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中华古籍保护论著提要2011-2015

海峡两岸中华古籍保护论著提要2011-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海峡两岸中华古籍保护论著提要》编委会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保护
  • 海峡两岸
  • 中华文化
  • 文献遗产
  • 研究综述
  • 2011-2015
  • 图书提要
  • 学术著作
  • 文化遗产
  • 两岸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10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03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2011年至2015年间发表出版的与古籍保护有关的论文和著作(不包括对古籍文献内容的研究)提要将近4000条,收录文献的来源以互联网所载为主,还包括部分参编单位的馆藏文献、向作者征集和采购文献等。书后附有题名索引及著者索引,便于读者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编例
海峡两岸中华古籍保护论著提要
题名索引
著者索引

中华古籍保护: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传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浩瀚如烟的古籍典藏,是承载其璀璨智慧、记录其跌宕历史的珍贵载体。从甲骨金石的早期刻写,到纸质书卷的精工装帧,再到近现代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一部古籍都凝聚着先人的心血与智慧,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桥梁。保护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基因的宝贵遗产,早已成为一项关乎国脉、关乎未来的重大课题。 古籍保护的时代意义与紧迫性 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今天,古籍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纸张的自然老化、虫蛀、霉变、火灾、水患等物理性损害,以及不当保存、人为盗窃、流失海外等非物理性威胁,都在时刻侵蚀着这批脆弱的文化瑰宝。古籍的损毁,不仅仅是物理物件的消失,更是其蕴含的知识、思想、艺术以及历史信息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每一次古籍的湮灭,都是中华文明一次无法弥补的断裂。 因此,古籍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它不仅是对先贤的尊重,更是对后世的责任。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延缓古籍的衰老,修复其受损的部分,使其能够更长久地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了解、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籍保护的意义,在于“留住乡愁”、“传承文脉”,让中华文明的根脉得以延续,让民族精神得以传承。 古籍保护的多元维度与核心要素 古籍保护并非单一的工艺修复,而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其核心要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认知与价值发掘: 保护的前提是对古籍价值的充分认知。这包括其学术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献价值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梳理,揭示古籍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使其潜在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从而提升社会对古籍保护的重视程度。这涉及到文献学、历史学、目录学、版本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 科学的保存环境: 恒温、恒湿、避光、防尘、防虫、防霉是古籍保存的基本要求。需要建立符合标准的古籍库房,配备先进的温湿度调控设备、空气净化系统、防火防盗系统等。科学的保存环境能够有效减缓古籍的自然老化过程,防止外部环境因素对古籍造成的损害。 系统的修复技术: 对于已经受损的古籍,需要采用科学、专业的修复技术进行抢救性保护。这包括纸张修复、破损补缀、墨色恢复、装帧修复等。修复过程中,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尊重古籍原貌,不人为臆造,力求修复后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其可读性与完整性。精湛的修复技艺,离不开经验丰富的修复师和对传统修复工艺的深入理解。 现代技术的应用: 数字化是古籍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高精度扫描、影像处理等技术,将古籍转化为数字资源,不仅可以实现古籍的永久保存,更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得以便捷地接触和利用这些珍贵的文献。数字化的古籍还可以进行数据分析、智能检索,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平台。同时,3D打印、虚拟现实等技术也为古籍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法规与政策支持: 古籍保护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古籍保护的投入,制定明确的保护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例如,建立古籍普查制度,明确古籍的权属和保护责任,打击盗窃、走私等非法行为,建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人才队伍建设: 古籍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一批具备深厚学识、精湛技艺、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专业人才。这包括文献学家、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家、档案学家、古籍修复师、数字修复师等。加强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保障古籍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公众的参与与教育: 古籍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当代社会。因此,提升公众对古籍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至关重要。通过展览、讲座、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向社会普及古籍知识,宣传古籍保护的意义,引导公众理性对待和尊重古籍,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古籍保护的良好氛围。 古籍保护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挑战依然严峻。古籍总量庞大,损毁情况复杂,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仍显不足。一些地区和单位对古籍保护的认识不够深刻,保护措施不到位。同时,古籍修复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古籍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面临着新的课题。 展望未来,古籍保护将朝着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科技赋能: 更多先进的科技手段将被引入古籍保护领域,如人工智能在古籍内容识别、版本校对、价值评估等方面的应用,生物技术在纸张老化机制研究与修复材料开发方面的应用。 资源共享与协同保护: 建立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古籍信息数据库,实现古籍资源的共享与互通,促进海峡两岸乃至全球范围内古籍保护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古籍流失、盗窃等全球性挑战。 活化利用与价值彰显: 在保护好古籍本体的同时,更加注重古籍的活化利用。通过展览、出版、影视、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将古籍中的智慧与文化成果转化为面向大众的优质内容,使其重新焕发生机,融入现代社会,真正实现“让沉睡的古籍‘活’起来”。 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承: 加强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古籍保护事业。同时,注重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鼓励形成新的修复流派与技术体系。 公众参与的深化: 探索更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模式,例如志愿者招募、古籍知识普及教育的常态化、鼓励民间收藏机构的规范化发展等,将古籍保护的责任和乐趣分享给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结语 中华古籍,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古籍,就是保护我们的根,传承我们的魂。这项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共同担当。在古籍保护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回望历史,汲取先人智慧,也要面向未来,拥抱科技创新,更要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滋养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深厚感情的普通读者,我更欣赏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对“文献生命力”的关注,而非仅仅是冰冷的学术记录。它所提炼出的那些研究动态,无一不指向一个核心目标:如何让这些沉睡的古籍“活”起来,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我能想象到,背后是无数次田野调查、无数次跨部门的协作,以及对每一本脆弱手稿的呵护。这些提要不仅是研究者的参考,对于博物馆管理者、图书馆工作者乃至普通文博爱好者来说,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南针。它让我们看到,保护工作绝非束之高阁的象牙塔活动,而是需要持续的创新思维和坚定的社会责任感来驱动。这种“以人为本,文献为重”的理念,贯穿始终,令人动容。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前瞻性的视野。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五年(2011-2015)研究成果的总结,更像是一份对未来十年古籍保护工作走向的“晴雨表”。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提炼,读者可以洞察到哪些领域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哪些领域还存在明显的空白亟待填补。这种前瞻性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学术范式的转换上——从侧重实物修复到更注重文化阐释和知识传播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新要求。对于希望投身于这一领域的青年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现阶段最高质量的起点平台,它指引着未来的研究方向,避免了重复劳动,确保了学术资源的有效利用。它不只是一本“过去式”的总结,更是一本“未来式”的行动纲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窗口”,让我得以一窥近些年来两岸在文保领域交叉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它仿佛搭建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让原本分散在不同地域、不同机构的研究成果得以集中呈现和对话。以往接触到的相关资料往往是零散的,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而这本提要汇集起来,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合力效应。从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两岸学者在面对相同文化遗产时,无论是从文献的抢救、修复技术、数字化进程,还是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理念探讨上,都保持着一种高度的关注和持续的投入。这种横向的比较分析,远比单方面研究更具启发性,它揭示了不同文化环境下,学者们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智慧来守护共同的记忆,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其背后的思想碰撞。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选择触感温润而厚实,那种老式印刷品的质感扑面而来,仿佛握住的不是一本新书,而是穿越了时空,接触到了那些承载着历史重量的古籍。封面的设计,简约中透露着一种庄严肃穆的历史感,那种淡淡的墨香气息,即使隔着塑封也能隐约感受到,让人对即将翻阅的内容充满了敬畏与期待。装帧的工艺显然是下足了功夫,书脊的粘贴牢固,每一页的裁切都干净利落,这对于一本汇集了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献集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它体现了出版者对“保护”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珍视,方能长久。光是捧在手里摩挲把玩,就能感受到那种对中华文化血脉延续的用心良苦,绝对是书架上值得珍藏的一件艺术品,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这样的外在呈现,已经为后续的内容阅读定下了一种沉稳、严谨的基调,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即翻开,探究其中蕴含的深厚学问。

评分

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考究的字体,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比对引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福音。编排的逻辑性极强,条理分明,即便是首次接触这个领域的新手,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资料的筛选和归类工作显然耗费了巨大的心力,看得出编辑团队在信息洪流中精准地“打捞”出了最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并进行了有效的结构化处理。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的设计,它不仅仅是章节的罗列,更像是一张宏观的研究地图,清晰地勾勒出“海峡两岸”在特定时间段内古籍保护研究的脉络走向和热点焦点。这种详尽且细致的整理,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让读者能迅速定位到自己最关心的议题,减少了在浩瀚文献中盲目搜寻的时间成本。整体阅读体验是高效且愉悦的,文字的间距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