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家的矜持:章士钊、张东荪政治思想研究

政论家的矜持:章士钊、张东荪政治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森川裕贯,袁广泉 著,袁广泉 译
图书标签:
  • 章士钊
  • 张东荪
  • 政治思想史
  • 近代中国思想史
  • 政论
  • 思想史
  • 民国史
  • 知识分子
  • 政治哲学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10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38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研究系列(8)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页数:272
字数:2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将以政治家、官僚身份参与政治视作肮脏,既然如此,较好的选择应该是与政治断绝直接关系,从外部谋求改善政治。然而,对于强烈关注现实政治的章士钊和张东荪而言,置身于政治世界之外过于走极端。于是,他们选择了既可回避做政治家,又能畅论政治的政论家之路。本书考察章士钊与张东荪在民国时期所发表的政论,试图阐明他们政治思想的特质。

作者简介

[日]森川裕贯,1979年生于日本福井县。200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2012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文学)。现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附属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助教。
袁广泉,男,1963年生。现为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副教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副教授。1995年3月、1997年3月先后毕业于大阪教育大学本科和大学院,2000年毕业于神户大学大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4月回国,先后任教于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年10月受聘于日本人间文化研究机构,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从事平民教育运动、中国煤矿史等研究。

目录

序 章 政论家章士钊与张东荪/1
  一 两位历史人物的谢世/1
  二 本书课题:三个论点/3
  三 章士钊与张东荪的关系/20
  四 研究现状/21
  五 内容和结构/25

第一部 章士钊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 追求英国式政治制度——《民立报》时期章士钊的政治制度构想/32
  前言/32
  一 民国元年的政治制度构想/34
  二 章士钊的政治制度构想/40
  三 “记者”的自觉/52
  四 辞离《民立报》与创办《独立周报》/54
  小结/56
第二章 抵制“好同恶异”——《甲寅杂志》时期章士钊的政治思想/58
  前言/58
  一 “君子”政治——梁启超的构想/59
  二 批判“专制”与拥护“政谭”——章士钊的构想/62
  三 梁启超与章士钊的差异/68
  四 “政理”探索者/71
  小结/76
第三章 失望于议会政治而寄望于职业代表制
    ——从《联业救国论》看章士钊政治思想的转变/78
  前言/78
  一 《联业救国论》的内容/82
  二 与沃拉斯的对话/86
  三 橘朴对《联业救国论》的批判/89
  四 提倡“业治论”/94
  五 政论家章士钊的谢幕/97

第二部 张东荪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政论家张东荪登场/106
  前言/106
  一 建立内阁制的意图/107
  二 抑制“野心家”的政治制度构想/111
  三 各种制度构想的共通意图/120
  四 倡导贤人政治/124
  小结/132
第五章 直面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论战与张东荪/134
  前言/134
  一 中国社会主义论战的展开/137
  二 张东荪的社会主义论/142
  三 “非我族类”——高一涵对张东荪的批判/147
  四 被监督的监督者/150
  五 “怀疑”与“讨论”/154
  小结/156
第六章 民主与独裁论战中张东荪的逻辑/158
  前言/158
  一 关于“共赴国难”的讨论/160
  二 民主政治之修正/163
  三 政治评论的必要性/171
  小结/173
第七章 审视政治之“士”——张东荪在战后中国的政治思想/176
  前言/176
  一 民主主义与“士”/178
  二 如何解决“剥削”问题/184
  三 可限制与不可限制的自由/188
  小结/193
终 章/195
  一 本书内容之再梳理/195
  二 对政论家章士钊和张东荪的评价/197
补 论 高一涵思想的形成——以“五四”前后为中心/205
  前言/205
  一 来自章士钊和日本相关著作的启发/207
  二 英文著作解读/211
  三 日本大正时期思潮的影响/216
  小结/222
参考文献/224
索 引/248
中文版后记/260
《政论家的矜持:章士钊、张东荪政治思想研究》 引言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章士钊与张东荪是两位具有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人物。他们不仅是活跃于报坛的资深政论家,更是深刻参与和塑造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格局的思想家。他们的政治思想,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风云激荡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彷徨、挣扎与坚守。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章士钊与张东荪的政治思想体系,探究其思想渊源、核心观点、演变轨迹及其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思想的土壤——时代背景与知识背景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土壤。本章将首先勾勒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传统文化的危机与西方思想的涌入交织。在此背景下,知识分子肩负起启蒙救国的重任。 接着,我们将考察章士钊与张东荪各自的成长环境与教育经历。章士钊早年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后又留学日本,接触了西方的政治学说,并在辛亥革命前后积极投身革命,成为一位激进的革命派。而张东荪则在清末新政时期接受新式教育,留学欧美,深受西方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其思想更为注重理性与渐进。 最后,本章将梳理影响他们思想形成的关键性思潮,如革命思潮、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国家主义、社会主义等,并初步探讨他们如何吸收、转化、融合这些思潮,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政治理念。 第二章:建国方略的擘画——政治体制的构想 在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建立一个稳定、有效、公正的政治体制是所有有识之士必须面对的课题。章士钊与张东荪都为此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尽管他们各自的路径不尽相同。 2.1 章士钊的“强权与秩序” 章士钊早年深受革命激进思想的影响,但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曲折,他逐渐转向强调“强权”与“秩序”的重要性。本节将深入分析他为何认为“强权”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及他所理解的“秩序”的具体内涵。我们将考察他对中央集权、党国体制、乃至军事强人的态度,并分析其思想中蕴含的保守主义倾向。同时,也会探讨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具体政治制度的看法,例如他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态度,以及他对民主宪政的警惕。 2.2 张东荪的“宪政与民治” 与章士钊的侧重不同,张东荪的思想更倾向于建立一个稳固的宪政体制,以保障民权,实现真正的“民治”。本节将详细阐述他对民主、自由、法治等普世价值的追求。我们将分析他对西方议会民主、三权分立、政党政治等制度的理解与借鉴,并探讨他对于如何在中国实现这些制度的思考。特别地,我们将关注他对中国国情的考量,以及他如何在理想的宪政模式与现实的中国状况之间寻找平衡。我们将考察他对政治改革的渐进性、理性性的强调,以及他对激进革命可能带来的破坏性的担忧。 2.3 比较与张力 本节将对章士钊与张东荪在政治体制构想上的异同进行比较。他们都渴望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国,但实现路径却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将探讨这种差异的根源,分析他们各自思想的优点与局限性。同时,也将揭示他们思想中的张力,例如章士钊在强调强权的同时,是否也隐含着对自由的某种追求?张东荪在追求民治的同时,是否也面临着如何克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束缚的挑战? 第三章:社会变革的蓝图——经济与文化 政治思想的形成并非孤立存在,它往往与对经济、文化等社会层面的思考紧密相连。章士钊与张东荪的思想,也深刻地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 3.1 章士钊的“实用主义与经济发展” 章士钊的思想带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本节将重点考察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他如何看待中国落后的经济状况?他提出了哪些经济发展策略?我们将分析他对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的看法。同时,我们也会探讨他对中国传统经济文化的评价,以及他如何试图调和中西经济思想。 3.2 张东荪的“文化重建与社会改良” 张东荪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本节将深入分析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思考。他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他是否认同全盘西化?他提出了哪些文化重建的路径?我们将考察他对教育、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见解,并分析他如何在保留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他对社会改良的构想,例如他在社会福利、阶级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3.3 思想的交汇与碰撞 本节将进一步比较章士钊与张东荪在经济与文化层面的观点。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希望看到一个富强、文明的中国,但他们各自的侧重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有所不同。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看待西方经济模式在中国是否适用?他们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汇与碰撞,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多元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第四章:政论家的风骨——话语策略与社会影响 作为活跃的政论家,章士钊与张东荪的政治思想不仅体现在其理论构想中,也体现在其具体的言论实践中。他们的文字,如同一面旗帜,在动荡的时代激荡人心。 4.1 语言的锋芒:理性与激情的交织 本章将分析章士钊与张东荪的写作风格与话语策略。他们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其政治观点?他们的文字是偏向于理性分析,还是激情澎湃?我们将考察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言论,分析其语言的特点,例如章士钊的犀利与机辩,张东荪的缜密与深刻。 4.2 报刊的舞台:论战与启蒙 报刊是他们传播思想的重要阵地。本节将考察他们主编、参与或撰写过的重要报刊,分析他们在报刊上所发表的文章,以及他们通过报刊所进行的论战与启蒙活动。我们将看到他们如何运用报刊来回应时事、批判时弊、引导舆论,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字来影响社会公众的思想。 4.3 社会的应声:影响与局限 他们的思想并非仅仅停留在纸面,而是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实际的影响。本节将探讨他们的思想在不同群体中的传播情况,以及他们对当时政坛人物、知识界、乃至普通民众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将客观地审视他们思想的局限性,例如其思想在现实政治中的落地难度,以及他们是否也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五章:历史的回响——评价与反思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人物的功过是非。在对章士钊与张东荪的政治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之后,本章将对他们的历史地位进行评价,并进行深刻的反思。 5.1 思想的遗产:功绩与贡献 我们将总结他们在思想上的主要贡献,例如他们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探讨,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思考,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我们将看到,尽管他们的观点可能存在争议,但他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思考和探索,无疑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5.2 时代的回声:局限与警示 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他们思想中的局限性。例如,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保守与保守,在某些问题上的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我们将分析这些局限性产生的原因,并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他们的经历,也为我们理解知识分子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5.3 历史评价的多元性 本书将强调对章士钊与张东荪的思想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立场的人们,可能会对他们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深入研究,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视角,以更准确地理解这两位重要思想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结语 章士钊与张东荪,这两位政论家的名字,在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们的政治思想,如同一座富矿,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深刻的思想价值。本书的梳理与研究,旨在揭示他们思想的脉络,解读其时代的意义,并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思想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在历史的洪流中,思想的力量是如何塑造时代,又如何被时代所塑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像一部引人入胜的连续剧,每一章的转折都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两位人物命运的轨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历史小细节,那些鲜活的轶事,不仅佐证了理论的论点,更使得这些宏大的政治概念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知。例如,关于他们对“中道”的执着探求,书中描绘的几次关键会议和私下交流,那种对民主宪政的渴望与当时的政治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读来令人扼腕叹息。这种叙事策略,成功地将枯燥的政治理论研究提升到了文学欣赏的高度。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佳作。它不仅梳理了两位重量级人物的政治思想谱系,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中国现代政治文明构建过程的独特视角——那就是知识精英群体的内在张力与外在影响。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总结部分提出的观点,那种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政治生态的某种隐晦的展望,是经过了大量史料锤炼后才能得出的,充满了审慎而富有远见的智慧光芒,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迫不及待地想回头重温某些章节。

评分

这部作品的深度在于它对“政论家”这一身份的精准刻画。作者没有将章士钊和张东荪简单地标签化为某种主义的拥趸或反对者,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中,那种既想影响国家走向、又试图保持独立性和道德高地的矛盾心态。这种“矜持”,既是他们身份的荣耀,也成为了他们政治生涯中的某种束缚。书中对他们思想的辩证分析,尤其是在面对重大历史抉择时,那种左右为难、言语谨慎的复杂状态,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人不得不思考,在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间,真正的“适度”究竟位于何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雅致,封面选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立刻给人一种厚重而又不失文人风骨的感觉。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严谨性,虽然主题聚焦于两位中国近代思想巨匠的政治理念,但行文却丝毫没有学究气的晦涩,反而充满了对历史场景的细腻还原和对思想脉络的深刻梳理。尤其是对于章士钊在不同历史阶段思想的摇摆与坚守,作者捕捉到了那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复杂心境,读来令人深思。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被震撼的是其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广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思想史梳理,而是巧妙地将政治实践与理论建构编织在一起,展现了知识分子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中如何艰难地平衡理想与现实。作者似乎有一种穿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总能在关键的历史节点,精准地指出张东荪论述中的逻辑起点和情感驱动力。这种写作风格,让我感觉不是在阅读一份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更像是在与两位前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心理侧面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