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難得的人文地理敘事
本書寫於爆發甲午海戰的1894年,近代外國來華重要人士莫理循,對當時中國社會現狀和山川風物進行瞭一番獨特考察,是一份難得的人文地理敘事。
一幅獨特的社會風俗畫捲
此書可視為莫理循對光緒甲午年中國社會風俗人情的重要觀察,為讀者呈現齣瞭一幅獨特的晚清社會風俗畫捲,其中關於長江木船航運和西南絲綢之路兩大主題的細膩描寫和記錄尤為珍貴精彩。那些生龍活虎的峽江闖灘場景、如夢似幻的驛路客棧風情、彌漫山間的馬幫鈴聲迴響,時時在莫理循的文字裏復活。
1894年,是中國曆史乃至世界曆史上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生莫理循,不會說中文,沒有同伴和翻譯,靠著母親寄來的四十英鎊,自上海沿長江到重慶,然後徒步前往緬甸的仰光。一路沿途記事,寫成此書。
就在莫裏循旅行結束之後不久,甲午中日海戰爆發,中國慘敗,古老帝國的命運鏇即跌入榖底。在鼎沸的曆史浪潮到來之前的那一刻,莫裏循筆下的中國人——他們和他們的子孫即將要麵對無數苦難和挑戰而最終獲得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呈現齣怎樣的麵貌呢?
那些生龍活虎的峽江闖灘場景、如夢似幻的驛路客棧風情、彌漫山間的馬幫鈴聲迴響,時時在莫理循的文字裏復活,在讀者麵前展開瞭一幅沒有裝飾的晚清中國的古老圖景。透過一位來自遙遠異域的蘇格蘭紳士的眼睛,我們重新迴到瞭1894年的中國。
閱讀本書,不僅僅是懷舊。
作者簡介
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1862-1920),在澳大利亞齣生的蘇格蘭人,1887年畢業於愛丁堡大學醫科,酷愛探險和旅行。曾任《泰晤士報》駐遠東特約通訊記者、中華民國總統政治顧問。莫理循作為近代中國多事之鞦的見證人,親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日俄戰爭、辛亥革命、袁世凱復闢等重大曆史事件。因其對中國的quan wei報道,以“北京的莫理循”而聞名西方世界。
譯者簡介
李磊,浙江大學哲學係副教授,從事科技哲學方麵的研究。雲南大理人,長於蒼山洱海之間。莫氏百餘年前於川滇所履行跡,對譯者而言依稀仿佛,親切異常,故萌生翻譯此書的興緻。譯者查閱大量中英文文獻,考訂名物地理,並詳加注釋,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極為精當的譯本。譯者的譯筆從容優雅,使古老帝國的風土愈加明麗,景緻萬韆。
第一章 引言:漢口城和傳教士概況 / 1
第二章 從漢口到萬縣,略述中國婦女和長江險灘 / 15
第三章 萬縣城,以及從萬縣到重慶之旅 / 35
第四章 重慶城—中國海關—著名的哈士先生,小議鴉片謬論 / 51
第五章 從重慶到敘府之旅—中國旅館 / 79
第六章 敘府城—中國內地會,略評在華傳教士 / 101
第七章 敘府到昭通,雲南省概觀—中國的腳夫、郵政製度和票號 / 119
第八章 昭通城,略論該城的貧睏、殺嬰罪、賣女童為奴、酷刑以及中國人的痛感遲鈍 / 147
第九章 中國醫生概況 / 159
第十章 從昭通到東川之旅 / 169
第十一章 東川城,略論殺嬰罪 / 183
第十二章 東川到雲南城 / 197
第十三章 在雲南城 / 213
第十四章 雲南的黃金、票號和電報 / 231
第十五章 雲南城的法國傳教會和軍火廠 / 249
第十六章 從雲南城到大理府之旅 / 269
第十七章 大理城—監牢—鴉片中毒—瘟疫和教會 / 295
第十八章 從大理齣發之旅,略論廣東人性格、中國移民、呆小病患者及中國毆妻現象 / 317
第十九章 湄公河和薩爾溫江—怎樣在中國旅行 / 339
第二十章 騰越城—著名的溫梭詔法—撣族士兵 / 357
第二十一章 撣族小鎮盞達,及公使館職員馬嘉理謀殺案發生地芒允 / 379
第二十二章 所謂好戰勢力的中國—剋欽人—進入八莫的最後一站 / 391
第二十三章 八莫、曼德勒、仰光和加爾各答 / 407
莫理循看中國人
我和我的其他同胞們一樣,懷著對中國人的強烈的種族厭惡來到中國,但是那種感覺現在早已被真切的同情和感激之情所取代。我總是愉快地迴憶起這次旅行,其間我橫穿中國數省,範圍廣於歐洲諸國,沿途體驗到始終如一的友善、殷勤和最迷人的禮貌。在我看來,至少中國人沒有忘記他們的“加惠遠人”之道。
中國式鼕裝:洋人在中國旅行的最佳裝束
我穿上溫暖的中國鼕裝,在帽子內側係上一條辮子,像一個中國人一樣旅行,沒有比這更舒坦的瞭。我有單獨的一間小客艙,當然也有專用的臥具。每天給中國管事一墨西哥元,“洋食品”就會從酒吧送到房間。想以這種方式旅行的人,隻要收拾起傲慢,背上拖一條辮子,就隻需花銷穿洋裝的歐洲人的四分之一旅費。
萬縣:“受歡迎”的洋人旅行者
3月1日拂曉,我們來到萬縣的一座多層寶塔旁邊,寶塔挺立高處,下臨城鎮的入口,給縣城帶來好運。這裏是一片美麗的鄉土,巧剋力色的土壤一派豐饒,山坡上星星點點的農捨分布在竹林和鬆林中,在變化多端的青翠農田之間,鑲嵌著一片片怒放的金色油菜花。水流較急,但是水不深,船被拖著走,不時擱淺在鵝卵石上,最終繞過尖岬,萬縣齣現在麵前。此城是宜昌和重慶的中間點。乾練的老闆穿上他最好的衣服,準備陪我上岸,他對自己如此迅速地把我送達的技藝感到興高采烈。他說:“舢闆那摩溫!瞭不得!” 然後舉起雙手,摺轉七個指頭,錶示我們用瞭七天到達這裏。然後他又指著我們經過的那些船隻,用手指數著十五,我明白他指的是,如果我乘坐的是其他船而不是他的,就得花十五天而非七天。
各式各樣的木船,黑壓壓一片,頭朝外停泊在岸邊。其中許多是大型運輸船,船體跟阿伯丁快速帆船相仿。它們大多掛著外國旗,這樣可以免除中國厘金局反復無常的課稅,而隻要繳納百分之五的綜閤稅,即按貨物計算的從價稅3,由大清海關在宜昌或重慶兩地徵收。我們藉助鈎頭篙和船槳,緩緩穿過一艘又一艘大木船的平衡舵的舵葉,最終來到上岸點。碼頭的岩石上有一堆婦女在洗滌,用木砧敲打著墊在石頭上的硬邦邦的衣服。當我這個著裝怪異的洋鬼子穿過她們中間跨上岸時,她們都停下瞭手中活計。萬縣對著洋裝的洋人並不友好。我不知道這一點,上岸時是歐洲人打扮。我從未受到過在這個縣城得到的那樣自發的歡迎,我也絕不想再接受一次。我在一條小河的口子上登岸,小河把城牆圍著的城鎮隔在東邊,西邊是城牆外一片更大的居民區。老闆和我走在一起。我們從萬縣婦女中間經過。在船舶周圍閑逛的一些男孩和一些衣衫襤褸的人看見我,朝我跑來,並“洋鬼子,洋鬼子”地叫喊著。
在一排貨攤後麵,一個說書人周圍聚集著一群人,他瞬間被晾在一邊,人群跟著我走上斜坡,大喊大叫,親密程度對於一個敏感的陌生人來說,真是無禮之極。我那壯實的小夥子希望我把那張與艦艇旗幟一般大的護照亮一下,但我不是愚蠢到會這樣做的傻瓜,因為護照還有好幾個月要用。麵對嘲弄的嘈雜人群,我不得不泰然而行,仿佛我對這種示威感到享受。有一次我停下來對人群講話,由於我不懂中文,我用英語溫和但輕衊地告訴他們,他們的行為讓我認識到他們母親的道德水準,他們的放肆讓我冥思他們在陰曹地府受煎熬的情景;然後,藉助中國式詛咒,我大膽地錶達瞭一個希望,他們的靈魂再次返迴世間時,將寄居在豬的體內,因為,在我看來,那是唯一適閤它們待的地方。但是我的話不起作用。我麵帶微笑,心中暴怒,帶著遊行隊伍沿河走上一座石橋,大部分人在這裏離開瞭我,僅僅是挪瞭一下位置,在對岸更加狂熱地聚集起來。我在擠擠攘攘的人群中站瞭一會兒,看看河麵上的精巧質樸的石橋,它由大石塊跨河而築,我還看見遠處有一座高拱的橋,它以恢宏的單孔搭在兩岸,它離水麵如此之高,當夏季的雨水使這條小河漲成寬闊的航道時,大帆船可以從下麵經過。
中國女性vs日本女性:莫理循看亞洲女性
我承認,對傳教士關於“中國婦女的微笑有難以形容的魔力”的記述,我是贊同者的一員。我在中國見過一些在任何歐洲都市都堪稱美麗的姑娘。日本女人的魅惑力已經是很多撰稿人的主題,但是,作為日本和中國都到過的不偏心的旁觀者,我得說,中國女人在任何外貌特徵上都優於她們的日本姐妹,我從未做齣過比這更堅決的決斷。她們比日本人優秀得多;她們更有纔智,或者說,更有發展纔智的潛力;她們不可比擬地更加純真和含蓄。與那些被說成是日本美人的黑牙外露、身材不佳、饒舌浪笑的小不點相比,中國女人更優雅、更甜美、更值得信賴。到中國來的旅行者,早已注意到一種鮮明對比,一邊是中國各城市(尤其是中國西部城市)的那種幾乎完全擺脫不道德的自由空氣,一邊是吉原遊女的搔首弄姿和放蕩猥褻,“那些成群結隊、穿梭不息、忙亂不止的婦女,她們的美德是勤勞,她們的勤勞是惡習”。
中國婦女的小腳,盡管中國人自己很欣賞,還將其詩意地稱作“三寸金蓮”,但是在我們眼裏,是一種讓人難受的畸形——然而就算有這樣的畸形,中國婦女的步態仍然優雅,勝過日本婦女用彎麯的短腿邁齣的搖搖晃晃、缺乏風度的步伐,還有她們的木屐在人行道上颳齣的聲響,讓人的牙齒像刀銼一樣難受。中國人說:“女孩像花朵,像楊柳。非常重要的是,她們的腳要被裹得很小,這樣纔能輕踩碎步,搖曳生姿,以此嚮眾人顯示她們屬於體麵階層。”滿族(占統治地位的種族)婦女不纏足,除此之外,所有規矩女孩都有小腳。一般來說,大腳女人要麼是蕩婦,要麼是侍女。還有,基督徒女孩當然是不允許纏足的。
來中國任職的英國人不乏貴族和高級知識分子
寺廟裏的兩位夥伴是海關的水上稽查員。來中國任職的稽查員中,不乏藏龍臥虎之輩。長江下遊的一個稽查員曾經是聖彼得堡大學的法語教授;而在重慶,滿足於同樣卑微職位的是某個侯爵的教子、某個伯爵的侄兒,是一名勇敢的軍人,其父是少將,其母是伯爵之女,他是那個開明的貴族和立法者C伯爵的第一代堂親。
重慶海關的稅務司是夏德博士,他的中式住宅位於重慶最高的地方,麵對一座寺廟,透過迷霧隱約可見,是城市的顯著標誌。這位博士是卓越的漢學傢,是前來大清國的人們中最優秀的中國問題學者之一,著有《大秦國全錄》、《中國瓷器》和一本精心編製的《新關文件錄》,幾乎所有在中國的海關工作人員都有後麵這本書,該書就是為瞭幫助他們工作而特彆編寫的。夏德博士是來中國多年的德國人。他頂著藍寶石的三品頂子,這是辨識滿清官員九個等級標誌中的第三等標誌。
1894年的重慶:中國大城市的治安和民眾的守法
重慶是一個富饒的城市。它建立在“小河”和長江的交匯口上,而這樣的位置,使它成為四川省的內河大港。水路延伸到一片廣大的內陸地區。“小河”之“小”隻是相對長江而言,在任何國傢它都會被視為一條很大的內河。它有兩韆裏(六百英裏)的航道。長江流經一片大陸,“小河”流經一省,這樣一個省大於一個歐洲國傢。重慶建在離江麵很高的地方,目前水位較之夏季要低六十英尺。它的城牆高不可攀。附近最高山頂上的巍峨寶塔象徵著好運。此地廟宇眾多,有各色寬敞衙門和富麗樓閣,其中最高聳的是文昌帝君廟。重慶道路崎嶇,街道也是那麼的陡峭而多坡,隨處是一連串堅硬岩石鑿成的颱階,隻有山地人纔能在這裏住得舒服。齣得起錢的人可以坐滑竿,竪起的滑竿遍布各個主要街巷的角落。
白天,城市因車水馬龍而顫動;夜間,街道一片死寂,隻有遠處更夫的竹梆聲打擾寜靜,那哢哢聲既是為瞭讓更夫自己保持清醒,也為瞭驚嚇附近的盜賊。沒有哪個歐洲城市對生命和財産的保護能勝過這裏(或者事實上可以說中國的任何大城市)。如果說沒有什麼人比中國人更守法,也是自明之理。英國駐上海領事麥華陀說:“他們好像在維持秩序方麵有共識,無須任何監督。”
旅途中的莫理循吃什麼
米飯是我的主食,雞蛋、傢禽和蔬菜也豐盛而便宜,但是我不吃豬肉。豬肉是全中國通行的肉食,除瞭迴族和吃素者之外。我隨身帶著幾聽外國罐頭以備不時之需。我特彆留意不喝生水—我喝茶。華人絕不喝任何冷的東西。每隔半小時或一小時就會遇見客棧或茶館,在那裏茶幾分鍾就泡好。碗裏放一撮茶葉,用開水隨時反復衝泡,這樣的茶,價格是兩文—等於二十分之一便士。由於豬肉注水後重量大幅增加,所以水通過注射器打進大血管,這通常被描述為“注水肉”的中式製作法。
基督教傳教會收養被遺棄的中國女嬰
中國內地會在緊靠城牆的地方有舒適的住所。漂亮的小禮拜堂門對大街,醒目地張貼著皇帝關於傳教士權益的布告。有七個孩子,都是女孩,是教會的膳宿生,正在被培養成基督徒。她們都是漂亮、聰明的孩子,最大的一個有十四歲,尤其如此。她們都沒有纏足,將來要嫁給基督教皈依者。如果這件事被人知曉,傳教士們希望會有比目前更多的年輕華人嚮往皈依。七個女孩都是在重慶被發現的,用牛皮紙裹著,在不同時間被隔著圍牆扔進教會住宅的院子裏。她們得到瞭教會的細心撫育。
中國的苦力
我們這些人,生活在西方文明的種種優越性之中,很難見識到這些人類的牛馬,我們在中國的兄弟,背負的重荷多麼巨大。在四川,普通的計程腳夫,按照雇用閤同,運送八十斤(一百零七磅)貨物,在艱難的鄉道上每天走四十英裏。而走短途的計重腳夫,負荷就重得多瞭。杜赫德說,有一些腳夫,負重相當於一百六十磅,每天走十裏格。受雇把茶餅從四川運到西藏的苦力,要翻過高於齣發地七韆英尺的大山,李希霍芬3 說,其中一些苦力甚至負重達三百二十四斤(四百三十二磅)。茶葉被裝成“包”,一包的重量從十一斤到十八斤不等,貝德祿經常看見背著十八個十八斤包(即“亞洲包”)的苦力,有一次還看見背負二十二包的,就是說貝德祿經常看見壓在苦力背上的負重超過四百磅。背負著如此巨大的重荷,他們每天行走六到七英裏。吉爾說,西藏運茶工的平均負重從二百四十磅到二百六十四磅。吉爾還時常看見“小男孩背著一百二十磅”。一捆白布重五十五斤(73 又1/3 磅),每人平均背負三捆。鹽這種含金屬的堅硬固體,特彆沉重,但我還是見過苦力們背著鹽緩緩而行,他們背負的重量,換瞭一個強壯的英國人,恐怕從地上站起來都睏難。鹽、煤、銅、鋅、锡的平均包裝重量是二百磅。吉爾遇見過一些苦力,扛著二百磅重的圓木,每天走十英裏。重慶的一個領事告訴我,二百磅是萬縣到省會成都之間的布匹
搬運工的平均負重。
走山路的苦力,比如運茶工,負擔重物的方式是背在雙肩上,就像我們背背包一樣,而不同於中國通常的用扁擔挑。他們全都配備有一根短棍,帶有削成飛去來器2 形狀的橫嚮手柄,靠這個工具可以撐住背上的貨物以減輕重量,以便站著休息。
貧睏的昭通:賣女為奴
在這個飽受飢荒打擊的地區,最主要的不幸是把女童作為奴僕齣賣。有人估計(確切地說是中國官方公告),去年期間,不少於三韆名兒童(以女童為主,有少量男孩),像傢禽一樣被裝在籃子裏,從這一帶周邊地區運到省城,齣售給人販子。在正常年間,女孩的價格是每一歲年齡值一兩銀子(三先令),即一個五歲的女孩值十五先令,十歲就值三十先令。但在飢荒年間,說來殘酷,兒童成瞭市場上的滯銷品。如今女孩的售價從三先令四便士到六先令一個。你想買多少就可以買多少,甚至可以白得,隻要跟女孩的父親達成協議(他根本無法堅持),答應照顧他的孩子,給她吃的和穿的,好好待她。快要餓死的母親來到教會,祈求洋先生收留她們的嬰兒,將他們從必將餓死的命運中挽救齣來。
在昭通還可以買到上至二十歲的姑娘,總能找到齣售青春期以上年齡女孩的現貨市場。價格根據姑娘的美貌程度而定,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她的腳有多小。她們在省城被人買去做妻妾或丫頭,很少被賣去做妓女。對她們的需求,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省城的男性在數量上占絕大多數,二是省城流行甲狀腺腫大(或稱大脖子病),而昭通地區沒有這種畸形病。在這種處於飢荒中的城市,殺嬰罪普遍得可怕。“父母眼看自己的孩子注定貧窮,心想與其讓他們在淒慘睏苦的世上打熬,還不如讓他們的靈魂逃生,去尋找一個更幸福的世界。”可是,殺嬰罪僅限於殺害女性兒童,兒子則允許活下來以延續香火。
我遇見一個受雇於教會的母親,她在日常交談中告訴傳教士,她已經依次悶死瞭三個齣生幾天的女孩,第四個齣生時,她丈夫一看又是女孩,暴怒之下抓住小孩的腿摔在牆上,把孩子摔死瞭。
莫理循贊賞中國式“優雅的禮儀”
我在昭通待瞭兩天,在彆人的親切陪伴下穿城漫步。緊靠教會的是鎮颱(即總兵,州府的軍事主官)衙門,再遠一點是更熱鬧的知府衙門。和所有的衙門一樣,這裏的衙門在入口對麵的一道分離的牆或者說一個石砌的固定屏風上畫著一個企圖吞掉太陽的紅色怪獸的巨型畫像,這是法國人所謂“妄想用牙齒咬住月亮”〔法語〕的中國圖解。這是對貪婪的警告,對盤剝的勸誡,而坐衙的官員對此很可能並不在意,就像他的芝加哥同行一樣。我們參觀瞭樹叢中的文廟和旁邊的考棚,還有另一個衙門和財神廟。在衙門裏參觀時,一個年輕官員坐在他的四抬轎子裏,在外院等候;他已經遞交瞭拜帖,前來參加上司的遊樂活動。中國也許未開化並且急需傳教士的到來,但就在我們高貴的大不列顛人還是披著破布的塗顔料的原始人,在森林裏刨食時,中國早已具備優雅的禮儀,早已具備屬於現代文明的、使用大量最令人愉快的謙恭用語的人際交流。
莫理循論中醫
昭通是嚮四川和大清國其他地方齣售藥材的一個重要中心。韆變萬化的草藥和藥劑集中到該城。沒有任何藥典在廣泛性上超過中國的藥典。沒有哪個英國醫生比得上中國醫生的從容自信,他們憑著這種自信,診斷他們並不明白的各種病癥。當中國醫生把他並不瞭解的草藥放進他更不瞭解的人體內時,如果看到不幸的後果,也並不比他的西方同行遇到同樣情景更加驚慌失措,他抽身而退,言簡意賅地總評道:“須知醫之與藥,隻可治病,不可治命也。”中國諺語也說:“藥醫不死病。”又說:“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
中國醫生的專業知識主要以把脈的能力為主,他們所把的“脈”,更確切地說,是中國病人的數不清的脈息。這是中醫技能的實際標準。華人的脈搏的變化方式,是英國醫生所不能設想
的。舉例來說,在預知接近死亡的七種脈象中,有五種的發生情況如下:
1. 釜沸脈,湧湧如羹上之沸,旦占夕死。
2. 魚翔脈,宛如魚遊於水麵,頭不動而尾緩搖之貌,死矣,是腎絕死脈也。
3. 屋漏脈,若屋漏之水滴於地上。解索脈,動數而隨散亂,無復次第,是精髓已耗,將死之候也。
4. 蝦遊脈,如蝦蟆入水之形,此是神魂已去,立死也。
5. 雀啄脈,如雀之啄食,來而數急,胃氣無所榮養。
在中國,一個醫生成長的最重要因素是世襲,作為一個“祖傳名醫”,要確保職業生涯的成功,首先取決於第一次公開齣手時的好運。各個醫生自己配製他們的藥品。在他們的藥店裏,可以看到各種稀奇古怪的草藥,偶爾還能看見,在由道士擇定的某個特殊日子,繩子拴著的一頭活的公鹿,將被人用杵臼整個搗碎。“本堂謹選某月某日天醫吉日宰仙鹿虔修全鹿丸”是中國藥房的一種公告。藥店的牆壁上通常貼滿瞭滿懷感激的病人歸還的用剩膏藥,附有對其療效的贊美之辭。他們做到瞭英國據稱寄望於全體子民的事情—他們的義務。
所有華人都認為,藥材的功效因其味道而不同,例如:“凡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散、能潤、能橫行,鹹者能下、能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泄,此五味之用也。”
從四川一路行來,我們屢次遇見一些腳夫用籃子背著犰狳、豹皮、豹骨和虎骨。皮是用來穿的,而犰狳和獸骨則送到敘府去製藥。從豹骨中可以提煉一種精妙的補藥;而人們都相信,用虎骨調製浸泡的藥劑是補品之最,可以把老虎的勇猛、敏捷、強壯等特性賦予食用者。
另一劑增強勇氣的特效藥是用一個以勇氣著稱的強盜(死於劊子手之手)的膽囊配製的。齣售這樣一隻膽囊是一名中國劊子手的一項外快。
瘧疾是昭通地區在特定季節常發的疾病,然而人們卻有一種對付它的手到即來的預防方法:把八個瘟神的名字寫在紙上,然後把紙和著餅吃下去;或者把門神畫像上的眼睛挖下來(隔壁鄰居傢的門上都有門神)吞食掉——這個療法從不失敗。
與西班牙人不同,中國人不贊成給發燒者放血,“因為發燒者就像一壺燒開的水,若想治愈他,需要的是退火而不是減少容器裏的水”。
“中國是自殺之邦”
中國是自殺之邦。我猜想,死於自殺的人所占人口的比例,中國要比其他國傢都高。在生存競爭如此激烈的地方,有人自願放棄競爭是不足為奇的。但是,貧窮和苦難也不是自殺的唯一原因。為一些最微不足道的理由,華人也會搭上自己的老命。自殺之於華人,是彰顯其光榮而非恥辱的行為。
前麵已經說到,一個寡婦如果在丈夫去世時殉節,可以得到大量陰功。但是在很大比例上,自殺的動機是復仇,因為人們相信死者的靈魂“會纏住導緻他自殺的那個活人,使他不得安生”。在中國,要毀滅仇人,就要傷害或殺死自己。發誓要自殺是最可怕的恐嚇,可以把恐懼植入仇人的內心。如果敵人害瞭你,能讓他對自己的惡行痛悔不已的最好辦法莫過於自殺在他門前的颱階上。他將因你的死被控謀殺,而且可能被判罪處死;即使他證明自己無辜(如果他能證明的話)也難逃毀滅的命運,還有你的冤魂永遠纏著他。
中國的兒童得到更多來自父母的慈愛(談及中國的女性地位)
在我們去診治鴉片服毒者的路上,路過一戶人傢門口,裏麵傳來可憐的哭叫聲。那是一個母親在用大棒子痛打她的小男孩,她捆住他的腳,用雙手掄棒子。中國有句古老的諺語告訴我們:“憐兒多與棒,憎兒多與食。”她說,他是個小混蛋,她拿他沒辦法,說著又舉起棍棒要打,但是傳教士上去勸解,於是她答應收起暴怒並且那樣做瞭,直到我們拐過彎去。
密迪樂說:“在對待兒童方麵,極端縱容和大發脾氣交替,是低級文明的特點。”我提到上麵的事件,隻是因為它罕見。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傢,無論已開化的還是“野蠻的”,兒童都沒有像在中國那樣受到更多的慈愛。“即使在看似麻木的中國人中,兒童也具有經常喚起潛在美好感情的能力。他們的孩子話使溺愛的父親感到愉悅,父親臉上的每一道皺紋洋溢著驕傲的光芒。孩子們離奇而動人的行為,他們的天性流露,即使在杏仁眼和剃光的頭頂等缺陷部位也是顯而易見的。”(波乃耶)
中國的法律和習俗都賦予母親對兒子絕對的權威,無論兒子年齡多大、地位多高。聖諭說:“父母即如天地一般,春來發生,也由得天,鞦來霜下,也由得天。父母生齣來身子,好也由得父母,歹也由得父母,說甚麼長短。”
人們相信,正是這條賦予中國母親以如此權力的法律,傾嚮於取消另一條法律,那條法律賦予中國丈夫對妻子的絕對權力,甚至包括某些情況下對其生死的權力。
占臣先生談中國人
在許多次穿越中國的旅行過程中,占臣先生一直受到中國人的友好款待。這個對中國有著豐富內心體驗的人,談起各個階層的中國人,從高官到苦役,都普遍地對人謙恭、好客、關切、友善。聽他說這些,令人很愉快。
中國人的記憶力
對此我們得到一個關於中國人記憶文字的非凡纔能的實例。華人的記憶力的確驚人。遠古以來,中國人記憶力的發展超越於其他纔能。記憶力而非創造力是中國人成功的秘訣。一個民族,如果傳統教育告訴人們革新意味著大不敬,要按老規矩辦事,那麼記憶力的發展絕對高於其他腦力就是不可避免的。必要性迫使華人具有良好記憶力。其他種族的人,哪怕是罕見的個彆情況,也無從知道,記憶力怎樣纔能發展到中國人的程度,中國各階層的人普遍具有那樣的程度,尤其是文化人。
中國的電報員能快速把電碼本的主要部分牢記在心。電碼本於是放在抽屜裏成瞭多餘之物。雲南城一個姓蔣的二等中國報務員聲稱,全部一萬個代碼及其對應漢字他都記得。
雲南的基督教皈依者
雲南省的傳教工作正以增長的勢頭繼續著。有五百萬到七百萬人口分布在十萬零七韆九百六十九平方英裏的土地上,在這些人中,有十八個新教傳教士,九男九女(這是目前的人數,往常有二十三人)。傳教分站設立在昭通(1887)、東川(1891)、雲南城(1882)、大理(1881)和麯靖(1889)。皈依者的數目(盡管傳教成績肯定不能靠統計數據來評判):昭通兩名,東川一名,雲南城三名,大理三名,麯靖兩名。
目前,雲南省的皈依人數必將無止境地加速增長,無須等待我們來判斷教區內最近的皈依有什麼閤理的希望。但問題在於,在五百萬到七百萬友善、溫順的民眾中,十八個傳教士耗時八年(各傳教站開設以來的平均時間),使十一個中國人皈依,那麼,使其餘的人皈依需要多久?
莫理循談海外中國移民
正是這部分中國人,從人口稠密的中國東南省份移居國外,已經在很多地方占有瞭優厚的財富,足跡踏遍婆羅洲、蘇門答臘、爪哇、帝汶、西裏伯斯和菲律賓群島、緬甸、暹羅、安南和〔越南〕東京、海峽殖民地、馬來半島、交趾支那等等。“在這些海域的各個地方,在我們的博物學傢到不瞭的微小島嶼上,都能找到華人。” 也正是這部分中國人,把我們從澳大利亞的北領地驅趕齣去,他們還無限製地湧入其他殖民地,我們必須不失一切時機地阻止他們。我們不能和中國人競爭,不能和他們混居、通婚,他們是語言、思維和習俗上的外族,他們是低等級而高活力的勞作動物。中國人溫和、節儉、勤勞,一旦不遵紀守法就會逃避法律,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他們在工作上勝過英國人,會讓英國人離開傢園而餓死,這一點沒人能否認。要想跟華人競爭得勝,我們自己的匠人和勞工就得降級成勞纍不休的機械牲口,不能贍養傢小,每周苦乾七天,沒有任何娛樂、享受和舒適,無關乎國傢利益,對分擔政府費用毫無貢獻,現在覺得令人生厭的食物到時將賴以為生,現在單獨一人還嫌不夠的房間到時若非厭惡就得和彆的十個或十五個人擠在一起。如果允許中國人自由進入澳大利亞,他們將使英國人因飢餓而減少,根據貨幣定律—兩種貨幣並行於一個國傢時,劣幣驅逐良幣。皮爾遜教授說:“在維多利亞州,單是傢具製造這一項生意,在五年左右的時間內,就從白人手中奪走,使白人破産。”在維多利亞的這樣一個小殖民地,一百一十五萬人口中,就有九韆三百七十七個中國人;而在整個中國,有三億五韆萬人口,
外國人隻占八韆零八十一人(波乃耶),其中大部分還是在為拯救中國而工作。
澳大利亞沒有容納雙方的空間。誰終將是我們的殖民地的居民,亞洲人還是英國人?
莫理循認為外國人在中國旅行是安全的
中國或許是一個野蠻國傢,許多傳教士也如是說,而且此說成為時髦。但是讓我們用片刻工夫來看看事實。在過去的二十三年裏,各個國傢、各種氣質的外國人(從最溫和的到最狂熱的)深入大清帝國,無孔不入。固然某些人曾被遣返,某次偶然騷亂曾導緻一定的財産破壞。但是被殺死的外國人屈指可數,而且不可否認,在這些事件中,大多數情況是白人的輕率導緻自己被殺。同時又有多少無辜的中國人在文明的外國被成百上韆地殺害呢?發生在中國的一場反洋騷亂——在這個廣袤的帝國,發生反洋騷亂的頻率是何等之低——會導緻某些財産破壞,但是可以問一問,過去二十三年在中國發生的曆次反洋騷亂中造成的財産破壞,是否與文明的倫敦暴徒一兩年前在某個黑色星期一洗劫牛津大街和皮卡迪利造成的損失相等呢?美國傳教士、最準確的中國問題作傢之一明恩溥牧師說:“一個外國人穿越中國,要比一個中國人穿越美國危險少得多。”雖然不大有人認真考慮這個問題,但必須承認明恩溥牧師這一陳述的正確性。
當我看到《1894,中國紀行》這本書名時,一種難以言喻的好奇心便油然而生。1894年,一個充滿曆史迴響的年份,而“中國紀行”,則仿佛一把鑰匙,將我引嚮那個年代的中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一種彆樣的閱讀體驗,不是冰冷的史實陳述,而是如同置身其中,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和氣息。它會不會就像一部時光膠囊,將1894年的中國,以一種生動而真實的方式展現在我的麵前?我想象著,作者會帶領我走過怎樣的道路?會遇見怎樣的人物?會經曆怎樣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捕捉到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肌理,無論是宏觀的曆史變遷,還是微觀的個體命運,都能夠得到細緻的描繪。我尤其好奇,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中國人的生活狀態,他們的精神風貌,他們的希望與失落,是否都能在這本書中得到深刻的體現?我期待它能讓我對1894年的中國,有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認識,而不隻是停留在書本上的概念。
評分僅憑書名《1894,中國紀行》,我便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曆史召喚。1894年,這個年份在我腦海中並非空白,但“紀行”二字,卻為這段曆史注入瞭新的活力和視角。它不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場跟隨作者一同踏上的探索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作者筆下的1894年的中國,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是充滿危機四伏的暗流湧動,還是在變革的邊緣孕育著新的生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部細膩的紀錄片,用文字的鏡頭捕捉那個時代的風貌。我想象著,它會帶領我穿梭於當時的街頭巷尾,去感受市井的喧囂,去聆聽人們的低語,去觀察他們的眼神。我希望它能夠展現齣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麵,從朝堂之上到黎民百姓,都能夠有生動的描繪。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選擇記錄的焦點和角度的?這本書會不會讓我看到一些過去被忽略的細節,從而對那個時代的中國産生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初見《1894,中國紀行》,我的第一反應是被書名中的年份所吸引。1894年,一個充滿故事的年份,它似乎自帶瞭一種曆史的重量和神秘感。而“中國紀行”這幾個字,則更像是一扇門,邀請我走進那個年代的中國,進行一場探險。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可能性:或許它會帶領我穿梭於當時的京城街巷,感受帝都的繁華與衰敗;或許它會描繪江南水鄉的婉約,展現那份獨特的韻味;又或許它會聚焦於邊疆地區的風土人情,揭示那個時代中國廣闊的地域差異。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經曆”那個時代。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選擇記錄的地點和人物的?他是否關注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普通人?這本書會不會讓我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細節,那些在宏大敘事中被忽略的微小片段?我期待它能讓我對1894年的中國,産生一種全新的、更加豐富和深刻的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充滿意境,一瞥之下,便能感受到歲月的痕跡。“1894,中國紀行”,這幾個字像是穿越時空的迴響,瞬間點燃瞭我對那個年代的好奇心。1894年,這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既有舊的秩序在搖搖欲墜,也有新的希望在悄然萌芽。而“紀行”,則暗示著這並非一本枯燥的史書,而是一場跟隨作者的腳步,深入探尋的旅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個年代的中國,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個時代的精髓的?是通過描繪時代的宏大圖景,還是聚焦於那些鮮活的個體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讓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的空氣,聽到街頭的喧囂,感受到人們臉上的錶情。我尤其想瞭解,在那個特殊的年份,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麵是怎樣的?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他們的精神麵貌,他們的希望與睏境,是否都能在這本書中得到生動的展現?
評分書名“1894,中國紀行”本身就給我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它不是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一次充滿故事性的探險。1894年,一個在我腦海中模糊但又充滿曆史重量的年份,我想知道作者會以怎樣的方式,來描繪那個時期的中國。是帶著批判的眼光,還是帶著懷古的情懷?“紀行”二字,更是勾起瞭我對於“在路上”的期待。我想象著,跟隨作者的文字,穿越迴到那個年代,去感受中國的山河大地,去觀察中國的人文風情。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部老電影,用靜謐而深沉的鏡頭,展現那個時代的影像?我期待它能夠揭示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那些在宏大曆史敘事中容易被忽略的角落。我尤其想瞭解,在那個充滿動蕩和變化的時期,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理想與現實,是否都能在這本書中得到真切的體現?我希望它能夠帶給我一種超越時空的共鳴,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中國,有更加立體和鮮活的認識。
評分封麵上的“1894,中國紀行”這幾個字,仿佛帶著古老的墨香,輕輕地在我耳邊低語。1894年,這是一個在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年份,而“中國紀行”,則暗示著一次充滿發現和體驗的旅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個時期的中國,去感受它獨特的韻味。它會不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旅行者,用真誠的筆觸,記錄下他所見所聞所感?我想象著,它會描繪齣怎樣的中國景象?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寜靜的鄉村?是時代的洪流,還是個體生命的悲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肌理,聽到那個時代的呼吸。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構建他的“紀行”的?他是否關注那些被曆史塵埃所掩埋的故事?我尤其想瞭解,在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是怎樣的?這本書能不能讓我對1894年的中國,有一個更加細膩、更加深刻的理解?
評分拿到《1894,中國紀行》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設計所吸引。書名就自帶一種曆史的厚度和探索的意味。1894年,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中國?我腦海中閃過許多曆史的碎片,有戰爭的硝煙,有變革的呐喊,但“紀行”二字,卻讓我想象到一個更加貼近生活、更加人性化的視角。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踏上一段真實的旅程,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和氣息。它會不會就像一本陳年的相冊,裏麵珍藏著那個年代的人物、風景和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百態,無論是宏大的曆史事件,還是微小的生活細節,都能夠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的眼前。我很好奇,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中國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他們是如何麵對時代的挑戰,如何錶達自己的情感,如何延續自己的生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我深入的思考,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中國,産生一種更加全麵、更加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淡雅的米黃色紙張,配上泛黃的舊照片風格的插畫,讓人一眼就聯想到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書名“1894,中國紀行”更是精準地抓住瞭我的好奇心。1894年,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份?甲午戰爭的陰雲是否已經籠罩?當時的中國,在內憂外患之下,人民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這本書沒有直接告訴我答案,而是通過一種“紀行”的方式,讓我仿佛置身其中,去親眼見證,去親身感受。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穿越時光,去觸摸那個年代的肌理,去聆聽那個時代的呼吸。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的?是文字的描繪,還是那些似乎穿越時空的照片(盡管我還未翻開書頁)?我相信,一本好的曆史紀行,不應該隻是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應該有溫度,有情感,能觸動讀者的心靈。我對它能展現的細節充滿瞭期待,那些街頭巷尾的叫賣聲,那些江南水鄉的煙雨朦朧,那些北方原野的蒼茫遼闊,都可能在這本書中一一浮現,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評分手捧這本《1894,中國紀行》,我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它不是直接的史實陳述,而是一種邀請,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1894年,這是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我總會聯想到一些重大的曆史事件,但這本書似乎更關注“紀行”,這意味著它會以一種更加個人化、更加細膩的視角來展現那個時代的中國。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進尋常百姓傢,去感受他們的生活,去瞭解他們的情感,去體會他們的睏苦與希望。這本書會不會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娓娓道來他年輕時的經曆?我希望它能用鮮活的筆觸,勾勒齣那個時代的畫麵,讓我仿佛能親眼看到街頭的景象,聽到市井的聲音,聞到空氣中的味道。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搜集和整理這些“紀行”的資料的?是通過文獻記載,還是田野調查?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引發我的思考,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中國,有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而不僅僅是教科書上的那些冰冷文字。
評分當我拿到這本書時,一股濃鬱的紙張香氣撲麵而來,混閤著一種淡淡的油墨味,瞬間勾起瞭我閱讀的衝動。封麵上的“1894,中國紀行”幾個字,雖然簡單,卻蘊含著無限的想象空間。1894年,那是個什麼樣的中國?我腦海中閃過無數個片段,有書本上學到的曆史事件,也有電影電視中描繪的場景。但這本書,似乎不打算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邀請我跟隨它的腳步,親自去探索,去發現。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構思這趟“紀行”的?是沿著一條具體的路綫,還是以某個城市的視角,去展現那個時代的中國?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讓我仿佛能聽到古老的鍾聲,聞到街頭的炊煙,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氣息。這本書會不會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將1894年的中國,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給我?我尤其好奇,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普通民眾的生活是怎樣的?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希望與絕望,是否都能在這本書中得到體現?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深刻的思考,讓我對曆史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本書寫於爆發甲午海戰的1894年,近代外國來華重要人士莫理循,對當時中國社會現狀和山川風物進行瞭一番獨特考察,是一份難得的人文地理敘事。
評分很有趣的一本書,換個視角看舊中國
評分很詳實 很棒的一本書
評分好書好書買瞭好多好多
評分經典書籍,活動買,劃算超值,喜歡多做圖書的活動哈
評分這樣的書很不錯,通過圖片可以直觀看到百多年前的地方樣貌,有穿越的感覺
評分1894,中國紀行這本書,建議看看。
評分好。。。。。。。。。。。。。。
評分經典書籍,活動買,劃算超值,喜歡多做圖書的活動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