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头上的世界:画像石述说的古代中国的生活和思想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画像石述说的古代中国的生活和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林巳奈夫 著,唐利国 译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历史学
  • 古代中国
  • 画像石
  • 文化研究
  • 社会生活
  • 思想史
  • 艺术史
  • 汉画像石
  • 魏晋南北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33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403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说中国书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图文并茂,对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而这些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来说,都十分神秘而富有神话气息。人们单单通过文字,是很难想象出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风俗或是神仙的样子的,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令我们着迷,勾起我们好奇心的情景都通过同时代人之手,在画像石上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该书通过对挑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画像石的介绍,向读者讲述了古代中国的生活与思想,极大程度的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作者简介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画像石?
第二章 坟墓中的夫妇
第三章 宅邸
第四章 门卫和门神
第五章 私室
第六章 生产劳动
第七章 马车行列
第八章 战争
第九章 娱乐
第十章 垂训故事
第十一章 古代帝王
第十二章 对死者的供养
第十三章 石棺上的画像
第十四章 神话世界
第十五章 仙人
第十六章 祥瑞、群神
插图引用文献目录
后记

精彩书摘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画像石述说的古代中国的生活和思想》:
  可以认为,左边的房屋里的情景是这家的主人正在会见乘马车而来的男性访客,而右边的房屋内则是女主人在会见乘坐后面那辆马车而来的女性访客。至于女性访客下车进屋的情景,则被省略掉了。
  如上所述,可以认为在这两栋房屋内的画面中,都是男女主人靠近左端坐着,分别接见来访者。在右边的房屋里,主人和访客之间虽然有酒钵,却没有酒杯,令人费解。也许主人面前的访客正用手拿着向前伸出的,便是酒杯。这么一想,再去看左侧房屋里面,就会发现酒钵前面只有一个形似今天的玻璃杯的酒杯。根据右侧房屋里面的情形来推测,在主人面前屈着身子的那个人,也许拿了一个同样的酒杯,斟了酒递给主人。他身后的两个人都拿着笏,而他却没有拿,正是为了敬酒之便。
  另外,画面中最近前的位置上,盛在有脚的盆里的,可能是供客人用的椭圆形的浅杯。就像在后文将会引用的那样,在画像石中有不少这种场面:在主人面前准备好了酒钵以及很多个椭圆形的酒杯。对此以后将会进行详细解说(参见《刻在石头上的世界:画像石述说的古代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第16页)。
  ……
《丝绸之路的璀璨遗产:西域壁画中的文化交融与信仰变迁》 第一部分:引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汇点 本书深入探讨了贯穿亚欧大陆的古老交通网络——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的璀璨舞台。本书聚焦于丝绸之路上那些被时间掩埋,却在地下和山岩中留下深刻印记的艺术宝库:西域壁画。这些壁画,如同凝固的史诗,记录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间,中原王朝、犍陀罗艺术、印度佛教、波斯萨珊王朝乃至希腊化文化在广袤绿洲城邦间碰撞、渗透、演变的全过程。我们旨在通过对壁画图像学、风格演变以及壁画所处历史环境的细致考察,重构一个多重信仰与多元文化并存的古代西域社会图景。 第二部分:西域的地理与历史背景——绿洲的兴衰 西域,即今日新疆及周边区域,自古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众多绿洲城邦国家,如楼兰、高昌、龟兹、于阗、疏勒等。这些城邦的政治命运与中原王朝、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回鹘)的兴衰紧密相连,同时又受到遥远的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本部分将梳理西域从汉代开通河西走廊到唐代盛世,再到后突厥汗国兴衰的脉络,重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的郡县治理、漕运体系,以及周边游牧势力的渗透对地方宗教政策和艺术赞助模式的影响。我们将探讨气候变化、水源枯竭如何导致一些辉煌的绿洲城市最终被沙漠吞噬,留下了今日这些珍贵的地下遗址。 第三部分:宗教的东传与本土化——佛教的盛行与演变 西域壁画的题材主体是佛教艺术,它以令人震撼的方式展现了佛教从印度传入中亚,经由犍陀罗和克什米尔,最终抵达中土的完整轨迹。 3.1 早期犍陀罗风格的影响: 重点分析早期壁画中(如尼雅遗址早期阶段)受犍陀罗艺术影响的痕迹,包括佛陀形象的“希腊化”特征——深目高鼻、衣纹的褶皱处理、以及叙事性的本生故事布局。这些早期作品展示了佛教图像符号如何被中亚本土工匠所理解和转译。 3.2 龟兹佛教艺术的繁荣: 龟兹(今库车地区)被誉为西域的佛教中心之一。本章将深入分析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这里的作品风格变化最为剧烈,从早期受犍陀罗影响的“稠密式构图”,逐渐演变为唐代高度成熟的“通顶式”或“坛城式”布局。我们将辨析龟兹壁画中独特的“火焰肩饰”、“飞天形象”的夸张与灵动,探讨其可能受到的印度笈多王朝艺术的影响,以及这些艺术元素如何反向影响了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发展。 3.3 禅宗思想与本土化叙事: 随着佛教义理在中土的深入发展,西域壁画中也开始出现与汉传禅宗思想相契合的元素,例如“说法图”的场景设置更加注重师徒对谈的氛围营造,以及对“涅槃”主题的细腻处理。一些壁画中出现了明显的中国化元素,如飞天的服饰、乐器的本土化改造,揭示了信仰在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受众心理而进行的本土化努力。 第四部分:非佛教主题的揭示——世俗生活与异域风情 尽管宗教题材占据主导地位,但西域壁画中散落的非宗教场景,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古代西域社会生活的珍贵窗口。 4.1 供养人像的社会史: 详细考察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供养人形象。从初期穿着中原式样的官吏、到突厥化的贵族,再到回鹘时期的盛装妇女,这些画像不仅是宗教赞助的记录,更是当时服饰制度、社会阶层结构的最直观证明。某些壁画中的供养人,其面部特征和装束,清晰地指向了粟特、波斯等地来往的商贾或使节。 4.2 宴饮与乐舞的场景再现: 壁画中描绘的宴会场景,生动再现了西域宫廷或贵族家庭的娱乐活动。分析壁画中出现的乐器形制(如琵琶、箜篌、筚篥等),对比其在不同文化(如波斯萨珊、中土)中的源流,以此探讨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传播路径。舞蹈动作的描绘,也反映了当时中西乐舞交流的盛况。 4.3 萨珊波斯影响的符号: 在部分地区(尤其在吐鲁番盆地发现的残片中),可以清晰辨认出具有强烈波斯风格的纹饰和母题,例如“珍珠团”装饰、双翼神兽(如带有翅膀的狮子或公羊),这些都是萨珊艺术对中亚腹地产生强大影响的物证。 第五部分:技术与材料——壁画的制作工艺与保存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壁画制作技术的考古学分析。我们研究了西域壁画所用的材料基础——墙体结构、灰泥层、颜料的矿物来源。 通过对颜料的化学分析,可以区分出产自中原的矿物(如石青、朱砂)与产自中亚或更西方的材料(如群青石的早期使用)。不同时期对颜料的精细程度和晕染技巧的掌握程度,直接反映了画师群体的流动性与技艺水平的传承。例如,龟兹壁画中对晕染和阴影的运用,显示出对光影体积感的追求,这在同期中原绘画中是相对罕见的。 结论:壁画作为多元文化的活化石 西域壁画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古代世界全球化初期,一个动态、流动的文化融合体。它们述说着宗教如何跨越崇山峻岭,如何在新的土壤中扎根、变异,最终成为连接东西方精神世界的桥梁。通过对这些壁画的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中亚地区作为文化十字路口所特有的开放性、创造力与兼容并蓄的胸襟。这些沉睡在沙漠边缘的色彩,是理解古代世界贸易、信仰与艺术交流的最直接、最丰富的“活化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目光变得更加锐利了。过去,我看到一处古迹遗址,可能只会惊叹于其年代久远,但现在,我开始习惯性地去寻找那些隐藏在细节中的“话语权”的分配。作者通过对画像石上人物比例、场景布局的细微差异的分析,揭示了古代社会阶层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微妙表达。例如,对“出行”主题画像的解读,不仅仅是看谁的排场大,更是分析了这种“大”是如何被物质化、被符号化的,以及这种符号如何服务于墓主人的自我定位。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学术论证的稳重,也有发现新知的兴奋感。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开了古代社会的肌理,让那些被遗忘的、被沉默的民间叙事重新浮出水面。它成功地做到了将“石头”的“硬科学”属性与“思想”的“软解读”属性完美结合,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评分

老实说,市面上关于古代艺术的书籍很多,但大多停留在图像鉴赏和风格演变层面,显得有些“面浮于上”。这本书则采取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扎实的“钻探”式研究方法。它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从宏观的地域分布到微观的特定纹饰的文化内涵,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难以确证的观点时,态度极为审慎,总是列举多方佐证,这极大地增加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我这种追求知识深度和准确性的读者来说,这种扎实的学术训练痕迹是非常重要的“定心丸”。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读物,而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工具书,每翻阅一次,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理解的层次。它对研究方法的阐释,对图像学在古代研究中的应用,都展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让人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期待。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画像石”这一领域抱持着一种近乎敬畏的疏离感,总觉得那需要深厚的古典学背景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出乎意料地流畅且极具引导性。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他似乎深谙如何将晦涩的图像符号转化为大众可以理解的故事。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未停留在对图像内容的简单罗列和解释上,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思想网络。他将这些石刻置于更宏大的古代宇宙观和哲学思辨之中进行考察。例如,他探讨了汉代人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如何通过墓室的布局和石刻的构图得以体现,这种跨学科的融会贯通,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边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作者的某个精妙的论断,然后反思自己现代思维定势的局限。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去“解码”历史留下的谜题。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最吸引我的是其叙事中所蕴含的那种近乎诗意的追问。它超越了单纯的考古报告的刻板,而是带有一种强烈的历史同情心。每当作者描述一块石头的发现过程,或推测刻画者当时的心理状态时,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情。那些被刻在石头上的身影,不再是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庆祝丰收,他们怀念亲人,他们寄望永生。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物”与“心”之间的桥梁。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民间信仰与官方意识形态交织部分的梳理,这揭示了古代社会复杂而多元的精神面貌,而非我们通常想象的那种单调的官方叙事。对于那些热爱深度历史挖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教会我们如何从最坚硬、最沉默的材料中,挖掘出最柔软、最人性化的历史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封面那略显粗粝的质感,仿佛真的能让人触摸到时光的痕迹。我原本对古代画像石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里那些扁平化的图案,总觉得它们是冰冷、晦涩的符号。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叙事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考古学家,他不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每一块石头的纹理、残损程度,更重要的是,他赋予了这些沉默的遗存以鲜活的“声音”。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他穿梭于汉代的坊市田野之间,亲眼目睹那些画像石上的场景——农耕的辛劳、宴饮的欢愉、甚至是逝者归家的庄严仪式。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原本遥不可及的古代生活瞬间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对某些特定主题的深入剖析,比如“孝道”在不同阶层画像石上的表现差异,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底与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或历史的专著,更像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微观社会史诗,让人在凝视石头时,也同时审视着自身与过去的联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且令人震撼的。

评分

不错的书,在写画像石的书里算好的

评分

该书图文并茂,对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而这些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来说,都十分神秘而富有神话气息。人们单单通过文字,是很难想象出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风俗或是神仙的样子的,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令我们着迷,勾起我们好奇心的情景都通过同时代人之手,在画像石上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该书通过对挑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画像石的介绍,向读者讲述了古代中国的生活与思想,极大程度的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不错的书,在写画像石的书里算好的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有趣的书,好书值得一读。推荐。

评分

书很好,经典著作,纸张一般,价格略贵

评分

very goodvery goodvery good

评分

有趣的书,好书值得一读。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