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二十略(套装上下册)

通志二十略(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樵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志
  • 中国历史
  • 地方志
  • 史学
  • 古籍
  • 清史
  • 文化
  • 文献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00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106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73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通志二十略(套装上下册)》是郑樵所著通志一书中的精华部分。通志书共二百卷,由纪、谱、略、世家、列传、载记等六种形式组成。略分工十篇,五十二卷,通称通志二十略,简称为通志略。郑樵于史书编撰力主博通之论,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书除二十略之外,皆为隋以前各史书之粗略综合,惟二十略有其独到之处。在体例方面,与其前杜佑之通典及其后马端临之文献通考相近,世人遂有“三通”之称,在史书编撰中,与纪传、编年二体可鼎立而三。

内页插图

目录

氏族略第一
氏族序
氏族目绿
以国为氏
以郡国为氏
以邑为氏
以乡为氏
以亭为氏
以地为氏所居附
以姓为氏氏附
以字为氏
以名为氏
以次为氏亲附
以族为氏
夷狄大姓
以官为氏
以爵为氏
以凶德为氏
以基德为氏
以技为氏
以事为氏
以溢为氏
以爵系为氏
以国系为氏
以族系为氏
以名为氏国邑乡附
以国爵为氏邑爵附
以邑系为氏邑官附
以官名为氏官氏附
以邑缢为氏
以谧氏为氏
以爵谥为氏
代北复姓
关西复姓
诸方复姓
代北三字姓
代北四字姓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复姓以兹复姓不知其本,故附四声之后
总论十三篇

氏族略第二
以国为氏
古帝王氏
周同姓国
周异姓国
周不得姓之国

氏族略第三
以邑为氏
周邑
鲁邑
晋邑
卫邑
郑邑
齐邑
夏商以前国
夷狄之国
以郡国字为氏
漠郡国
楚邑
宋邑
韩邑
魏邑
赵邑
秦邑
诸国邑
汉魏邑
以乡为氏
以亭为氏
以地为氏所居附
以姓为氏氏附
以字为氏
周人字
鲁人字
晋人字

氏族略第四
以名为氏
古天子名
帝王名
古人名
卫人字
郑人字
宋人字
齐人字
邾人字
诸国人字
陈人字
楚人字秦人字附
周人名
鲁人名
晋人名
郑人名
吴人名
卫人名
齐人名
楚人名
夏人名
宋人名
诸国人名
名字未辨
以次为氏亲附
……

氏族略第五
氏族略第六
六书略第一
六书略第二
六书略第三
六书略第四
六书略第五
七音略第一
七音略第二
夭文略第一
夭文略第二
地理略
都邑略
礼略第一
礼略第二
礼略第三
礼略第四
谥略
器服略第一
器服略第二
乐略第一
乐略第二
职官略第一
职官略第二
职官略第三
职官略第四
职官略第五
职官略第六
职官略第七
选举略第一
选举略第二
刑法略
食货略第一
食货略第二
艺文略第一
艺文略第二
艺文略第三
艺文略第四
艺文略第五
艺文略第六
艺文略第七
艺文略第八
校雠略
图谱略
金石略
灾祥略
昆虫草木略第一
昆虫草木略第二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前言/序言

  通志略是郑樵所着通志一书中的精华部分。通志全书共二百卷,由纪、谱/略/世家、列传,裁记等六种形式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称涯通志二十略。郑樵于史书编撰力主博通之论,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共书除二十略之外,皆为隋以前各史誉之粗略综合,惟二十略有其独勋之处,在体例方面,与其前杜佑之通典及其后马端临之文献通考相近,世人遂有“三通”之称,在史书编撰中,与纪传、编年二体可鼎立而三。
《通志二十略》(套装上下册)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收录了二十种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类著述。此套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历史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内容涵盖了从古至今,从宏观到微观的诸多方面。 上册:溯源与格局 上册的重点在于梳理历史的脉络,展现文明的演进,以及认识宏观的国家与社会结构。 卷一:溯流——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本卷深入探讨了中华文明的源头,从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到考古学揭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勾勒出早期先民的生活图景、社会组织形态以及对宇宙自然的早期认知。重点分析了“三皇五帝”的传说及其历史学上的意义,考察了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的辉煌,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如何将中华文明的信史向前推进。同时,本卷也关注早期社会中的信仰体系、祭祀活动以及礼乐制度的雏形,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内核奠定基础。 卷二:王朝变迁——秦汉统一与帝国气象 这一卷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秦朝,分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深远影响,包括文字、度量衡、车轨的统一,以及对后世政治体制的塑造。随后,详细阐述了汉朝的兴衰,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独尊儒术,到“丝绸之路”的开辟,展现了强盛帝国的风貌。本卷亦探讨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科技(如造纸术)、经济(如盐铁官营)、思想(如黄老之学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以及士人阶层的崛起。 卷三: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新生 本卷描绘了自汉末黄巾起义至隋朝统一前近四百年的分裂与动荡时期。详细梳理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曹魏、蜀汉、东吴的政治军事斗争。接着,深入剖析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灭亡的原因,以及东晋南渡带来的南北方文化交流与碰撞。重点关注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与在北方的建立政权,分析了“五胡乱华”背景下民族的迁徙、融合,以及对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基因的重塑。此外,本卷还探讨了佛教的传入与兴盛,玄学的兴起,以及文学艺术(如诗歌、书法、绘画)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展现了乱世中的文化活力。 卷四:集权与繁荣——隋唐盛世的辉煌 本卷以恢宏的笔触描绘了隋朝的短暂而重要的改革,如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对南北交通和经济的意义,以及科举制度的创立。随后,重点展现了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其政治上的开明开放,经济上的繁荣昌盛,文化上的兼容并蓄。详细分析了唐朝的府兵制、均田制,以及对外交流的盛况(如遣唐使、鉴真东渡)。同时,本卷也深入探讨了唐朝的思想文化,包括诗歌(李白、杜甫)、散文、佛教的鼎盛,以及女性地位的变化。 卷五:重塑与转型——宋元两代的经济与社会 本卷着眼于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变革。分析了宋朝“冗官、冗兵、冗费”的困境,以及其在军事上的积弱。但更重要的是,本卷着重展示了宋朝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业城市的兴盛(如汴京、临安),纸币的出现,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文化上,理学的兴起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科技上的创新(如活字印刷术、火药的应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如宋词、山水画)都得到了详尽的介绍。接着,本卷也探讨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其广阔的疆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如马可·波罗来华),以及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某些影响。 卷六:全球视野——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世界格局 本卷将目光投向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描绘了古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重点考察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体系,如与朝鲜、日本、越南、东南亚各国的关系。详细阐述了“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分析了这些交通要道在商品、技术、文化传播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乃至非洲联系起来。本卷也关注中国古代的对外战争,如对匈奴、突厥、契丹、女真的征伐,以及与周边民族的长期对峙与融合。通过考察这些对外关系,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在古代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下册:精微与思辨 下册将视角从宏观的历史叙事转向更具体、更微观的领域,深入探索思想、艺术、科学、制度以及民众生活等方方面面。 卷七:思想的星空——诸子百家的智慧 本卷深入解读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璀璨群星。详细阐述了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构建。深入探讨了道家(老子、庄子)的“道”与“无为”,及其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考察了墨家(墨子)的兼爱、非攻,法家(商鞅、韩非)的法治思想,名家(惠施、公孙龙)的逻辑辩论,以及阴阳家、纵横家的思想流派。本卷不仅分析了各学派的理论体系,更探讨了它们在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卷八:文字的力量——经典文献与文学艺术 本卷关注中华文明的载体——文字,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辉煌文学艺术成就。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文献,如《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等,分析其内容、形式及历史价值。深入探讨了历代文学的演变,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如四大名著),展现了中国文学丰富多样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同时,本卷也关注书法(如王羲之、颜真卿)、绘画(如顾恺之、吴道子)、戏曲等艺术门类,分析其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卷九:格物致知——科学技术与工艺 本卷聚焦于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即所谓的“四大发明”之外的诸多领域。详细介绍了天文历法(如张衡的地动仪、郭守敬的授时历)、数学(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秦九韶的方程解法)、医学(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学)、农学(如《齐民要术》)、建筑(如都江堰、长城)、冶金、陶瓷、丝绸等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理论发展。本卷旨在展现中国古代人民在观察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这些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卷十:制度的基石——政治法律与官僚体系 本卷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以及支撑这些制度运行的官僚机构。详细分析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如三省六部制、刺史制度、郡县制等。关注了官僚选拔机制(如科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官员的任用、考核、升降等规章制度。同时,本卷也考察了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如《唐律疏议》、《大明律》等,分析其基本原则、刑罚制度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此外,本卷还探讨了地方行政管理、户籍制度、赋役制度等,勾勒出古代中国庞大而复杂的治理结构。 卷十一:经济的脉络——农业、手工业与商业 本卷将重点放在中国古代经济的各个环节。详细分析了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技术的进步(如曲辕犁、水车)、主要农作物的种植以及灾荒的应对。考察了古代手工业的繁荣,如丝织、陶瓷、冶铁、造纸、酿酒等行业的技艺和发展。同时,本卷也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包括市坊制度、货币的演变(从贝币到纸币)、商业网络的形成、商人的社会地位以及重要的商业城市。通过对这些经济活动的研究,展现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 dynamism。 卷十二:生活的画卷——民俗风情与社会百态 本卷将视角拉近,聚焦于古代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社会风俗。详细描绘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生活习俗。考察了古代的教育、娱乐、宗教信仰(如民间信仰、道教、佛教的世俗化)在普通人生活中的影响。同时,本卷也关注了古代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犯罪现象、社会救济等,展现了古代社会丰富多彩的图景和复杂的人情世故。通过这些细致的描绘,读者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间的烟火气。 《通志二十略》(套装上下册)通过对历史、文化、思想、艺术、科学、制度、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解读,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而完整的古代中国形象。本套书内容丰富,论述严谨,风格各异,无论是历史爱好者、文化研究者,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丰富的知识,领略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评价 (从个人阅读体验出发,强调其作为通史类读物的易读性和信息量) 我最近入手了《通志二十略(套装上下册)》,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上册。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有兴趣但又不太想深入钻研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信息量又不至于过于晦涩的书。《通志二十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把中国古代社会从天文地理到衣食住行,再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分成了一个个的小专题,就像一本大百科全书,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来阅读。我尤其喜欢“居处略”和“服饰略”,读起来很有画面感,让我能够想象出古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打扮的,感觉非常亲切。而且,书里虽然内容翔实,但语言并不是那种板着面孔的学术腔调,反而比较通俗易懂,即便是我不太了解的领域,也能通过这本书的基本介绍,获得一个大概的了解。虽然有些地方可能还不够深入,但对于一个想要建立起对中国古代社会基本认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它就像一个向导,引领我一步步探索古代中国的各个角落,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知识和新乐趣。

评分

第二段评价 (侧重宏观视野下的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 我一直觉得,真正优秀的历史著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事件的堆砌,更应该能够展现出历史的脉络和社会的变迁。《通志二十略》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在上册中,那种被历史的长河所裹挟的感觉,着实令人振奋。这本书的“二十略”涵盖了从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到文化风俗的方方面面,仿佛一张巨网,将古代中国社会的全貌呈现在我眼前。例如,在“职官略”中,我得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朝代官僚体系的演变,以及权力结构的变化对社会政治生态的影响。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朝代的兴衰,都与制度的完善与否息息相关。而“食货略”则详细记述了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政策调控,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韧性和局限性,有着不可估察的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看似琐碎的文化现象的记录,比如“礼乐略”中对古代礼仪制度的细致描绘,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生活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总的来说,《通志二十略》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大门,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生活、如何创造、如何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评分

第一段评价 (侧重历史研究的严谨与史料挖掘)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我一直致力于寻找那些能够提供丰富原始资料、并且经过严谨考证的著作。《通志二十略》这个书名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宏大叙事和细致梳理的野心,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虽然这本书的下册还在我的书架上等待我深入解读,但仅仅是上册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它所涵盖的“二十略”并非随意拼凑,而是围绕着历史发展脉络,有条不紊地展开。例如,在“天文略”部分,作者不仅罗列了历代的观象数据,更重要的是,他引用了大量散落在各类史籍中的零散记载,并加以考订,力图还原古代天文观测的真实图景。这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技术水平、宇宙观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同样,“地理略”并非简单的疆域描述,而是深入到了古代各地的山川形胜、交通要道、物产以及民族分布,这为我研究古代的经济发展、军事策略以及民族迁徙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会在引述原文的同时,对可能存在的矛盾之处进行辨析,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治学精神在当下可谓难能可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陈列,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历史的肌理,去感受那些早已消逝的时代的回响。

评分

第四段评价 (侧重学术价值和对相关研究的推动作用) 对于长期关注中国古代制度史的学者而言,《通志二十略》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我非常庆幸能够及时购得此书,并以上册为例,谈谈我的初步感受。本书的“二十略”并非简单的目录式罗列,而是对中国古代各项重要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阐述,其学术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特别是在“兵志”和“刑罚略”的梳理上,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官方史书,还广泛涉猎了各类碑刻、奏疏、文集等一手资料,对古代的军事制度、战争形态、刑罚体系的演变进行了详尽的考证。这为我们研究古代的军事战略、社会治安以及法律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问题时的审慎态度,他不会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展现出历史事件的多重可能性。这种严谨的治学方法,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减少不必要的学术争论,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书中对一些长期被忽略的领域,如“工艺略”和“医药略”的深入挖掘,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可以说,《通志二十略》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著作,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知识桥梁。

评分

第三段评价 (从普通读者角度出发,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性与启发性)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通志二十略(套装上下册)》的时候,我对“通志”这两个字还有点打怵,总觉得会是一堆枯燥晦涩的文字。但是,当我翻开上册,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写法非常有趣,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历史书那样,上来就给你讲一堆人名地名,而是把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单独拎出来,像一个个专题一样,让你能集中注意力去了解。比如,我之前对古代的历法一点概念都没有,看了“天文略”,才知道原来古人观天象这么讲究,还和农业生产、国家大事息息相关。还有一个“度量衡略”的部分,我才意识到原来古代的长度、重量、容量单位都和现在完全不一样,而且还经常变动,这让我对古代的商业贸易和工程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书里还讲了很多关于古代服饰、饮食、节日习俗的内容,读起来就像在听故事一样,一点都不觉得枯燥。而且,读完一个“略”,我都会觉得好像又多了解了古代社会的一点点,感觉自己像一个侦探,慢慢拼凑出一个更完整的古代中国。这本书真的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发现,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生动有趣,而且里面蕴含着那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

评分

哈哈哈,好书,啊哈哈哈哈哈,值得购买

评分

优惠给力,京东配送赞?十一活动很精彩。

评分

非常好的一套书,值得收藏品味!

评分

京东购物,感觉真好

评分

感谢京东,这么好的书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

评分

内页插图

评分

《通志二十略(套装上下册)》是郑樵所著通志一书中的精华部分。通志书共二百卷,由纪、谱、略、世家、列传、载记等六种形式组成。略分工十篇,五十二卷,通称通志二十略,简称为通志略。郑樵于史书编撰力主博通之论,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书除二十略之外,皆为隋以前各史书之粗略综合,惟二十略有其独到之处。在体例方面,与其前杜佑之通典及其后马端临之文献通考相近,世人遂有“三通”之称,在史书编撰中,与纪传、编年二体可鼎立而三。

评分

很不错的一套丛书,收着慢慢看

评分

砌墙专用,我真的还想再活500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