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渊龙夫氏本书日文版的发行至今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但增渊氏面对一个历史和社会,所采取的“站在该社会的内面”、“历史地理解”的研究姿态,以及广视角、多学科研究的学风,在今天仍然具有典范的意义。增渊氏所一贯主张的对于“历史的内面的理解”一语的意义,以及构成历史根底的“心和情”研究,仍然散发着熠熠光辉。其研究成果,不仅在20世纪60年代点燃了日本学术界探讨学术的意欲和热情,也一定会给中国的研究者带来极其珍贵的启示和深思。
本书在继承和反省战前各种学派关于中国社会研究的基础上,主张站在中国社会的“内面”、“历史地”理解中国社会。作者的问题视角、开拓创新的研究手法,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究,大大推进了对于中国社会的总体把握和细部了解。本书从社会史的研究立场,展开了对任侠习俗、官僚制的性格以及专制主义经济基础成立等方面的精湛研究,成为学术研究之典范。
吕静,东京大学文学博士毕业,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先秦秦汉史、文物学、民俗学。长期以来以中国古代历史为研究方向,对古代民俗文化有很深入的研究。开设有中国漆器史、简帛学研究、出土简帛文献研究、历代盟书研究、汉字文化研究等课程。主要著作有《春秋时期盟誓研究——神灵崇拜下的社会秩序再构建》等,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序文平势隆郎
译者序吕静
序论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学说史的展望——
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两种方法论的视角
二 殷周社会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秦汉史研究中的问题所在
四所谓东方专制主义与共同体
第一篇 战国秦汉社会的结构及其性格
第一章 汉代民间秩序的结构及其任侠习俗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战国时代新型人际结合关系的性质
三秦汉之际游侠的活跃——刘邦集团的分析
四汉代民间秩序的结构与国家秩序的关系
第二章汉代的巫与侠
一問題的提出
二巫祝与游侠之间的关系
三巫祝的社会势力与国家秩序间之关系
第三章 墨侠
一问题的提出
二社会史范畴中墨者集团的社会性质
三兼爱与尚同
第四章关于战国秦汉时代集团之约
一问题的提出
二“约”、“约束”及其法的强制力
三“约”、“约束”与任侠习俗的关系
四战国秦汉时代“约”的历史性格
第五章商鞅变法的问题
第二篇官僚性的成立及其社会性格
第一章战国官僚制的性格
一问题的提示
二汉代的郎
三郎与庶子、舍人、中涓及其关系
四战国官僚制中的人员基础
五战国官僚制中“德”的因素和“术”的因素
六韩非子作为驾驭官僚之“术”的所谓“质”
第二章汉代国家秩序的结构与官僚
一问题的提示
二武帝的酷吏录用和御史制度变迁——《史记?酷吏列传》的制度史解读
三汉初官僚的任侠习俗与酷吏之对立——《汲郑列传》的社会史解释
四武帝以后官僚制中党派的发生——内朝与外朝
第三篇古代专制主义的成立及其经济基础
第一章先秦时代的山林薮泽及秦的公田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战国时代赋税收入的局限
三殷周时代的山林薮泽
四先秦时代的囿及其经济意义
五专制君主对山林薮泽的家产化及其经济意义
六山林薮泽的开垦与公田的设置
七结论
第二章先秦时代的封建与郡县
一问题的提出
二晋国设置原县和温县之经纬
三以温、原为中心的河内诸邑历史Ⅰ——殷末周初的河内诸邑
四以温、原为中心的河内诸邑历史Ⅱ——西周时代的河内诸邑
五以温、原为中心的河内诸邑历史Ⅲ——春秋初期的河内诸邑
六春秋时代县的性格——针对顾颉刚研究的批判
七晋之县与县大夫的性格
八县与鄙
九晋县的历史局限
十结语
第三章春秋时代的贵族与农民——围绕“初税亩”的解释
第四章关于《韩非子?喻老篇》中所谓楚邦之法
第五章汉代郡县制各个地域之考察
增渊龙夫后记(旧版)
中川学后记(新版)
译者后记
这本《秦汉帝国与社会变迁》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作者对秦汉时期国家形态的演变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关于郡县制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的分析,细致入微,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特别欣赏它不拘泥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深入到基层社会的细节之中,比如赋税徭役对普通农户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在国家治理下面临的差异化挑战。书中对“法家”思想如何被制度化、如何影响民众日常行为的论述,非常具有启发性。读完后,我对理解秦汉统一后,中央集权是如何艰难地平衡效率与地方认同的矛盾,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作者在处理史料时那种审慎而批判的态度,使得整个论述显得尤为扎实可信,绝非泛泛而谈的通史叙述可以比拟。那种对制度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充满张力的帝国运作模型。
评分《中古时代的政治伦理与士人阶层》这本书的书写风格,简直像是一场对魏晋南北朝思想风貌的深度漫游。它没有急于给出明确的“是”或“否”的结论,而是极其精妙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士人如何在“清谈”与“入世”之间徘徊挣扎。作者对“名教”和“自然”这对核心概念的梳理,可谓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门阀大族如何通过文化资本和道德姿态来维系其社会地位的剖析,这远比单纯谈论门阀的土地兼并更有深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这种在乱世中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极度张扬,究竟是社会动荡的产物,还是一种新的政治实践的萌芽?其文字的韵律感和哲思的深度,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古典学术的厚重美感,读起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它挑战了我们对“政治”的传统理解。
评分我最近读的《明清之际的民间信仰与社会秩序重构》一书,风格极其独特,带着一种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细致和敬畏。它不是讲述帝王将相的功过,而是深入挖掘了地方性的神祇崇拜、祖先祭祀以及秘密结社在地方治理中扮演的隐秘角色。作者对“地方性知识”的挖掘令人印象深刻,那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民间仪式和口头传说,在这里被赋予了严肃的研究地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不同神祇形象如何在地域间流动、融合,并最终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非正式契约”的论述所吸引。这种研究方法跳脱了传统的制度史框架,展现了国家权力如何必须与这些根深蒂固的民间力量进行复杂、微妙的“协商”。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从来都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单向过程,而是一场永恒的、多层次的互动与平衡。
评分《清代赋役制度的演变与国家财政困境》这本书,简直是政治经济学史的杰作。它的叙事风格冷静、数据详实,如同精密的外科手术刀一般剖析了清代财政体系的内在矛盾。作者对“摊丁入亩”这一看似简单的改革背后所涉及的社会阻力、地方士绅的对策以及最终的财政效果进行了极其精密的量化分析。我以前总觉得清朝后期的衰落是军事和外交失败的结果,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长期累积的财政结构性失衡才是更根本的内因。书中对漕运改革的得失、白银流入流出对地方经济的冲击等环节的阐述,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它告诉我们,一个庞大帝国的维持,其基础在于能否持续有效地从社会中汲取资源,而这条链条一旦断裂,再宏伟的政治蓝图也终将化为泡影。
评分不得不说,《宋代商业革命与城市生活》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细节的饕餮盛宴!如果说很多书都停留在宋代“重文抑武”的表面现象,这本书则直接潜入了宋朝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里。作者对汴京和临安的商业布局、行会组织的权力结构、甚至早市和夜市的管理条例都做了详尽的描摹。我简直能闻到茶楼酒肆里飘出的香气,看到柜坊里伙计们忙碌的身影。尤其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对“交子”的出现及其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的分析,充分展现了宋代社会灵活和富有生命力的面向。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宋代“积弱”的刻板印象,转而看到一个在经济和文化上高度发达的近现代前夜的社会形态。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平民化”,专注于普通人的经济生活如何推动了历史的巨轮,读起来既学术又充满烟火气。
评分一直想买,收齐了
评分人生百病有时已,唯有书癖不可医
评分期待已久的好书,终于活动拿下,谢谢京东
评分印刷清晰,内容丰富,好书推荐。
评分物流还是一如既往地好,商品也很棒!以后还会继续选择在京东购物!
评分古代社会史参考书
评分趁着有活动,心仪已久的书收入囊中,京东给力!
评分速度很快,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好书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