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书既是古罗马历史名著、拉丁语黄金时期的史学代表作,也是富有战略战术的兵书,对西方史学界、文学界和军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内容精彩。
全方位、多层次、宽角度地讲述了罗马共和国末期两巨头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决战,拉开了共和制向帝制、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序幕。
★全景插图。
百余幅精美功能性插图,无声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恺撒时代:共和国本土、西班牙、埃及托勒密王朝……令读者获得一种不是穿越胜似穿越的强烈审美体验。
内容简介
《罗马内战回忆录》是恺撒在内战结束后写的一部回忆录。虽然内战以庞培的败亡而告终,但战后反对恺撒的共和派力量依然强大。恺撒为了宣明他战胜庞培的必然性,同时又避免引起发对派的激烈反抗,书本大部分情况下都使用了第三人称“他”,以显示恺撒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不幸的是,区区一书并没有缝合共和派与君主派、奴隶制与封建制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恺撒遇刺身亡,新的内战再度爆发……这次内战是罗马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关键一战,对整个欧洲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恺撒(前102—前44),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出身于贵族世家。公元前78年,恺撒开始从政,历任护民官、市政官等职。公元前60年,恺撒与庞培、克拉苏结成“前三头同盟”,二人支持他当选为执政官。后来,恺撒与庞培的矛盾激化,导致罗马内战爆发。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享年58岁。
王立言,男,1967年6月出生,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现任职于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和翻译研究。发表论文若干,核心期刊论文《狄金森联觉思维机制研究》获第十二次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目录
第1卷 内战爆发到庞培之死
第2卷 亚历山大里亚战役
第3卷 阿非利加战役
第4卷 西班牙战役
精彩书摘
恺撒的信交到执政官的手里后,在保民官们的强烈要求下,执政官不得不在元老院宣读它。但是保民官们提议,在元老院就信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时,却被执政官拒绝了。执政官开始就有关国家大局的问题侃侃而谈。执政官卢基乌斯?伦图卢斯首先发言,他说:“在我本人承担国家义务的同时,希望元老院的各位也可以勇敢大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你们仍打算像以前那样朝秦暮楚、首鼠两端,还对恺撒存有幻想,还想讨好恺撒的话,我将不会再一味地听从元老院的命令,而是要为我自己的未来考虑了。”他还说他也可以站在恺撒的一边,与恺撒友好相处。西皮阿的态度同样如此,他说:“如果元老院与我站在同一战线,那么庞培将不会弃国家于不顾;但是,如果元老院依然犹豫不决、拖拖沓沓的话,那么庞培也会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袖手旁观。”
元老院在城中召开这次会议时,庞培的大军就驻扎在城外,所以西皮阿此言就像出自庞培之口一般。接下来,元老院一些元老的话就比较温和了,马尔库斯?马尔克卢斯首先发言,他一开始就说时机未到,元老院应该等到在意大利全境的征兵结束、军队组建完成后再讨论此事。因为只有在军队的护卫下,元老院才能无后顾之忧,自由、自主地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决定。接着,马尔库斯?卡利狄乌斯发言,他要求庞培返回自己的行省,以此来消除战争的根源。马尔库斯?卡利狄乌斯认为,恺撒是担心他那被夺走的两个军团会被庞培据为己有,并被庞培布置在罗马附近来给他添堵。接着发言的是马尔库斯?卢孚斯,他的说法虽然与卡利狄乌斯的不同,但本意却殊途同归。这时,执政官卢基乌斯?伦图卢斯再次发言了,他把之前的人都批判了一番,卡利狄乌斯的提议被他坚决否定了,而马尔克卢斯也被他的训斥吓到了,不得不收回自己的话。就这样,在执政官内胁、军队的外迫和庞培党羽的恐吓下,元老院的大部分人屈服了,不得不忍气吞声地同意了西皮阿的建议,也就是恺撒需要在指定的日子前解散军队,如果他抗命不遵,将以叛国罪论处。保民官马尔库斯?安东尼和昆图斯?卡西乌斯立即行使了否决权,于是,会议的焦点立刻转移了,开始了有关此否决提议的争论。其间,有人主张严厉制裁恺撒,但他说得越凶狠,态度越坚决,恺撒的政敌便越高兴。
太阳快要落山时,元老院的会议才结束。之后,庞培便召他们出城相见。在他那里,庞培表扬了那些行动迅速的人,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而对于那些行动缓慢的人,他敲打了一番后又进行了一番安抚。或为奖赏、或为升迁,庞培的许多旧部,大量老兵再次应召入伍。同时,庞培也从原先恺撒交出的两个军团中挖了很多人过来。一时之间,军团指挥官、百夫长和应召老兵开始频频出现在罗马城甚至是罗马广场附近。执政官的党羽、庞培的手下以及与恺撒有宿怨的人都涌进了元老院,他们的数量是如此之多,他们的声势是如此之大,以至胆小者都被吓坏了,原本心存观望的人也不敢再犹豫了,而自由自主的决定也成了一种奢望。监察官卢基乌斯?皮索和司法官卢基乌斯?罗斯基乌斯说他们可以做使者,到恺撒那边去,通知他元老院的决定,同时要求给他们六天的时间来完成此事,有人更进一步说可以派出使者团去向恺撒表明元老院的态度。
……
《千年帝国的兴衰:一部多维度的罗马史诗》 本书聚焦于罗马文明从共和初期到帝国晚期,跨越千年的宏大历史进程。它摒弃了聚焦于单一事件或人物的传统叙事,转而以社会结构、经济变迁、文化思潮和军事变革为核心,力求勾勒出一幅全面、立体的罗马图景。本书旨在探索支撑这一庞大帝国数百年繁荣的内在机制,以及最终导致其结构性瓦解的深层原因。 --- 第一编:源起与扩张的基石(公元前753年 – 公元前27年) 第一章:城邦的诞生与早期社会结构 本书伊始,我们深入考察了罗马城建于台伯河畔的传说与现实,探究早期拉丁人的社会形态。重点剖析了王政时期(Monarchy)的政治雏形,特别是氏族(Gens)制度在早期罗马法律和社会等级中的核心地位。随后,我们将焦点转向共和政体(Res Publica)的建立,详细阐述了平民(Plebeians)与贵族(Patricians)之间旷日持久的“阶级斗争”(Conflict of the Orders)。这一斗争不仅塑造了罗马的法律体系——特别是《十二表法》的诞生——也奠定了其独特的权力制衡机制,即复杂的元老院、保民官与各种公民大会之间的互动模式。我们着重分析了“成文法”在罗马从地方性城邦向区域性强权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它如何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整合不同族群的无形之手。 第二章:意大利的统一与地中海霸权的崛起 本章详细描绘了罗马军事机器的早期演进。从对周边伊特鲁里亚人、萨莫奈人的征服,到对希腊化南意大利的控制,罗马展示了无与伦比的军事适应能力和政治韧性。我们不仅分析了罗马军团(Legion)在战术上的优势,更深入探讨了罗马的“同化政策”——如何通过授予不同等级的公民权、建立拉丁同盟和殖民地,将征服地区有效地纳入其统治体系,而非简单地掠夺资源。随后,篇幅转向与迦太基的“布匿战争”(Punic Wars)。本书将布匿战争视为决定性的转折点,探讨了腓尼泊力量如何激发了罗马海军的发展,以及汉尼拔的入侵对意大利本土社会结构产生的深刻、往往是破坏性的影响。我们考察了战争结束后,罗马如何通过整合西西里、西班牙和北非的广袤土地,正式确立其作为地中海主宰者的地位。 第三章:共和晚期的危机与制度的痼疾 随着财富的涌入和领土的急剧扩张,罗马共和国内部的矛盾开始激化。本章集中探讨了土地兼并、奴隶制泛滥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我们详细分析了格拉古兄弟改革(Gracchi Reforms)的尝试与失败,理解了他们为何未能成功地调和贵族与无地农民之间的鸿沟,以及他们的命运如何预示了共和政治的暴力化倾向。随后,我们将视角转向军事制度的“职业化”转型。马略改革(Marian Reforms)虽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也使得士兵的效忠对象从国家转向了个人将领。本书将重点阐释这一转变如何为苏拉、庞培和后来的凯撒等军事强人的崛起提供了制度性土壤,最终导致了元老院权威的衰微和“内战”的频发。 --- 第二编:帝国的构建与黄金时代(公元前27年 – 公元180年) 第四章:元首制的建立与秩序的重建 奥古斯都(Augustus)的胜利标志着罗马历史进入了“元首制”(Principate)时期。本章细致地考察了奥古斯都如何巧妙地“恢复共和国的表象”的同时,集中了所有的实际权力。我们剖析了“奥古斯都的和平”(Pax Romana)的内涵——这是一种建立在强大军事威慑、高效官僚体系和审慎外交之上的和平。重点分析了元老院、骑士阶层和新生的帝国行政机构之间的权力分配,以及罗马法体系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和系统化。我们还将考察奥古斯都对文化和道德的重塑努力,例如提比略、卡利古拉、克劳狄乌斯和尼禄等早期的皇帝,他们的统治如何考验着新体制的韧性与合法性。 第五章:帝国的鼎盛:五贤帝时代 本书将“五贤帝”时期(Nerva–Antonine Dynasty)视为罗马帝国的结构性成熟期。本章旨在展示帝国如何实现其地理和经济潜力的最大化。我们探讨了图拉真皇帝的对外扩张如何将帝国版图推至极限,以及哈德良皇帝的“巩固与防御战略”(如哈德良长城)所体现的治国理念的转变。重点分析了行省的“罗马化”进程,即意大利之外的精英如何通过法律、建筑和公民身份的授予,成为帝国治理的核心力量。我们研究了安敦宁·庇护和马可·奥勒留统治下的社会经济面貌,包括复杂的贸易网络、城市化进程以及帝国财政的稳健性。 第六章:法律、文化与日常生活 本章从社会史的角度审视鼎盛时期的罗马。我们深入探讨了罗马法(Roman Law)的精髓,分析了其如何从城邦习惯法发展为一套适用于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普适性法律框架,这对后世欧洲法律体系的深远影响。在文化层面,本书考察了希腊化影响下罗马文学、哲学和建筑的独特发展,例如维吉尔史诗的政治意涵和盖伦医学的成就。同时,我们也描绘了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从庞大的公共工程(水道、剧场)到城市中的作坊、澡堂和贫民窟,力求呈现一个充满活力、阶层分明、且高度依赖公共救济和娱乐的都市生活图景。 --- 第三编:转型与衰落的漫长轨迹(公元180年以后) 第七章:危机的酝酿与三世纪的动荡 康茂德皇帝的统治被视为帝国稳定期的终结。本章聚焦于“三世纪危机”(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探究导致这一危机的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分析了军事无政府状态(Barracks Emperors)的出现,数十年间数十位皇帝的快速更迭如何摧毁了中央权威。外部压力,如萨珊波斯帝国的崛起和日耳曼部落的持续渗透,迫使帝国不断地将资源投入到防御而非发展中。本书特别强调了经济的崩溃——恶性通货膨胀、贵金属短缺以及地方经济的碎片化趋势,这些是比蛮族入侵更具结构性的威胁。 第八章: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的结构性重塑 为应对全面危机,戴克里先(Diocletian)推行了激进的改革。本章详述了四帝共治制(Tetrarchy)的设立,分析了它在短期内恢复了行政效率,却也永久性地将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我们研究了戴克里先对价格的严厉管制、对职业的世袭化规定,以及对地方行政区划的重组,理解这些措施如何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换取中央集权的加强。随后,我们探讨了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的关键决策:基督教的合法化(米兰敕令)以及新都君士坦丁堡的建立。这些举措不仅改变了帝国的精神面貌,也从根本上确立了帝国权力中心向东方的转移。 第九章:东西方的分化与帝国的最终形态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于帝国在结构上的不可逆转的分裂。我们分析了西罗马帝国在五世纪面对持续的蛮族迁徙和入侵时,其军事、财政和政治系统的全面失效。与此相对,东部帝国(拜占庭)如何通过更集中的官僚体系、更稳固的财政基础和更易于防守的地理位置,成功地将自己转型为一个更具弹性的、以希腊文化为核心的政体。本书将探讨西罗马的最终崩溃并非单一事件,而是数百年间政治精英丧失治理意愿、军事力量被“蛮族化”、以及财政系统无法支撑庞大边境防线的复杂后果。 --- 结论:遗产的永恒回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罗马留给后世世界的持久遗产:从共和理念、成文法、工程技术到拉丁语对欧洲语言的塑造。我们认为,罗马的兴衰史并非简单的“进步”与“衰退”,而是一个关于如何管理复杂性、如何平衡扩张与整合、以及权力如何在制度与个人之间流转的永恒案例研究。其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至今仍是我们理解西方文明结构的关键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