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东征:1592-1598抗日援朝之战

万历东征:1592-1598抗日援朝之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胜雨 著
图书标签:
  • 万历东征
  • 抗日援朝
  • 明朝
  • 朝鲜战争
  • 军事历史
  • 战争史
  • 东亚历史
  • 壬辰倭乱
  • 万历皇帝
  • 李舜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98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04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4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明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明朝为什么要出兵帮助朝鲜驱除日本侵略者?是什么样的理念在支持着它的行动?

  抗日援朝之战——一场改变日本历史走向,决定世界格局的战争。


内容简介

  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于1592 年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孱弱的朝鲜不堪一战,当时的国王李昖走投无路,被迫退往中朝边界的义州。为了复国,李昖力排众议,向宗主国万历皇帝乞援。万历皇帝乾纲独断,毅然决定派军入朝参战。经过七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援朝战争的胜利,1598 年日本侵略者被彻底赶出朝鲜半岛。“万历东征”之后,德川家康趁乱崛起,吸取了侵朝惨败的教训,改变对外武力扩张的策略,积极拓展海外贸易。日本人长期深刻反省,再也不敢主动挑战业已形成的东亚政治秩序,从而保证了东北亚长达三百余年的和平安宁。

作者简介

  柯胜雨,福建省作协会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2015年第五届厦门文学艺术奖获得者。已出版作品主要有:《大唐帝国东亚战记》(2014)、《大明帝国抗日史》(2011)、《可爱的奸雄:曹操》(2012)、《卑微的智者:诸葛亮》(2014)、《东方大帝忽必烈》(2016)、《王朝的命运—极简吏治三千年》(2016)、《了不起的败国者:张居正和他的朋友们》(长篇历史小说,2013)、《夏商周通鉴》(2010)等。

目录

目录
序 / I
自序 / III
引子 / 001
第一章 祸起关白 / 005
第一节 关白的崛起 / 006
第二节 遗恨聚乐城 / 008
第三节 山雨欲来风满楼 / 012
第四节 朝鲜辩诬 / 015
第二章 壬辰倭乱 / 019
第一节 暴风雨来临 / 020
第二节 李昖的大决战 / 024
第三节 兵败弹琴台 / 026
第四节 悲壮的弃守 / 031
万 历 东 征 :1592—1598 抗日援朝之战
第三章 风雨飘摇 / 037
第一节 王京沦陷 / 038
第二节 龙仁之战与名帅李舜臣 / 041
第三节 临津江溃败 / 045
第四节 平壤沦陷 / 048
第四章 出师援朝 / 055
第一节 跨过鸭绿江 / 056
第二节 祖承训轻敌惨败 / 059
第三节 朝鲜王子的屈辱 / 062
第四节 沈惟敬议和 / 065
第五节 明神宗的东征大策 / 070
第五章 光复平壤 / 073
第一节 石星的计谋 / 074
第二节 此汝曹封侯地也! / 077
第三节 平壤大捷 / 081
第四节 明军风卷残云 / 090
第六章 马失碧蹄 / 095
第一节 碧蹄馆遇伏 / 096
第二节 兵退四百里 / 102
第三节 兵力悬殊的求和 / 105
第四节 文臣主和,武官主战 / 110
第五节 明军收复王京 / 114
第六节 名护屋和谈 / 117
第七章 关白封贡 / 123
第一节 太阁的复仇 / 124
第二节 东征军班师 / 129
第三节 国王退位风波 / 132
第四节 明廷封贡论战 / 137
第五节 内藤如安入京 / 141
第六节 撤兵假戏 / 145
第八章 议和丑剧 / 149
第一节 日军缓缓退兵 / 150
第二节 沈惟敬请君入瓮 / 153
第三节 李宗城逃跑 / 157
第四节 渡海赴日 / 163
第五节 太阁的荣耀 / 167
第九章 丁酉再乱 / 173
第一节 石星倒台 / 174
第二节 李舜臣入狱 / 178
第三节 明军再次援朝 / 183
第四节 沈惟敬落网 / 186
第五节 元均惨败漆川梁 / 190
第十章 扭转乾坤 / 193
第一节 傲慢的上将 / 194
第二节 血染南原 / 198
第三节 王京危急 / 202
第四节 稷山大捷 / 204
第五节 鸣梁的月夜 / 209
第六节 九月狱案潮 / 212
第十一章 喋血岛山 / 217
第一节 杨镐南征全罗道 / 218
第二节 决战前夜 / 221
第三节 蔚山初捷 / 225
第四节 风雨雪天战岛山 / 230
万 历 东 征 :1592—1598 抗日援朝之战
第五节 大撤退 / 235
第六节 拯救大兵杨镐 / 242
第十二章 决战三路 / 249
第一节 明神宗调兵遣将 / 250
第二节 关白之死 / 255
第三节 邢玠的反击 / 259
第四节 泗川旧城大捷 / 262
第五节 董一元兵溃新寨 / 266
第六节 陈璘猛攻顺天 / 270
第七节 刘爽约 / 275
第十三章 万世大功 / 279
第一节 “关白先锋”丁应泰 / 280
第二节 议和与逃亡 / 283
第三节 露梁大捷 / 289
第四节 歼荡穷寇 / 295
第五节 重享和平 / 297
结束语 / 303
附 录 / 307
附录一 万历朝鲜战争大事记 / 308
附录二 第一次侵朝战争日军战斗序列(公元1592年) / 319
附录三 第二次侵朝战争日军战斗序列(公元1597年) / 321
附录四 明神宗册封关白诏书(公元1595年) / 322
附录五 杨镐《与平秀吉书》(公元1597年) / 323
附录六 陈璘《祭李统制文》(公元1599年) / 324
附录七 古代计时名词对照 / 324
后 记 / 326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祸起关白

  第一节关白的崛起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中央集权无从谈起,至高无上的天皇成了各地大名争霸的工具。日本国内烽火连年,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眼看着日本群岛快要沉沦到太平洋底,这时,尾张国的一位贫寒子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最后成了日本的救世主。他用无与伦比的政治智慧,完成了一个艰难的拼图游戏——统一全国。

  他就是丰臣秀吉。传说他是太阳神日吉权现之子,由于营养极度缺乏,所以瘦得尖嘴猴腮。无论是古籍中的记载,还是流传下来的画像,丰臣秀吉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简

  直就像一只猴子。成年的丰臣秀吉以砍柴为生,后来成了日本大名织田信长的一个养马家奴。因其善于爬树,织田信长赠送给他“猴精”的雅号。命运之神总是垂青拥有智慧的人。

  丰臣秀吉渐渐获得织田信长的赏识。织田信长还把浅野家的养女宁宁许配给他,从此丰臣秀吉踏上了青云路。发生于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的本能寺之变,为丰臣秀吉改写日本历史创造了一个契机。在他手里,政治版图风云变幻,各地的大名先后臣服在丰臣秀吉的脚下。

  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丰臣秀吉就任关白(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宰相),开始主宰日本,两年后,又平定了九州。人们为日本的重新统一而欢呼雀跃,丰臣秀吉的威望也如日中天。可是在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十二月,丰臣秀吉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举措:隐退自称太阁,将关白名位让给了养子秀次。丰臣秀吉有一个梦,一个做了十几年的美梦,那就是要成为中国,甚至是整个亚洲大陆的主宰。早在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丰臣秀吉随从织田信长出兵征讨时,他就雄心勃勃地对织田信长说:“臣要借你的威武,迅速平定中国(本州岛西部)和九州地区。不但如此,臣更要亲自率军征服朝鲜半岛,挥师席卷大明王朝,让日本的版图扩展到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在以后的岁月中,这个梦就成为了丰臣秀吉人生道路的方向标。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扫平地方割据势力之后,这个美梦仿佛变得触手可及。在五月二十九日给爱妾浅井茶茶的书信中,丰臣秀吉写道:我已经命令对马岛主宗义调,叫他火速派使者去朝鲜,告诉国王,在我余生之年,一定要让大明的四百多个州永远成为日本的一部分。几天之后,九州之役结束,十年前的豪言壮语实现了一半。于是,此时已经升任关白的丰臣秀吉迫不及待地制订出了一个称霸亚洲的计划。先吞并朝鲜,再征服中国,把首都迁到顺天府(今北京市)去。自己就住在宁波府,最后挥师直取天竺(今印度)。而朝鲜,这个历史上与日本有着说不清恩怨的国家,又将成为丰臣秀吉实现宏图霸业的奠基石。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初,受够了倭患折磨的朝鲜不得不再次面对战争。十八艘日本战船在朝鲜叛徒沙乙背同的指引下,进犯竹岛。不堪一击的朝鲜人闻风而逃,任凭日本人肆意劫掠。只有鹿岛万户李大源奋起反抗,很快命丧敌手。探清朝鲜的实力之后,在丰臣秀吉的指示下,九月,对马岛主宗义调派上官平康胜前往朝鲜王京(今韩国首尔)。

  丰臣秀吉踌躇满志,他相信遭受痛击之后的朝鲜人一定会做出正确的抉择。丰臣秀吉让平康胜明明白白地告诉朝鲜国王李昖,日本人要从朝鲜的家门口踏过

  去,一路打到顺天府,直至明朝皇帝臣服。尽管有的朝鲜人一辈子都在与日本人打交道,但是没有一个人告诉李昖,国书上的“丰臣秀吉”是谁。李昖对此事置之不理。干等了几个月的丰臣秀吉有点着急,于第二年(公元1588年)春,又派心腹柚谷康光到朝鲜去,这次说是要与朝鲜结成儿女亲家,实际上仍然是要借道伐明。两度接到署名“丰臣秀吉”的国书,而且口气如此强硬,李昖不再沉默,马上派人查实丰臣秀吉是何方神圣。当获知他原本只是个樵夫时,李昖失望了。于是,朝鲜人的答复依然杳无音信。

  这回,丰臣秀吉真的生气了。纵横日本十余年,扫荡强敌无数。狡诈如德川家康,凶残似明智光秀,还有长宗我部氏、岛津氏等,一个个都灰飞烟灭,俯首称臣。难道一个孱弱的朝鲜会成为进军顺天府的拦路虎吗?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丰臣秀吉连明朝身上有几个汗毛孔都清楚,对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更是了如指掌。明朝与朝鲜可以说是从同一个屋檐下走出来的两个国家。当朱元璋兴师伐元时,朝鲜还笼罩在蒙古人的阴影之下。元朝的统治者设置了征东行省,以高丽的国王为行省丞相,以高丽的官员为行省主要官员,对朝鲜半岛实行有效的羁縻统治——谨慎、松散的控制政策。随着元朝统治的坍塌,朝鲜也开始走上了民族独立之路。

  朱元璋对高丽王朝采取了全然有别于元朝的友好政策,他主动遣使访问高丽,祭祀高丽的山川等,使得高丽人对明朝产生了好感。在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二十五年,高丽王朝的军官李成桂发动政变,自立为王。为了使其王位的合法性得到明朝的承认,李成桂在其即位的半年内接连九次派遣使者前往顺天府通好,并提出更改国号的问题,以彻底告别臣属蒙古的过去。朱元璋从李成桂送来的两个国名“朝鲜”与“和宁”中,挑出“朝鲜”作为新政权的名号。理由是,自古以来对东夷的称呼,只有“朝鲜”这个词最典雅优美。朝鲜人世代铭记朱元璋御赐国名的恩惠,称之为大造之恩。建文帝三年(公元1401年),明朝又正式赐封李成桂之子李芳远为朝鲜国王,至此明朝与朝鲜真正确立起了宗藩关系。朝鲜吸收了辉煌的中华文化,两国贸易频繁,政治上都倡导儒家思想治国理念,宗藩关系逐渐走向稳定成熟。在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上,明、朝两国的步伐保持了高度的协调一致。双方紧密配合,共同打击倭寇的骚扰。

  对朝鲜甘愿追随明朝、二者如同一体这个事实,丰臣秀吉既忌又恨。于是他决定:谈判桌上无法解决的事情,就让刀铳去发言吧。一时间,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提交图书评论、试读章节、内页插图五项

……

前言/序言

  不能忘却的正义之战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近年来,民间对于历史的“正说”呼声甚高,人们渴望了解历史真相。一些通俗史学的写手,纷纷投入到“正说”历史的行列。他们大力介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不乏自己动脚动手搜索证据,考订事实,打入史学堂奥。于是乎,涌起了一股小小的明史热。明史之所以热,可能因为某学者的引发,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它回应了百姓的吁求。

  明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277年漫长的历史,享誉世界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就足以否定历来对它一片漆黑的定论。每个朝代都有其兴起、发展、鼎盛、衰落的过程,都不是凝固不变的。一叶障目的观察,刻舟求剑的思索,都不能得到历史真相。观察历史需要多维视角,需要动态跟踪,需要小心的考订,需要精心拼接历史碎片。而深刻地理解历史,还需要古今贯通的眼光和广阔宏大的视野。在众多的明史读物中,不少作者把目光投射到万历朝,这其中号称怠政的明神宗直接指挥的一场战争在人们眼前渐渐清晰起来。这是一场改变日本历史走向,决定世界格局的战争。其影响至今仍在。但长期以来,它被人们淡忘了。也许,并不是有意淡忘,而是一个经过塑造的“反面”皇帝的浓重阴影,使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无论如何也突显不出来,即便偶有人提到它,也更多是从指挥失误、耗费银两、久战不决等负面方向着墨。至于改变日本历史走向、决定东亚政治版图等正面层面,都视而不见。反倒是直接受益者——朝鲜半岛(不分南北)曾经长期记得它:明朝对于朝鲜有救国之恩。受恩思报,明朝灭亡后,朝鲜朝野就呼吁建立祭祀仪礼,祭祀明朝皇帝,以表达感恩之情。他们高呼此“非但一国之大义,乃天下之大义;非但天下之大义,乃万世之大义也”。几经争论,终于在朝鲜肃宗三十年(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在王宫内建立了“大报坛”,

  为祭祀之所。对于祭祀对象曾经有三位人选,分别是明太祖、神宗和思宗三位,而最后确定只设“大明神宗皇帝位”。中国明朝为什么要出兵帮助朝鲜驱除日本侵略者?是什么样的理念在支持着它的行动?明朝的抗倭援朝,源于中国自古以来一贯的天下观,也源于继承此

  天下观的明朝祖训。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说:“自古为天下主者,视天地所覆载,日月所照临,若远若近生人之类,莫不欲其安土而乐生……朕仿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惟欲中外人民各安其所。”a中国认为它有责任维护天下秩序,以使“中外人民各安其所”。然而,明朝并不贪图得到回报,朝鲜对明朝的所谓“朝贡”,也仅在于表达诚意而已。明朝限定其“三年一朝,贡马五十匹”,不按时贡或所贡超额,均予退回。然而,万历年间的这场援朝抗倭战争,明朝是倾尽了举国之力。日本侵略者被赶回了老巢,明朝也元气大伤。史称“明朝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因而对神宗朝政批评尤厉。朝鲜君臣或许同样认为,“明朝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但他们深知,那是因为明朝在数年之久的抗倭援朝中消耗了国力。以神宗之主设于“大报坛”,数百年祭祀不绝,足见此事之刻骨铭心。明朝不惜以亡国为代价,维护天下正义,从而维护了和平也制约了日本历史的走向。然而其后的历史却一再重复。侵略者可能不会接受教训,但是渴望和平的人民却必须接受教训。对于侵略者的野心和蠢动要时刻警惕。但正义的伸张、和平的维护,是要以实力为后盾的。本书作者呕心沥血,拨开尘埃迷雾,展现了明朝抗倭援朝的这段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记住历史的教训,为了正

  义和和平!



烽火连天:明代边疆冲突与民族融合研究 引言:一个时代的缩影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对外战争,而是深入探讨明代中后期复杂多变的边疆局势,特别是在东北、西北及西南地区所发生的持续性冲突、政治博弈与文化交流。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和多角度的解读,我们旨在还原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边疆地带,那里不仅有铁血的交锋,更有无数民族间相互影响、渗透与融合的生动故事。 第一部分:辽东的暗流涌动与女真的崛起 明朝对辽东的经略,是其边防政策中的重中之重。本书首先从明廷对建州女真的早期羁縻政策入手,分析了卫所制度在东北边陲的实际效能,以及其如何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僵化和腐朽。我们详细考察了努尔哈赤早期如何在他人的庇护与自身的野心之间游走,逐步统一女真各部。 历史的节点:萨尔浒之战前的博弈 我们摒弃了将萨尔浒之战视为孤立事件的传统叙事,而是将其置于明朝内部文官集团的党争、辽东总兵的失职、以及后金政权内部权力结构的重组这一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通过解读大量的奏疏和私人信函,我们揭示了朝廷决策的迟缓与地方防御的真空如何为后金的扩张提供了绝佳的战略机遇。重点分析了“九部合一”的后金军事组织及其对明朝卫所军的战术优势。 边民的抉择:降与不降之间 在铁蹄之下,边疆汉人、蒙古降户和被征服的女真部落,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本书详细描绘了明末辽东地区人口的剧烈流动,探究了“归附”与“抗争”背后复杂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结构考量。我们通过口述史料的残片,尝试重构普通士兵和地主在面对新旧政权更迭时的心理状态,理解“易子而食”的残酷现实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生存策略。 第二部分:西北边陲的烽火与“以夷制夷”的困境 明朝中后期,面对蒙古各部的反复骚扰,尤其是俺答汗的崛起,西北边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本书将焦点投向了宁夏、甘肃和陕西三边,分析了“修墙筑堡”与“和谈互市”并行的双重策略的内在矛盾。 张家口外的贸易与冲突 我们对明蒙之间的“互市”进行了细致的经济史考察。互市初衷是抑制战争,但随着明朝白银货币化的深入,对马匹、皮毛的需求激增,导致了黑市贸易的泛滥和边境走私的盛行。这种经济联系非但没有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时常因为价格纠纷和走私冲突而迅速升级为军事对抗。通过具体案例,如万历年间的几次边境冲突,我们揭示了“互市”如何成为一种不稳定的平衡机制。 土司制度在西南边疆的演变 本书的另一重要篇幅关注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在贵州、云南和四川交界处,明朝对少数民族的治理依赖于地方世袭的土司。随着中央集权意识的增强和白银货币的渗透,土司的权力结构开始瓦解,导致了地方性的反抗,如著名的播州杨应龙之乱。我们对比了明朝对土司“改土归流”的尝试,分析了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改革在不同地理环境下遭遇的阻力与不同的政治后果,强调了中央政策在地方执行中的“弹性”与“变形”。 第三部分:文化、思想与边防的互动 边疆冲突不仅仅是军事较量,更是文化和思想的碰撞。本书探讨了在长期边境冲突中,汉文化如何向边疆渗透,以及外来文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明代的思想界。 边将的“夷夏之辨” 我们研究了明代边防将领,如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在军事思想上的创新,他们如何突破了传统的“重文抑武”的观念,吸纳了部分“夷人”的战术和武器,甚至在用人上不得不倚重降将和地方武装。这种务实的态度,挑战了当时主流士大夫阶层根深蒂固的“夷夏之辨”的观念。通过分析他们的军事著作,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在现实压力下形成的、更加灵活的边疆观。 白银的“边陲化”影响 随着海外贸易的增加和国内白银货币的流通,边疆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边防军饷的支付、对蒙古马匹的购买,乃至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都与白银的流入流出息息相关。本书从经济史角度分析了白银如何成为维持或破坏边境稳定的“催化剂”。 结语:未竟的融合 明朝的边疆历史,是一部充满挣扎与妥协的历史。在“天朝上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冲突中,明廷始终未能找到一个长治久安的解决方案。本书旨在揭示,无论是东北的满洲崛起,还是西北的蒙古互市,抑或是西南的土司叛乱,都是明代政治体制僵化、财政危机加剧以及文化认同固化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这些边疆冲突的最终解决,往往要等到下一个王朝的建立,方才得以完成更深层次的民族整合与疆域重塑。本书的结论是,明代的边疆治理,与其说是成功地“防御”了外敌,不如说是在不断的冲突中,被动地“塑造”了未来的格局。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收获不仅仅是对某一场战争的了解,更是一种对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重新认识。它不仅仅记录了铁与火的对抗,更深入挖掘了支撑这场伟大抵抗背后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结构。作者巧妙地将军事行动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民生状态、文化思潮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历史图景。这种将历史事件置于更广阔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价值。它提供了一个理解民族精神韧性、国家治理能力以及跨文化冲突的绝佳案例。这本书读完后,我合上书页,久久不能平静,它激发了我对那个遥远时代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古典史书的庄重典雅,又融入了现代散文的流畅与灵动。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很多地方的描述简直可以用“入木三分”来形容,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或一幅惨烈的战场图景。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战略决策时的那种冷静和洞察力,他总能穿透表面的喧嚣,直达核心的逻辑。这种文字功力,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思路,并且在阅读中不断被那些精妙的表达所吸引。它既满足了学术探究的需求,又提供了极佳的阅读享受,是难得的兼顾了可读性与专业性的佳作。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用一种沉稳而厚重的色调,仿佛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装帧的质感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有历史厚度的艺术品。从整体的视觉呈现来看,作者显然在包装和设计上花了不少心思,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仪式感。内页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选择适中,行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书中的插图和地图,它们不仅数量多,而且绘制得极为精细,那些山川河流、城池要塞的描摹,为理解战役的地理背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些图文并茂的细节处理,足以见得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这通常预示着内容本身的扎实和权威性。

评分

从历史细节的考证深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学术功底。我发现书中引用的史料非常广泛,不仅限于我们通常能看到的官方记录,还穿插了大量的民间文献和侧面记载,这让整个叙事视角更加立体和丰满。作者在处理一些存疑或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时,表现出了极高的审慎和客观性,他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梳理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审慎判断。这种对史实的尊重和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增加。对于一个追求深度了解历史的读者来说,这种详实而又不失平衡的考证,是阅读体验中最为珍视的部分,它让历史不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可以被细致探究的复杂结构。

评分

我个人对历史叙事的节奏感非常看重,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陷入那种干巴巴的年代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采用了非常生动的戏剧化叙事手法。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历史的转折点和关键人物的内心挣扎,使得那些久远的事件仿佛就在眼前发生。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将领之间谋略的交锋,前线的紧张氛围,以及后方支援的艰辛不易。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读者不仅仅是旁观者,更像是一个深入历史现场的见证者。尤其是对几次重大战役的描写,高潮迭起,张弛有度,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这种将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相结合的功力,确实令人赞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