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76幅珍贵图片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可读性强适合各界读者
更是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大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优秀读物
内容简介
此书中选用了76幅珍贵图片,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总书记是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他都干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总书记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
目录
知青说
雷榕生 雷平生/“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
陶海粟/“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
王燕生/“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
黑荫贵/“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
戴明/“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
赵华安 张春富/“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
村民说
梁玉明/“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
石春阳/“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
王宪平/“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武晖/“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张卫庞 吕侯生 刘金莲/“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赵家河村民/“近平真是个好后生”
各界说
曹谷溪/“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刘明升/“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
杨世忠/“近平当村支书就是因为大家都拥护他”
白光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
艾平/“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孔丹/“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
何毅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
精彩书摘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确实,一下子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心理上很不适应。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青年,虽然在60年代初期也曾多次经过学军、农村劳动的锻炼,但即使是在农村参加“三夏”“双抢”支农劳动,也是由学校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农村生产队,劳动时间很短。因此,最初对农村的认识,完全是从书本上得到的。工969年工月,当我们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山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竟有同车人怀疑司机是不是走错路了。到了公社和生产队,看到农民惊人的贫穷,心中诧异:“新中国成立已经十几年了,怎么竟还有这么穷困的地区和农民?”那时,我心中感到非常茫然和失落。
农村过“四关”,实在不易。先说“跳蚤关”,我想每一位在陕北插过队的知青都有切身体会。刚到生产队的那几天,我们几名知青身上都莫名其妙起了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由于不知道肿包生成的原因,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对付。后来才慢慢知道是“虼蚤”咬的,随后也听说了不少有用的或无用的应对办法,比如,“不让猪、狗等牲口回窑”,“喝本地黄土煮过的水””,等等。我们还从文安驿买了一大包“六六六”药粉,大量撒在炕席下以求驱赶跳蚤,但效果不彰。近平身体虽然好一些,但反应仍然很大。他身上的包又红又大,再加上挠破的血和感染脓渗出,看上去很吓人。为了尽快熬过“跳蚤关”,我们想了不少应对措施。首先是尽量保持窑洞里外地面的干净,尽可能经常扫地洒水,将窑里地面浮土扫干净,减少跳蚤出现的可能。另外就是在进入窑洞或上炕前抖动裤筒,把跳到身上的零星跳蚤抖掉。在窑洞里停留时尽量离开地面,减少地面上的跳蚤跳到腿上的机会。那时你如果走进我们的窑洞,常常可以见到近平、我,还有雷榕生挽起裤筒“圪蹴””在各自的凳子上聊天拉话的滑稽情景,我们认为跳蚤跳得再高,也不至于从地面跳上凳子吧。此时如果梁玉明走进窑洞,会故意抖动裤腿,说自己身上有不少“虼蚤”带进窑洞,引起我们哄笑。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多。最终解决是搬到了大队为知青修造的新窑洞后,周围猪、狗等牲畜较少出现,同时我们的适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至于“饮食关”,主要是粗粮多,我们不会粗粮细做,加上没有油水,肚子里总是感觉空空的。蔬菜很少,基本上是有什么菜下来就吃什么。那时候搞“以粮为纲”,蔬菜种得很少。土豆胡萝卜当家,由于不会保存,烂的、冻坏的不少,也不能保证充足供应。农民们吃的菜,主要是酸菜。他们一般在秋后腌上两三缸酸菜,有白菜、胡萝卜、洋柿子”等。这些腌菜缸放在窑洞里,窑洞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酸菜的气味。我们由于懒,借口“不会腌菜”就不腌,于是就没得吃。有时就向关系较好的老乡,如武铁锁、薛玉斌等要点酸菜吃。梁家河后队的老乡都很同情和理解我们这些知青,也从没有拒绝给我们“挖”一碗酸菜。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70年的四五月,长期没吃到新鲜蔬菜的我们喉咙中都“燥得冒烟”。这时正好碰上房东张马有家要将前一年的酸菜倒出来腾出酸菜缸清洗,准备秋冬再腌新酸菜。张马有的婆姨”过来问我们要不要倒出的酸菜,给我们拿来了一大盆。我和近平感谢之后不由分说下手抓起酸菜大嚼,直到把那一盆酸菜全部消灭掉,才心满意足地舒了一口气。
再一个困难就是缺油。由于没有油,主食就吃得特别多。由于没有油水,也闹出不少笑话。近平说过一件“吃生肉”的故事,很多人向我求证,我回答确有其事,因为我也是此事的亲历者。工972年工2月,福建莆田小学教师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信反映一些知青生活困难问题。1973年4月,毛泽东回信李庆霖,并随信附上人民币300元,“聊补无米之炊”。1973年下半年,延安地区革委会作出决定,对当时仍在生产队劳动的知青每人补助200元人民币。于是我和近平共得到了400元生活补助。有了这些补助,窘迫的生活稍微宽裕了一些。工974年的春节,我们过了个肥年,买了大概几十斤猪肉。当时买的猪肉质量不错,感觉肉像玉雕一样整齐漂亮。我们那天包了些饺子,在准备煮饺子时近平说了个笑话,说在作家梁斌的小说《播火记》中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之一运涛说他的愿望就是要用几斤猪肉包一个大饺子,一口咬下去,“能咬出个小牛犊来”。我们又说笑道,国外有一种很嫩的小牛肉可以用刀片成薄片生吃。
……
《岁月留痕:平凡中国人的七年足迹》 这并非是一部宏大的叙事,也不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是一卷关于成长、关于坚韧、关于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变迁的朴实画卷。它聚焦于一个特定的群体——那些在特殊年代,带着满腔热血与迷茫,被时代的浪潮推送到广袤乡村的普通青年。书名中的“七年”是对一段漫长而深刻经历的概括,而“足迹”则象征着他们在那片土地上留下的深深印记,以及他们如何一步步塑造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本书并非是对某一位特定人物的传记,而是力求呈现一个时代的群像。通过对多位主人公的回顾与梳理,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知青生活的真实面貌。他们来自城市的街头巷尾,承载着家庭的殷切期望,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理想。当他们踏上那片生疏的土地,面对的是与都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粗粝的泥土、艰苦的劳作、简陋的住宿、稀缺的物资,以及与淳朴却也与自己生活方式迥异的乡村居民的相处。 故事的开端,往往是带着些许不情愿与对未来的茫然。出发时的告别,亲人眼中的不舍,同伴间的相互勉励,都交织着离愁别绪与青春的憧憬。当火车汽笛长鸣,将他们载往未知,一个全新的世界便在眼前徐徐展开。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他们初到农村时的种种不适应:不习惯清晨的鸡鸣,不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更不习惯挥汗如雨、浑身沾满泥土的体力劳动。他们曾经熟悉的城市生活,那些书本、音乐、电影,似乎都已遥远,取而代之的是镰刀与锄头,是插秧与收割,是与大自然最直接的对话。 然而,时代的洪流是不容个体选择的。他们必须学会适应,也必须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了这些青年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意志,锤炼品格。他们学会了耕种,从最初的笨拙到后来的熟练;他们学会了与农民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分享他们的辛勤与收获;他们甚至学会了与自然搏斗,在风雨中坚守,在烈日下劳作。每一次收获的喜悦,每一次克服困难的成就感,都在悄然改变着他们,让他们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成熟。 这本书不仅仅记录了劳动的艰辛,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那段经历对青年人精神世界的塑造。在与土地的亲密接触中,他们对“农民”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劳动”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们看到了生活的本质,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也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情谊。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精神的慰藉显得尤为珍贵。他们会为了争论一本书的内容而彻夜长谈,会为了分享一封家书而围坐在一起,会为了共同的理想而相互鼓励。这些精神的交流与碰撞,构成了他们知青岁月里最温暖的光芒。 书中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印记。虽然并非直接的政治评论,但通过主人公的个人经历,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期社会思潮的涌动,感受到国家发展方向的变迁,以及这些宏大叙事如何渗透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知青们在农村的学习和劳动,既是响应国家号召的实践,也是在时代大背景下个体命运的真实写照。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学习,无论是马列著作,还是文学作品,抑或是农技知识。这种求知的精神,成为他们穿越困境的精神支柱。 本书也触及了知青们的情感世界。在与乡村的日常相处中,他们与当地的姑娘小伙产生了真挚的情感,这些爱情故事,如同贫瘠土地上绽放的花朵,虽不绚烂,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他们也经历了离别,当政策允许返城,他们又将面临与养育了他们七年的土地、与朝夕相处的村民、与曾经共患难的伙伴们告别。这种离别的伤感,也成为这段经历中难以磨灭的一部分。 “七年”的岁月,对于任何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承载了青春的迷茫与奋斗,承载了理想的憧憬与破灭,承载了友谊的真挚与考验,承载了爱情的萌芽与成长。这些在广袤农村度过的七年,如同熔炉,将一群原本普通的城市青年,淬炼成拥有不同寻常人生阅历的个体。他们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感恩生活,学会了珍惜拥有。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朴实、真诚,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去描绘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作者试图还原的是一种真实的质感,一种年代的氛围,一种人物的温度。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够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田野的风声,感受到那些青年人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岁月留痕:平凡中国人的七年足迹》,是一次对那段特定历史时期集体记忆的温情回溯,是一曲献给在那片土地上默默耕耘、坚韧成长的普通中国青年的赞歌。它告诉我们,即便是最艰苦的环境,也无法阻挡生命蓬勃的生长;即便是最平凡的个体,也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这本书,是对那个时代的回望,更是对生命力量的致敬。它不是一个人的史诗,而是无数个“他”和“她”共同谱写的,一段关于成长、关于奉献、关于中国大地上一代人真实足迹的珍贵记录。它试图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年代,理解那些为国家发展默默付出的人们,理解那份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闪耀的生命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