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说诗经

傅斯年说诗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斯年 著
图书标签:
  • 傅斯年
  • 诗经
  • 文学批评
  • 文化史
  • 中国古典文学
  • 学术著作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思想史
  • 文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60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681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傅斯年,胡适称之为“人间稀有的天才。记忆力强,理解力也强”。

  杰出的学术领导人,优秀的历史和古典文学研究学者。

  精装装帧,典雅大气,适合收藏。

  配以精致古版画插图,可读性极强。

  欲了解民国学术之魅力,则傅斯年先生不可不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傅斯年1928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所留下的《诗经讲义稿》,是近代《诗经》研究史上一部重要并具有典型性的著作,呈现了作者所带有的鲜明时代性的研究方法、理念和内容。该书为傅斯年《诗经》研究的第一部分,以叙录《诗经》诸篇为主,共分为《周颂》《大雅》《小雅》等几部分,对《诗经》有很深的研究,涵盖了诗经研究史,诗经研究方法,诗经的地理、诗经的艺术诸多方面的问题,显示出一个具有深厚的国学积淀和系统西学思想素养的年轻学者的学术眼光,放在今天依然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及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傅斯年(1896—1950),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治学既严谨,又有创新精神,他将中国近代的治学方法和西方的科学方法相结合,创造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历史研究新方法,为中国传统史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其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古代中国与民族》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孟真是人间一个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强,理解力也强。他能做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能办事、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胡适


  

目录

目录

叙语

泛论诗经学

一、西汉《诗》学

二、《毛诗》

三、宋代《诗》学

四、明季以来的《诗》学

五、我们怎样研究《诗经》

《周颂》

周颂说(附论鲁、南两地与《诗》、《书》之来源)

《大雅》

一、雅之训恐已不能得其确义

二、《大雅》的时代

三、《大雅》之终始

四、《大雅》之类别

《小雅》

一、《小雅》、《大雅》何以异

二、《小雅》之词类

三、“雅者政也"

四、《雅》之文体

《鲁颂》、《商颂》述

一、《商颂》是宋诗

二、《商颂》所称下及宋襄公

三、《商颂》非考父作

《国风》

二、四方之音

三、“诸夏”和《国风》

四、起兴

《国风》分叙

一、《周南》、《召南》

二、《邶》、《鄘》、《卫》

三、《王》

四、《郑》

五、《齐》

六、《魏》

七、《唐》

八、《秦》

九、《陈》

十、《桧》

十一、《曹》

十一、《曹》

十二、《豳》

《诗》时代

周诗系统

非周诗

《诗》地理图

《诗》之影响

论所谓“讽”

《诗三百》之文辞


精彩书摘

  《诗经》是古代传流下来的一个绝好宝贝,他的文学的价值有些顶超越的质素。自晋人以来纯粹欣赏他的文辞的颇多,但由古到今,关于他的议论非常复杂,我们在自己动手研究他以前,且看二千多年中议论他的大体上有多少类,那些意见可以供我们自己研究时参考?

  春秋时人对于诗的观念:《诗三百》中最后的诗所论事有到宋襄公者,在《商颂》;有到陈灵公者,在《陈风》;若“胡为乎株林从夏南”为后人之歌,则这篇诗尤后,几乎过了春秋中期,到后期啦。最早的诗不容易分别出,《周颂》中无韵者大约甚早,但《周颂》断不是全部分早,里边有“自彼成康奄有四方”的话。传说则《时迈》、《武》、《桓》、《赉》诸篇都是武王克商后周文公作,(《国语》、《左传》)但这样传说,和奚斯作《鲁颂》,正考父作《商颂》,都靠不住;不过《雅》、《颂》中总有不少西周的东西,其中也许有几篇很早的罢了。风一种体裁是很难断定时代的,因为民间歌词可以流传很久,经好多变化,才著竹帛:譬如现在人所写下的歌谣,许多是很长久的物事,只是写下的事在后罢了。《豳风·七月》是一篇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岁歌,这样传来传去的东西都是最难断定他的源流的。《风》中一切情诗,有些或可考时代者,无非在语言和称谓的分别之中,但语言之记录或经后人改写(如“吾车既工”之吾改为我,石鼓文可证,吾、我两字大有别),称谓之差别又没有别的同时书可以参映,而亚当夏娃以来的故事和情感,又不是分甚么周汉唐宋的,所以这些东西的时代岂不太难断定吗?不过《国风》中除《豳》、《南》以外所举人名都是春秋时人,大约总是春秋时诗最多,若列国之分,乃反用些殷代周初的名称,如邶、鄘、卫、唐等名,则辞虽甚后,而各国风之自为其风必有甚早的历史了。约而言之,《诗三百》之时代一部分在西周之下半,一部分在春秋之初期中期,这话至少目前可以如此假定。那么,如果春秋时遗文尚多可见者,则这些事不难考定,可惜记春秋时书只有《国语》一部宝贝,而这个宝贝不幸又到汉末为人割裂成两部书,添了许多有意作伪的东西,以致我们现在不得随便使用。但我们现在若求知《诗》在春秋时的作用,还不能不靠这部书,只是在用他的材料时要留心罢了。我想,有这样一个标准可以供我们引《左传》、《国语》中论《诗》材料之用:凡《左传》、《国语》和毛义相合者,置之,怕得是他们中间有狼狈作用,是西汉末治古文学者所加所改的;凡《左传》、《国语》和毛义不合者便是很有价值的材料,因为这显然不是治古文学者所加,而是幸免于被人改削的旧材料。我们读古书之难,难在真假混着,真书中有假材料,例如《史记》;假书中有真材料,例如《周礼》;真书中有假面目,例如《左传》、《国语》;假书中有真面目,例如东晋伪《古文尚书》。正若世事之难,难在好人坏人非常难分,“泾以渭浊”,论世读书从此麻烦。言归正传,拿着《左传》、《国语》的材料求《诗》在春秋时之用,现在未作此工夫不能预断有几多结果,但凭一时记忆所及,《左传》中引《诗》之用已和《论语》中《诗》之用不两样了。一、《诗》是列国士大夫所习,以成辞令之有文;二、《诗》是所谓“君子”所修养,以为知人论世议政述风之资。

  说到《诗》和孔丘的关系,第一便要问:“孔丘究竟删诗不?”说删《诗》最明白者是《史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袵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这话和《论语》本身显然不合。“诗三百”一辞,《论语》中数见,则此词在当时已经是现成名词了。如果删诗三千以为三百是孔子的事,孔子不便把这个名词用得这么现成。且看《论语》所引《诗》和今所见只有小异,不会当时有三千之多,遑有删诗之说,《论语》、《孟》、《荀》书中俱不见,若孔子删《诗》的话,郑、卫、桑间如何还能在其中?所以太史公此言,当是汉儒造作之论。现在把《论语》中论《诗》引《诗》的话抄在下面。



《诗经》的时代回响:先秦社会风貌与文学精神探析 导言:何为《诗经》?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地位之重要,无需赘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早期精神生活的百科全书,更是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本书旨在跳脱出对某一位特定学者的解读视角,转而深入探究《诗经》本身所承载的先秦社会图景、思想底蕴及其文学艺术成就。我们将围绕《诗经》的“风、雅、颂”三大构成部分,结合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对这部经典进行一次细致入微的重构与解读。 第一部分:周代社会风貌的缩影——“国风”的田园牧歌与现实关怀 “国风”是《诗经》中最具民间色彩和地方特色的部分,涵盖了十五个诸侯国的风土人情。它宛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周代广阔的社会层面。 一、农耕文明的日常节奏: 《国风》中大量篇章描绘了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场景与生活细节。从春耕的期盼到秋收的喜悦,从对风雨的祈望到对丰年的感恩,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画卷。《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仅是征夫的哀叹,更是对故土、对安稳生活的深沉眷恋。我们将探讨诗歌如何捕捉季节更迭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及劳动在周人精神世界中的核心地位。 二、周人伦理秩序的展现: 周代社会结构高度稳定,宗法制度是其核心。《国风》中的爱情婚姻诗,如《关雎》、《静女》,并非单纯的情爱抒发,它们镶嵌在严格的礼教框架内。诗歌所表现的求偶、相思、幽会乃至婚后的和睦或离别,都体现了周人对“中和”与“礼”的内在要求。我们还将分析,在这些看似含蓄的表达背后,隐藏着怎样一种对社会规范的遵守与偶尔的冲撞。 三、政治批判与民生疾苦: 《国风》并非一味歌颂太平。部分诗篇,特别是反映周王室衰微后诸侯国中下层民众遭遇的诗,充满了对苛政、徭役和战争的控诉。《伐檀》、《葛藤》等诗歌,以朴素而有力的语言,揭示了贵族阶层的奢靡与劳动者的困苦,这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滥觞。 第二部分:庙堂之声与文化传承——“雅”与“颂”的典制意义 “雅”和“颂”代表了周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和礼仪活动,它们是周代典章制度的外化,也是维护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 一、周代政治哲学与“大雅”: “大雅”多为朝廷乐歌,内容多涉及周人创业的艰辛、对先王的缅怀以及对当代君王的规谏。“文王在上”、“生民”等篇,是研究周人“德治”思想的直接材料。本部分将重点梳理《雅》诗中“天命观”的演变——从早期的“有德乃昌”到后来的对统治者“失德”的预警,揭示了周人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 二、周代贵族生活的侧面——“小雅”的宴饮与征役: “小雅”内容更为驳杂,既有贵族宴饮的场景描绘(如“鹿鸣”),也有对边疆战争、农事丰歉的记录。它更像是一部周代贵族阶层日常政治生活的“工作日志”。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重建周代贵族的社交礼仪、军事动员程序乃至他们对自身历史使命感的认知。 三、祭祀音乐的宗教情感——“颂”的庄严: “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它们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神圣性。我们不将其视为单纯的宗教文本,而是将其作为研究周代祖先崇拜、祭祀礼仪以及周人如何通过音乐来巩固其“神授王权”观念的载体。颂诗的复沓、颂语的定型,体现了早期汉语在规范化和典雅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第三部分:文学范式与艺术成就 《诗经》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确立了中国诗歌的诸多基本表现手法和审美标准。 一、重章叠句的音乐美学: 《诗经》作为乐歌,其结构深受音乐影响,最显著的特征便是“重章叠句”。这种复沓结构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也使其具备了极强的吟诵效果和记忆能力。我们将探讨这种结构在表达情感递进和场景切换中的巧妙运用。 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赋、比、兴”构成了《诗经》最核心的修辞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譬喻,“兴”则是托物起兴。特别是“兴”,它开创了一种含蓄、委婉而又意境深远的表达方式,为后世唐诗宋词的起兴手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深入辨析这三种手法在不同类型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效果。 三、现实主义的源头与浪漫情怀的流露: 《诗经》将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完美结合。它既有《硕鼠》般尖锐的社会批判,又有《蒹葭》般空灵缥缈的理想幻境。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织,共同构筑了中国古典诗学“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种精神取向的初始形态。 结论:穿越时空的对话 《诗经》并非尘封的古籍,而是鲜活的先秦社会气息的残留。通过对“风、雅、颂”的细致梳理,本书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周代世界,探讨其思想、礼仪与文学艺术的相互渗透,使读者能够直接聆听到来自三千年前的时代回响,理解其对后世中国文化精神形态的奠基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惊叹。每一段文字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玉石,光泽温润,触感细腻。作者在阐述复杂的文化现象时,展现出一种近乎于诗意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同于许多严肃的学术论著那种生涩难懂的腔调,这里的文字充满了生命力,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那份激情与投入。尤其是在梳理不同诗篇之间的内在联系时,作者的逻辑线索清晰得如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让人茅塞顿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关键论点上引用的那些古籍佐证,它们不是僵硬的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到论述之中,使得观点更加扎实有力,同时也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看完之后,我甚至会忍不住将一些精彩的段落默读几遍,品味那种文字韵律和思想的精妙结合。这绝对是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

评分

这本诗经解读确实是别开生面,读完之后,感觉对《诗经》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独特,没有停留在传统训诂或简单的意象分析上,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诗经》文本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尤其是对于那些看似寻常的篇章,作者总能挖掘出被忽视的社会细节和时代情绪。例如,对于一些描绘农事或婚嫁场景的诗歌,我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的风物,但这本书却能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具体的社会结构中去,体会到古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种深入骨髓的体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而且,全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学术性与可读性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即便是对古代文献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作者的叙述所吸引,如同跟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田野间漫步,随时都能听到引人深思的见解。它不仅仅是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打开古代社会生活画卷的钥匙。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诗经》读物,但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视角非常锐利,它敢于挑战一些约定俗成的解读,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较大的篇章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审慎和批判精神,既不盲从前人,也不武断妄为,而是基于扎实的文本细读和历史考证,构建起自己自洽的解释体系。这种勇于“发微”的学术精神,在当下的解读类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对我个人而言,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范式,即如何用现代的视野去观照古代文本,从中汲取跨越时空的智慧。它促使我不再满足于故事的表面,而是去探究其背后的权力结构、性别观念乃至早期的人类情感表达方式。看完后,感觉自己看待任何经典文本的方式都被重塑了。

评分

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对“情”的挖掘与现代心理学的微妙结合,虽然它本身并非心理学著作。作者没有将古代的情感简单地标签化为“思念”或“怨怼”,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情感产生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语境。比如,那些看似简单的求偶之歌,在书中被解读为早期社会个体对情感自主权的萌芽式表达。这种深层的情感挖掘,使得原本有些遥远的古人形象立刻变得鲜活、可感。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或情感波动而动容。这说明作者不仅掌握了文献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一颗能够感知历史脉搏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心。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共情的能力,它让我们明白,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在面对爱别离、求不得时,与我们并无本质的不同。这是一本真正有温度的学术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纸张的质地手感极佳,墨色浓淡适宜,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当然,内容才是核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风”与“雅”之间张力的探讨。许多解读往往将二者割裂开来,但本书却成功地描绘出它们如何在同一个历史语境下相互渗透、彼此影响。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诗歌的对比分析,我们能更立体地感受到周代社会复杂而多元的文化景观。这种宏观视野的铺陈,让《诗经》不再是零散的乐歌集合,而是一部有机的、充满内在张力的社会史诗。阅读时,我常常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场景,那种沉浸感,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周邦初立的年代,亲耳聆听那些古老的吟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