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历史与文化丛书:阿拉善和硕特蒙古史略

阿拉善历史与文化丛书:阿拉善和硕特蒙古史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孛儿只济特·道尔格 著
图书标签:
  • 阿拉善
  • 和硕特蒙古
  • 历史
  • 文化
  • 民族
  • 地方史
  • 内蒙古
  • 边疆史
  • 蒙古族
  • 阿拉善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5104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884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阿拉善历史与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3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阿拉善历史与文化丛书:阿拉善和硕特蒙古史略》以编年的形式叙写了阿拉善和硕特蒙古部的历史。内容包括阿拉善和硕特蒙古部起源盛;在西蒙古中的历史地位及封建邻地、社会制度发展情况,并与蒙古、西藏、清朝及俄罗斯的关系;部分和硕特蒙古人迁徒阿拉善地区后归顺清政府的过程;清代阿拉善和硕特蒙古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在阿拉善西蒙古运动始末;民国时期的阿拉善和硕特旗及末代王爷达理札雅;信伊斯兰教的和硕特蒙古人等。

目录

第一章 西蒙古一卫拉特
第一节 漠西卫拉特蒙古四部
第二节 卫拉特蒙古西迁
第三节 卫拉特蒙古的发展
第四节 《喀尔喀一卫拉特法典》的制定

第二章 和硕特部的形成及其强盛
第一节 和硕特部的起源
第二节 和硕特部的形成
第三节 和硕特部的强盛
第四节 拜巴嘎斯汗时期的和硕特部

第三章 17世纪时期的和硕特部
第一节 顾实汗成为四卫拉特之盟主
第二节 顾实汗统一青藏高原
第三节 鄂齐尔图汗的和硕特部
第四节 和硕特汗在卫拉特盟主地位的终结

第四章 和硕特部的发展
第一节 领地的分布
第二节 封建建制
第三节 经济发展
第四节 与大清国的关系
第五节 与俄罗斯的关系

第五章 游牧于阿拉善的卫拉特蒙古
第一节 明末清初时期的阿拉善地区
第二节 和硕特人最初游牧于阿拉善
第三节 和硕特部设旗前在阿拉善的活动
第四节 清廷设阿拉善和硕特旗及和硕特部的正式归顺
第五节 阿拉善和硕特旗地域的划定

第六章 清政府对阿拉善和硕特旗的统治制度和政策
第一节 政治制度及行政体系
第二节 封锁控制及分而治之策略
第三节 对王公的笼络政策
第四节 对阿拉善和硕特旗控制的加强

第七章 阿拉善和硕特旗几代札萨克王爷奉命出征
第一节 阿宝王奉命开赴巴里坤驻防准噶尔汗国的进攻
第二节 阿宝王奉命护送七世达赖喇嘛进藏
第三节 关于阿宝王参与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事件
第四节 阿宝王奉命参与讨伐准噶尔汗国的军事行动
第五节 罗卜藏多尔济王奉命参与征讨准噶尔汗国的战役
第六节 罗卜藏多尔济王奉命参与镇压循化撒拉族起义

第八章 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的社会发展
第一节 社会阶级状况
第二节 赋税
第三节 司法

第九章 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畜牧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商业与手工业
第三节 盐业的发展
第四节 城镇的发展
第五节 乌拉驿站与交通

第十章 清末发生在阿拉善和硕特旗的大事件
第一节 达尔扈特嘎日玛私吞骆驼事件
第二节 洋教的侵入致使债台高筑
第三节 哥老会匪团对阿拉善旗的威胁

第十一章 民国初期的阿拉善和硕特旗
第一节 继续实行王公世袭制
第二节 “独力队”匪帮的骚扰
第三节 冯玉祥设立磴口县
第四节 德钦一心诺尔布事件
第五节 毛·巴图尔事件
第六节 南寺活佛阿旺丹增事件

第十二章 国民党政府对阿拉善和硕特旗的治理
第一节 达理札雅承袭阿拉善和硕特旗之札萨克王位
第二节 达理札雅王革新阿拉善旗旧体制
第三节 九世班禅莅临阿拉善旗
第四节 日本人在阿拉善旗的特务活动
第五节 达理札雅对抗军阀马鸿逵
第六节 国民党政府加强对阿拉善旗的统治
第七节 “西蒙古自治”活动始末

第十三章 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善和硕特蒙古人
第一节 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的形成
第二节 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穆斯林的政治社会关系
第三节 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穆斯林的现状及习俗

附录 大事记
《漠北苍茫:草原民族的兴衰与变迁》 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漠北草原地区,特别是与阿拉善地区及和硕特蒙古族群发展脉络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特定历史时空中,其他主要草原部族的演进轨迹、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他们在广阔欧亚大陆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聚焦于那些与和硕特蒙古的形成、西迁、以及在清代格局中扮演不同角色的重要力量,力求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北方草原文明图景。本书不会深入探讨阿拉善和硕特作为特定地方政权的具体历史细节,而是将视角投向更广阔的背景,探寻塑造了整个蒙古世界和周边游牧民族命运的共同驱动力与分化路径。 第一部分:远古的回响与铁蹄的初现 第一章:从匈奴到鲜卑——北方游牧帝国的勃兴与整合 本章追溯了蒙古高原早期强大游牧民族的兴衰史。我们将详细考察匈奴帝国如何通过军事扩张和政治联盟,建立起第一个影响中原王朝的庞大草原帝国。重点分析其政治组织、经济基础(畜牧业与贸易)、以及与汉王朝之间复杂的“和亲”与战争关系。 随后,我们将转向鲜卑的崛起。分析拓跋氏如何从部落联盟过渡到统一的北方政权,并探讨其“胡汉融合”政策的历史意义。鲜卑的扩张不仅重塑了漠北的政治版图,也为后世蒙古族群的形成提供了文化与人口基础。我们将对比匈奴与鲜卑在意识形态和军事战略上的差异,尤其关注其对后续突厥、蒙古各部的历史借鉴与影响。 第二章:突厥汗国的黄金时代与分裂的序曲 本部分重点研究了七世纪崛起的突厥汗国,包括其东西部的结构。突厥的兴起标志着草原军事技术和组织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我们将细致剖析其“牙帐”制度、严格的军事等级划分,以及其对丝绸之路贸易的控制力。 探讨突厥汗国如何通过“阙特勤”等贵族头衔,将广阔的地域纳入其统治之下,并分析其在与拜占庭、波斯等西方势力的互动中展现的外交手腕。最后,我们将分析汗国因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如唐朝的介入)而最终分裂的过程,及其对蒙古高原后续政治真空的影响。 第二部分:蒙古世界的形成与剧变 第三章:斡难河畔的觉醒——克烈、乃蛮与铁木真的统一 本书将避开对成吉思汗统一战争的直接叙述,转而侧重于当时构成蒙古世界的主要竞争者:克烈部和乃蛮部。我们将考察克烈部在景教等宗教影响下的文化特质,以及乃蛮部在西部草原所建立的强大统治体系,分析其草原法律和继承制度。 重点分析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早期崛起,不是将其视为“天才的缔造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成功的草原政治家,如何巧妙地利用了各部落间的宿怨、联姻、以及对新型军事组织(如“万户制”)的推行,最终完成了对松散部落联盟的整合。这一整合过程本身,是草原民族社会结构一次深刻的重塑。 第四章:横向的扩张与宗教的张力——伊儿汗国与察合台汗国的区域特性 蒙古大汗国的四大汗国(元朝、钦察、伊儿、察合台)代表了蒙古征服浪潮的四个主要方向和文化归宿。本章专注于分析伊儿汗国与察合台汗国的区域特性及其与当地文明的融合。 伊儿汗国:分析其在波斯地区经历的伊斯兰化进程,探讨忽必烈系的统治者如何接纳了伊斯兰教义,以及这对该地区历史发展、艺术、科学的深远影响。重点研究其在财政管理和抵御马穆鲁克方面的努力。 察合台汗国:考察其在河中地区(中亚)的文化保留性,以及其相对保守的游牧传统。分析该汗国如何长期在游牧习俗与定居农业文明之间摇摆,并为后来的帖木儿帝国的崛起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草原的再塑造——后蒙古时代的权力游戏 第五章:金帐汗国的长久阴影——钦察与莫斯科的博弈 本章将聚焦于西部的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分析其在伏尔加河流域和东欧大平原上的统治结构。探讨其如何通过对地方王公的“札撒”授权体系,间接维持了对罗斯诸公国的控制,并详细阐述了其军事上的优势与局限。 本书将对比钦察汗国与中原王朝对地方分封的不同策略,分析其统治模式对后来的鞑靼、克里米亚汗国等继承者的影响。探讨莫斯科公国如何利用汗国的衰落和内部纷争,逐步实现对金帐汗国离心力量的整合。 第六章:瓦剌与鞑靼的角力——北方边境的长期对峙 在明朝建立之后,漠北草原再次进入权力真空期,瓦剌和鞑靼成为争夺草原霸权的两大主要力量。我们将详细分析瓦剌在15世纪中叶的短暂强盛及其“土木堡之变”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草原民族对中原的传统军事压力模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我们将探讨鞑靼的复兴,特别是达延汗的改革如何试图重塑蒙古旧有的部落结构,以及其与明朝在北方边境地区的长期拉锯战。本章的重点在于,分析这些草原部落如何在失去“大一统帝国”的愿景后,转而专注于巩固其在特定地理区域(如斡难河、土拉河流域)的控制权。 第七章:东归的史诗与新的联盟——喀尔喀与科尔沁的草原生态 本章将目光投向蒙古高原更北部的喀尔喀各部。分析其在与俄国扩张势力接触初期所面临的压力,以及其在游牧与定居边缘地带的生存策略。我们将探讨喀尔喀部落联盟的内部政治动态,以及其与漠西准噶尔汗国的复杂关系。 同时,本章也会简要涉及科尔沁等东部部落在明末清初时期所处的战略位置。这些部落在选择依附清朝的过程中,所做的政治权衡和文化调整,为理解清代“理藩院”制度下蒙古各部的不同命运,提供了关键的参照系。 结语: 通过对这些非阿拉善和硕特部的草原民族历史的梳理,本书意在揭示北方游牧文明的普遍规律:即在军事动员能力、经济基础适应性、以及文化融合弹性这三个维度上的动态平衡,决定了一个部族或帝国的兴衰。草原的历史,是不断流动、碰撞、重组的宏大叙事,而阿拉善和硕特的经验,只是这片苍茫大地上一段重要的篇章而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些章节与我先前阅读过的其他区域史著作进行对比,发现其在史料来源的广度和深度上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作者似乎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从大量的档案、地方志乃至口述史料中进行交叉验证,使得每一个论断都显得底气十足。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存在争议或记载模糊的历史节点时,作者的态度是审慎而客观的,他坦诚地指出史料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框架,而非武断地下定论。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学术公信力,让人在阅读时,即便面对复杂的历史疑案,也能保持一种信赖感,相信自己正在接触到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可靠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文化符号和地域精神的深刻挖掘上。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这片土地如何塑造了人,人又如何反过来定义了这片土地”的百科全书。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常常会跳出纯粹的政治史范畴,深入到服饰、饮食、语言乃至宗教仪式中去探寻深层次的文化基因。例如,对于某种独特的祭祀活动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解读,就显得尤为精彩和独到。这些细致入微的文化剖析,让读者得以一窥这片辽阔地域人民的精神世界,体会其坚韧、豁达又不失浪漫的民族性格,构建起一个立体而有温度的历史图景,远非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可比拟。

评分

读完此书,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想要亲身探访那片土地的冲动。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域的想象之门,将那些抽象的文字具象化成了广袤的草原、连绵的沙丘,以及依稀可闻的驼铃声。这种由文字激发出的空间感和代入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与现代、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的桥梁,让读者在合上书卷后,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余温和文化脉搏的跳动。它不仅是一份历史记录,更像是一份深情的文化邀请函,催促着我们去关注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独特文明篇章。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叙事的节奏感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所折服。他并非简单地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叙述的线条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那些鲜为人知的民间轶事和风俗变迁,引人入胜;时而又如奔腾的江河,气势磅礴地展现了关键历史转折点上的决策与风云变幻。尤其是一些关于部落内部权力结构和宗教影响力的分析,逻辑链条严密,论证扎实有力,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即便是对历史研究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领略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陈旧却又散发着厚重历史感的封面材质,仿佛能让人触摸到时光的纹理。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墨色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特别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地图和老照片,虽然年代久远,但都经过了精心的修复和考量,为理解书中所述的地理背景和人物风貌提供了极佳的视觉辅助。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见出版方在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上的诚意与用心。整体来看,这是一本集学术价值与审美享受于一体的精品,从拿到手的瞬间起,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和敬意,感觉自己捧着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