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晚清“今文学”运动 以梁著清学史三种为中心的研究

梁启超与晚清“今文学”运动 以梁著清学史三种为中心的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勇 著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晚清文学
  • 今文学
  • 清学史
  • 文学史
  • 近代思想史
  • 文化史
  • 学术史
  • 中国近代文学
  • 梁启超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51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59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华国学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0
字数:22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梁启超与晚清“今文学”运动——以梁著清学史三种为中心的研究》细读梁启超三种关键的清学史著述,澄清梁启超在晚清“今文学”运动中的角色。从细处再现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及陈述语境,是一部精心打磨十年的思想小品。

内容简介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于,他既是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又是记述者和阐释者:无论是清末新政、民初宪政等政治大事,还是晚清学术传承等文化思想进程。《梁启超与晚清“今文学”运动——以梁著清学史三种为中心的研究》从梁启超三种关键的清学史著述(即《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第八章《近世之学术》)入手,还原梁氏前后叙述的不同语境,澄清其在晚清“今文学”运动中的角色,将梁氏及谭嗣同、夏曾佑等人的“今文学”言论加以历史的解析,呈现出一个逐渐生成和变化着的过程。

作者简介

  张勇,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访问学者。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清代学术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当代中国史;著有《戊戌变法史述论稿》等。

目录

“清华国学丛书”总序1


一知识的源流:梁启超与晚清“今文学”研究

二变化的“形象”:梁著“清学史”三种有关晚清“今文学”叙述的比较

三学术与政治:《近世之学术》读解

四“偶然”的背后:梁任公著述《清代学术概论》之心意

五两种“兴味”与“晚年定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著述由来与意旨

六“自述”的检核:“今文学”运动中的梁启超

七变化与不变:重新认识晚清“今文学”


附录经今文学的异趋:张尔田与晚清民国时期的经史学

后记

精彩书摘

梁著“清学史”三种及在当时的影响

梁启超向被称为近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然论及学术贡献,则首推其史学论著,尤其是有关“清学史”的著述。
梁启超有关“清学史”的著述以《清代学术概论》(1920)、《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为代表作,此外则有早年所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第八章《近世之学术》(1904)。正如已有论者所指出的,梁启超有关“清学史”的这些论著,于“清学史”研究有“发凡起例的创辟之功”, 已成为“清学史”研究“必备的经典性名著”。
1902年,梁启超撰著《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以下简称《大势》),连载于当年的《新民丛报》。梁启超于该著作的“总论”中,将有史以来中国学术思想的变迁划分为八个时代,其中“清代学术”属于“七衰落时代,近二百五十年是也;八复兴时代,今日是也。”在其刊于篇首的目录中,列有“八、衰落时代 九、复兴时代”,依此则所谓“清代学术”应为该著作的第八章和第九章。但实际情况是,《大势》于1902年12月的《新民丛报》22号刊毕“第六章第四节”后即中辍;至1904年9月《新民丛报》53号续刊该作,则题为“第八章近世之学术(起明亡以迄今日)”。对此,梁启超于该章篇首作这样的解释:
“本论自壬寅秋阁笔,馀稿久未续成,深用歉然。顷排积冗,重理旧业。以三百年来变迁最繁,而关系最切,故先论之。其第六章未完之稿及第七章之稿,俟本章撰成,乃续补焉。”“原稿本拟区此章为二:一曰衰落时代,一曰复兴时代。以其界说不甚分明,故改今题。”
故《近世之学术》一篇,应是梁任公最早的“清学史”著述。
梁著“清学史”影响最大者,当属《清代学术概论》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清代学术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于1920年。学界通常接受梁启超本人的说法,即该著原是为蒋方震著《欧洲文艺复兴史》所作的“序言”,后因篇幅过长,遂单独成篇。《概论》初以《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蜕变》为题,连载于《改造》杂志;次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改为今题。迄1932年,商务版《概论》先后印行八版,足见销路之畅旺。《概论》甫出,即有好评。胡适《日记》有这样的评论:“任公此书甚好,今日亦只有他能作这样聪明的著述。此书亦有短处。他日当为作一评,评其得失” 。当然也有不同看法,亦见之于胡适友朋信札。傅斯稜曾告知胡适他的计划:“---闲暇或把梁任公的《清代学术思想史》批评批评也未可知,因为他那部书太糟,就是梁氏太无学问,只以滑头的手段去作著述家,要知人外有人,人人不尽可欺的。” 然据现有资料,除却李详的《〈清代学术概论〉举正》一篇 ,公开报刊上少见有对《概论》的专门评论。胡适、傅斯稜二人拟议的书评似亦未作。
继《概论》之后,1924年梁启超将其在清华等校讲授“清学史”的讲稿整理后分别交《晨报》、《国文学会丛刊》、《史地学报》、《东方杂志》等陆续刊载,此即梁著“清学史”的又一名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下简称《近三百年学术史》)。如同《概论》,《近三百年学术史》发表后,当时的公开评论亦不多见。
1929年梁启超逝世,在当时为数不多的有分量的纪念文章中,几无例外地都谈到他在“清学史”研究方面的贡献。如张荫麟《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称:“惟其关于中国佛学史及近三百年中国学术史之探讨,不独开辟新领土,亦且饶于新收获,此实为其不朽之盛业。” 被丁文江推许为当时纪念文章“第一”的郑振铎《梁任公先生》一文,则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作尤为重要,在梁氏以前,从没有过这样的一部著作发见过,她是这样简明扼要的将中国几千年来的学术加以叙述、估价、研究,可以说是第一部的中国学术史(第二部的至今仍未有人敢于着手呢),也可以说是第一部的将中国的学术思想有系统的整理出来的书。”对于梁氏晚年的清学史研究,郑振铎认为“这也是将《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一文中,关于清代学术一部分加以放大的。”而《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对于清代学术的有系统的一篇长论,但多泛论,没有什么深刻的研究的结果。独有对于康有为及他自己今文运动的批评,却是很足以耐人寻味的。” 郑氏推崇任公《大势》之作,胡适则以切身感受印证此说,胡适回忆:“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现在追想起来,有两点最分明。第一是他的《新民说》,第二是他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民说》诸篇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我彻底相信中国之外还有很高等的民族,很高等的文化;《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也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我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 在其他纪念文章中,郑师许认为,《清代学术概论》、《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几种书,“实在是梁先生最后的贡献予学术界的成绩,而后来研究梁先生的学术的人们所不可不读之书。” 缪凤林也称梁任公晚年“专精于《三百年学术史》及《文化史》”,天假余年,“其造福于史学界将无量”。 至1936年,郭湛波在其再版的《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中这样评价梁启超:“我以为他最大的贡献,要算他有清一代的思想学术的整理,非他人所可比及。” 郭氏此论,或可代表当时青年一辈对任公学术的认识。
当然,也有对任公清学史著述不以为然或加丑诋者。张尔田评论《概论》即云:“尚论一代学术,谭何容易!梁本妄人,又笃信其师,安得不妄。” 钱基博则不满此前李详“举正”《概论》之“毛举细故,引绳及于字句”,而直指所谓“梁氏症结所在”,以为《概论》“于清学之前因后果,实未睹其大体”,具体言之:其一,“梁氏只知以清代考证学菲薄宋儒,而不知清学疑古精神及其治学方法,胥出宋儒”。其二,“梁氏叙考证学极盛之反响,为公羊今文学,亦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之论”。即“不知前公羊今文学而非议考证学者”,有浙东史学一派;“并公羊今文学而批评考证学者”,则有陈澧、朱一新之兼采汉宋一派。其三,“戴震理欲之说,梁氏极意张大,以迎合青年之脆薄心理,得遂其纵欲长敖之私”。其四,“梁氏于桐城家备极轻薄,不知康有为之《新学伪经考》,即推衍方苞之《周官辨》一书,其他康氏疑古之大胆的假设,由方苞引其绪者不少”。其五,“公羊今文学,梁氏自以学所自出,著意叙述,不知公羊今文学之张设门户,当以江都凌曙晓楼筦其枢”。其六,“梁氏叙孙诒让得统于高邮王氏父子,以为清代考证家之后劲”,不知“其学实渊源家学,而远承宋学之永嘉经制一派”。 然而,张氏评论见于友朋通信,属于私议;钱氏批评引据有徴,却影响有限,很少为人提及。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梁启超与晚清“今文学”运动相关研究,但不包含您特定书籍《梁启超与晚清“今文学”运动 以梁著清学史三种为中心的研究》内容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向与时代关怀:从戊戌到五四的学术脉络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近代中国知识群体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所经历的思想嬗变、学术路径选择及其与时代政治进程之间的复杂互动。聚焦于1890年代至1920年代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本书不再以某一特定人物或思想流派的细致梳理为终极目标,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观的、多维度的知识场域图景,考察不同代际的知识分子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学术与救亡之间的张力。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力求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呈现近代思想图景的复杂性与内在逻辑。 第一部分:晚清学术的转型与域外思想的涌入 本部分着眼于甲午战败后,中国传统学术体系所面临的巨大冲击,以及知识精英群体对“何以中国落后”的追问。我们考察的重点并非晚清经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演变,而是知识界在面对危机时,如何重新评估传统学术的价值与局限。书中梳理了自强运动后期,以洋务派精英为主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内在矛盾如何日益凸显。更为重要的是,本部分将详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思潮、西方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初期的学术接受状态。不同于侧重于某一特定学派的著作,本书侧重于考察这些“域外新知”是如何被移植到中国的语境中,并在不同知识群体的头脑中进行“再编码”的,从而催生出新的理论形态。例如,对早期翻译作品及其传播路径的考察,揭示了思想传播的非线性特征及其在士绅阶层中的渗透速度。 第二部分:维新变法前后的舆论场域与学术争鸣 本部分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戊戌变法前夕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政治革新的压力下,学术讨论从书斋走向公共空间,形成一个初步的“舆论场”。本书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早期思想流变有所涉及,但重点在于分析围绕变法,不同学派——包括旧有的儒家保守派、支持变法的改良派以及更激进的革命派的论战模式。这里的“论战”不仅指文本层面的交锋,更包括对教育体制、报刊杂志、学会组织等社会动员工具的争夺。研究关注这些论战如何影响了彼时士绅阶层的政治选择,以及学术观点如何在与政治实践的结合过程中被简化、被符号化,从而加速了社会的分化。我们特别考察了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如何被转化为对现行政治体制的间接质疑,以及这种批判如何为政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三部分:清末民初的学术重塑与教育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国知识界面临着“政治解放”带来的新挑战——即如何在没有传统政治权威约束的环境下,重新确立学术和文化的权威。本部分深入分析了知识分子对教育体系的重塑努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新文化”的界定。我们考察了由蔡元培等人推动的大学理念的建立,以及早期学术机构如何试图摆脱传统师承关系的束缚,建立基于现代学科体系的研究范式。本书将探讨在这一转型期,如章太炎、王国维等学者在维护国学精粹与适应时代要求之间所做的艰难平衡。对于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等研究方法论的探讨,也侧重于考察其方法论的提出,是如何服务于近代知识分子重构中国历史叙事、确立其知识主体性的时代需求的。 第四部分:五四前后:“学术研究”与“思想启蒙”的张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及其后续影响。在此阶段,知识分子的角色日益分化:一部分人投身于彻底的文化革命,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进行全盘反封建的启蒙工作;另一部分人则坚持认为,在政治动荡之际,独立、严谨的学术研究才是民族复兴的根本。本书将详细比较这两种路径的张力与融合。我们考察了白话文学运动如何冲击了传统的文人叙事方式,以及“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入,如何将学术探讨与大众动员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对“新青年”等刊物中关于文学革命、伦理重塑的论述进行细致考察,揭示了启蒙知识分子在构建现代国民意识形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集体焦虑与雄心。 总结 本书力求超越对某一思想流派的孤立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知识分子在应对时代剧变中的思想反应、学术选择、社会动员方式的系统考察,勾勒出近代中国思想史由“经世致用”向“现代学术”艰难过渡的全景图。它旨在为理解中国现代性建构中,知识分子群体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提供一个更具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分析框架。读者将从中看到,晚清至民初的学术景观,是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一次次地自我否定与重塑,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知识体系的基本面貌。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对晚清的知识界,我一直有一种敬畏感。那是一个知识分子真正需要“出场”的时代,他们的每一个字、每一本书,都可能影响国家的命运。梁启超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他所秉持的“今文学”立场,必然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今文学”作为一种“新学”在当时是如何对抗根深蒂固的“旧学”的?这种对抗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是权力结构和文化话语权上的争夺。如果能从梁启超的视角,看到那个旧秩序是如何一步步瓦解,新思想是如何艰难破土而出的,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极高了。

评分

这部作品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对清末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充满了好奇。我尤其对“今文学”这个概念感到兴趣,它仿佛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旧瓶装新酒的尝试,试图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解读经典。梁启超作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他的思想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近代史。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剖析梁启超如何在这个运动中扮演角色,以及他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张力,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细腻地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追求,他们如何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寻找立足点,又是如何将学术思想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毕竟,晚清的转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理解那一时期思想界的脉动,对于我们今天反思文化传承与革新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读这种聚焦于特定历史人物和思潮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往往是那些细微处的钩沉和辨析。比如,梁启超与其他“今文学”倡导者的关系如何?他们之间是合作多于分歧,还是充满了学术上的论辩与张力?学术思想的碰撞往往比政治斗争更耐人寻味,因为它关乎的是观念的形成与固化。如果作者能挖掘出一些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故事或者书信往来,那就更棒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部有温度的学术史,而不是冰冷的年代罗列。那些思想交锋的火花,那种在黑暗中摸索真理的艰辛,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古典,但研究的却是近代化的开端。我猜测,作者一定花了大量时间去研读梁启超早期的文本,那些奠定其学术基础的著作。晚清的学术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政治诉求寻找合法性资源。梁启超如何将经学资源巧妙地转化为变法图强的理论支撑?这种“经世”的旨趣是如何贯穿其学术生涯的?我期待读到对这种方法论的细致分析,即一个传统学者是如何训练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公共知识分子的。那种学术转型背后的心路历程,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聚焦于梁启超思想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的一生都在变化,从早年的维新变法到后来的“新民”思想,其学术根基和思想资源一定与他所处的时代思潮紧密相连。尤其“今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学术范式,它强调经世致用,与传统经学有着明显的区别。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梳理梁启超在不同阶段的著述,来展现这种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的。是不是在梁启超的框架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清末学术思想从纯粹的考据转向更具现实关怀的过程?这种从“乾嘉学派”的精微考据到“戊戌变法”的宏大叙事之间的过渡,无疑是近代史上一段精彩的学术史料,希望能从这本书里得到启发。

评分

很满意!

评分

围绕梁启超清学史三种展开,破除一些前人成见

评分

北大出版,值得信赖,还未开封,内容看起来不错

评分

帮朋友买的,说比较优惠。

评分

*

评分

*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的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书真的很棒,朋友很满意啊

评分

围绕梁启超清学史三种展开,破除一些前人成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