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近代史以来日本中国观的嬗变和特点;对“对华认知”和“转型期”进行概念界定;分析日本对华认知和对华政策的互动关系;梳理战后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日本对华认知的演变及其特点,阐释各个阶段的对华认知如何影响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这是本稿的主要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后,日本对中国推行支持与合作政策,日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机遇”和“帮手”。近来,中日关系出现拐点,中国问题成为日本各界极度关注的问题。处于转型期的日本,其对华认知与对华政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华政策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些新特点及存于其背后的原因,有助于中国知己知彼,更为睿智地探讨对日政策和外交战略。
本稿为合著。包霞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徐静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刘迪,日本杏林大学教授。张云,日本新泻国立大学副教授。张望,日本早稻田大学副教授。郑浩澜,日本庆应大学讲师。李彦铭,日本庆应大学研究员。以上作者都有较长时期在日本学习和研究的经历,能够较多地运用日文一手资料。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对中日关系的梳理,更在于它对“认知”这一概念在国家行为中的作用的深刻揭示。我非常赞同作者提出的观点,即对华政策的背后,往往是日本内部对中国“身份”与“角色”认知的复杂博弈。书中对不同时期日本社会思潮的描绘,对不同学派关于中国发展前景预测的梳理,都让我感受到作者的博学和扎实的研究功底。我能够想象,作者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一定经历了无数次的文献查阅、访谈搜集,才能够如此细致地勾勒出日本对华认知光谱的动态变化。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演变,一种国家“自我定位”的调整。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而更应该深入到“道”的层面,去探究其内在的认知逻辑和价值判断。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的分析框架。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我们通常从媒体报道或者官方声明中了解到的日本对华政策,究竟是其真实意图的全部,还是经过层层包装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这本书似乎为我揭开了这一层迷雾,它深入到日本国内的“认知”层面,去挖掘那些影响政策制定的深层动机和思维模式。我尤其对书中对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通过媒体、教育、学术研究等多种渠道塑造其国民对中国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反过来影响其外交决策的研究方法印象深刻。这种“认知先行”的分析逻辑,让我对国际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入。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必须先理解其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其自身,以及如何看待其邻国。而日本在转型期对中国的认知变化,恰恰是理解其战后至今对外政策演变的关键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确实非常吸引人:《转型期日本的对华认知与对华政策(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丛书)》。单看这个名字,我首先联想到的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叙事,它似乎要揭示的是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其对另一个邻国的看法是如何演变的,以及这种认知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它与邻国互动的方式。这其中涉及到的“转型期”三个字,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二战后日本经济腾飞、再到泡沫经济破裂、社会结构变迁等一系列关键节点,这些节点无疑都对日本的国际视野,尤其是对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的看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历史性的转变,不仅仅是简单罗列日本政府官方的态度,更希望能够触及到日本社会层面、学术界、甚至民众对中国的真实看法,是怎样的复杂交织,是怎样的矛盾统一。这种深层次的认知研究,对于理解当前中日关系的微妙之处,以及预测未来的走向,都至关重要。我猜想,作者一定在这方面下了苦功,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和一手信息,才能将这样一个复杂的话题娓娓道来。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智库之中,与一群顶尖的战略家和历史学家共同探讨着一个至关重要且又极具挑战性的议题。作者对于“转型期”的界定,以及在此过程中日本对华认知变化的脉络梳理,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日本国内政治经济背景与对华政策之间的联动分析,那种将微观的认知变化置于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下的写法,让整个论述显得更加严谨和立体。书中对于具体政策出台的背后逻辑,以及不同利益集团在中国问题上的博弈,也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国家战略决策的“案例研究”,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它让我理解到,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好”或“坏”,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产物,而对邻国的认知,更是其中最核心、最难以捉摸的变量之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更加辩证地看待中日关系的发展,也对国际政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个风云变幻的转型时期,日本这个邻居是如何看待我们的。书中关于日本不同时期精英阶层对中国发展路径的评价,对中国国际地位的预测,以及由此产生的政策方向上的摇摆或调整,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我曾经以为,政策的制定更多是基于国家利益的算计,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认知”这一无形因素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它揭示了,当一个国家的精英们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某种固定的、甚至是带有偏见的认知时,即使客观情况发生变化,这种认知也可能成为政策制定的“惯性”,从而影响两国关系的走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一种启示,它提醒我们,理解邻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从理解其“看待我们”的方式入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