支持王石的,要么智商有硬伤,要么心存情感勾兑。包括不限于吴晓波、秦朔、华生等人。超级浅显的事,扯得这么复杂。王石不就是万科的大管家吗?他从来不是万科大东家。”
  笔者与万科或宝能向无来往、与万科的王石和宝能的姚振华更无交集,但是,看到朋友圈和媒体一边倒地讨伐王石力挺姚振华,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那时起,我坚定了参战的决心,我参战选的角度比较偏,从信用等级评定角度介入。6月30日,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力挺王石的还有一支隐狠力量》,论述万科管理层如果出现动荡将影响到其信用等级下调的危险,而房地产企业负债率都很高,融资成本就会飙升。当晚自媒体、第二天传统媒体把这篇文章和时任重庆市市长的黄奇帆关于万科之争的讲话放在一起炒作了一番。
  后来,坚持持续关注万科之争和事实上力挺万科的就是笔者和其独立董事、经济学家华生了。不过,华生关注的是公司治理特别是对其大股东华润的监督,笔者关注的重点是宝能系的银行理财资金与险资涉嫌违规。笔者关于指责宝能资金来源涉嫌违规文章公开发布不久,万科真的举报了宝能。2017年2月,保监会禁止姚振华进入保险行业10年,还有其他处罚。2016年6月30至8月5日,笔者公开发表了12篇万科之争的文章(11月有一篇未公开发表选入书中),如果宝能或姚振华看了或采纳了一半——哪怕一篇,不至于到今天。笔者早在姚振华受处罚之前半年已经预计到了他今天的结果,我甚至还为其设计过最佳退出方案。
  我对读者的投资建议是不要炒股,虽然我是中国最早一批关注股市的人。因为历史上,中国股市的特点就是熊市时间长,牛市时间短,在短暂的牛市中如果不能变现离场,接着就是长达六七年的煎熬。
  房地产问题本来不是我的研究方向,一不留神成为2016年被转载文章最多的房地产评论员。我判断房价的拐点会出现在人民币国际化之际,并将其与蒙代尔三角、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格兰杰的房价与M2单向正相关理论相结合,从金融的角度解释房价。
  为什么很多金融房地产人士对房价的判断大多数时候都是错的?为什么中国大多数城市房价一直会涨?难道世界上所有的经济金融规律对中国不起作用?非也。主要是中国两个特殊性大家没考虑进去:一个是地方财政对卖地收入的高度依赖;一个是人民币尚未完全国际化。只有人民币国际化后房价才会出现拐点。现在,发行的货币相当一部分都被房地产吸纳了,而我们人民币与国际货币有高高的堤坝阻挡,发行的货币越多,越会推高房价。
  减税是我长期的建议,但是,中国减税的幅度与范围并不算大。美国新总统特朗普的减税政策相信很快就会落地,他希望世界各国当然包括中国的企业会转移到美国生产,希望让美国制造业再复兴。
  其实,用金融分析八卦娱乐也是比较靠谱的。本人微信公众号在2016年8月15日发表了一篇《王宝强离婚大赢家是宋之妻》,我在文章中写道:杨慧肯定也会跟宋离婚的,如果哪一天爆出《王宝强前经纪人宋与杨慧离婚被净身出户》,我一点也不奇怪。仅仅过了两天,8月17日,杨慧到法院起诉跟宋离婚。鉴于此文跟金融关系不是很大,本书未予以收录。
  关于货币政策预测比较准的秘密,笔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已经全面说出,希望对金融等相关从业者、财经记者朋友有所帮助,该文收录于书末。
  与第一本书《金融的真相》观点重合的文章均未收录。感谢对本人工作和写作提供大力支持的各界人士!特别感谢为该书作序者陈志武教授、特邀编辑孟俊莲、叶琪和新京报编辑盖天天;感谢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教授、优选金融总裁张虎成对本书内容的丰富。更多金融实际操作内容将在即将出版的《虎成论金》中展现。
  贺江兵
  2017年2月27日于优选金融大厦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深度分析与投资策略的书籍简介。 --- 书名: 《风暴之眼:全球宏观变局下的投资重塑与风险博弈》 内容简介: 在这个由技术颠覆、地缘政治重塑和传统经济范式不断被挑战的时代,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已成为常态。《风暴之眼:全球宏观变局下的投资重塑与风险博弈》并非一本教科书式的经济学著作,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复杂金融生态的实战指南与洞察之作。本书旨在帮助严肃的投资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未来趋势的商业领袖,穿透市场噪音的迷雾,把握宏观力量的真正走向。 全书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全球宏观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重构世界秩序:地缘政治与供应链的“去全球化”迷思 本部分首先聚焦于全球化进程的结构性转变。我们不再处于过去三十年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全球化轨道上。新的范式强调供应链的韧性、技术主权和国家安全。 核心议题包括: “友岸外包”与“近岸化”的经济成本测算: 分析这些供应链重组对通胀结构和企业盈利能力产生的长期影响。这不是简单的成本转移,而是涉及国家间信任资本的重新定价。 科技脱钩与产业政策的回归: 深入剖析半导体、人工智能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壁垒构建,及其对全球资本流向的驱动作用。我们探讨“芯片战争”如何重塑半导体产业链的投资版图。 地缘冲突的金融溢出效应: 探讨能源市场、关键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博弈,以及贸易制裁对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压力测试。如何识别和量化由非经济因素驱动的市场风险? 第二部分:利率悬崖与债务迷宫:央行政策的“后QE时代”挑战 全球央行在应对了长期的低利率环境后,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通胀压力与高企的主权债务水平之间的两难境地。本部分致力于剖析货币政策的“新常态”。 核心议题包括: “耐心成本”的终结: 分析结构性通胀(如劳动力市场紧张、绿色转型成本)如何使央行回归到更具粘性的紧缩周期,以及这对资产估值体系的颠覆性影响。 主权债务的“隐性泡沫”: 详细解析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债务负担的结构性恶化。本书引入了“债务可持续性压力指标”(DPSI),用以评估不同国家对利率上升的脆弱性,并预测潜在的主权信用风险点。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再耦合: 探讨在财政扩张成为应对危机主要工具的背景下,央行独立性面临的挑战,以及这种“财政主导”倾向对固定收益市场的长期影响。 第三部分:科技颠覆与资产重定价:从指数泡沫到价值回归 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生产力结构,但这股力量在资本市场上的体现并非一帆风顺。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当前科技股的估值逻辑。 核心议题包括: AI泡沫的结构性分析: 不仅关注生成式AI的潜力,更重要的是分析其商业化路径中的“死亡之谷”。如何区分真正的生产力飞跃与资本炒作的周期?本书提供了一套评估“AI溢价”的实用模型。 资本的“疤痕效应”: 研究过去十年廉价资金催生的“僵尸企业”和低效资本配置,在紧缩环境下如何集中出清。这对于信贷投资人和私募股权基金来说,是风险也是机遇。 新兴市场的“技术跳跃”机会: 探讨在西方国家面临人口结构挑战时,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特定的技术(如移动支付、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识别这些领域的独特投资标的。 第四部分:动态对冲与策略构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回报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实操层面,旨在为专业投资者提供一套能够在宏观逆风中保持韧性的投资组合构建方法论。 核心议题包括: “黑天鹅”与“灰犀牛”的组合管理: 构建一个基于情景分析的风险预算系统,而非仅仅依赖历史波动率。重点研究如何通过配置实际资产和对冲工具,有效隔离地缘政治冲击。 通胀对冲工具的再评估: 传统通胀对冲工具(如TIPS、大宗商品)在当前结构性通胀下的有效性变化。本书引入了对“软通胀”(如服务业价格)的对冲策略。 宏观驱动的择时与仓位管理: 提出一套基于“宏观情绪指标”和“流动性溢价”的动态仓位调整框架,指导投资者何时需要从风险资产转向防御性头寸,以及反之亦然。 《风暴之眼》 拒绝简单的预测,强调理解驱动世界的底层力量。它提供的是一套锐利的分析工具、一个冷静的观察视角,以及在剧烈市场动荡中保持清晰判断所需的知识储备。它将引导读者从被动接受市场叙事,转变为主动构建自己的宏观认知壁垒。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起初是被书名里“假象”这个词吸引的,感觉像是能看到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但读完后,我发现它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构”财经信息的方式。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是真的,那是假的”,而是教你如何去分析信息的来源、分析者的立场、以及信息背后的利益链条。比如,在解释某个经济数据时,它会详细说明这个数据是如何统计的,可能存在哪些偏差,以及发布这个数据的机构有什么样的动机。这种“方法论”的教授,比单纯地灌输知识点更有用。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接触到的财经信息,很多时候是被精心包装过的,甚至是经过“美化”或者“歪曲”的。这本书就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帮助我剥离掉那些虚假的表象,看到事物本质。它不煽情,不哗众取宠,只是冷静地呈现事实和逻辑,但这种冷静本身,却充满了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冷峻的色调和现代感十足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在试图传达一种专业、深入的视角。我平时对财经新闻挺关注的,但很多时候感觉就像雾里看花,新闻里充斥着各种术语和分析,有时甚至有些相互矛盾的观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读完之后,我发现作者似乎很擅长将那些看似扑朔迷离的财经现象,剥茧抽丝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能看到表象之下隐藏的逻辑。我特别喜欢它处理某个具体事件的方式,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挖掘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这种分析方式对于理解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性非常有帮助,也让我对一些日常新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并没有试图给出某种“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鼓励读者自己去判断和分析。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财经的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理性看待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指南。它让我觉得,即使不是金融专业人士,也能通过学习掌握一套分析问题的工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经济,不仅仅是为了投资理财,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金融领域,而是将宏观经济、微观市场、甚至一些社会心理因素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尤其喜欢它对“预期”这个概念的阐释,这在很多经济分析中都是一个很难捉摸的因素,但作者却通过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把这个抽象的概念讲得深入浅出。当我读到关于某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分析时,我不再仅仅看到那些官方发布的声明,而是能透过字里行间,理解其背后的意图和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这种洞察力,让我觉得作者对经济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而且,它也没有回避一些敏感或者有争议的话题,而是用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去探讨,这在财经类书籍中并不多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开阔了,对很多社会现象都有了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非常独特。在开始读之前,我抱着一种“学习点金融知识”的心态,但读着读着,我发现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健身”。作者并没有强迫我记住大量的公式或者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举个例子,当它分析某个行业为何会出现泡沫时,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价格被炒高了”,而是深入剖析了资金的流动、政策的导向、人性的贪婪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的。这种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让我对经济运行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它像一本侦探小说,作者在扮演一位严谨的侦探,而我作为读者,则跟着他一起去寻找隐藏在纷繁数据和新闻报道背后的真相。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质疑,如何去辨别,而不是盲目地接受。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觉得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对它抱有一丝怀疑。市面上这类关于“揭秘”、“真相”的书籍太多了,很多内容要么是陈词滥调,要么就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但翻了几页之后,我被它那种严谨的态度所折服。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引用了大量的史实、数据和理论模型,而且解释得非常清楚,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资深教授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某个宏观经济指标的解读,以前我总是看到新闻里提到这个数字,但从来不明白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对经济有什么影响。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结合了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把这个抽象的概念讲得明明白白,让我恍然大悟。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解释”,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操纵”或“误导”,虽然这个词用得比较直接,但确实点出了很多时候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可能存在偏差。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获取财经信息时,是不是过于被动了。

评分

收录了作者2015年以后的财经类短文,金融分析。

评分

内容缺乏系统性,而且书送来是没有塑封包装的,感觉是售后退货

评分

经济的假象?太深奥,不懂。

评分

没开始看呢,原本以为索罗斯写得。

评分

打开外包装,里面的书没有任何包装,书有明显的翻阅过折痕,肯定不是新书

评分

就是作者原来的一些评论文章的集合,作为书籍,未免过于草率

评分

正在看,速度很快

评分

其实早就到了,下单第二天就收到书了,最近太忙,终于得空可以一睹真容(有诸多大师级专业人士的联袂推荐)了。

评分

OJBK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