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傷寒論陰陽圖說》是一部研究《傷寒論》理論體係的著作,它從《周易》原理入手,破釋《傷寒論》三陰三陽的命名,創建《傷寒論》三陰三陽圖,並溯其學術淵源,與所涉古訓相關篇章分彆比較,論證其異同,明析仲景繼承、發揚、革新中醫學術的內涵,爲研究《傷寒論》開闢瞭新的途徑。《傷寒論陰陽圖說》共三章。第1章《傷寒論》三陰三陽圖;第二章《傷寒論》與古典經論比較;第三章傷寒論疑難說要。
《張大昌先生弟子個人專輯:傷寒論陰陽圖說》專業性極強,其書第二章的“第三節傷寒論與湯液經比較”,是目前所見對比仲景諸書與《輔行訣》一書理法關係*爲深入細緻的作品。
作者簡介
衣之鏢(1948-),河北威縣固獻村人。1962年初中畢業,因傢境不濟而輟學,閑暇時自學《醫學衷中參西錄》,頗感興趣,遂矢誌從醫。1965年任本村半農半醫,並得到當地名老中醫薑炳勛先生指點;1974年拜原河北中醫研究院通訊研究員張大昌先生為師;1976年在威縣中醫院工作,先後任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1979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深造,並在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旁聽經典課。臨床善用經方治療各類疾病,尤其至力於醫易學說及師傳《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的研究和實踐。現任威縣中醫院副主任醫師,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第二屆張仲景學術思想研究會副主任。著有《傷寒論陰陽圖說》、《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研究》、《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校注講疏》、《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臨證心得錄》。
內頁插圖
目錄
題詞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序
導言
第一章 《傷寒論》三陰三陽圖
第一節 三陰三陽圖的擬作思路
一、張仲景的儒傢思想
二、漢代易學特點述要
三、陰陽五行閤流簡釋
四、宇宙萬物運動的模式
第二節 三陰三陽圖的擬作
一、傷寒病的內涵
二、天地體用陰陽圖
三、夏至日四時陰陽圖及陰陽值
四、三陰三陽的時位及命名
五、三陰三陽的平麵圖和立體圖
第三節 三陰三陽圖在醫學中的意義
一、三陰三陽圖與經絡髒腑學說
二、三陰三陽圖與六氣學說
三、三陰三陽圖與傷寒病
第二章 《傷寒論》與古典經論比較
第一節 《傷寒論》與《難經》“傷寒有五”說的比較
一、“傷寒有五”說簡釋
二、《傷寒論》與《難經》傷寒病名比較
三、《傷寒論》與風暑濕及燥病
第二節 《傷寒論》與《素問·熱論篇》的比較
一、《素問·熱論篇》簡析
二、《傷寒論》與《熱論》病名及死證比較
三、《傷寒論》與《熱論》病傳規律比較
四、《傷寒論》與《熱論》三陰三陽比較
五、《傷寒論》與《熱論》經脈說比較
六、《傷寒論》與《熱論》治法比較
七、《傷寒論》與《熱論》飲食及瘥後調護比較
第三節 《傷寒論》與《湯液經》比較
一、《湯液經》及《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與《傷寒論》的關係
二、《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簡介
三、《湯液經法》用藥圖與補瀉湯組織探析
四、外感天行病六閤辨證治療探析
五、《傷寒論》與湯液經法五髒五味用藥法比較
六、傷寒論方與湯液經法六神湯方證比較
第三章 傷寒論疑難說要
第一節 《傷寒論》病傳愈期說
一、傷寒病傳日字說
二、日數聯用與風寒病位關係說
三、《傷寒論》病傳日數圖說
四、太陽篇日數聯用條文析
五、《傷寒論》六病欲解時說
六、《傷寒論》病發陰陽及愈期說
七、《傷寒論》陰陽數理說
第二節 《傷寒論》與經脈髒腑說
一、《傷寒論》與經脈說
二、《傷寒論》病傳規律及任督說
三、《傷寒論》與髒腑說
第三節 《傷寒論》以寒為統說
一、六氣關係及《傷寒論》的寒
二、《傷寒論》與外感暑濕燥火說
第四節 《傷寒論》雜說
一、《傷寒論》厥陰病概說
二、《傷寒論》少陽太陰篇概說
三、《傷寒論》少陰病汗下法說
四、《傷寒論》熱入血室說
五、《傷寒論》方劑名稱說
附篇《傷寒論》原文
後記
前言/序言
《傷寒論》是醫聖張仲景所撰的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的專著,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先啓後的作用,對祖國醫學的發展作齣瞭重要貢獻,為後世醫傢奉為經典。
《傷寒論》突齣成就之一是對中醫方劑學的重大貢獻。該書記載瞭397法113方(因為禹餘糧丸有名無藥,故實為112首),提齣瞭完整的組方原則。同時,在嚴格的組方原則下,又有“隨證治之‘’的靈活性,並將八法具體運用到方劑之中。這些張仲景所博采或個人擬製的方劑精於選藥,講究配伍,主治明確,效驗卓著,被後世譽為”眾方之祖“,尊之為”經方“。
但遺憾的是,與仲景撰著《傷寒論》所”論廣“之方劑學經典《湯液經》早佚,這成為傷寒學發展史的一重大損失。因而一直以來,關於《傷寒論》處方用藥之根源和基礎的研究,雖然學說林立,但尚無可靠的古籍資料以驗證和解釋仲景成熟、係統的經方用藥法則。
這也成為醫學史上的一大謎團。直至1900年,敦煌藏經洞破封,大批古醫籍重見天日,其中竟有陶宏景所著《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下簡稱《輔行訣》)一捲。此乃陶氏闡發其選錄《湯液經》方劑,以及所附自擬(或采集)金石方的學理之書。它歸納瞭《湯液經》五髒虛實辨證的組方用藥,同時明確指齣:“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等,皆當代名賢,鹹師式此《湯液經》……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至新效,似亂舊經,仍方園之於規矩也”,“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鹹奉之。”
基於此,《傷寒論陰陽圖說》(下簡稱《圖說》)從《周易》原理入手,不僅破譯《傷寒論》三陰三陽的命名,創建《傷寒論》三陰三陽圖,溯其學術淵源,還對目前研究甚少但卻意義重大的《輔行訣》所著筆墨尤多。同時,與所涉古訓相關篇章分彆比較,論證其異同,明晰仲景繼承、發揚、革新中醫學術的內涵,為研究《傷寒論》開闢瞭新的途徑。
《輔行訣》是目前已知記載《湯液經》內容最多的書籍,是研究仲景學說不可多得的曆史資料。但是,《圖說》在初版時,筆者尚無緣得見更多抄本,僅以本人所存本為據,這對理解學術極為嚴謹縝密,動一字而牽全局的《輔行訣》而言,則有差之毫厘、謬之韆裏的影響。而且初版至今已十餘年,其間筆者對《傷寒論》與《輔行訣》關係的認識也在與年俱進,研究工作上也取得瞭重大突破,徹底解決瞭諸五髒補瀉方藥物組成的問題,完成瞭陶氏原作《輔行訣整訂稿》和藏經洞捲子《輔行訣復原校訂稿》兩種文本。故現對初版《圖說》進行補充完善、修訂再版,對初版存在的個彆圖錶不精確處、脫文、筆誤、錯用標點、分段不當、引文不確等問題,也做瞭相應處理,從而提高瞭該書的學術質量和可讀性,以利於《傷寒論》全麵、深入的研究。
此間,學苑齣版社陳輝先生和付國英女士,以及齣版社其他工作人員,為此書的修訂做瞭大量煩瑣細緻的工作,給予瞭大力支持和幫助,在該書即將付梓之際,筆者錶示衷心的感謝!
本次修訂《圖說》的再版,筆者雖然盡瞭最大努力,仍不敢自信萬無一失,望諸讀者不吝指教,筆者伸頸引踵以盼。
《張大昌先生弟子個人專輯:傷寒論陰陽圖說》 作者: 張大昌先生眾弟子 內容簡介: 《張大昌先生弟子個人專輯:傷寒論陰陽圖說》是一部凝聚瞭張大昌先生諸位弟子集體智慧與心血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孤立的學術研究,而是深深植根於張大昌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對《傷寒論》的潛心鑽研與臨床實踐。它以“陰陽圖說”這一獨特視角,將古老而精深的《傷寒論》理論,以一種更為直觀、形象、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給廣大中醫愛好者、學習者及臨床工作者。 《傷寒論》作為中醫的經典之作,其核心思想在於闡述外感疾病的發生、發展、傳變及其治療原則。然而,其文言晦澀,理論體係龐大,曆來被認為是中醫學習的難點之一。張大昌先生深諳此道,在長期的教學與臨床中,他始終強調要抓住《傷寒論》的陰陽整體觀,認為陰陽是理解《傷寒論》所有病機、方證、治法的總綱。本書的誕生,便是張先生教學思想的一次係統性總結與升華,也是其弟子們學習成果的一次集中匯報。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陰陽圖說”的闡釋方式。不同於傳統的文字敘述,本書大量的篇幅被用於設計、繪製與解析各種陰陽圖。這些圖並非簡單的示意圖,而是蘊含瞭深厚的易學、中醫象數理論,將《傷寒論》中紛繁復雜的概念,如六經辨證、八綱辨證、病機傳變、髒腑功能、藥物配伍等,通過陰陽消長、五行生剋、卦象爻變等直觀形式展現齣來。例如,在闡述六經病證時,本書會運用精心設計的陰陽太極圖,並結閤八卦的象徵意義,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六個不同性質的病位、病性、病勢,在圖上進行層層遞進的剖析,讓讀者能夠一目瞭然地看到其內在的聯係與區彆。 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臨床經驗。張大昌先生及其弟子們,不僅在理論上對《傷寒論》有著深刻的理解,更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將這些理論靈活運用,治愈瞭無數疑難雜癥。本書中的每一個圖、每一段文字,都經過瞭反復推敲和實踐的檢驗。書中不僅解釋瞭經典的方證對應,更深入挖掘瞭方劑的配伍機理,以及在不同陰陽失衡狀態下,方劑如何調整陰陽,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對於一些疑難雜癥或少見病,本書也結閤瞭陰陽圖說,提供瞭創新的分析思路和治療方案,為臨床醫生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平實易懂,避免瞭過多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復雜的理論層層剝開。在文字敘述中,穿插瞭大量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都來源於張大昌先生及其弟子們的真實臨床實踐,生動地展現瞭陰陽圖說在臨床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讓讀者在學習理論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醫的魅力與力量。 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頗具匠心。從陰陽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再到具體的病證、方證,最後落腳於臨床應用。每一章節的論述都邏輯清晰,層層遞進,保證瞭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傷寒論》的精髓。同時,本書也並非僅僅是對《傷寒論》的復述,而是融入瞭張大昌先生及其弟子們對《傷寒論》的獨到見解和創新思考,為《傷寒論》的研究提供瞭新的視角和方嚮。 《張大昌先生弟子個人專輯:傷寒論陰陽圖說》的齣版,對於當前中醫教育和傳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當下,如何讓中醫經典更加貼近現代人的學習習慣,如何讓中醫理論更加通俗易懂,是擺在所有中醫人麵前的重要課題。本書的“陰陽圖說”正是解決這一難題的一次有益嘗試。它不僅能夠幫助初學者快速入門,也能讓有一定基礎的中醫師,在原有的知識體係上獲得新的啓發。 本書不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部承載著師徒情誼、傳承中醫薪火的珍貴作品。張大昌先生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勉耕耘,其弟子們的尊師重道、學以緻用,都凝聚在這本書中。我們希望通過此書,能夠將張大昌先生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以及對《傷寒論》的深刻理解,更廣泛地傳播齣去,為中醫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本書適閤以下人群閱讀: 中醫愛好者: 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養生保健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中醫學習者: 正在學習中醫專業,尤其是《傷寒論》的學生。 中醫師: 希望深化《傷寒論》理解,提高臨床診療水平的執業中醫師。 對陰陽學說感興趣者: 想要瞭解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與醫學相結閤的讀者。 本書將陪伴您一起,穿越時空的阻隔,領略《傷寒論》的博大精深,感悟陰陽變化的奧秘,感受中醫的獨特魅力。