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本(足本全解版,七十二处订正补遗,导读+白话译文+注释+注音+插图)

论语读本(足本全解版,七十二处订正补遗,导读+白话译文+注释+注音+插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定一 著
图书标签:
  • 论语
  • 经典
  • 国学
  • 先秦
  • 文化
  • 教育
  • 注译
  • 白话文
  • 入门
  • 插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293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4371
品牌:果麦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论语》是中国人的必读书,而《论语读本》则是阅读《论语》的必要选择。
  版本靠谱:参考了从东汉郑玄、唐代孔颖达、南宋朱熹、清代王引之程树德到当代钱穆、杨伯峻等上百位《论语》研究者的成果。
  新的成果:对七十二处前人误解误读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做了订正补遗。说服力极强,新鲜有趣,发人深省。
  内容扎实:每篇有导读,每一章有白话文全译文、注释、注音、插图,一目了然,读懂《论语》不费力。满足《论语》初学者、知识人士、儒学专家等多类读者需求。
  名家推荐: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撰写长篇跋文推荐,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诚意推荐。


内容简介

  
  《论语》是儒家头等重要的经典,记载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和他弟子们的言行。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论语》是中国文化原典。它的教诲和影响,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会习俗、行为方式和心理习惯中,是中国人人必读的文化宝典。
  系统论专家,特级教师刘定一先生,在精研《论语》数十年之后,写出了这本《论语读本》,此书订正多处前人误读误解,补充了大量新鲜有趣的内容。有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译文,注释、注音、插图、导读,全方面辅助当代读者阅读。得到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台湾作家张大春全力推荐。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刘定一
  上海人,特级教师,系统论专家
  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负责人,精研《论语》数十年,常年开设《论语》讲堂,好评如潮。

目录

  
  学而篇第一/001
  为政篇第二/013
  八佾篇第三/032
  里仁篇第四/052
  公冶长篇第五/063
  雍也篇第六/079
  述而篇第七/092
  泰伯篇第八/107
  子罕篇第九/116
  乡党篇第十/132
  先进篇第十一/152
  颜渊篇第十二/172
  子路篇第十三/184
  宪问篇第十四/200
  卫灵公篇第十五/223
  季氏篇第十六/238
  阳货篇第十七/248
  微子篇第十八/265
  子张篇第十九/275
  尧曰篇第二十/291
  《论语》解读订正补遗一览表/298
  跋刘定一师《论语读本》/302

精彩书摘

  
  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只要能自行管理生活起居,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1.束,束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古人不许剪发,少年梳洗、盘发、簪髻是要大人动手的。
  2."脩"字古文如图。左边是人,右上角是个"攴"字(音pū,现在写成"攵",意思是手里有所执持),执持的是"脩"字的中间一二竖所代表的工具,作用于右下方的肉,指代肌肤。足以表明"脩"指清洁肌肤之事。"脩"又通"修","修"字右下角的"彡",音"衫",是须发;"修"的本义是梳理须发。可见"脩"与"修"的异同在于都是整洁人身,只是部位不同。

  所以"自行束脩"应该是指不要父母家人为自己梳头盥洗整装修饰,起居能够自理。郑玄也说过束脩是指十五岁以上,孔子收徒没有现今那么刻板的年龄规定,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间,子张当时十三岁就跟在他身边了,生活起居当然能自理,便是明证。西汉桓宽《盐铁论·贫富》:"余结发束脩,年十三,幸得宿卫,给事辇毂[niǎngǔ](皇帝的车舆,代指京城)之下",是本章很好的注解。

  11.2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四人侍坐在孔子身边。孔子说:"我是比你们年长几天,但大家不要太当回事。你们平日总说没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假如有人知道你们了,你们想担当什么呢?"
  子路抢先答道:"假如有一个千乘之国挤夹在大国间,外面有军队打进来,内部又连年饥荒,让我去治理,接连三年,可使民众有勇气面对,并让他们认识到解决国难的办法。"孔子牵起嘴角笑了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样?"冉有对道:"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区,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可使人民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就有待君子来实现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呢?"公西华对道:"我不是说我能怎样,只不过想学着做吧。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同,我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在场当一个相礼助手。"
  孔子又问:"曾点!你呢?"曾晳正在鼓瑟,瑟声渐渐停下来,铿的一声,丢下瑟站起,对道:"我的想法与前面三位不同啊。"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各说各的志向而已。"
  曾晳说:"到了暮春,穿着新缝的春装,约了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一起到沂水边盥面洗手濯足,畅游舞雩台,一路歌咏回家。"孔子听得,感叹地说:"我和曾点想法一样啊!"
  子路等三人退出,曾晳不跟上,留下请教孔子:"您对他们三位说的怎么看?"孔子说:"也就是各言己志罢了。"
  曾晳说:"先生为什么要笑话仲由呢?"孔子说:"有志治理邦国,讲究的是礼,他自己却抢先发言,我笑他的是不知谦让,并非笑他想治理邦国。难道冉求追求的不是治理邦国吗?哪里有纵横六七十里、五六十里土地还算不上邦国的呢?难道公西赤追求的不是治理邦国吗?他志在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那不是诸侯之事,什么才是?说公西赤志向小,谁能算是大志啊!"

  1.曾晳,名点,曾参的父亲,孔子早年弟子。居:平日。
  2.则何以哉以,做。用法与"视其所以"的"以"一样。
  3.率尔:轻率,抢先,不假思索。
  4.摄乎大国之间:从"摄"字的结构可悟大拇指与食指夹住的耳朵皮是什么处境,千乘之国就这样夹在大国之间,无可奈何。
  5.比及,一一接续。哂[shěn],有讽刺意味的微笑。
  6.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纵横。如,或如。指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
  7.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有是孔子的前期弟子,《先进》篇首章,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为国以礼,冉有自认不足,所以他说:至于礼乐,要等待君子。
  8.宗庙之事,如会同:宗庙之事,指祭祀。《周礼·春官·大宗伯职》:"诸侯时见曰会。殷覜曰同。""殷覜[yīntiào]",周代诸侯定期派使臣朝见天子的礼制。
  9.端章甫:端,玄端,礼服名;章甫,礼帽名。动词"穿戴"省略。
  10.小相:相[xiàng],相君礼。《周礼·秋官·司仪职》注"摈相":"出接宾曰摈,入赞礼曰相。"摈有上中下,相也有大小。公西华可任大相,谦称自己只想当小相。
  1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希,通稀。作,站起来。
  12.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即撰述,指前三位陈说的抱负。
  13.莫春者:莫,通暮。
  14.浴乎沂:在沂水边盥面洗手濯足。
  15.舞雩:指舞雩台,祭天祷雨之处。郑玄:"沂水在鲁城南,雩坛在其上。"其处有坛有树。
  16."风乎"与上文"浴乎"的主语都是一行游人,作为人的活动的"风",意思不是"讽"便是"放逸"。显然要选后者。《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牛马放逸也到不了对方地界)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所以"风乎舞雩"的意思是在舞雩台周边纵情游逛。
  17.吾与点也:"与(與)"的字形是相帮举物(见9.1章),转意为"与共",与某人站在一起。孔子感叹说,他与曾点引为同道。



《论语》:穿越千年的智慧回响 穿越历史的风烟,聆听先圣的心语,品读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经典——《论语》。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孔子言行录,是儒家学派的 foundational text,更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它以简练的语言,朴实的叙述,记录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问答、言论和生活片段,勾勒出一位至圣先师的崇高人格和深邃智慧。 不仅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人生的指南。 《论语》的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道德修养、政治伦理、教育方法、人生哲学等诸多领域。它不仅仅是一部古代文献,更是一本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在书中,我们能看到孔子如何强调“仁”的至高境界,体悟“君子”的修养之道,理解“礼”的社会功能,学习“孝悌”的家庭伦理,感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这些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治国理政,都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仁者爱人”,开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篇章。 “仁”,是《论语》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是人最根本的道德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基石。从“克己复礼为仁”到“泛爱众,而亲仁”,孔子层层深入地阐释了“仁”的内涵。他教导我们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理解他人的需求,关怀他人的疾苦。这种超越个体局限的博大胸怀,倡导的平等友爱,不仅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更能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当我们面对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时,《论语》所倡导的“仁爱”精神,无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教会我们如何以真诚之心对待他人,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君子”,塑造顶天立地的精神人格。 《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形象,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笔下的君子,并非高高在上,而是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他们“敏于事而慎于言”,注重实际行动,言语谨慎,力求合乎道义。他们“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内心光明磊落,胸怀宽广,而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论语》关于君子的论述,不仅是对个体品德的要求,更是对社会栋梁的期盼。它引导我们认识到,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心的坚定与道德的完善,鼓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始终保持一份清醒与操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对他人有益的堂堂正正的“君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点亮教育的智慧之光。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被奉为圭臬。《论语》中记录了大量关于教育的论述,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主张终身学习,并将学习与思考、实践相结合。他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品德,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他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问。这种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我们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礼”,构建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石。 “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另一重要概念,它既是社会行为规范,也是人伦关系的调节剂。《论语》中的“礼”,并非僵化的形式,而是体现了对他人、对社会应有的尊重和规范。它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告诫人们要时刻以合乎礼仪的方式行事。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通过遵守礼节,可以约束自己的欲望,实现内心的道德升华,从而达到“仁”的境界。在现代社会,虽然礼仪的形式有所变化,但其所蕴含的尊重、谦逊、秩序等精神内核,依然是维系社会和谐、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 “孝悌”,传承家国情怀的血脉纽带。 “孝悌”是儒家思想中关于家庭伦理的核心。《论语》中,“孝”不仅指奉养父母,更强调尊敬父母,顺从父母的教诲,以及在父母去世后,能够继续发扬父母的德行。“悌”则指尊敬兄长,爱护弟妹。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否做到孝悌,是其能否成为仁者的重要前提。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只有在家庭中建立起良好的伦理关系,才能推己及人,构建和谐的社会。这种对家庭的重视,对亲情的珍视,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至今仍是我们维系家庭和睦、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精神力量。 穿越时空的对话,触及心灵深处的共鸣。 翻开《论语》,就如同开启了一场穿越两千多年的精神对话。孔子的智慧,并非高深莫测的哲学理论,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关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关于成败得失的豁达,关于面对困难的坚韧,都仿佛在低语,触及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阅读《论语》,我们或许会为孔子的博学多才而赞叹,为他的人格魅力而折服,为他的深刻洞见而醍醐灌顶。更重要的是,我们会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找到安顿心灵的港湾,找到面对人生挑战的力量。 《论语》并非一本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可以融入我们生活的智慧。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感到迷失与焦虑。《论语》中所蕴含的平和、理性、中庸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静下心来,审视自我,反思生活。它教导我们如何在得失之间保持平常心,如何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如何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它鼓励我们专注于当下,做好眼前的事情,并从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论语》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不足,又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无论你是初次接触,还是多次研读,这部经典都将以其深厚的智慧,丰富你的内心,启迪你的思想,升华你的人生境界。 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份来自先圣的馈赠,在《论语》的智慧光芒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看重的是一本经典读物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这本《论语读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的“七十二处订正补遗”这个特点,真的让我感受到了编纂者的用心和专业。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在其他版本中被认为是固定写法的地方,这本书进行了更正,并给出了详实的考证依据。这种敢于挑战传统、追求真知的精神,在我看来是非常宝贵的。而且,注释部分也显得十分严谨,很多地方都引用了历代学者的观点,并且进行了比较分析,这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全面地认识《论语》。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书中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让我对“仁”、“礼”、“君子”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我一直对《论语》有兴趣,但总觉得原版太过晦涩,而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过于简化,要么译文过于口语化,失去了古文的神韵。这本《论语读本》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的注释非常详尽,解释了许多我平时容易忽略的字词本义和引申义,而且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解释,还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习俗进行阐释,让我对很多句子有了更深的理解。白话译文也做得非常到位,既保持了原文的意境,又通俗易懂,读起来毫无障碍,仿佛孔子就在我耳边娓娓道来。而且,作者在翻译时,并没有过度解读,而是尽量贴合原文的意思,这一点非常难得。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句子,书中也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并且说明了理由,这对于深入研究《论语》非常有帮助。

评分

我之前对《论语》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名句,但这本书让我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了解。白话译文和注释的结合,加上清晰的段落划分,让我能够理解每一句话在整个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注音功能,对于我这种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想更准确地朗读《论语》,但很多字的读音并不确定,这本书提供了准确的注音,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开口朗读,也更能体会到古人语言的韵味。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本,更是在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收获良多。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为我这种初学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尝试过一些《论语》的书,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读不下去,要么是注释太少,要么是解释太难懂。这本《论语读本》的导读部分就做得特别好,它从《论语》的成书背景、核心思想、主要人物等多个角度进行了介绍,让我对整本书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然后再深入到具体的章节,就感觉更有条理了。白话译文和注释是分开的,这样我就可以先读白话文理解大意,然后再对照注释去研究原句,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论语》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且,每个章节的导读部分也很清晰,点出了本章的重点,帮助我抓住核心内容,效率大大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我收到书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我觉得物超所值。封面不是那种花哨的亮面,而是略带磨砂的触感,色彩搭配也很素雅,很有古籍的风范。打开来,页边距的设计也很合理,不会显得拥挤,阅读起来很舒服。最让我惊喜的是,里面配的插图,并不是那种生硬的复刻,而是根据文本意境绘制的,线条流畅,色彩淡雅,有时候读到某个章节,看看旁边的图,就能瞬间领会几分孔子的智慧,感觉一下子就穿越回了那个时代。而且,插图的排版也很巧妙,不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而是恰到好处地穿插在文字之间,既增添了趣味性,又不失严谨。装订也很牢固,书页翻折后也不会出现松散的情况,感觉这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甚至传给下一代的书。

评分

慢慢读。快递小哥细心周到,?

评分

内容非常非常好,就是排版太差,字体太小太小,看的不舒服

评分

解释具体,流畅,与实际相符。

评分

好评,便捷,一直在京东买东西。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解释得很清楚,读起来也很轻松。喜欢!

评分

非常专业的一本书,对于了解有关内容很有大的帮助!见仁见智,暂时还没有细读

评分

看推荐买的,希望对孩子了解我国古典文化有点帮助。

评分

书本身很不错,买了五本分享给亲友。哈哈。不过京东现在不给随商品开纸质发票了,都是电子发票。看似环保其实不然。电子发票一样要打印出来,还需要网上验证,不便捷,不环保,比纸质的更麻烦。差评,不是说书哦。是京东服务。

评分

送货快,价格有实惠,商品质量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